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重要性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在台閩地區護理人員統計表:103 年 08 月統計發現護理人員領照數有 239,516 人,執業人數 142,156 人,其執業率只有 61.12% 。尤其花東地區護理人員招募不易,導致人力吃緊,無法完成份內工作 而延遲下班,也剝奪護理人員參與休閒活動的時間,相對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日 據增無法紓解將間接影響個人身心健康。

綜合許多研究顯示當護理人員所承受之工作壓力無法負荷,不僅對個人及家 庭所造成影響,也直接影響其照護病患的品質及服務態度,有鑑於此本研究針對 台東地區退輔會機構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身心健康進行探究,期藉 此能促使相關部門瞭解護理人員日常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身心健康之影響因 素,並運用各項改善及激勵策略,以減輕其工作壓力、提升休閒參與之意願及程 度,促進護理人員身心健康,進而提升工作品質。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部分共分類為四節,第一節、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第二節、休 閒參與,第三節、身心健康;第四節、休閒活動參與、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

第一節 護理人員工作壓力之探討

一、 壓力定義

壓力是一種主觀、個別性的感受反應,取決於個體如何去詮釋其與環境間的 關係,當外在環境要求高於能力所及時,便會產生壓力(Lazarus,2000)。「壓力」

一詞來自 Cannon 於 1932 年提出,其概念為當個體面對壓力會做出「戰或逃」

的內在反應。換言之壓力即是當個人面對所知覺的生理及心理感受到威脅的狀 態,同時也威脅到自身健康使得個人能力受到相當大的負荷,當壓力的產生超過 身體需求無法調適,將會影響身心健康及人際關係稱之「壓力」(引自徐俊冕,

2000)。心理學大師 Selye(1979)界定壓力為個體受到內在或外在環境刺激後,

所出現一種非特定性(Non-specific Response)的結果,於是產生一連串的反應。相 同的壓力可能造成個體病痛,也可能激發個體潛能,而引起這些壓力反應的外 力、要求、刺激等,便稱之為「壓力源」,壓力源可形成正負向之行為反應,正 向反應能激發個人潛力,發揮工作效能及生產力,負向反應則會形成破壞性行 為。不同研究領域對壓力的解讀及感受不盡相同,壓力是動態的、也是多面向的,

隨著認知產生的不同而表現與行為調適也有所差異,適當的壓力可以增進個體成 長,若壓力負荷過重,有可能引起個人身體、心理多方面的衝擊,形成負向破壞 效應。

二、 護理人員工作壓力來源

護理人員除了有沉重的工作負擔外,常需輪班,作息不正常,不同的工作和 生活時段,更造成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唐佩玲、陳玟伶、鄭琇分、張敬俐、

林惠賢,2005),護理人員服務的對象以病患為主,常被要求以良好的態度和情 緒來維持良好的醫病關係。為提供專業醫療服務、以及對人類生命的責任感,護 理專業的各種情況均給護理人員巨大的壓力(張松齡、羅淑分、王文秀、賴美滿、

張秀香、賴彩霞,2003)。

近年來因為工作壓力所引起的勞工健康問題受到極大重視,尤其是女性感受 到工作壓力沉重是十年前的近三倍,研究發現護理人員是醫療體系高度工作壓力 者,其壓力來源分類為:(一)行政管理層面、(二)病患照護層面、(三)人際 關係層面、(四)工作環境層面、(五)知識技巧層面、(六)行政回饋層面等六 項(唐佩玲等,2005)。學者也歸納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可分為四個構面討論,分 別如:「工作關注」:職務的安全性、與病患的互動、與醫師的互動及醫療資源缺 乏等。「個人反應」:個人對體力、壓力、健康與精神狀況等的反應。「工作勝任」: 完成能力範圍的工作,完成必要的護理工作,及預期可以完成的工作。「完成私 人工作」:家庭照顧、社會人際關係及家庭支持等(馮兆康、李中一、周秋滿、

黃麗玲(2003)。進一步探討有關「無法完成私人工作」之項次排序位居第一,

推論因現今家庭結構多轉為雙薪家庭,女性婚後繼續任職工作,承受多重角色壓 力,故成為女性工作者之工作壓力主因(王靜琳、黃瓊玉、呂桂雲、何美瑤,2007)。 在不同單位,護理人員工作壓力也不相同,壓力源包括病患護理,人際關係、角 色壓力、工作環境、行政管理、工作負擔、專業知識與技巧不足等(陳鳳櫻、程 子芸、陳蕙玲,1997;許玉珍,2004;Charnley,1999;McGowan,2001;McGrath,Reid&

Boore,2003)。在護理工作的情境與壓力反應過程中,最常見的是個人的專業學識 及技巧、環境的需求、角色衝突與需求、和同事間的溝通與組織官僚體系的壓力 等 , 造 成 護 理 人 員 在 生 理 心 理 及 行 為 健 康 受 到 危 害 (Benoliel,J.Q.,McCorkle,R.,Georgiadou,E.,Denton,T.,&Spitger,A.(1990)。

