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8-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一、 研究限制

(一) 抽樣時間的限制

本研究抽樣的時間集中於 2011 年 2 月至 3 月,而本文所研究的個案,電影《艋 舺》上影時間為 2010 年 2 月,因此調查之受測者,可能因為時間的關係,對於艋舺 地區旅遊意願降低,因此要推估電影剛上映之效果,將有所限制。

(二) 樣本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看過電影《艋舺》卻未曾至艋舺區旅遊之收視者,並以網路 進行抽樣調查,透過網絡社群與 PTT 張貼研究問卷的訊息,請求網路使用者幫忙填答 問卷,因此本研究所採集之樣本僅限於網路使用族群,因此不能代表全台灣的《艋舺》

影視收視者,故樣本代表會上受到質疑。

二、後續研究建議

(一) 探討影視涉入的前置因素

本文證實收視者對影視的涉入程度,對於推廣觀光旅遊,有實質上的貢獻。然而,只 知道收視者有涉入程度高低是不夠的,而必須要瞭解構成影視涉入程度之前置因素,

知道引起收視者高涉入的主要條件為何,如此影視產品才有可能與收視者產生共鳴,

進一步才能達到行銷觀光的效果。

(二) 增加對熟悉度的探討

目前影視旅遊之相關研究,以目的地意象為依變項的研究眾多,但缺乏以涉入程 度為自變項,熟悉度為中介變項的研究主題。由於本文發現,當收視者對於影片擁有 高涉入,會經由資訊的蒐集,進而加強對目的地熟悉度,並改變收視者對於目的地意 象,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針對熟悉度的議題再做深入的探討。

(三) 影視旅遊後續發展

本文主要探究影視收視者如何透過媒體,產生旅遊意願。然而,伴隨電影的退燒,

收視者對該地區的記憶與情感逐漸消失,使觀光人氣下滑,影視推動地方觀光唯有曇 花一現。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探討影視旅遊熱潮消退後,對觀光景點周遭之影 響,並能擬定發展永續觀光之策略。

參考文獻

今日新聞(2009 年 6 月 21 日)。《痞子英雄》熱潮帶動飯店業績「雷幕莎套房」超強手。

今日新聞網,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09/06/21/91-2467609.htm

公共電視(2010年12月10日)。電影魔戒熱賣 紐國觀光景點熱門。公共電視,取自 http://magazines.sina.com.tw/article/20101210/4027697.html

王若帆、胡慧欣(2009)。台灣觀光代言人對觀光客來台旅遊態度及意願之影響。觀光 休閒學報,6(2),117-137。

台北市電影委員會(2010)。違規事件說明。取自

http://www.taipeifilmcommission.org/Content/PublicContent.aspx?id=5964&subid=6074 石修(2008年1月31日)。重看《真善美》深思台灣與奧地利的相似處。看雜誌第五期, 取自http://www.watchinese.com/%E7%9C%8B%E5%8F%A4%E4%BB%8A/2008/205 朱家瑩(2006 年 11 月 4 日)。西雅圖、派克地市場,拋魚叫賣正宗海港味。民生報,

第一版。

何瑞珠(2008年5月29日)。欲望城市再掀熱潮 紐約觀光增9%。今日新聞,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08/05/29/91-2281764.htm

李志清(2004)。建築電影院-閱讀電影中的空間意涵,台北市:創新。

李政忠(2004)。網路調查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建議。資訊社會研究,6,13-15。

李敏堇(2007)。旅遊部落格對旅遊地點印象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企 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林秉硯(2010)。影視觀光客之熟悉度、目的地意象與旅遊動機之研究。中華大學企業 管理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林文樹(2004)。個人電腦消費者之涉入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管理系,嘉義市。

林君珍(2004)。產品置入之效果研究-以觀光景點置入於台灣偶像劇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台北市。

林宗賢(1996)。日月潭風景區旅遊意象及視覺景觀元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台中市。

邱國強(2008 年 9 月 13 日)。海角七號熱映 官田鋼持股夏都酒店營收大增。中央社, 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7096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

邱雯敏(2010年2月24日)。年輕人艋舺朝聖 小吃業績增七成。中國時報,第二版。

姜遠珍(2005年10月1日)。南韓藉「大長今熱」擬在中國推廣旅遊美食。大紀元,取 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5/10/1/n1071441.htm

孫嘉穗(2008)。魔戒之外-文本的變異與文化創意產業:全球化脈絡下的魔戒奇觀。新 聞學研究,95,269-274。

馬岳琳(2007年8月12日)。變形金剛 汽車業+電影業的完美行銷。天下雜誌378期,取 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3438

張文娟、黃宗成、黃怡靜(2008)。苗栗縣南庄鄉商圈遊客旅遊目的地意象與場所依戀 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3(2),255-251。

