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學本質的重要性及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科學本質的重要性及內涵

「素養」一詞原指具備讀和寫的能力,據以延伸「科學素養」定義,可謂為 具備科學與科技的基本知識及運用能力之意,一如教育部(2003)主張「素養」

蘊涵於內,即為知識、見解與觀念;表現於外,即為能力、技術與態度。以探究 的方式認識科學的本質,養成重視證據和講道理的處事習慣,面對問題能持以好 奇及積極探討、瞭解並設法解決的態度,統稱為「科學與科技素養」。依屬性和 層次分項,可分為六大成分:(一)過程技能、(二)科學認知、(三)科學本質、

(四)科學態度、(五)思考技能、(六)科學應用。其中第三大成分「科學本質」,

正為科教學者近年關切的核心議題。舉例說明,張簡明旺、黃志賢與高慧蓮(2002)

引用 Yager 於 1990 年提出,國民應充分瞭解科學的六大領域中之第六點--科 學本質的世界觀領域(world view domain)以及張玲齡(2004)綜觀國外相關科 學素養文獻,表述「科學本質」是各家的交集,未經久而逝、歷代而易。因此,

實有必要對科學本質內涵做一概括性的瞭解。

依「科學的世界觀」、「科學探究活動」、「科學事業」(AAAS,1994)三向度,

探析科學本質內涵,Aikenhead(1987)定義科學本質為科學-技學-社會的交互 作用(STS)、科學知識的本質、科學家的本質。McComas, Clough and Almazroa

(1998)彙整文獻,提出科學本質的內涵有科學哲學、科學心理學、科學社會學 與科學史。部分學者(McComas, Clough, & Almazroa, 1998; Rubba & Andersen, 1978;

翁秀玉、段曉林,1998;高慧蓮,2006;劉振中、熊召弟,2002)進一步解釋,

認為「科學的世界觀」及「科學探究活動」向度具有無關道德性(道德中立)、

簡潔性(精簡性)、公開性、統整性、創造性、革新性、發展性、暫時性、動態 性、建構性、經驗性、觀察是理論蘊含的、可驗性(實證性)、可複製性、獨特

響、合作的研究模式、普遍的道德規範、批判的論證型態、由典範和信念主導、

與科技發展相輔相成(McComas,Clough, & Almazroa, 1998; 王靜如、張靜儀,2001;

柳信榮,2003;高慧蓮,2006)的內涵。

事實上,因受到不同時代之科學哲學與史學的影響,學者對科學本質內涵有 不同的詮釋(高慧蓮,2006),研究者閱讀國內外兩大科教改革--AAAS(1994)、 教育部(2003)所提出學生應具備的科學本質內涵,參考高慧蓮與蘇明洲(2004)、 張簡明旺、黃志賢與高慧蓮(2002)、陳文典(2005)對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自 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科學與科技素養分段能力指標中「科學本質」

部分的分析,做一對照及解讀(如表 2_ 1、表 2_ 2),協助研究者逐條認識及瞭 解 AAAS、教育部的分段能力指標之科學本質內涵,釐清國內外兩大科教改革在 科學本質內涵的異同,以之為研究設計的判準,並形成科學教育的改進建議。

表 2_ 1 科學本質能力指標的內涵解讀對照表

科學本質內涵的解讀 AAAS(1994) 教育部(2003)

(一)科學的世界觀 可複製性 1.1 當重製前人的計畫完成科學研究,我們預期可以得到相似的結

果。(二年級)

3-2-0-2 察覺只要實驗的情況相同,產生的結果會很相近。

(國小三、四年級)

共通性 1.2 不同場域的科學研究工作大體上是相同的。(二年級) 3-4-0-6 相信宇宙的演變,有一共同的運作規律。

(國中一、二、三年級)

獨特性

1.3 因為無法預期、不為人知的事件發生,或在該情境中未能落實 研究方法等因素,使相似的科學研究的結果未盡相同。

(三到五年級)

3-2-0-3 相信現象的變化,都是由某些變因的改變所促成的。

(國小三、四年級)

3-3-0-5 察覺有時實驗情況雖然相同,也可能因存在著未能控 制的因素之影響,使得產生的結果有差異。

(國小五、六年級)

研究可信度 1.4 相似的研究得到不同結果,需要進一步調查其中的差異;反之,

如是得到相似的結果,也必須累積足夠的研究次數,才能獲得 科學社群的認可。(六到八年級)

動態性(暫時性)

1.5 科學知識必須依新資訊的產生和新理論的發現而修正。

(六到八年級)

1.9 科學知識具動態及連續性的特質。(九到十二年級)

1.10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理論是日新月異的。(九到十二年級)

3-4-0-4 察覺科學的產生過程雖然嚴謹,但是卻可能因為新的 現象被發現或新的觀察角度改變而有不同的詮釋。

(國中一、二、三年級)

經久性 1.6 有些科學知識已存在久遠,至今仍適用。(六到八年級) -

無關道德性(道德中立)

1.7 有些事件或行為因其非客觀、關乎道德的性質,無法有效地用 科學方法衡量;時而有以科學方法做為驗證媒介的情形,但非 意謂將其視為評斷的標準。(六到八年級)

7

表 2_ 1 科學本質能力指標的內涵解讀對照表(續)

表 2_ 1 科學本質能力指標的內涵解讀對照表(續)

表 2_ 1 科學本質能力指標的內涵解讀對照表(續)

表 2_ 1 科學本質能力指標的內涵解讀對照表(續)

