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寫作動機與目的

浦朗克( 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 , 7 January 1899 – 30 January 1963 )的單簧管奏 鳴曲,於世界各地的單簧管比賽或演出中,佔有一席之地,是曲目中的常客,也是許多 Richard Wagner , 1813-1883)式龐大的演出編制及複雜的主導動機已被排斥,甚至法國

的印象樂派也開始顯得過於奢華,1此時歐洲的音樂發展,開始分歧出許多新的音樂路

此首二次大戰期間法國的作品,與當時薩提與法國六人組"Les Six"「…, the Six

Frenchmen and Satie」

4也有關係,他們正強調回歸簡單、清晰、客觀、真實及精緻,可 說是當時法國音樂理念的代表;這六位作曲家雖各有不同的風格,但都有一致的共識,

有時也會互相良性的批評對方,如浦朗克與好友奧內格(Arthur Honegger﹐1892-1955)

5,他們曾經對彼此的音樂是不苟同的,“…Poulenc thinking Honegger’s too heavy,

1 印象樂派(Impressionism in music)是十九世紀法國流行的一種音樂樣式,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 主義繪畫的影響,如同印象主義繪畫傾向於描繪物體的光和色,而非清晰的輪廓,給人夢幻、印象、暗 示的感覺;在音樂上最重要的手法是全音音階的使用,代表作曲家是德布西(Claude Debussy,1862 –1918)

和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 –1937)。

2 十二音列主義(twelve-tone serialism)是二十世紀奧地利作曲家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 ,1874 –1951)提出的一種無調音樂的音階理念,提倡完整的十二個半音重要性都是相等的,

不採用任何調性或調號,按作曲家的意願將這十二個音隨意排成一個順序,運行於曲中。

3 實驗音樂(Experimental music)為二十世紀中期北美流行的作曲形式,創作特點是作品成果是「不 可預見的」。約翰凱吉(John Cage 1912-1992)是公認的代表作曲家,他作品的特點常常集中在一種完 成作品,但留給演奏者部分偶然發揮空間的創作方式。

41920 年法國評論家科萊(Henri Collet, 1885 –1951),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題為"The Five Russians, the Six Frenchmen and Satie",從此便有法國六人組"Les Six"的稱號出現,當中六位法國作曲家,會一起定期 開音樂會,他們都深受薩提音樂理念的影響。

5法國六人組"Les Six" 成員之一,瑞士人。為當時少數勇敢公然反對納粹統治的作曲家,著名的作 品為太平洋 231( Pacific 231),以蒸氣火車的聲音做為此曲的音樂元素之一,而聲名大噪。與浦朗克為好

Honegger thinking Poulenc’s too light.”

6。而六人組中唯一沒有有受過正統音樂學院教育 的浦朗克,作品雖然更為精簡,但其優美又有個性的旋律特色,卻更顯親民,為大眾所 喜愛。

此首單簧管奏鳴曲,是浦朗克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他自己所看重的一首樂曲,並 受到他最喜愛的音樂家之一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 –1971)的三首單簧管 獨奏曲(Three Pieces for Clarinet ,1918)的影響,有令人驚艷的特質。此曲快板部分展 現出強而有力的節奏性及快速活潑的力度感,慢板部分則有優美又流暢的旋律…,並能 充分發揮出單簧管跌宕多姿的音色及各音域所產生的不同效果,處處散發著吸引聽者想 繼續一窺究竟的動機。

6出自以下的 CD 解說:Saint-Saen.Poulenc.Devienne.Milhaud Meyer.Maisenberg notes to Roger Nichols, Francis PoulencClarinet Sonata Op,184, CD, EMI Records 2007, 4-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 浦朗克之生平簡介與樂曲創作背景

除了課後的鋼琴課,當時他也深受所喜愛的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 –1918)、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 –1828)及斯特拉溫斯基的作品影 響。

1915 年他的雙親相繼去世,浦朗克深受當時的西班牙鋼琴家老師韋涅斯

(Ricardo Viñes, 1875-1943)的幫助與指導,之後並推薦與當時有名的作曲家薩提

(Erik Satie, 1866-1925)認識,薩提為當時主導法國青年作曲家新的樂風之首,浦 朗克遂成為法國六人組之一;然後在米堯(Darius Milhaud, 1892-1974)的介紹下,

於 1921-1925 年間,和當時有名的作曲家柯什蘭(Charles Koechlin, 1867-1950)學 習對位法、和聲、管弦樂法等理論課程。

他的作品特色深具旋律性,作品包括鋼琴獨奏作品、室內樂、合唱作品、歌 劇、芭蕾舞劇和管弦樂器樂曲…等。其中最有名的有鋼琴組曲《三首永恆的樂章》

(Trois mouvements perpétuels, 1919),芭蕾舞劇《蜂飛蝶舞》(Les biches, 1923),

大鍵琴與管弦樂的音樂會演奏曲《田園音樂會》(the Concert champêtre, 1928),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