曹勝雄、孫君儀(2009)。建構地方依附因果關係模式。地理學報,55,43-63。

陳以安(2010)。學生族群置入性行銷型態與商品行銷效果之研究-以海角七號置入商品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市。

陳宏銘(2010年5月9日)。《海角七號》阿嘉恆春小屋成景點。蘋果電子報,取自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498385/IssueID/20100509

陳怡均(2008)。旅遊目的地熟悉感與旅遊意願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論,國立高雄 餐旅學院旅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陳振鈞(2010 年 2 月 19 日)。電影結合城市行銷,創造台灣提昇觀光的契機。外交部 NGO國際事務委員會-專題報導,取自

http://www.taiwanngo.tw/story0_detail.asp?id=7984&subjectid=4642

陳凱莉(2007)。台灣本土偶像劇對遊客觀光意象、用心體驗與旅遊意願之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市。

郭瑞坤(2007)。大陸人士對台灣旅遊目的地形象路徑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陳慧如、黃純德、劉靜霙(2009)。鶯歌地區遊客特性與觀光意象之關係研究。運動休 閒餐旅研究,4(1),110-130。

創市際市場研究(2009 年 7 月)。ARO 觀察:線上影音網站使用狀況。網路測量研究, 取自http://news.ixresearch.com/?p=541

黃久珍(2002 年 1 月 26 日)。電影魔戒在世界各地熱賣 拍攝地紐西蘭醞釀推出相關行 程。太陽網,取自http://www.suntravel.com.tw/news/7461

黃涵貞(2006)。高齡者對網頁色彩配色之感覺意象及喜好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楊可凡(2005)。觀光節慶活動整合行銷傳播與置入性行銷探討,以彰化縣2004台灣花 卉博覽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新北市。

楊景婷(2010 年 3 月 31 日)。郭采潔《一頁台北》戀愛地圖 4.7 萬網友追隨。蘋果電 子報,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399307/IssueID/20100331 經濟部工業局(2008)。2008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經濟部工業局,台北市。

葉浩(2007)。觀光客的凝視。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蔡郁芬(2005)。城市觀光意象對旅遊選擇意願影響之研究以四大都會區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嘉義市。

盧怡秀(2010 年 12 月 1 日)。《艋舺》剝皮寮吸金 12 億 功成身退電影場景將拆除。今 日新聞網,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0/12/01/38-2669627.htm

蕭敏慧(2002年6月2日)。冬季戀歌帶動韓國旅遊潮。聯合報,第三版。

賴淑惠、陳君豪(2008 年 2 月 2 日)。這裡發現愛看偶像劇遊台灣。華視電子新聞,取 自http://news.cts.com.tw/cts/entertain/200802/200802020239319.html

謝淑芬、許紹庸(2005)。韓劇對潛在消費者之韓國旅遊形象與赴韓旅遊意願之影響。

第二屆台灣地方鄉鎮觀光產業的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53-268。

簡伶蓁(2008)。旅客對觀光電視廣告涉入程度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 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魏鼎耀(2005)。目的地意象、知覺價值與遊後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論,

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碩士班,台南。

羅欣婷(2007)。觀光地點置入韓劇的行銷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 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Alba, J. W., & Hutchinson, J. W. (1987). Dimensions of consumer expertis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3 (4), 411-454.

Andrews, J. C., & Shimp, T. A. (1990). Effects of involvement argument strength, and source characteristics on central and peripheral processing of advertising. Psychology &

Marketing, 7(3), 195-214.

Baker, D. A., &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3), 785-804.

Baloglu, S. (2001). Image variations of Turkey by familiarity index: informational and experiential dimensions. Tourism Management, 22, 127-133.

Baloglu, S., & McCleary, K. (1999). 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 868-897.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51(6), 11173-1182.

Beerli, A., & Martin, J. D. (2004). Factors influencing destination imag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3), 657-681.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and life in society.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uchmann, A., Moore, K. & Fisher, D. (2010). Experiencing film tourism authenticity and fellowship.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7(1), 229-248.

Chen, C. -F., & Tasi, C. D. (2007). How destination image and evaluative factors affect behavioral inten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8, 1115-1122.

Connell, J. (2005).Toddler, tourism and Tobermory: Destination marketing issues and television-induced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26, 763-776.

Echtner, C. M. & Ritchie, B. (2003).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The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4(1), 37-48.

Echtner, C., & Ritchie, B. (1993). 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1(4), 3 -13.

Fakeye, P. C., & Crompton, J. L. (1991).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 First-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0(2), 10-16.

Hudson, S., & Ritchie, B. J. (2006). Promoting destinations via film tourism: An empirical identification of supporting marketing initiativ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4, 387–396.

