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學認識觀,主要探討科學知識的特性及科學知識發展過程之看法。從1990年開 始,研究發現學生的動機、認識觀信念、各種社會因素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Tsai

(1998)認為科學認識觀影響學生學習的方針,且科學認識觀是概念上重要的特徵。而 Hofer 和 Pintrich(1997)也發現所持之認識觀觀點和個人對於知識的本質、認知的本 質及過程的概念有關。因此,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其所持之科學認識觀點會影響其學 習情況,而我們在探討學生的探究學習時,學生所持的科學認識觀便是一個不容忽略的 部分。

當代的科學認識觀強調科學知識是暫時性的(tentative)、具有時代意義的

(historic)、且因情境而變動的(contextual),並且將科學視為人類許多求知過程中的一 種(Abd-El-Khalick & Lederman, 2000)。Tsai 和 Liu(2005)也提出當代的科學認識觀 在於強調科學知識中暫時性的歷史與人文特色,這些知識主要是企圖去把科學議題、主 張和社會與文化的實踐做連結,認識觀點可引導學生去獲得科學知識。因此,科學認識 觀和學習及教學都有很深的對照。許多研究致力於發展評量學生科學認識觀之工具,並 發現學生所持的科學認識觀會影響學生科學知識的獲得,也可做為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 方針(Lederman, 1992; Tsai, 1998)。因此,當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是基於科學家共同討論 決定之的典範、證據及磋商愈多時,則在學習科學時愈可能使用有意義的學習策略並且 有更好的科學態度,很明顯的,科學認識觀是教育者預測學生學習及準備科學教學的重 要指標(黃珮玉和劉嘉茹, 2005)。

針對科學認識觀的所進行的研究,研究者將其整理如下表2-4-1。由表中可知學生所 持的科學認識觀會影響其學習情形(吳佳蓮和吳心楷, 2006; 黃珮玉和劉嘉茹, 2005; 溫 媺純、林宜汶和楊景成, 2005; 蔡執仲、段曉林和林珮君, 2006; Havdala & Ashkenazi, 2007;

Sadler, Chamber & Zeidler, 2004; Wallace, Tsoi, Calkin & Darley, 2003),而不同領域的學 生其所呈現的科學認識觀也不同(溫媺純、林宜汶和楊景成, 2005; 劉湘瑤、李麗菁和蔡 今中, 2007; Tasi & Liu, 2005; Wen & Lin, 2007)。而研究對象以中學生(黃珮玉和劉嘉茹, 2005; 溫媺純、林宜汶和楊景成, 2005; 蔡執仲、段曉林和林珮君, 2006; Tasi & Liu, 2005;

Sadler, Chamber & Zeidler, 2004)為多。因此,在本研究中以大一學生為對象,選擇較 具代表性之個案,探討其所持科學認識觀和生物探究學習情況、科學本質觀點轉變及科 學探究轉變間之關連。

表2-3-1 科學認識觀相關研究

(Domain-general and domain-specific science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of science students of biology, chemistry, and physics majors)

429名大三

Coordination of theory and evidence: effect of

epistemological theories on students’ laboratory practice

3個持不同

(續上頁)

Sadler, Chamber 和Zeidler (2004)

學生對社會性議題回答的科 學本質概念(Student conceptualization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response to a socioscientific issue)

84名高中生

高中生在解釋和評估有關全球暖化議 題的衝突的科學證據時會受到科學認 識觀的影響

Wallace, Tsoi, Calkin和 Darley

(2003)

非生物主修學生之探究式實 驗學習情形:探究經驗; 認識 觀和概念成長之詮釋研究。

(Learning from

inquiry-based laboratories in nonmajor Biology: An interpretiv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nquiry experience, epistemologies, and conceptual growth)

5位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