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樂章之探討與演奏詮釋

第三樂章標題為《非常有精神的、很起勁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con

fuoco)有如火似的原意,是一個充滿生命力、希望的樂章。

三段 A1段,意即 A1=ABA,以致於產生 ABA1+CODA=AB「ABA」+CODA

奏出極強(ff)的力度,但卻不用像再現部一樣用盡全力。筆者想表現的是,此假

第二次 Part II 4+2 的樂句 mm. 100- 104 E- G

II.Transition 過渡句:mm. 13- 17 III.第二主題區:mm. 18-43

I.第一主題區:mm. 1- 12,(6+1)+5。以 C 音為中心音的調。

減為五個小節,並在第五個小節的節奏上,稍作縮減,少了第一拍的連結線長音,

使其更加精簡,完成了第二次第一主題。參譜例 5-1。

譜例 5-1:Mvt. 3, mm. 1-12

另外解釋第 7 小節的小過門性質。

第一主題區

+ 5 小節 7 小節

經過句 第一主題

接下一小節之前的經過句;就其和聲級數的走向,第 7 小節到第 8 小節有和聲解 決的屬主關係(V-I),即第 7 小節為連接性質的經過和絃 V 級,所以第一主題共 為 6+1 小節的樂句。參譜例 5-2。

譜例 5-2:Mvt. 3, mm. 7-8

回到第一主題 mm.1-6 小節裡的結構:

第一主題共有六小節分成 5+1,五小節旋律主題及一小節的伴奏音型;而五 小節中,就有三種不同的節奏動機與分句,是一個充滿變化性的主題。第一個動 機的音型,自第 1 小節至第 3 小節的第 2 拍前半拍,在此簡稱 a 音型;第二個動 機的音型,自第 3 小節第 2 拍後半拍至第 4 小節結束,在此簡稱 b 音型;第三個 動機的音型,為整個第 5 小節,在此簡稱 c 音型。而第 6 小節則為特殊功能的一 小節,有緩衝平衡的效果,其旋律動機,是來自於伴奏的節奏音型,不屬於第一 主題裡的主要旋律,因此在之後每一次第一主題出現的地方,並不一定都會出現。

參譜例 5- 3。

V I

第二次第一主題 小經過句

譜例 5- 3:Mvt. 3, mm. 1-5

而第 6 小節的低音旋律,並非第一主題裡的主要動機,筆者稱之為伴奏音型,

它是為了平衡第 5 小節又高又尖的音域,及第一主題整個緊湊不安的節奏特性,

所作的緩和與呼應;而它在接著的第二次第一主題中將被省略。它的產生,是由 其鋼琴的伴奏型式重疊帶出,所以其性質也屬於伴奏性質。參譜例 5- 4。

譜例 5- 4:Mvt. 3, mm. 6

從第一主題區的和聲配置上,可看出浦朗克仍依循著傳統古典和聲型式的蹤 跡。在第 1- 3 小節中,以 C 音為主音,出現了和絃級數 I- IV- V- I 的基本和 聲進行。參譜例 5- 5。

b 音型 a 音型

伴奏音型 c 音型

譜例 5- 5:Mvt. 3, mm. 1-3

而第 8- 10 小節的第一主題再現時,在和聲上又出現一次和絃級數 I- IV-

V- I 的和聲進行,此次在調性上做了轉調的變化;在一樣的 C 大調的 I- IV 之 後,隨即在音程上升高三度,轉成以 Eb為主音的 V- I。參譜例 5- 6。

譜例 5- 6:Mvt. 3, mm. 8-10

第一主題

C; I IV V I I

I IV

在鋼琴的伴奏題材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音型,從一開始的第 1 小節到第 2 音(syncopation)18突強,互相接軌,表現出緊湊又有力的特色。鋼琴連續的八分 音符伴奏音型,雖類似頑固低音(basso ostinato)19的型態,但彈奏時卻不像頑固 低音一樣一成不變;八分音符和絃有一些突強的重音,搭配左手低音聲部偶爾插

譜音 a2以八度下行進行到 a1的圓滑方式吹奏,(此時注意第一個重音之後,隨即收 二個八分音符一組的連音(Portamento)20,在八分音符的第一個音點舌,然後保 持著音跟氣的連貫,直到第二個八分音符,筆者認為這樣的連音(Portamento),

