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節 節 節 節 國內有關 國內有關 國內有關代理 國內有關 代理 代理 代理教師之相關研究 教師之相關研究 教師之相關研究 教師之相關研究

藉由「EdD Online 教育論文線上資料庫」與國家圖書館之「全國博碩士論文 資訊網」、「中文期刊篇目索引影像系統」等資料庫為搜尋對象,以「代課教師/

老師」,或「代理教師/老師」,或「代理代課」為關鍵字、論文名稱及篇名作為 限制條件,搜尋的結果經篩選以及過濾內容不符者後,共有 10 篇學位論文(詳見 附錄一)與 22 篇期刊文獻(詳見附錄二)。

一般所言之「代課教師」包含了代課教師與代理教師二種,其差別在於是以

部份或全部時間擔任學校編制內教師因差假或其他原因所遺之課務者而言21。由 學位論文來看,一篇的研究對象為自聘代理教師之國小,其他的研究對象,代理 教師佔了 4 篇,其餘 5 篇則以代課教師稱之,但此 5 篇中之代課教師在身份上可 能在代課教師與代理教師間轉換。而期刊文獻中有關代理及代課教師的界定與討 論則較為明確,但主要還是以長期代理教師為探究的對象。

以研究的場域來看,學位論文呈現出國小與國中參半,而期刊文獻則以討論 國小場域為主。就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來看,王邵華(2007)應用FAHP22及語意 變數於國小代理教師甄選項目之口試評分上的探討,顏良益(2007)以問卷調查 有關國小代理教師轉換跑到訓練之需求,劉玲君(2004)以自我生命敘說其代課 經驗,試圖尋找個人的教師專業認同,而其餘七篇都以訪談法為主輔以文件分析。

就研究內容而言,將所蒐集有關國內代理教師之文獻依其探究之主題可分為 甄選聘任、代理經驗、專業認同、職業生涯與相關法令分析等五個面向:

1.甄選聘任

有關代理教師甄選聘任的討論內容相當廣泛,包含有代理教師的薪資報酬、

甄選方式,以及代理教師職前/在職輔導與進修。有關代理教師的文獻即由陳金 容(1971)探討代理教師的薪資報酬為始,其內容主要希望政府能改善代課教員 的待遇。其後,黃金益(1972)、張慶龍(1991)等人也關注在代課教師與正式 教師間的同工不同酬之薪資待遇,希望政府能正視並提出解決之道。而如何輔導 代課教師也是另一個被關注的問題,魏景榮(1971)、鄧運林(1979)、劉文通

(1986)提出透過學校行政人員、職前訓練及在職研習等方法提高代課教師的素 質。在代理教師甄選方面,徐晉治(1985)、邱明昌(1989)、黃怡(1993)和 葉連祺(1998)等人針對如何制定合理的代課教師甄選聘任制度提出看法,值得 一提的是崔宇華(2000)認為宜續辦代課教師師資培育,以提供資深代課教師進 修及轉任為正式教師的機會。而王紹華(2007)則希望藉由 FAHP 能增進甄選過 程的客觀性,遴選出優秀的代理教師。

21 依據《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第 1 條。

22 FAHP為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之縮寫,意指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王邵華(2007)以 Buckley(1985)的FAHP 為主要基礎,其步驟包含:1.建立模糊成對比較矩陣;2.計算每一模糊 成對比較矩陣的模糊權重;3.層級串聯;4.建立隸屬函數;5.排列各替代方案的優先順序。

2.代理經驗

代課經驗包含有生命歷程的描述及教學事務。生命歷程有張豊儒(2000)探 討民國五十至七十年代非師範體系出身的女性代課教師生涯,描寫其教學的困境 及解決之道,葉偉崧(2007)則關注代課教師之心路歷程、困境、內心轉化歷程 與解決策略,進而提出教育環境轉變對代課之影響。教學事務有黃萬居(1999)、

葉玉珠(1999)、呂玉琴與陳瑞發(2004)討論代課教師不同教學領域的知能,

而余新富(2005)與何信儀(2008)則進一步研究代理教師如何參與學校教學和 所獲得的成長。近來,有關代理教師的討論亦延伸至有關親、師、生三者間的互 動,蕭靜芳(2005)就以代理教師的身分述說其在教學現場中面臨學生的適應以 及家長的態度等問題。

