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科學語言與科學學習 科學語言與科學學習 科學語言與科學學習 科學語言與科學學習

一一

一一、、、科學語言、科學語言科學語言科學語言

莊耀郎(2001)認為如果以語言的類型來區分,語言大體可以分為描述 語言,情感語言和啟發語言。科學語言即屬描述性語言,其功能在於描述所 觀察到的一切狀況,記述實驗過程中所有曲折變化的細節,以致科學語言精 確度的要求相當高,以科學語言傳達的科學知識也相當嚴謹。劉宏文(2001)

以 Halliday 和 Martin 所發展出的語言學分析模式,探討中文教科書書中科學 語言的特質,發現有以下幾個特質:

(一)概念與定義的糾結

科學教科書的書寫方式常見夾雜著科學概念與科學術語的陳述。一 個科學術語有其特定的指稱,由數個被假設為已知的概念定義而來,而

且此一定義又成為下一個更新定義的基礎。例如:物質與氧結合的反應 稱為「氧化反應」。「燃燒」是激烈的「氧化反應」,過程伴隨著光與熱的 產生。首先定義「氧化反應」此一科學術語,接著以「氧化反應」再定 義下一個科學術語「燃燒」,而且附加了條件限制「伴隨光與熱的產生」。

在這樣的情形下,學生的科學學習會有幾個困難,被假設為已知的概念,

可能是學生未知的;語意的結構變得複雜,學生不易由語句中理出各個 概念之間的關係脈絡,而且概念之間複雜的依存關係,需要耗費大量的 工作記憶空間,對學生又是一個吃重的認知負荷。

(二)分類標準的建立

科學知識在探求與尋找自然中的規律,所以科學知識內含很多分類 的架構。陳世文(2007)指出對科學而言,它本身就是一門分類的學科。

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經常是呈層級狀的分類架構。科學文本在提供組 織科學訊息時常涉及「類屬-組成」論述,例如:「A 分為 B、C」表達出 A 和 B、C 的類屬(kind of)關係;「A 由 B、C 組成」則說明了 A 和 B、C 間的組成(part of)關係。一般教科書,為了增進學生對科學名詞的理解,

往往用了許多文句去描述,甚至改變了階層關係,混淆了類屬與組成,

讓學生難以掌握敘述的重點。

(三)高密度的科學術語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對語中,所攜帶的訊息詞彙密度不高,然而經過 科學語言構作的科學教科書的訊息詞彙密度就高多了。楊文金和陳世文

(2008)在科學漢語與科學英語論述特質的比較中分析發現在單一語句 中科學漢語比科學英語呈現較多的科學事件,而且針對同一科學概念相 對於科學英語,科學漢語經常出現將多個科學事件合併為單一事件的包 裝過程、以及將單一事件拆解為多事件的過程。可是包裝過程雖可使論 述簡化,但容易造成語意的曲解,拆解過程則突顯了環境條件及物件的

動作狀態。科學名詞本身有其特定的訊息與義涵,往往不是一般日常生 活用語可以取代的,所以當這些科學名詞充斥於科學文本中,學生的閱 讀障礙可想而知。

(四)名詞化與物件化

依據 Halliday(2004)的分析,科學語言經常透過語法隱喻的使用,及 技術性建構來構作科學內容,由於科學內容在將事件或事物階層式的分 類,以利建立科學知識的系統性及呈現事件的因果關係,所以會有將過 程詞(動詞)轉換成實體詞的名詞化現象,例如:「蠟燭燃燒用去氧氣」

轉換成「蠟燭燃燒用去的氧氣」。科學論述是一步步的向前推進,前面的 敘述是一項科學事實,這個事實導致後來的發生,所以最有效的論述方 式即將已知的科學事實和新的推論視為兩個事件,兩個部分都以名詞表 示,再以動詞將兩個名詞連結,以說明為何前者導致後者的發生,有時 還會加入條件句的敘述,更清楚的顯現前後兩者的邏輯關係。

(五)語意不連貫

在科學教科書的書寫方式中,另一常見的形式就是先描述一個實 驗,再以此實驗的結果作為已知的事件起點,再由此引出結論。例如:

