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過參與行為,能確實影響政府、實際改變現況。

綜上所述,態度對於個人的政治參與而言,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解釋變數。

當個人具備一種願意進入政治環境的心理態度時,便有可能進行政治參與。然而 此處的心理態度,焦點置於政治效能感。原因是政治效能感相對於政治興趣,並 不只是空泛的對於政治事務的喜好程度,而是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對象。透過眾多 政治效能感與政治參與關係的文獻檢閱,政治效能感愈高是否愈會促進民眾的治 參與,依照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則是持不同的看法。由於政治效能感的構面不同,

政治參與的類型多元,因此「政治效能感愈高的民眾愈會去實踐政治參與」這樣 的論述方式,僅僅是提供一個簡要的圖像,細節的部分,需要透過更仔細的區分 才能夠得到較為適當的詮釋方式。

二、 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研究所採取的實證分析資料由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 2013 年所進行的調 查,透過這一年的調查中,問卷題組增加了多元政治參與的測量題目,使得筆者 能夠運用這波調查資料,來進行個人政治參與的相關分析。透過一個年度的調查 資料,的確讓筆者發現與以往研究結果不同樣的樣貌,但是對於長期的研究而言,

政治效能感對於政治參與的影響效果仍需要持續的驗證與關切。

政治參與的方式在台灣非常多元,除了問卷調查的項目之外,個人依然有其 他管道可以接觸政治,參與政治,改變政治。因此若僅僅使用調查題目中的七種 類型的非投票政治參與以及投票行為之外,可能仍有其他種類的參與類別無法涵 蓋,因此無法更完善的解釋政治效能感對於參與的影響效果。且調查年度為非選 舉年,因此在問卷的設計當中便無探討參與選舉相關的活動:如拉票、遊說、捐 款給政治人物或是政黨。使得本研究在政治參與的類型無法以以往的分類模式來 探究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使得筆者建立起一種新的分類方式,來觀察政治效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感對於政治參與的作用。

再者,本研究所討論的非投票政治參與,在台灣而言是否為一個延續性的情 形,還是一種短期現象,僅分析一個年度的調查資料,對於事實的證明效果仍有 限。即便在現實觀察的現象,諸多政治行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若是擁有經驗 資料的佐證會更具說服力。筆者認為若有機會,能將個人的多元政治參與納入調 查資料的核心題組,以便關切台灣民眾在政治活動的參與情況,是否為一種持續 不間斷的現象,抑或只是暫時性的潮流。

網路參與是一種最新型態的政治參與模式,逐漸成為民眾在生活中非常普遍 的參與模式,透過參與本身即時性與便利性的特質,可以讓更多的民眾進行參與。

民眾可以透過網路獲得相關資訊,並為自己的意見做出反映。而不僅僅是一般民 眾,政府官員、政治人物同樣也藉由這樣的新平台,如社群網站,部落格等資訊 發佈等門檻較低的傳播方式,更廣泛地接觸社會,建立網絡。也藉由此一參與的 互動性,將政治資訊在交流的過程中迅速擴大。不過這樣的參與模式雖然新穎,

但是在調查研究資料中的限制,對於個人網路參與的調查並無法深入探究,究其 原因,目前使用網路的主要成員仍舊屬於年輕族群。而在當代愈趨少子化的社會,

年輕世代在整個人口比例逐漸減少,也增加了調查的困難。因此除了過往的面訪 之外,可以同時透過不同的調查方式來補足這一族群的政治態度與參與狀況。

另外,文化的觀點提供一個對於解釋政治參與不同的視角,由於不同的文化 背景下,以及當代運行的政治制度,個人的政治參與的模式會有不同,當然這樣 獨特的參與模式也會形塑出整個社會不同的政治生活。有些國家追求的是良好的 治理,有效率的政策以及具有執行力的政府,民眾會更依賴當權者的決策;也有 些國家透過民主程序,進而挑選國家的執政者,代表著主權在民。然而這樣的制 度包容著體制內多元的聲音,因此民眾會更注重自己個人意見的表達。若是透過 比較各個國家,在不同的文化、制度、背景所生成的脈絡差異,導致對於個體的 政治參與會有不同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於未來的研究而言,本研究的成果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觀點,但是政治效 能感對於政治參與的影響效果在這一年度是一個特別的效果,或是為一個持續有 效的解釋作用,還有待日後的研究繼續對於兩者之間關係的檢證,以對台灣的政 治環境給予更完整的論述。

2015 年 1 月,《民主季刊》(Journal of Democracy)發行創刊 25 年的紀念特 刊,Plattner(2015)特別撰文探討民主是否正在衰退(Is Democracy in Decline?) 的 問題,期刊中眾多民主化的研究者以不同的角度討論民主政治在當代運作的狀況,

但是得到的結論卻是一致:這是個民主正在衰退的世代。然而民主政治在這個世 代的台灣,就像生活中的一部分。為何在面對自己周遭的事物,選擇漠不關心而 交給其他人去作決定,選擇追逐自身利益而非關切公益。並不是因為政治離我們 太遠,而是欠缺了對於政治事務的關切。台灣的近年的公民運動的確刺激許多人 開始關心社會議題,同時影響著原本對於政治社會冷漠的民眾,願意投注心力,

