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

一、 結論

消費體驗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及延續社會經濟價值發展之軌跡,是生活日漸富裕

的結果 (Addis & Holbrook, 2001)。過去研究消費體驗之文獻中,學者主張各類型體驗素

雖雖具差異,但本質上卻存在相似之處。消費者的理想消費過程,是期望能刺激感官與 觸動心靈的情境。體驗行銷概念的興起,即代表顧客追求整體的體驗感受與品質且兼顧 理性與感性。本研究採用學者 Schmitt(1999)的五種策略體驗模組(感官體驗、情感體驗、

思考體驗、行動體驗、關聯體驗),建構靜享珠寶藝術會館體驗行銷之元素。

分反映 Schmitt(1999)的體驗行銷概念,可以用來解釋靜享時尚藝術珠寶會所整體的 體驗內涵。會館可以依照自身特色,善加利用各種體驗媒介的搭配,提供消費者難忘的

消費體驗,也引領珠寶產業進入體驗經濟的時代。

體驗行銷的內涵源自於品牌的概念,本研究受訪者對靜享時尚藝術珠寶會所的知覺 來自於品牌屬性,及品牌相關經驗帶給個人的體驗,過去研究指出顧客會依據自身的體 驗將產品加以分類,並且把這些資訊和經驗貯存在記憶中,藉以評估之後所接觸品牌之

參考(Mason, Jensen, Burton, & Roach, 2001)。換言之,影響珠寶業品牌最有利機會,是

發生於消費之後的階段,這些體驗結果為顧客知覺滿意與品牌忠誠度的關鍵決定因素,

因此品牌所提供的訊息及體驗將會是建構未來消費模式的依據。再者,由於現代網路的 發達,很多消費者在消費過後便會在社群網站給予評價,顧客在接受此品牌前,習慣於 看網路的評價,正面的評價會讓潛在的消費者擁有好感;反之亦然。因此,消費者在品

牌消費的體驗更顯得十分重要。由上述討論,彙整本研究結果如下:

38

(一)顧客的視覺體驗越驚艷,感官體驗則越成功(感官應該是來自於產品、空間及服務 體驗等)

在五項體驗行銷策略模組的問題,均得到受訪者豐富的資訊,來訪靜享時尚藝術珠寶 會所的顧客在「感官體驗」中給予的都是仿若來到另一個國度、給人帶來寧靜又具創意的 設計等正面評價。由此可見,感官的感受對消費者的第一印象而言,極為重要。

Gautier(2003)認為體驗行銷並非強調產品的本身,而是強調產品及服務所能提供的感 受,並且藉由主觀上的認知對產品深入了解,從而刺激人的感官和心理層面的感受,進 而影響再購意願。

(二)珠寶業體驗行銷策略,應重於感官對情感體驗的誘導 在「情感體驗」中顧客所感受到的 都是可以給自身帶來強烈的自信、美麗以及精緻等正向回應,社會上高階層的人士,希望自 己配戴的飾品,獨一無二且與眾不同,配戴獨創的飾品,讓靜享珠寶之顧客獲得尊榮的享 受。相關研究指出,人們對於環境與空間 的詮釋,係由個人最初的的情緒反應得知,而後 才知覺現實的狀況。由此可見,情緒的 反應被視為人對於不同空間與環境的最佳判斷方 式,此反應主要發生在身體感官對特定 環境與空間的體驗結果(Russell & Mehrabian, 1978)。

(三)珠寶業的思考體驗策略,在於創造驚奇進而讓引發顧客的思考 在「思考體驗」中,由 於 Jing 設計師所設計出來的作品是帶給顧客與其他品牌所不一樣的新奇設計,讓顧 客產生強烈的好奇感並且十分的感覺出 Jing 設計師所表現出來的設計理念,也引起顧客 的好奇,期待 Jing 設計師下一次能帶給他們什麼樣的驚奇作品。 Pine and Gilmore (1999) 認為,一旦顧客於體驗中獲得驚奇感之後,將會期待下一次驚豔 的感覺,驚奇

可提供超出顧客期望的體驗,進一步建立顧客心中的驚奇記憶,形成對未 來的消費期 待。珠寶業者應善用顧客的知識來創造驚奇的感受,使消費者能選出較佳的

(四)珠寶業的行動體驗策略,在於創造顧客的親身體驗(體驗過程,是否該給顧客更多 的嘗試可能性?)