點燃的鎂帶移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鎂帶依然繼續燃燒,因為鎂 帶會取代二氧化碳中的碳,和氧結合成氧化鎂。以上的書寫方式亦即「因 為 A 發生了,所以導致 B 的發生。」對學生來說,A 事件的發生,對學 生可能是陌生的,但是他卻要以此推論 B 的結論。以上例而言,學生甚 至會誤以為氧化鎂只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燒才能形成。在這種跳躍式的、

導因為果的論述方式,學生要自行尋找理由將兩事件的關係連結起來,

就會出現困難。

二二

二二、、、科學學習、科學學習科學學習科學學習

根據全中平(2004)在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有關詮釋傳達能 力指標的傳達方式探討一文中提及Wellington與Osborne整合科學上語言的 問題,認為有四點重要的可能:1.科學的字彙或術語對學生學習上產生問 題,但是如果用非科學的字彙或術語,又會造成對科學的誤解,並且有許多 科學語言的字有著不同的意義,往往也會造成問題;2.不同的字彙組成的科 學語言應該要很明確的給予定義,而日常生活用語往往會造成學生科學學習 上的問題;3.許多科學語言的誤解會造成學習上的障礙,並且還很難去改 變;4.理解科學語言是很重要的第一步,然後在讀、寫、說、聽的情況下,

能夠確實地理解科學語言。由此可知,語言的問題深深的影響學生對科學的 學習。

教師在進行科學教學之時,一方面要體認到科學語言的特質,及其與學 生日常語言的疏離面;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學會科學語言的表達,以科學 論述解釋經驗世界,為進入科學社群預作準備(劉宏文,2001)。科學知識 的理解其實就是對科學語言的掌握,因為科學知識是科學語言的內涵,而科 學語言就是科學知識的載體。王彥(2005)認為掌握科學語言是學習科學知 識的基礎,科學語言教學是科學語言的關鍵。掌握科學語言具有幾項意義:

1.掌握科學語言,有助於提高與發展邏輯思維能力。2.掌握科學語言是解決 科學問題的前提。3.掌握科學語言,有助於思維品質的形成。4.掌握科學語 言,能激起學習科學的興趣。

目前的語言發展理論明確地強調語言的溝通面向:語言是無法憑空產生 的,它是意義的重建,特別是意義分享的建構(Moyles, 1989)。科學教師在教 導學生科學術語時,應多給予機會讓學生使用這些科學術語,造句亦是可採 納的方法之一,並且可藉由學生造句中所使用的情境來瞭解學生對該術語的 理解為何(陳雅惠,2007)。李暉(2000)也指出,學生將科學術語組織起 來,成為一個有意義的語句,用以陳述想法或遂行目的,可視為學習科學的

具體表徵之一。他又指出,要將科學術語組成完整的語句,就必須熟悉這些 詞語的組合關係(syntagmatic)。在概念的學習上,教師要給學生口頭練習的 機會(演講或對話式),就像Lemke(1990)所主張「一個在教法上能求改善 的人,就是增進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並讓他們多方面練習和使用它」。透 過文字,人類將他們的知覺系統化,把通則與抽象概念轉化為系統性的陳 述,透過對符號的操弄,簡單的記憶變得更加邏輯化與系統化(吳幸宜譯,

Gredler, 1994)。Moyles(1989)在《不只是遊戲》一書中提到,遊戲是促進語 言發展與語言使用創新的有效媒介,特別是對於新字彙和概念的澄清,激發 語言的使用與練習,還有語言知識的發展和字句的思考。以遊戲的方式,讓 學生熟練的使用科學語言,像科學家一樣地用科學語言談科學、說科學,以 求幫助學生理解,以多種方式將文字組合以表達概念,本研究就在透過這些 語言遊戲,從而發展學生理解並運用科學概念的能力,期望對學生的科學學 習能有所幫助。

第三 第三 第三

第三章 章 章 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研究方法與設計 研究方法與設計 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章就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流程及資料蒐集與分析,

分成五節討論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