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隨機招募 12 名健康參與者(男、女生各 6 名)參與實驗,

且無身高、體重等其他特別條件限制。在實驗前,每位參與者須接受 健康狀況問卷調查(附件一),確認參與者皆無代謝及心血管疾病,

且可接受本研究的運動測驗。此外,參與者須先詳細閱讀過參與者須 知(附件二),以充分了解本研究的目的、實驗流程、參與者的權利 與義務及可能發生的危險,並在參與者告知同意書(附件三)上簽名,

以確保雙方權益。

二、實驗時間與地點

(一)實驗時間:2008 年 3 月 10 日~ 4 月 6 日,每週一、二、三、五 進行實驗,共進行四週。

(二)實驗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運動生理學實驗室及本 部校區體適能中心。

三、實驗設計

將 12 名參與者隨機分為 A、B、C、D 組(每組 3 名),本實驗 採重複量數設計,並以對抗平衡次序法來安排各組接受四種不同運動 模式之測驗。自變項為四種不同運動模式,分別為:3 次×1 公里快走

(MSW)、1 次×3 公里快走 (SLW)、3 次×1 公里跑步 (MSR)、1 次×3

USA) 與氣體分析儀 (Vmax29, SensorMedics, USA) 維修與校正、身 高體重計 (DS-102, Jenix, Korea)、心率監測器 (Polar S810i TM, Polar Eleetro Ino., Finland)、身體組成測量器 (Inbody720, Biospace,

Korea)、計步器、運動自覺量表 (Brog 6-20)。

2. 製作各種表格:健康狀況問卷調查表、參與者須知、參與者告 知同意書。

(三)基本檢測、個人快走與跑步速度的測定

1. 參與者先以身高體重計及 inbody720 測量身高、體重與身體組 成。

2. 利用原地跑步機測定每位參與者個人最快的快走速度,而每位 參與者測定的快走速度須能順利一次完成3 公里快走,並將此作為跑 步運動測驗的速度。因此,每位參與者的運動速度皆不相同,但每位 參與者接受四種不同運動測驗時的運動速度皆一樣。

(四)運動測驗

1. 第一次運動測驗

(1) A 組進行 1 次×3 公里跑步 (SLR) 運動測驗。

(2) B 組進行 3 次×1 公里快走 (MSW) 運動測驗,每次間隔時間 依實驗流程進行狀況而定,但至少達2 小時以上。

(3) C 組 3 次×1 公里跑步 (MSR) 運動測驗,每次間隔時間依實驗

流程進行狀況而定,但至少達2 小時以上。

(五)運動測驗資料收集

1. 能量消耗:以 Vmax29 氣體分析儀收集穩定狀態 (steady state) 每10 秒的攝氧量及呼吸交換率 (respiratory exchange ratio, RER) 的 數值,每公升攝氧量再以4.85 kcal 換算成能量消耗量。另再依據 McArdle, Katch, and Katch (1996)的非蛋白呼吸交換率(R 值)對照

表,計算出脂肪代謝能量消耗,但因該表中RER 最低為 0.7、最高為 1.0,故本研究將凡 RER 低於 0.7 者均以 0.7 計算、高於 1.0 者均以 1.0 計算。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因運動而造成高於安靜狀態的能量消 耗,所以收集到的數據皆先扣除安靜狀態的能量消耗。

2. 心跳率:收集運動期停止前 5 分鐘之心跳率平均值,MS 的心跳 率為三次運動的平均值。。

3. 運動自覺量值:於每次運動測驗結束時,立即紀錄運動自覺量 值,MS 的運動自覺量值為三次運動自覺量值的平均值。

4. 步數:於每次運動測驗結束時,紀錄計步器的數值。

六、統計分析

本研究中所得之各項數據資料,以電腦 SPSS 15.0 統計軟體分別 進行如下之統計分析:

(一)以描述性統計方式說明受試者之基本資料。

(二)以相依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two-way ANOVA) 考驗不同運

動型態(快走和跑步)與不同運動流程(單次長時間和多次短時間)

下之總能量消耗、運動期能量消耗、恢復期能量消耗、脂肪代謝能量 消耗、心跳率、步數、運動自覺量值的差異。

(三)本研究顯著水準 α= .0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