由「行動體驗」中可得知,對於顧客而言,珠寶搭配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強化自己在品牌中的代表性,且以品牌來對自我做 定義(Terry, Hogg, & White, 1999)。關 聯體驗策略是尋找出品牌社群的訴求,為消費者創 造獨特的社會識別。

始,展現美的自我。

也可以跨界芳香精油名門愛。創造 Allietare 合作,推出「幸福角落課程」,讓女人愛 自己無上 限,感受香氣在哪裡蔓延,身心靈的恢復就在那裡展開。

由於時尚的珠寶是適合全天與日常穿著搭配的,讓珠寶與生活習慣結合之行動體驗,會 所中可提供顧客珠寶配搭的經驗分享,讓唯美的美姿美儀將珠寶帶出另一個境界。美學的累 積是積少成多,且每個人跟珠寶特質一樣,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不是只有正式場合才需要 珠寶飾品,而是日常就可配搭,所以日常生活美學的養成是帶給自己高品質生活中很重要的 一環。最重要的是,珠寶可以展現女性的獨特個性,更可增加知性藝術之美。

現在網路的發達,對於擁有正向評價的品牌而言,擁有一個社群網路對於推廣品牌 是有助益的,因此,建議靜享時尚藝術珠寶會所可以創建一個社群網站的粉絲團,讓顧 客可以在網站上給予評價以及分享交流,從而打響知名度。會館內可不定期舉辦講座與 展覽,落實在地化的美學交流,讓美學根植於生活中。可以將會館內的各項活動放在網 站宣傳,讓對珠寶有興趣的顧客,到會館參觀並彼此交流珠寶購買即配戴感想。 研究 結果可提供珠寶業者,進一步思考如何充分運用體驗媒介,呈現獨特的體驗策略模 組,

為自我品牌之消費者客製化產品,增進消費者的忠誠度。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訪談過程,由於受到時間與空間之限制,僅能了解靜享時尚藝術珠寶會所之 顧客型態。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可擴展研究範圍,觀察同類型珠寶會館之經營型態,並

實際體驗其銷售過程,進一步了解不同顧客之屬性及喜好。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由深度訪談探討靜享時尚藝術珠寶會所顧客的體驗行銷感受,

獲得許多寶貴的資訊,並建構體驗行銷的指標,未來研究可利用此指標設計成問卷做實

證研究,以驗證此指標之適合性。

42

參考文獻

Addis, M., & Holbrook, M. B. (2001). On the conceptual link between mass

customisation and experiential consumption: an explosion of subjectivity. 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Review, 1(1), 50-66.

Beerli, A., Meneses, G. D., & Gil, S. M. (2007). Self-congruity and destination choi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4(3), 571-587.

Chaudhuri, A., & Holbrook, M. B. (2002). Product-class effects on brand commitment and brand outcomes: The role of brand trust and brand affect. Th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10(1), 33-58.

Crabtree, B. F., & Miller, W. L. (1999).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Cole F.L. (1988). Content analysis: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2(1), 53–57.

Dholakia, R. R., & Zhao, M. (2010). Effects of online store attribute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repurchase inten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38(7), 482-49.

Drengner, J., Gaus, H., & Jahn, S. (2008). Experiential marketing: Advice on the potential and pitfalls of a growing trend. Strategic Direction, 24(10), 24-26.

Elo, S., & Kyngäs, H. (2008). The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proces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62(1), 107-115.

Gautier, A. (2003), Think again: Why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s the next big thing,

New Zealand Marketing Magazine, September, 8-14.

Grohs, R., & Reisinger, H. (2014). Sponsorship effects on brand image: The role of exposure and activity involv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7, 1018-1025.

Hsieh, H. F., & Shannon, S. E. (2005). Three approaches to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5(9), 1277-1288.

Irving, P. (November, 2018). The Longevity Opportun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Retrieved from: https://hbr.org/2018/11/the-longevity-opportunity

Jones, W. N., & Sasser, P. L. (1995). Involvement, attributions, and consumer responses to rebates, Journal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9(3), 279-297.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 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1), 1-22.