由於工作特性護理人員是需要輪值三班,有違人體正常生理時鐘,輪值夜班 會導致失眠、腸胃不適、精神不振、血壓異常、新陳代謝等身體不適的症狀產生

(李選,1989;藍采風,2003)。面對輪值三班而言,已婚的護理人員因肩負照 護家庭及養育子女之責任,落入多重角色壓力互相交纏下而無法兼顧輪班的工 作,以致護理人員離職率居高不下,面臨護理人力短缺情形下,亦增加臨床護理 人員工作負荷量及個人壓力(曾瀞瑤,2004)。陳國瑚、陳麗如、蘇喜(2006)表 示:輪班者因工作時段、休假狀況不同,對其交友、參與社交活動、教育子女等 家庭生活與社會活動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會造成個人壓力,且休閒時間無法與 家人協調常有愧疚感出現。李葆瑋(2006)也指出護理工作壓力在個人反應構面 的「我曾經胃部不適」,也是壓力感最高的項目,由此可見護理工作造成之壓力 反應在護理人員身體健康上已出現警訊。因此,護理工作也是被認為是最具挑戰 性及壓力最大的專業工作之ㄧ,所以護理工作是相當辛苦的,爲深入了解護理人 員工作壓力來源將相關研究歸納整理如表 2-1 說明:

表 2-1 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相關研究

研究者(年代) 題目 研究結果

(表格續下頁 )

(表格續下頁 )

研究者(年代) 題目 研究結果

研究者(年代) 題目 研究結果

研究者(年代) 題目 研究結果

研究者(年代) 題目 研究結果 曾盛怒、許美

治、陳姿吟、

蘇逸玲、戴辛 翎、

(2012)

社群網絡與護 理工作壓力之 相 關 性研 究 -以某透析中心 為例

1. 因工作關係而連結成的社會網絡裡,與最多 人有互動連結的護理人員所感受的工作壓 力愈低。

2. 私下與愈多人互動的,反而壓力愈高。

3. 其次工作網絡中被孤立者,因缺乏資源與社 會支持,導致工作壓力較高。

4. 而在組織中扮演中介者,必須要同時符合眾 人的期待,反而工作壓力高於孤立者。

本研究綜整

由文獻綜整發現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來源是多方面向的,壓力對於個人的健 康及身心的健全有其重要的影響之外,也可能會產生許多負向的後果,對於一個 照顧者而言,個體的生理、心理、工作、情緒、家庭、社會、組織、專業、人際 將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工作壓力對於個體的傷害或打擊是值得注意的,其影響 的不只是照顧者,更也間接地影響到對病患的照顧服務品質。工作壓力的影響從 微視的個人面,到鉅視的社會面都有涵蓋。又因工作有其獨特性與重要性,醫療 機構應積極思維如何有效紓解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將是醫院管理者及護理人員忽 視不得之議題。

第二節 護理人員休閒參與之探討

一、 休閒定義與效益

休閒態度是參與休閒的最主要的因素, Godbey (1994)指出休閒是現代人生 活的重要部分,同時對個人幸福有明顯的助益,生活步調快容易導致壓力,需要 有更多的休閒活動以緩和生活的步調。Kelly (1982) 認為休閒是一種為了自己本 身而選擇的活動,且可與其他為盡義務和責任而去作的活動有所區別,是可以自 由選擇的,這些活動包括工作與家庭責任。Neulinger (1974) 認為休閒就是知覺 到自由,在沒有限制或壓迫下從事任何的活動,是一種主觀情緒與心理上的產 物。Godbey 和 Geoffrey (1981)從心理狀態將休閒定義為某種生活型態,其幾乎 不受文化上或實質上之外在強制力驅迫,人們因此可以完全依據自我內在的需 要,追求偷悅的體驗,或直覺上感到值得的體驗。Kelly (1982) 強調休閒主要的 重心是心理的態度,是一種靈魂的處境,視休閒為一種活出自我,甚至是超越自 我的存在經驗。休閒經驗是一種重要且特殊的心理狀態,休閒的相反不是工作而 是義務,雖然有些工作相關的事務會讓人誤認為是休閒,但它其實不是一種真正 休閒經驗,休閒不只是在自由時間內所從事的活動,同時也是生理、心理上或生 活態度上的一種心理狀態。

蔡文慈(2006 )將休閒效益定義為個人在自由時間裡,基於個人自願、自主意 識,對於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所產之體驗,主觀評估其對於身心有正向助益之個 人感受。高俊雄( 1995) 整合過去相關文獻並提出休閒參與促進個人利益的三大 因素為: (一)均衡生活體驗:舒解生活壓力、豐富生活體驗、調劑精神情緒;(二〉健 全生活內涵:維持健康體適能、敢發心思智慧、增進家庭親子關係、促進社會交 友關係、關懷生活環境品質(三)提昇生命品質:欣賞創造真善美、肯定自我能力、

實踐自我理想。

休閒效益是個人在自由時間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與活動後, 經由個人主觀 感受的經驗評價,對活動有所體驗,能幫助個人達成改善身心狀況或滿足個體需 求的目標並對社會產生正向的影響。休閒效益之面向探討,參酌國內外學者論點

休閒效益是個人在自由時間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與活動後, 經由個人主觀 感受的經驗評價,對活動有所體驗,能幫助個人達成改善身心狀況或滿足個體需 求的目標並對社會產生正向的影響。休閒效益之面向探討,參酌國內外學者論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