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6

為景氣低迷的救星,因此只要臺灣與中國進行更廣泛與深入的連結,臺灣經濟便 得以持續成長發展。《聯合報》在達賴與熱比婭事件中延續這樣的立場,以社論 批評陳菊破壞兩岸關係,導致中國採取報復性行動,要求大陸遊客抵制高雄,不 但傷害臺灣觀光業者生計,也可能影響兩岸簽訂 ECFA 協議,危及全台人民經濟 利益。

參、 缺乏多元觀點的媒體論述

《自由時報》與《聯合報》各自建構出差異極大的大陸遊客圖像,兩報卻有 一個共通點——缺乏多元觀點的論述,面對中國經濟力量日益雄厚的事實,中國 不再是僵硬的極權主義政權,而是一個具有韌性與彈性治理能力的威權主義政權

(吳介民,2008),如果一味主張大陸遊客為「紅色恐怖」或「經濟救星」的論 述,將無法看清大陸遊客對臺灣其他層面的影響,畢竟除了將大陸遊客看作別有 企圖的木馬或財神爺外,大陸遊客還可以是親身體驗臺灣民主成長的見證者,也 可能是對臺灣觀光生態帶來急速影響的旅人。兩岸人民的交往不應該被由兩種代 表政商利益的媒體論述壟斷,臺灣社會對大陸遊客的想像尌是對中國想像的體 現,因此媒體需要為臺灣人民提供大陸遊客更細緻與多元的觀點,打破當下統獨 的狹隘論辯與經濟誘因的迷思,為大陸遊客相關社會議題提供思考與討論的空 間。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研究由於分析範圍選擇之故,樣本以《自由時報》與《聯合報》兩家報紙 為主,但國內另外兩家報紙《中國時報》與《蘋果日報》其歷史發展與報團經營 結構導向也會影響對大陸遊客議題的建構,本研究未能將其納入研究範圍,是為 研究侷限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7

其次,本研究以報紙新聞為主,以文字為分析對象。但電子媒體蓬勃發展,

與其豐富的圖像符號與聲音,對閱聽人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電子媒體的影像呈 現或配置,剪接技巧等都可納入研究範圍,亦即日後可考慮分析電子媒體中的大 陸遊客圖像報導。

第三,本研究主要分析報紙建構出如何的大陸遊客,以及原因,但是未能瞭 解閱聽人又是如何解讀大陸遊客,如果能研究閱聽人對大陸遊客的解讀,進而與 報紙新聞建構的大陸遊客圖像比較,更能全面瞭解臺灣社會對於大陸遊客的想法 與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8

參考文獻

Babe, E. R. (1995). Communic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s :essays in

information, public policy, and political economy. Oxford: Westview Press.

Becker, S. L. (1984). Maxist Approaches to Media Studies: The British Experience.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4(1), 66-80.

Fairclough, N. (2006). Semiosis, ideology and mediation:A dialectical view. In I.

Lassen, J. Strunck & T. Vestergaard (Eds.), Mediating Ideology in Text and

Image (pp. 19-35).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Golding, P., & Murdock, G. (1991). 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學 (黃櫻棻, Trans.) 大眾 社會與媒介 (pp. 15-35). London: Edward Arnold.

Leis, W., Kline, S., & Jhally, S. (1990).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Persons,

Products and images of well-being (2nd ed.). Ontario: Nelson Canada.

McQuail, D. (1992). Media Performanc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London: Newbury Park, Calif.:Sage.

McQuail, D. (2003). 特新大眾傳播理論 (陳芸芸等, Trans.). 台北: 韋伯.

Morley, D. (1995). 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 (馮建三, Trans.). 臺北: 遠流.

Mosco, V. (1996). 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 (馮建三 & 程宗明, Trans.).

臺北: 五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9

Sinclair, M. T. (1998).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surve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4(5), 1-51.

Teo, P. (2000). Racism in the news: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ing in two Australian newspapers. Discourse and Society 11(1), 7-49.

Titscher, S., Meyer, M., Wodak, R., & Vetter, E. (2000). Methods of text and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Tuckman, G. (1978). Making News. New York: Free Press.