Hwang, S. N., Lee, C., & Chen, H. J. (2005).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ourists’ involvement, place attachment and interpretation satisfaction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s. Tourism Management, 26 (2), 143-156.

Jang , S., Bai, B., Hu , C., & Wu , C. M. (2009). Affect, travel motivation, and travel intention: A senior market.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 33(1), 51-73.

Kemperman, A. D., Borgers, A. W., & Timmermans, H. J. (2009). Tourist shopping behavior in a historic downtown area. Tourism Management, 30(2), 208-218.

Kim, H., & Richardson, S. L. (2003). Motion picture impacts on destination imag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0(1), 216-237.

Kim, K. (2008). Analysi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the student pleasure travel market: Motivation , involvement , satisfaction , and destination loyalty.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4(4), 297-313.

Krugman, H. E. (1965).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 Learning without involvemen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9(3), 349-356.

Lacziak, R. N., Muehling, D. D., & Grosbart, S. (1989). Manipulating message involvement in adverti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8(2), 28-33.

Lam, T., & Hsu, C. H. C. (2006). Predicting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choosing a travel destin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7(4), 589-599.

Laurent, G., & Kapferer, J. (1985). Measuring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1), 41-53.

Lee, C. -K., Lee, Y. -K., & Lee, B. K. (2005). Korea’s destination image formed by the 2002 world cup.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2(4), 839–858.

Lee, G., O’Leary, J. T. & Hong, G. S. (2002). Visiting propensity predicted by destination image: German long-haul pleasure travelers to the 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Administration, 3(2), 63-92.

Lee, S., Scott, D., & Kim, H. (2008). Celebrity fan involvement and destination percep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5(3), 809-832.

Lehto, X., Douglas, A. C., & Park, J. (2008). Mediating the effe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travel intention.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3(2), 29-43.

MacKay, K. J., & Fesenmaier, D. R. (1997). Pictorial element of destination in image for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4(3), 537-565.

Mayo, F., & Jarvis, L. P.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 : effective marketing and selling of travel services. Boston: CBI Publishing.

McQuarrie, E. F., & Michael, J. M. (1992). A revised product involvement inventory:

improved usability and validity.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9, 108-115.

Milman, A., & Pizam, A. (1995). The role of awareness and familiarity with a Destination:

The Central Florida cas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3(3), 21-27.

Norris, C. E., & Cloman, A. M. (1992). Context effect on recall and recongnition of magazine Advertisement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1(3),37-46.

Park, W. C., Mothersbaugh, D. L., & Feick, L. (1994). Consumer knowledge assessmen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1, 71-81.

Pocock, D. (1992). Catherine Cookson Country: Tourist Expectation and Experience, Geography, 77(3), 236-243.

Prentice, R. (2004). Tourist familiarity and imager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4), 923-945.

Prentice, R., & Andersen, V. (2007). Interpreting heritage essentialisms: Familiarity and felt history. Tourism management, 28(3), 661-676.

Riley, R. W., & Van Doren, C. S. (1992). Movies as Tourism promotion. A ‘Push’

Loc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13(3), 267-274.

Riley, R. W., Baker, D., & Van Doren, C. S. (1998). Movie-induced Tourism. Tourism Research, 25(4), 919-935.

Rittichainuwat, B., Hailin, Q., & Brown, J. T. (2001). Thailand’s international travel imag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2(2), 82-95.

Russell, C. A., & Belch, M. (2005). A Manageri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oduct Placement Industr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5, 73-92.

Schofield, P. (1996). Cinematographic Images of a City. Tourism Management, 17(5), 333-340.

Tooke, N., & Baker, M. (1996). Seeing is Believing : The Effect of Film on Visitor Numbers in Screened Loca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17(2), 87-94.

Tussyadiah, I. P., & Fesenmaier, D. R. (2009). Mediating Tourist Experiences: Access to Places via Shared Video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6(1), 24­40.

Um, S., & Crompton, J. L. (1992). The roles of perceived inhibitors and facilitators in pleasure travel destina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0(3), 18-25.

Woodside, A. G., & Lysonski, S. (1989). 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 choic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7(4),8-14.

Yang, J., Yuan, B., & Hu, P. (2009).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and visit intention:

Examining the role of familiarity. Tourism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5(2), 174-187.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3), 341-356.

Zaichkowsky, J. L. (1986). Conceptualiz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 15(2) , 4-34.

附錄 A

前測問卷

第一部分:請問你對於電影《艋舺》之收視經驗、旅遊及資訊蒐集經驗為何?