倫理關懷

3.11 在研究倫理上,進行與人相關的科學研究,需盡充分告知其風 險與利益的義務,研究對象有拒絕參與的權利;對於動物並須 提供特別照護。(六到八年級)

3.18 研究倫理的問題會出現在當某人被通知為研究對象時,此舉對 研究過程及結果或多或少有潛在影響及風險,但科學家認為參 與與否端視個人理念,非關專業信仰。(九到十二年級)

研究可信度

3.13 準確地記錄資料、無偏見的態度及可重製研究是研究者在科學 社群中維持信用的必要原則。(六到八年級)

3.20 蓄意的詐騙行為在同業評論及公開發表的科學研究傳統中是 不被允許的,違反者可能會很快地被發現,受科學社群譴責,

並很難再贏得其他科學家的尊敬。(九到十二年級)

3-4-0-8 認識作精確信實的紀錄、開放的心胸、與可重做實驗 來證實等,是維持「科學知識」可信賴性的基礎。

(國中一、二、三年級)

歷史經驗 3.14 埃及、希臘、中國、印度、阿拉伯古文明有很多科學、數學的

理論及技術的發明。(九到十二年級) -

統整性

3.17 各學術領域的界線並不明顯,時而有新舊交替的情況。但他們 有共通的目標及哲學觀,因此,科學家偶爾運用其他領域的知 能進行研究。(九到十二年級)

術業有專攻

3.19 科學家在其專業領域能以自身擁有的資訊、洞察力、分析技 術,幫助人們瞭解事件發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現的影響,反之,

則有所限制。(九到十二年級)

受主流價值體系影響 3.21 聯邦政府、業界、私人基金會的資助會影響科學研究的方向。

(九到十二年級) -

註:此表由研究者自行彙整

11

由表 2_ 1 可知,教育部(2003)所提出學生應具備的科學本質能力指標與 AAAS(1994)相較,「科學的世界觀」向度,教育部列出十條,AAAS 列出十條;

「科學探究活動」向度,教育部列出七條,AAAS 列出十八條;「科學事業」向 度,教育部列出二條,AAAS 列出二十一條。顯示教育部明列之科學本質能力指 標較為簡要,且於「科學事業」向度尤見懸殊。

檢視「科學的世界觀」向度,雖 AAAS(1994)、教育部(2003)條列之能力 指標數量相同,但解讀二者所隱含之內涵,AAAS 偏重科學的動態性(暫時性)

本質,教育部偏重科學的可驗性(實證性)本質;換言之,AAAS 強調認知取向,

而教育部強調過程取向。

接著,AAAS(1994)在「科學探究活動」向度呈現了十四項科學本質內涵

--經驗性、STS、研究可信度、研究多面性、建構性、共通性、合作的研究模 式、批判的論證型態、漏斗式研究、統整性、創造性、觀察是理論蘊含的、受主 流價值體系影響,而教育部(2003)缺漏科學之研究可信度、研究多面性、漏斗 式研究、合作的研究模式、觀察是理論蘊含的、批判的論證型態、STS、受主流 價值體系影響的本質內涵陳述,意謂於此向度教育部未提及:一、與「研究」相 關的知能,二、理論與實務的關係。加以「科學事業」向度,教育部未呈現 AAAS 的另外六項科學本質內涵--無排他性、累積性、不平等待遇、倫理關懷、歷史 經驗、術業有專攻。假若教學現場忠實施行九年一貫課程,可能造成學生對科學 研究的認知不足或偏誤,進而影響對科學家的意象、科學工作的評價及選擇科學 事業的態度。

繼表 2_ 1,研究者進一步以科學本質內涵為主軸,條列科學本質內涵的各項 說明,並分列出所涵蓋之 AAAS(1994)、教育部(2003)的科學能力指標,彙整 成表 2_ 2。顯見 AAAS 不探討無法以科學檢證進行研究--侷限性(科學的限制)

的事件(如:飛碟),意即對非真實之現象採取不歸屬於科學本質之列的態度。

另外,即便當前的哲學主流思潮為建構主義,AAAS 同時認可傳統邏輯實證主義

的科學本質觀(經久性、累積性、歷史經驗)存在,並無將能力指標完全劃歸於 當代科學本質觀的態度,從陳文靜(1999)的研究可理解前述 AAAS 的態度合於 事實--陳文靜發現學生因某科學家的理論被推翻而主張「科學知識具暫時 性」,反之,則認為「科學知識具經久性」。至於,教育部明列之能力指標中未納 入的科學本質觀點--合作的研究模式、漏斗式研究、研究多面性、STS、術業 有專攻(科學家身分)、無排他性、不平等待遇、倫理關懷、無關道德性(道德 中立),反應出缺乏研究整全的認知、社會責任的承擔、科學家身分的理解、科 學使命的賦予之內涵,因此,學生在受教於此類課程後,極可能對科學與科學本 質產生偏頗的態度。是以,為瞭解學生在科學與科學本質態度的看法,研究者運 用訪問調查法,透過與學生之間的言語互動(王文科,2001),讓學生運用自己 的語言表述其想法,並據之以詮釋其隱含意義(柳信榮,2003)。

表 2_ 2 科學本質內涵解讀的分項說明

涵蓋的科學本質能力指標

科學本質內涵的解讀 說明

AAAS(1994) 教育部(2003)

一、 可複製(重覆)性 相同條件下,科學知識可重覆被檢證(翁秀玉、段曉林,1998;高慧蓮、

一、 可複製(重覆)性 相同條件下,科學知識可重覆被檢證(翁秀玉、段曉林,1998;高慧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