譜例 5- 8:Mvt. 3, mm. 3- 4

b 音型共有三組一樣的節奏元素,每組的第四個音為四分音符長音,要照譜上 的要求加上重音(accent),因為這是每一組的和聲骨幹音,而三十二分音符小音 符較像經過音;三次一樣的音型,像是疊句一般一次比一次高,在音的方向上已 表現出張力,並在單簧管音域越高時,音量及穿透力則越強,形成了一個漸強的 效果;所以吹奏者須注意較低、較快的三十二分音符,音量、音色的控制,加強 這些快音的音量及腹部支撐力,可使它們更顯清晰乾淨,並藉由低音的力量連接 到高音,使高音音色更加紮實,並使音準更加穩定。接著 C 音型其素材由剛才的 a 音型前半句而來,參譜例 5- 9。

譜例 5- 9:Mvt. 3, mm.5

此時在音樂的走向上,第三個分句 c 音型卻是前一句的目標,如前所述,b 音

b 音型

C 音型

a 音型

型有三次漸強及音域漸高的張力鋪陳,而音樂進行到第 5 小節(c 音型)則是樂句 的最高點,也是第一主題的標的,因此最高音記譜音 f3在音量上,將顯出最強的 音量,吹奏時更須控制嘴型,加強腹部的支撐力量,以低音的支撐帶出高音,避 免直接加強音量,產生暴、尖的音色;筆者建議可將樂器往上稍加提住,並將嘴 型縮小,口腔裡面送氣的位置往喉嚨上面的方向稍做移動,並稍微減少送氣的力 量,以聽覺決定要加強多少的音量,可產生適度漸強的張力及效果,即可。在最 高音記譜音 f3之後,順著音往下行的方向,音量稍做減弱收尾。此 f3音的指法,

建議加上右手第四、第五的手指按鍵,以免音準偏低。參圖例 5-1。

圖例 5-1:f3指法表

接著吹奏的第 6 小節,是整個 A 段(包括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的最低音域,

為模仿鋼琴伴奏的音型,單簧管的低音 a,卻不容忽視。前面分析中曾提到,為了 平衡第 5 小節的高音域,第 6 小節作了低音的緩和與呼應,而越低的音域,音量 的穿透力越小,故在第 6 小節應加強腹部用氣的力道,使其音色更加飽滿,達到 樂譜上極強(ff)的音量要求。

快速而清楚的吹過了第 7 小節的經過性質和絃,即再一次重新進入第一主題

第 4 指 第 5 指

區的第二次部分第 8 小節。第 8 小節一樣吹奏出活潑、詼諧又有氣勢的音樂詮釋,

並以更強的力度呈現出極強(ff)的音量,顯出第二次第一主題的層次感。

第 10 小節開始,即第二次第一主題旋律的第 3 小節,音程開始往上飆高,此 為第一主題裡的第二個分句 b 音型,整個於四分音符的重音處,整齊的移高了小 三度;而於三次的正拍四分音符前,所接過來的快速音三十二分音符,雖然三次 的快音群都一樣,但在每次音程移高的旋律中,表現方式要呈現出不同層次的張 力,除了要奏出清晰乾淨的快速三十二分音符,每一個四分音符均要加強重音,

並把裝飾音的華麗感表現出來,因著音域的提高,音色上漸漸採取較明亮、更集 中的音色。參譜例 5- 10。

譜例 5-10:Mvt. 3, mm.3- 4 、mm.10- 11

b 音型

b 音型

至第 12 小節,雖然進行到第一主題樂句的最高音,但音高卻降下來,不是進 入到所預期高三度的 a3;不像第一次第一主題的第 5 小節,隨著樂句張力進行到 最高點,音域也走到最高音;整個低了八度,從 a2進行到句尾 a1收尾。參譜例 5-11。

譜例 5-11:Mvt. 3, mm.12

此時為了避免於氣勢上減弱得太多,筆者建議稍加強其力度上的表現、及腹 部支撐的強度到尾音 a1處;但作者刻意製造的突弱效果,仍能保留,因為這樣的 安排是為了做音樂上的連接,準備進入新的一個不同素材、不同力度表現的段落

