• 沒有找到結果。

3.1.1 研究設計方法的選擇

本研究的目的是多媒體組合形式與不同性質語言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

本研究以某國中二年級的五個班為實驗對象,教學內容為「酸、鹼、鹽」、「金屬 氧化還原」單元,為避免其他非本研究欲探究的變因影響實驗結果,兩班皆在教室內以 一個投影螢幕教學,上課投影片內容相同,唯訊息出現的方式不一樣。實驗第一階段以 不同聽覺媒體組合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成就造成不同影響與第二階段為不同母語的融 入,對學習者學習成效影響,進一步分析與認知負荷相關性。因為現實教學環境無法隨 機分派受試者,所以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法,雖然無法精準地掌握各項變因,降低實驗 的嚴謹度及內部效度,但能將實驗的結果推廣運用至實際情況中,應用價值較大,外部 效度較高,並期能儘量排除各項變數的干擾,以掌握自變項與依變項的關聯。

3.1.2 實驗步驟

景對學習成就的差異。研究中的自變項是「不同聽覺比例多媒體的組合形式」和「不同 性質語言」,依變項為後測的「學習成就後測」。本實驗之變項定義如下:

自變項:

(1) 多媒體組合型態:依多媒媒體組合設計教材分類為:

多媒體 組合Ⅰ

多媒體 組合Ⅱ

多媒體 組合Ⅲ

多媒體 組合Ⅳ

多媒體 組合Ⅴ 視覺:聽覺 1:0 1:1 1:2 1:3 1:4

(2)不同性質語言:將多媒體教材組合分類為:

a.工具性語言:國語 b.文化性語言:客家語和閩南語。

多媒體教材教學,上課地點為實驗學校的電腦教室,以多媒體教材為教學工具,輔 助教師教學,因多媒體教材設計的互動性,學習者可透過電腦操作多媒體教材進行學 習,學習者的角色從被動的學習轉為主動的學習。

傳統教材教學,上課地點為實驗學校的一般教室,以傳統教材為教學工具,教師進 行版書及講述教學,因受限於場地、設備的限制及教材的特性,學習者的角色是被動的 學習,接收老師所講的知識概念。

實驗時間:實驗設計一:為3/23~3/30 二週期間完成

實驗設計二:為 4/12~4/27 二週期間完成

依變項

(1)學習成效:實驗結束後,學習成就後測分數。

3.1.4 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多媒體教材之聲音元素對學習者之學習成效的影響。實驗 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應用聲音在教材上份量多寡比例呈現,尋求最佳多媒體組合比 例;應用實驗結果一,第二階段為融入母語解說方式的教材呈現;分析教材對學生認知 負荷與學習成效的相關性。因此,依據研究目的,並參考相關文獻提出研究架構,各變 項之間的關係如圖 9 所示:

圖 9 為本研究架構圖:

自變項 依變項

圖 9 研究架構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