有更多的民眾加入公共事務討論的領域之中。且透過新媒介的傳播,社群網站的 興起,我們有更多的管道以及機會去參與、討論政治。然而筆者認為,這樣的情 勢,似乎不只是曇花一現的短期現象,從 2013 年的白衫軍運動、2014 年的太陽 花學運、到近日的課綱微調,在在顯示了民眾在公民意識上的覺醒,以及對於公 共事務的關心,反而透過這幾次的公民運動,改變了原本普遍政治冷漠的氛圍,

而將民主政治更向下紮根。

政治在我們的生活俯拾即是,民主在這個國家更是重要的資產,能夠有機會 讓民主政治落實於社會,相較於其他國家我們確實擁有許多機會。然而在大多社 會,民眾對於投票以外的政治參與相對低落,在歷屆選舉的投票率也有所下降,

其實反映的了社會大眾不願去承擔,也沒有足夠的籌碼進行各種形式的政治參與。

但是現在,政治參與的模式不再像是過往如此僵固,有許許多多的管道可以讓個 人接觸政治,進一步做出改變,甚至追求影響社會。

因此,本研究仍希望在針對選舉投票的政治參與觀察上,繼續更廣泛的探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民眾的政治參與狀況。由於民主的落實,並不是只憑藉一張選票來完成,更重要 的是,民眾也能夠參與公共事務作也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藉由不同種類的政 治參與,表達個人的意見並行使身為公民的權利,使得民主社會更為完善。然而 這樣的參與其實並不困難,僅僅需要個人擁有一個能夠改善當前社會現狀的心態,

跨出了這道心中的門檻,各個種類的政治參與,對一般個人而言,都只是更體現 了民主政治中,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這個特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 央 選 舉 委 員 會 , 2012 , 選 舉 資 料 庫 , 中 央 選 舉 資 料 庫 網 站 : http://db.cec.gov.tw/histQuery.jsp?voteCode=20120101P1A1&qryType=prof,檢 索日期:2015年5月19日

王靖興、王德育,2007,〈台灣民眾的政治參與對其政治功效意識之影響:以2004 年總統選舉為例〉,《台灣政治學刊》,11(1): 69-107。

行政院主計處,2013,〈102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網站:

http://win.dgbas.gov.tw/fies/doc/result/102.pdf,檢索日期:2015年5月27日。

江文孝,2004,〈政治疏離感對民眾政治參與的影響〉,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學 位論文。

吳重禮,2008,〈政黨偏好、制衡認知與分裂投票:2006年北高市長暨議員選舉 的實證分析〉,《臺灣民主季刊》,5(2): 27-58。

吳重禮、李世宏,2003,〈總統施政表現對於國會選舉影響之初探:以2001年立 法委員選舉為例〉,《理論與政策》,17(1): 27-52。

---,2005,〈政治賦權、族群團體與政治參與:2001年縣市長選舉客家族群的政 治信任與投票參與〉,《選舉研究》,12(1):69-115。

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2001年台灣地區選民 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17: 101-140。

吳重禮、湯京平、黃紀,1999,〈我國「政治功效意識」測量之初探〉,《選舉 研究》,6(2): 23-44。

吳俊德、陳永福,2005,〈投票與不投票的抉擇─2004 年總統大選與公民投票的 探索性研究〉,《臺灣民主季刊》,2(4): 67-98。

林珮婷,2013,〈性別化的社會資本及其政治效果:以同鄉會為例〉,政治大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77-116。

郭秋永,1991,〈抽象觀念的分析與測量:「政治功效感」的例釋〉,載於《美 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方萬全、李有成主編,南港:中研院美文所。

---,1999,〈強勢民主:新時代的政治參與〉,《問題與研究》,38(6): 63-93。

張傳賢,2012,〈政黨認同、負面資訊的競爭與選民投票抉擇:2010 年五都選舉 的實證研究〉,《選舉研究》,19(2): 37-70。

黃秀端,1995,〈1994年省市長選舉選民參與競選活動之分析〉,《選舉研究》,

2(1): 51-76。

黃信豪,2005,〈台灣民眾政治功效意識的持續與變遷:政黨輪替前後的分析〉,

《選舉研究》,12(2): 111-147。

---,2006,〈政治功效意識的行動效果:1998-2003〉,《臺灣民主季刊》,3(2):

119-158。

黃紀、王德育,2012,《質變數與受限依變數的迴歸分析》,台北:五南。

傅恆德,2000,〈政治參與的類型:誰參與抗議活動〉,《東海社會科學學報》,

20: 61-83。

---,2005,〈政治知識、政治評價與投票選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研究〉,

《選舉研究》,12(1):39-68。

游清鑫,2004,〈分裂投票解釋觀點與臺灣選舉之應用:以2002年高雄市長與市 議員選舉為例〉,《臺灣政治學刊》,8(1): 47-98。

楊婉瑩,2007〈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選舉研究》,14(2):53-9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