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參章第參章第參章

第參章 第參章

第參章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方法 方法 方法 方法

本章研究方法共有六節,第一節研究設計;第二節研究參與者;第三節研究 步驟;第四節資料蒐集與分析;第五節研究信度與效度;第六節研究倫理。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一一

一一、、、、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多數探討 ADHD 兒童教學原則與策略的研究,均為理論基礎與醫院治療或是 普通班級經營的情境,對於體育科目的實證和應用較少。故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 研究方法,除了可以具體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外,亦可透過實際教學的情境,進行 教學策略的調整,或是發展出合適的教學策略。行動研究是指實際從事教育工作 者,以其關注的價值性教育問題為焦點,扮演研究者角色,透過計畫、行動、觀 察和自我反省等階段活動,期能發展實務及可行的行動策略,應用於實際教學情 境中,用以建構優質的學習環境,縮短學術理論與實務的差距,進而促進自我反 省和自我的專業成長(廖智倩,2002)。有鑑於此,本研究擬以行動研究法為研 究方法,藉著實際教學過程中問題的發現與澄清,策略的介入與施行,以瞭解 ADHD 學生的適應體育學習困難為何?以及教學策略介入的成效。過程中除教師自我教 學省思外,亦與相關人士集思廣益,討論問題成因,共謀解決策略,減少自我摸 索與嘗試錯誤的時間。並期待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促使自身教學效能更加提升。

二、 籃球課程

籃球運動的技術動作是以各種跑、跳、投等基本技術所組成,除了要具備全 面性的基本運動能力,在肌力、爆發力、協調性瞬間改變方向的能力、準確性及 時間、空間感的培養上也甚為重要(蔣憶德,1997),此外注意力的轉移與合理

的分配亦是參與籃球運動的重要運動技能,因此教師在訓練時除加強個人的技巧 及體能外,更應將比賽情境融入訓練中,藉以訓練學生注意力集中之焦點與臨場 反映(李雲光、彭譯箴,2002)。由此可知籃球活動是一種極為適合健康體適能 與一般兒童無異的 ADHD 兒童參與的活動,此外透過籃球活動亦能夠訓練 ADHD 兒 童觸知覺困難而影響之空間感的培養,以及動作協調及專注力的改善與提升。

另有研究指出遊戲訓練法是設計籃球活動時的不錯選擇,因其具有趣味性的 特徵,可培養初學者對各項運動的興趣,適用於各種運動項目的身體技巧及技術 訓練,並且是一般準備期、調整期或初學者啟蒙階段可使用的一種訓練方法(蔣 憶德、錢薇娟,2001)。在遊戲前增加練習時間可提高學習效果,課程中安排與 課程相關的競賽活動,亦能提高學生學習樂趣(江輝祺,1998)。

綜上所述與文獻探討所指出 ADHD 兒童適合樂趣化活動設計的概念不謀而 合,倘若能夠在籃球活動中以樂趣化的遊戲訓練法介入,對於 ADHD 兒童專注力 的提升與學習興趣的培養,應有不錯的助益。本研究茲將籃球課程設計大綱草擬 如表 21:

表 21 適應體育籃球課程設計大綱

節次 活動內容 活動方式

第 1 至 3 節 球感練習 以遊戲化方式讓學生體會與物體(球)之間的相對關 係,並藉此建立自己的本體感覺。

第 4 至 7 節 傳接球 以胸口傳球、反彈接球、空中接球等方式變化。

第 8 至 12 節 投籃 提供擦板與空心投籃體驗及練習,並搭配傳接球進行 投籃活動。

第 13 至 15 節 運球 以直線、曲線方式進行運球練習,並搭配先前習得之 技巧綜合演練。

第 14 與 16 節 防守 瞭解防守要領,並在不與同學有肢體接觸的原則下,

進行傳接球、運球投籃等組合活動。

第 17 至 20 節 分組競賽 如兩人一組無對抗、兩人一組對抗賽。

(一一一)一)) 球感練習) 球感練習球感練習球感練習

要打好籃球首先要熟悉球性,盡可能地去接觸球(鄔芳艷,2004)。讓學生 練習在遊玩中,以控制身體移動或球的方法,對於增進投籃、運球、傳球等各種 籃球技術最有幫助(林樑,2001)。因此本研究擬於課程前三節設計「球感練習」,

以遊戲化方式讓學生體會與球之間的相對關係,藉以建立自己的本體感覺。

((

((二二二)二)) 傳接球) 傳接球傳接球傳接球

兒童從小就有機會接觸物體,形成擲、接或踢的粗略動作,而傳接球的動作 簡單易學,且可促進學童的敏捷性、協調性及注意力集中等身心能力。同時傳接 球是籃球比賽中十分重要亦是使用最多的一項技能,它是進攻隊員在場上互相聯 繫與組織進攻的方法之一(田德洋,2007),同時也是籃球比賽中運用最多的一 項主要進攻技術(門闌,2004)。一般來說,傳球時球的路徑有三種:直線、曲 線及反彈等(林樑,2001)。