-過度句(Transition)。

(a3) 預計進行到 a3

a1

a2 Transition

Transition 過渡句:mm. 13- 17

五小節的樂句,為第一主題到第二主題間的過渡句。題材源自第一樂章的第

40- 41 小節的 Transition 而來(號角式的主題);二者比較,參譜例 5-12,a、b。

譜例 5- 12:a、Mvt. 3, mm. 13- 14

b、Mvt. 1, mm.40- 41

而鋼琴伴奏的旋律形式,第三樂章的第 13- 14 小節,也是同第一樂章的第 40-

41 小節一樣,注重於橫向的旋律進行,以長重音(tenuto)為主旋律,彼此間的關 係為半音音程,並環繞著一個中心音來回進行;二個八分音符的連音,如本章第 4 個註腳,即以二音連音(Portamento)法奏出。此時左右手均為一樣的二音連音

(Portamento),二部之間的音程,也維持特定的度數關係循環;而這裡的中心音

b

譜例 5-13:a、Mvt. 3, mm. 13- 14

b、Mvt. 1, mm.40- 41

不論是第一樂章或第三樂章,在過渡句(Transition)樂段,作曲者都加強了 的代表背景部分(background)的連續的八分音符,從樂曲中原本只有一個聲部進 行此連續八分音符,到過渡句時,增加到鋼琴二手重疊的二個聲部之進行可看出。

另外中景(middleground)部分,在此似乎隱藏起來,其實它是重疊在背景

(background)的持續八分音符中,即每二音一組的第一音長重音(tenuto)之中,

就是拍質較長的四分音符,長重音(tenuto)已勾勒出中景(middleground)部分 的旋律線條。鋼琴的彈奏除了做出中景與背景的角色,並要隨著主旋律單簧管,

為 D 音 13

為 Bb

彈出一小節大聲(f)、一小節小聲(p)的不同力度。

譜例 5-14:Mvt. 3, mm. 13- 17

最後第 17 小節為本過渡樂段的最後一小節,其音型動機為過渡樂段,只剩下 鋼琴聲部,採用了第 13 小節(Transition)的主題旋律,有因削減聲部而漸弱音量 的效果,形成樂句的句尾,為連接下一新的樂句出來之前所做的預備。

III.第二主題區:mm. 18- 43 共分為四部分:

(1)第二主題(Second theme), mm. 18- 33, 8+8 小節的樂句。

(2)過門連接句(Bridge),mm. 34- 38,五小節的經過句。

(3)第二主題(Second theme),mm. 39- 41,三小節的第二主題。

(4)過門連接句(Bridge), mm. 42- 43,二小節的經過句。

第 18- 43 小節進入此樂章的第二主題區,有別於第一主題的快速流動感、多 變的音域、及許多極促的十六分音符、分三十二音符的快速節奏;第二主題區的 特色,在於每個樂句中,分句裡的變化的性減少,主題旋律採用較多的連續八分 音符和較少的大跳音域,也較少使用十六分音符以上的快速音。整個第二主題區

a2- d3- c3

的旋律進行上,有較第一主題稍慢、平穩的趨勢;但整體來說,仍是流暢的風格。

(1)第二主題(Second theme), mm. 18- 33, 8+8 小節的樂句。

第二主題前八小節又分為 4+4 的問答句,前四小節為問句 a,以半音音程的 旋律為動機,在狹窄的大二度音域內,以規律的八分音符斷奏進行著;在經過了 三小節平穩的跳躍式旋律之後,問句的第四小節(mm. 21),順理成章的進入了所 期待的“變化性小節”,在音域、拍號、和聲及節奏上,都和前三小節有明顯不

第二主題前八小節又分為 4+4 的問答句,前四小節為問句 a,以半音音程的 旋律為動機,在狹窄的大二度音域內,以規律的八分音符斷奏進行著;在經過了 三小節平穩的跳躍式旋律之後,問句的第四小節(mm. 21),順理成章的進入了所 期待的“變化性小節”,在音域、拍號、和聲及節奏上,都和前三小節有明顯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