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台東地區國高中生對科學與科學本質態度之差異

透過四個背景變項的學生對各分量表之同意程度的平均數,瞭解學生對各分 量表之科學與科學本質態度,由各分量表之平均數值介於 3.27 與 4.21 之間,得 知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對科學本質的態度傾向當代觀點及對科學的態度採取正向 的意見表示,此與古智雄與何燿州(2005)的研究結果不同。此外,四個背景變 項的學生對各分量表之同意程度的均數排序,前三名為分量表三「科學知識的發 展性」、分量表四「科學知識的驗證性」、分量表五「科學研究對社會的重要性」;

後三名為分量表一「科學知識的來源」、分量表二「科學知識的確定性」、分量表 六「對科學研究工作的熱忱」。

另外,彙整四個背景變項的學生在各分量表之各題項中,有互異或非為當代 觀點的意見表示情形,呈現在第 1、9、16、18、27、34 題,分為下列二類說明:

〈一〉對科學本質的態度,包含對四個分量表的探討---分量表一「科學知識的來 源」、分量表二「科學知識的確定性」、分量表三「科學知識的發展性」及分量表

的重要性」及分量表六「對科學研究工作的熱忱」的探討。

〈一〉學生對科學本質的態度差異

對於科學書籍內容的可信度及真實性,除了 W 高中的學生之外,其餘學生 傾向傳統觀點,多採取認同的態度,但不同族群學生的意見分析結果,不具有統 計上的顯著性。其次,檢視學生對自然科教師之講授內容真實性的意見表示情 形,高中學生、男學生、女學生及漢族學生傾向當代觀點,多認為老師在自然課 中說的不一定是真實的,而對科學家所認定的科學知識真實性的意見表示情形,

除了七年級的學生之外,其餘學生傾向當代觀點,多認為科學家對於已被認定為 真實的科學知識,有時會改變想法。再者,對於科學工作的核心主軸,W 高中、

男學生及漢族學生傾向當代觀點,多認為從事科學最重要的部分不是提出一個正 確答案;其他三校〈A 高中、N 國中及 E 國中〉的學生、七年級學生、女學生及 原住民學生,以表示「無意見」的比例較高;而九、十、十二年級學生則傾向傳 統觀點,多認為從事科學最重要的部分是提出一個正確答案。

〈二〉學生對科學的態度差異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對分量表五「科學研究對社會的重要性」之第 5 題「社 會能夠支持科學研究是重要的」、第 14 題「科學研究應該要得到政府支持」及第 19 題「科學研究有助繁榮」的態度趨於一致,亦即四個背景變項學生對科學的 態度採取正向的意見表示,多認為科學研究與主流價值體系〈如:社會及政府〉

呈現正向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對分量表六「對科學研究工作的熱忱」中,對於未來以 科學家為職志的可能性,表示未有明顯意向的意見比例比較高,但不同族群的學 生對於成為科學家之意願的態度分析結果,不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

二、台東地區國高中生對科學與科學本質態度之看法

依訪問調查所蒐集的晤談內容,在分量表一至分量表五中之各題項,覺察 七、九、十、十二年級之三十三位受訪學生對科學本質的態度傾向當代觀點及對 科學表現出喜愛探究的態度,而在分量表六中,多於半數的受訪學生表示有學習 科學的意願,亦有超過半數的受訪學生非以從事科學工作為志向。其次,研究者 以受訪學生的看法為據,所詮釋之二十三項科學本質內涵,與 AAAS(1994)、教 育部(2003)提出的科學本質能力指標之意涵相對照,分析如下:

〈一〉受訪學生表述之科學本質內涵項目多於教育部(2003)已 納入的科學本質能力指標

三十三位受訪學生在科學與科學本質態度的看法,除了未表述「共通性」、「不 平等待遇」、「歷史經驗」三項科學本質內涵,另包括 AAAS(1994) 、教育部(2003)

未納入的「侷限性(科學的限制)」,及教育部(2003)未納入的其他八項科學本 質內涵⎯「受主流價值體系影響」、「經久性」、「無關道德性(道德中立)」、「STS」、

「研究多面性」、「合作的研究模式」、「漏斗式研究」、「無排他性」。

〈二〉受訪學生學習科學的途徑多元

三十三位受訪學生在科學本質的學習,並未如研究者在文獻探討中的分析⎯

因教育部明列之能力指標中缺乏研究整全的認知、社會責任的承擔、科學家身分 的理解、科學使命的賦予之科學本質內涵,而對科學本質的瞭解有所偏頗。研究 者認為此現象說明了受訪學生學習科學相關知識的來源,不限於學校教育,如同 學生在晤談中的表述,其接收訊息的途徑還包括生活經驗、視聽媒體(新聞報導、

電視節目)及網路資源,因此,學生具備的科學本質認知不侷限在學校所習得的 課程內容。

〈三〉受訪學生對「科學探究」活動有其偏好

彙整三十三位受訪學生在開放式問題的看法,得知學生欲探索的現象共有七 個學術領域,以選擇的人數多寡排序依次為:天文、生物(人類學);考古、地 質、形而上學、動物、物理、古生物,尤以國中生、男學生、漢族學生以及學業 成就前段的學生,對探究天文、生物(人類學);考古、地質領域(排名前三順 位)的興趣高於其他背景屬性的學生。其次,學生共提出十三個探索的方法,以 人數多寡排序依次為:實驗操作、實地勘驗、資訊蒐集、儀器觀測、實體解構、

實物觀察、同儕合作、考古驗證、專家諮詢、理論計算、資料分析、因果預測、

學術整合,尤以 W 高中學生、N 國中學生、女學生、漢族學生以及學業成就前 段的學生,表述應用實驗操作、實地勘驗、資訊蒐集及儀器觀測(排名前三順位)

的可能高於其他背景屬性的學生。再者,學生或因欲探究領域屬性的特殊性,或 受生活與學習經驗的影響,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偏重於「科學探究」活動中「觀察」、

「比較與分類」、「歸納、研判與推斷」三個成份之探索方法的應用。

〈四〉受訪學生的受教年數及學業成就表現影響其對科學本質的 信念

解析三十三位受訪學生所提出的看法中,未符應科學本質內涵之範疇者,依 據不同分量表、學生背景變項及學業成就,進行探討,結果發現學生對科學知識 來源採取正向的態度,對主流價值體系影響科學研究的看法消極,對科學家意象 及科學工作存有負面的印象,以科學事業為職志的態度消極。其次,依學生背景 變項及學業成就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學校是 E 校學生、年級是七年級及九年級 學生、性別是男學生、族群是原住民學生、學業成就是中段及後段的學生,較缺 乏科學本質的信念。

〈五〉受訪學生對科學及科學家的意象影響其從事科學工作的

意願

多於半數的受訪學生表示有學習科學的意願,但其中亦有多人非以從事科學 工作為志向,其理由包括:學生個人性向不同、學生自評適任度不佳、學生對科 學工作的意象消極及學生對科學家的意象負面,此與莊嘉坤(1999)研究的部分 結果一致,意即學生對科學及科學家的意象與其從事科學工作的意願有正相關。

其次,依學生背景變項及學業成就分析,尤以學校是 E 校學生、年級是十年級學 生、性別是男學生、族群是漢族學生、學業成就是中段的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較不 積極。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