Lauri S., & Kyngäs H. (2005). Developing Nursing Theories (Finnish: Hoitotieteen Teorian Kehitta¨minen). Werner So¨derstro¨m, Dark Oy, Vantaa.

Lincoln, Y. S., & Guba, E.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1995).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Mason, K., Jensen, T., & Roach, D. (2001). The accuracy of brand and attribute judgments: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relevancy, product experience, and attribute-relationship schemata. Issue published, 29(3), 308-318.

Mehrabian, A., & Russell, J. A. (1974). An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Park, C. W., Jaworski, B. J., & Maclnnis, D. J. (1986). Strategic brand concept-ima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50(4), 135-145.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Pine, B. J., & Gilmore, J. H.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 97-105.

Polit, D. F., & Beck, C. T. (2004). Nursing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methods(6th ed.). New York: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rus, A., & Brandt, D. R. (1995). Understanding your customers. Marketing Tools, 2(5), 10-13.

Richins, M. L. (1997). Measuring emotions in consumption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4(2), 127-147.

Russell, J. A., & Mehrabian, A. (1978). Approach-avoidance and affiliation as functions of the emotion-eliciting quality of an environment. Issue published, 10(3), 355-387.

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15(1), 53-

44

67.

Schmitt, B.H. (2003).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connecting with your customers.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CA: Sage.

Terry, D. J., Hogg, M. A., & White, K. M. (1999).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Self-identity, social identity and group norm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8, 225-244.

王詔民(1999)。經濟部工業局,搜尋自 http://140.127.193.52/industry/htm/214-04.htm - 54k

台灣商會聯合資訊網(2016)。高雄市金銀珠寶公會舉辦金工產業研討會暨優良廠商產品

展示會,搜尋自 http://www.tcoc.org.tw/articles/20160420-d7d8e0ed

朱永蕙、劉嘉麒(2016)。體驗行銷、體驗價值、滿意度與再購意願之研究-以 C-Bike 為 例。島嶼觀光研究,9,53-74。

阮向慈、鮑慧文(2018)。體驗行銷、心流體驗對展覽之效益之關係探究-以文創展覽為 例。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6,140-152。

杜光玉、張宗昌(2005)。鐵道旅遊之體驗行銷策略與方案探討-以宜蘭線鐵道為例。人文 社會學報,4,235-245。

吳志芬(2006)。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之珠寶產業品牌行銷研究以小型工作室為例(未出版

陳怡萍(2004)。體驗行銷挑動消費神經。遠見雜誌,215, 270-274。 陳澤義、葉香麟 (2007)。品牌形象、品牌關係與知覺品質關係之研究-以美白化妝品品

牌為例。東吳經濟商學學報,58,1-29。 陶聖屏(2013)。體驗行銷與人格特質在文

創產品創造力認知與忠誠度之研究-以「法藍

瓷」為例。行銷評論,1,1-17。

張秀娟(2005)。國立博物館行銷組合之研究。中華管理學報,6(4),51-71。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清源(2015)。觀光工廠體驗行銷、消費情 緒與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

刊,10,19-34。 曾光華、陳貞吟(2002)。體驗行銷的特性與應用,第一屆服務業 行銷管理研討會,嘉義

大學。 經濟部國貿局(1995)。第一期全面提昇產品形象五年計畫成果報告。經濟 部。 經濟部工業局(2000)。流行飾品。台北市:經濟部。 蔡侊勳、葉焜煌(2012)。體驗 行銷與感質力對品牌形象、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的影響:

以數位相機為例。行銷評論,2,161-179。 劉恩瑜、陳欣蘭(2016)。中高齡遊客對

觀光工廠「臺灣麻糬主題館」體驗行銷運動認同

感之探討。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4,521-531。 範卉(2016)。為什麼說珠寶是

奢侈品產業未來幾年最有成長潛力的品類?財經媒體。搜

尋自 https://www.stockfeel.com.tw

藍文琪,(2001)。商店訊息與情緒對消費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服飾零售業為例(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寶易鑫文化(2017)。解讀:2017 年珠寶行業五大趨勢,財經媒體。搜尋自 https://kknews.cc/zh-tw/finance/x5n9549.html

4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