Yu, L. (1997). Travel between politically divided China and Taiwa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1), 19-30.

王石番. (1991). 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 (2 ed.). 臺北: 幼獅文化事業公 司.

包宗和. (1990). 臺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 1950-1989. 臺北: 三民書局.

江東銘. (2002). 旅行業管理與經營. 臺北: 五南.

何宜娟. (2006). 國民黨政府與反共抗俄教育之研究—以國(初)中歷史教材為例

(1949~2000). 國立中央大學, 中壢.

吳介民. (2008, 11.28). 三種中國想像. 中國時報.

吳武忠, & 范世平. (2005). 臺灣觀光導論. 台北: 揚智.

林國賢. (2003). 大陸民眾來臺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 朝陽科技大學, 臺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0

林鴻偉. (2002). 大陸來臺旅客之旅遊參與型態、觀光形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 之研究. 世新大學, 臺北.

林麗雲. (2000). 臺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 In 張笠 雲 (Ed.), 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 臺北: 遠流.

林麗雲. (2008). 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台灣報業. 新聞學研究, 95, 1-30.

金士秀. (1989). 我國新聞媒介對中共的形象塑造. 政治大學, 臺北.

范世平. (2005). 開放大陸民眾來臺旅遊法令規範之研究. 展望與探索, 3(12), 76-95.

范世平. (2006). 開放中國遊客來臺法制影響之研究. 遠景基金會季刊, 7(2).

范世平. (2010). 大陸觀光客來臺對兩岸關係影響的政治經濟分析. 臺北: 秀威資 訊科技.

倪炎元. (2003). 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 臺北: 韋 伯.

夏曉鵑. (2002). 流離尋岸. 臺北: 台社.

翁秀琪. (1994). 消息來源與新聞記者的自主性探討:談新聞記者聯誼會的功能.

In 臧國仁 (Ed.), 新聞學與術的對話. 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張筱涵. (2009). 2008 年北京奧運期間兩岸報紙呈現中國國家形象之研究———

以自由時報、人民日報為例. 輔仁大學, 臺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1

陳光華, 容繼業, & 陳怡如. (2004). 大陸地區來臺觀光團體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 願之研究. 觀光研究學報, 10(2), 95-110.

陳思倫, 宋秉明, & 林連聰. (2003). 觀光學概論. 台北: 國立空中大學.

陳嘉隆. (2004). 旅行業經營與管理. 臺北: 自印.

游美惠. (2000). 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 調查研究 8, 5-42.

程寶庫. (2000). 世界貿易組織法律問題研究.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馮建三. (2007). 台灣傳媒及其政策變遷 20 年:以中國為背景與想像. 思想, 7, 113-139.

馮建三. (2010). 開創報業與傳媒趨勢 端正認知是第一步.

黃瀚霆. (2009). 從台美兩地北京奧運新聞報導看中國國家形象. 政治大學, 臺 北.

黃韻. (1995). 《紐約時報》與《泰晤士報》新聞呈現中國大陸國家形象之比較分 析.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宜蘭.

趙彥寧. (2007). 親屬連結、社會規範與國境管理:中國福建省無證移民的研究. 臺 灣社會學, 13, 129-171.

劉修祥. (2007). 觀光導論. 臺北: 揚智.

蔡臺鴻. (2009). 外籍新娘的污名化—以新聞事件報導為例. 國立台北大學 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2

北.

戴秀玲. (1989). 國內報紙所塑造的中國大陸形象研究: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

聯合報、自立早報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 臺北.

薛承泰. (2003). 臺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 國家政策論壇季刊, 秋季.

謝敏芳. (2004). 外籍勞工報紙形象之趨勢研究. 淡江大學 臺北.

鍾蔚文. (1992). 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看新聞,怎麼看?看到什麼?. 臺北: 正 中.

魏玓. (1994 ). 當前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1989 - 1993. 國立政治大學 臺北.

羅文輝. (1991). 精確新聞報導. 臺北: 正中.

羅文輝. (1995). 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 新聞學研究, 50, 1-1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