1. 你是否收看過《艋舺》這部電影? 是□ 否□

2. 你 是 否 因 電 影 《 艋 舺 》 進 而 至 影 片 拍 攝 場 景 觀 光 旅 遊 ? 是□ 否□

第 二 部 份 : 請 問 你 對 於 艋 舺 地 區 熟 悉 程 度 與 電 影《 艋 舺 》收 視 行 為 為 何 ? 請仔 細閱讀題項後,在每題後面「同意程度」空格中打「ˇ」,謝謝。

非 不 沒 同 非 常 同 意 常 不 意 見 意 同

同 意

1. 我 是 從 「 電 影 」 得 知 艋 舺 地 區 景 點 資 訊 。 □ □ □ □ □ 2. 我是從「旅遊指南」得知艋舺地區景點資訊。 □ □ □ □ □ 3. 我是從「網際網路」得知艋舺地區景點資訊。 □ □ □ □ □ 4. 我是從「報章/雜誌」得知艋舺地區景點資訊。 □ □ □ □ □ 5. 我是從「政府文宣」得知艋舺地區景點資訊。 □ □ □ □ □

6. 我對於艋舺地區之相關景點相當熟悉。 □ □ □ □ □

7. 收 看 電 影 《 艋 舺 》 時 我 相 當 的 專 注 。 □ □ □ □ □ 8. 收 看 電 影《 艋 舺 》時,我 全 神 貫 注 於 影 片 中 每 個 節 。 □ □ □ □ □ 9. 電 影 《 艋 舺 》 的 內 容 能 夠 引 起 我 的 興 趣 。 □ □ □ □ □ 10. 我 會 花 心 思 去 回 憶 電 影 《 艋 舺 》 的 內 容 。 □ □ □ □ □ 11. 回 憶 電 影 《 艋 舺 》 的 內 容 時 , 會 有 相 關 的 想 法 。 □ □ □ □ □

~請翻面,繼續回答~

親愛的先生、女士您好: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填寫此份問卷,這是一份學術性問卷,目的在瞭解影視 涉入程度對目的地熟悉度之關係,以及對目的地意象與旅遊意願之影響程度,

您的寶貴意見將對本研究有重大的貢獻。本問卷以不記名方式進行調查,問卷 內容僅供學術之用絕不公開,請依您的真實感受安心作答,非常感謝您的協助,

謹致由衷謝意!

敬祝 萬事順心 研 究 生:張建儀

指導教授:陳沛悌、王麗幸 博士 敬上 2010.12

第 四 部 份 : 請 問 您 對 艋 舺 地 區 意 象 為 何 ?

請仔細閱讀題項後,在每題後面「同意程度」空格中打「V」,謝謝。

非 不 沒 同 非 常 同 意 常 不 意 見 意 同

同 意

1. 艋舺地區多寺廟古蹟。 □ □ □ □ □

2. 艋舺地區建築物具有特色性(牌樓及建築風格)。 □ □ □ □ □

3. 艋舺地區網路旅遊資訊發達。 □ □ □ □ □

4. 艋舺地區夜間活動豐富(賣淫活動猖獗)。 □ □ □ □ □

5. 艋舺地區相當的擁擠。 □ □ □ □ □

6. 艋舺地區治安不良,讓人感受到威脅。 □ □ □ □ □

7. 艋舺地區交通便利容易到達。 □ □ □ □ □

8. 艋舺地區商業化程度高。 □ □ □ □ □

9. 艋舺地區都市化程度高。 □ □ □ □ □

10. 艋舺地區之廟口文化具特色性。 □ □ □ □ □

11. 艋舺地區小吃多樣豐富。 □ □ □ □ □

12. 艋舺地區居民友善,歡迎觀光客。 □ □ □ □ □

13. 艋舺地區具歷史氛圍。 □ □ □ □ □

14. 艋舺地區交通建設周全。 □ □ □ □ □

15. 艋舺地區旅遊知名度高。 □ □ □ □ □

第 五 部 份 : 旅 遊 意 願

1. 我 有 意 願 至 艋 舺 地 區 觀 光 旅 遊 。 □ □ □ □ □ 第六部份:個人基本資料

一、性別: 1.□男 2.□女

二、年齡: 1.□19 歲及以下 2.□20~29 歲 3.□30~39 歲 4.□40~49 歲 5.□50~59 歲 6.□60 歲及以上

三、教育程度: 1.□國小 2.□國中 3.□高中職 4.□專科 5.□大學 6.□研究所及以上

四、職業: 1.□農林漁牧 2.□工 3.□商 4.□軍公教 5.□自由業 6.□家管 7.□學生 8.□服務業 9.□無(含退休)

五、家庭狀況 1.□未婚 2.□已婚(無小孩) 3.□已婚(有小孩)

六、月收入 1.□無 2.□20,000 元及以下 3.□20,001 元~40,000 元 4.□40,001 元~60,000 元 5.□60,001 元及以上

七、居住地:___________(縣市)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8-6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