3.專業認同

專業認同部份有劉玲君(2004)從理論、實務、自我生命三條主軸的對話,

尋找教師專業認同的內涵,李文惠(2007)從人力資源彈性化的觀點探究代課教 師的工作處境,及個人與環境所形塑的專業認同

4.職業生涯

職業生涯部份包含王百合(2003)和王百合、游美惠(2003)以性別與代課 為主軸,探討已婚女性代課教師如何成為教育界的勞動後備軍,以及代課教師在 教育職場中的位置。游美惠、王百合(2007)更進一步探究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不 連續就業之歷程,發現來自家庭與勞動市場所形成之「拉」、「推」力量造成已 婚女性的不連續就業,而已婚女性的人力資本也影響其進出工作的選擇。此外,

顏良益(2007)以問卷調查國小代理教師對轉換跑道之訓練需求,張靜怡(2008)

則針對三年以上代理教師,討論其每年決定繼續代理而不轉業之生涯抉擇及調適 歷程。

5.相關法令分析

紀家雄、林嘉君(2003)以現行中小學兼任、代課、代理代課教師及教學支 援人員權利義務之法規為分析對象,希望釐清法規內容的相關定義,並建議各縣 市教育局能訂定和增訂明確具體的法規或條文。

小結 小結 小結 小結

有關代理教師的相關研究中可發現,期刊文獻與學位論文各以陳金容

(1971)、學位論文為為始,爾後相關的討論越來越多,雖然整體而言相關文獻 數量並不多(共32篇),但所關注的焦點卻相當廣泛,包含了甄選聘任、代課經 驗、專業認同、職業生涯、法規分析。由不同的觀點切入討論,使我們對於不同 階段、不同領域的代理教師有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也能引發後續研究者不同 層面的關注。藉由相關研究的整理後,不僅能感受到代理教師除了是學校中的常 客,更是校園中的過客,而不同時期的文獻內容亦隨著代理教師身處的時空、社 會情境以及當下可能面臨的問題而變動,如早期特別注意代理教師的待遇和輔 導,之後擴及到相關的聘任制度、法規及女性代課教師如何進出教育職場等。藉 由期刊文獻與學位論文的蒐集,使我們可以貼近不同時期代課教師所處的位置,

並思索過去代課教師所處的位置和面臨的問題可能因時空的更迭而有所改變以 及教育的場域中,他們現在、未來可能面對或遭遇的問題。

綜觀相關文獻中的理論觀點,多以當時代課制度及相關規章作為先備知識,

再進一步探究研究者所欲了解的面向。王百合與游美惠(2003)、游美惠與王百 合(2007)從性別分析的觀點討論代課工作;劉玲君(2004)透過專業認同的理 論找尋自我認同;李文惠(2007)以人力資源彈性化及教師專業認同的觀點,探 究代課教師的工作處境與專業認同;顏良益(2007)由需求理論及成人學習動機 以了解代課教師轉換跑道訓練需求;張靜怡(2008)則藉自我認同與生涯觀敘說 代課教師的生涯抉擇及調適歷程。目前研究多焦點於當下代課教師的處境或需 求,只有張靜怡(2008)以長期、歷程的角度探討代理教師的個人生涯抉擇及調 適歷程。

本研究兼採結構功能論、衝突理論和象徵互動論的社會化觀點探究國小代理 教師,不同於過去相關研究與文獻多關注於代課教師的當下處境或生涯規劃,而 是將關注焦點放在國小代理教師所處的整個社會脈絡中,透過與國小代理教師的 深度訪談來理解國小代理教師選擇成為代理教師、繼續或離開擔任代理教師的原 因,他們與社會環境、制度以及週遭人事物產生怎樣的互動,互動的過程如何影 響其選擇和調適。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方法與設計 方法與設計 方法與設計 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 研究 研究架構與方法 研究 架構與方法 架構與方法 架構與方法 壹 壹

壹 壹、 、 、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藉由第二章代理/代課制度、教師社會化的理論基礎、代理/代課教師相關文 獻的探討,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下圖 3-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註:圖中各階段是一個動態、持續不斷的過程。

資料來源:出自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