正確的傳接球可以有效突破對手的防守,增加進攻和得分的機會,接球不穩 不僅會丟球,而且也不能順利做下一個動作,耽誤進攻的時機。一般來說,使用 雙手傳球是最穩當的方式(杜憲昌,2004;鄔芳艷,2004)。

蔡宜宏、邱文信(2007)研究指出,接球動作大略分為「眼睛接收到球體訊 息」、「移動手至適當位置」以及「接住球後的夾球動作等三項過程,前面兩項 過程大致均依賴「視覺訊息」,最後是依賴手掌的「動覺訊息」,其中「視覺訊 息」對一個接球者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參考依據。

楊梓楣、卓俊伶(1998)研究亦提及,球之尺寸大小不同會造成接球者動作 類型的改變。

因此本研究在「傳接球課程」中選擇以「5 號籃球」作為教學與練習器材,

以雙手傳接球為動作標準,提供學生胸口(直線)、曲線(頂上拋球)、反彈傳球

等練習方式,透過視覺線索與口語提示作動作連結,並變化速度與高度來加強此 一技能的演練,提供學生充足的練習機會,藉以達到成熟的地步。

(三三三)三)) 投籃) 投籃投籃投籃

籃球是以傳球與運球為手段,以投籃得分為競賽目的的運動,最終的目的是 要把球投進籃框中,因此無論是傳球、投籃的準確性或是各種動作技巧的表現,

都是為了最後能投籃得分。(林貴福,1996;蔣憶德,1997;周禹廷,1998;林 樑,2001;許立德、蔡虔祿,2005)因此投籃可說是籃球運動中最重要的動作,

也是大家最感興趣的技術。熟練的投籃技巧是球員所必備且需精通的動作之一,

而要提高投籃的命中率,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的練習。(周禹廷,1998;杜憲昌,

2004;鄔芳艷,2004;許立德、蔡虔祿,2005;葉良志,2007)

鄔芳艷(2004)指出投籃的主要方式: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原地雙手胸前投 籃、原地跳起單手肩上投籃(跳投)等三種。而陳淑惠、卓俊伶、梁嘉音(2003)

研究則指出,每個人的身體構造及心理特質不同,造成個體在投籃時會依照自己 本身最合適或最佳動作型式,達到投籃命中的目的。因此籃球投籃沒有一定的標 準動作型式。

投籃動作力量源自於全身的動作協調(徐武雄、張勝翔,2006),因此倘若 自身動作協調不佳,會影響投籃的準確度與穩定性。另外距離長短會影響原有習 得的投籃動作標準形式(梁嘉音、卓俊伶、簡曜輝,1998);投籃練習份量不足,

進而失去信心亦會影響投籃命中率。(徐武雄、張勝翔,2006)此外,在投籃時 必須注意的是精神上要有自信,凡是具有自信來投籃則遠比以不安心態投籃時,

成功機率大很多(林樑,2001)。

因此如何本研究「投籃課程」並不特定要求學生投籃動作,而是從活動設計 方面來達到學生練習的份量與自信心的增進,此外在投籃的距離部分,也多在籃

框周圍的紅色區域,讓學生從空心或是擦板投籃中,瞭解自己能力的表現水準,

進而選擇合適的投籃方法,增進自己投籃的信心。

((

((四四四)四)) 運球) 運球運球運球

運球是籃球比賽中個人控制球、支配球、擺脫對方、突破防守、製造投籃得 分機會的重要手段,屬於重要的個人進攻技術、是個人擺脫防守,製造傳球機位、

的重要進攻技術,也是在發動快攻時與組織全隊進攻時突破防守陣型的重要方法

(鄔芳艷,2004;田德洋,2007)。

所謂的運球就是球員在原地或移動中,借助地板將球反覆來回在手和地板之 間的動作,是一種個人持球推進的進攻方法(杜憲昌,2004;林正達,2008)。

運球的練習則可從易到難,逐漸增加難度,即由原地到行進間運球,再由慢速到 快速運球(鄔芳艷,2004)。

但運球的流暢與穩定除了觀乎學生本身的手臂、手掌的大小肌肉控制性外,

亦需要個體動作間協調性的配合。因此要有穩定的運球,亦需要反覆練習才能達 成。在大小肌肉的控制可以透過課程設計來逐步調整與加強,但在協調性的部分 則效果較不明顯。因此本研究在「運球課程」的設計上,亦採取與投籃課程相同,

不強迫灌輸學生正確的運球動作,而是在活動中提供學生較多的運球機會,需以 運球搭配投籃與傳接球才能完成的課程,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加強學生的協調性 與運球技能。

((

((五五五)五)) 防守) 防守防守防守

防守是合理的運用一些基本的動作,積極且具侵略性的去搶奪有利自己的位 置,並意圖去破壞和阻撓對手,影響對方投籃、傳接球等進攻技術,以奪取或控 制球權為最終目的(張婷翔,2006)。但在適應體育教學中,學生們對於自身的 動作技能與穩定性均表現上,均不若一般正常兒童,且對於侵略性防守的基本認 知普遍不足,因此倘若在活動設計中,教導學生過多的防守技巧,一方面會造成

活動進行的阻礙,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過多的肢體接觸,而造成同儕之間的衝突。

活動進行的阻礙,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過多的肢體接觸,而造成同儕之間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