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組織型態與組織效能之理論與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參、小結

在知識遽增、資訊雲端隨手可得與市場競爭的環境中,「創新」是促使組 織更具競爭力的策略。隨著環境變遷,學校面臨教育市場化競爭,又逢少子女 化的急遽惡化,加上家長教育選擇權的伸張,學校生存競爭之壓力,促使學校 必須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以創新管理思維發展學校特色與突顯優勢,以 卓越表現爭取家長及學生的認同支持。而學校創新的目的,在於提升學校效能,

唯有透過不斷的創新,方能創造優質的辦學績效;是故,構築一所有效能的學 校,提供受教者最佳的學習機會,是近年學校教育研究與改革之重點。學校運 用創新經營策略,實為提升學校效能與永續成長的必經途徑。

第三節 組織型態與組織效能之理論與研究

綜觀相關文獻,不同於「組織效能」之相關資料汗牛充棟,有關「組織型 態」的相關文獻顯得廖若晨星。以下,茲針對「組織型態」與「組織效能」之 相關理論與研究析論之。

壹、組織型態

有關「組織型態」的相關文獻屈指可數,僅以彭榮明(1995)在「中國石油 公司組織變遷之研究」提到,「組織形態係指由組織中縱向的等級關係及其溝 通關係,橫向的分工協作關係及其溝通關係而形成的一種無形的、相對穩定的 企業構架。它反映組織成員之間分工協作關係,體現了一種分工和協作框架」。

「型態」或「類型」(type)係一種對事物的表現形式,由於組織型態千變萬 化,且涉及到各個學科領域及研究對象,因此,研究者認為「組織型態」是組 織在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呈現出的不同風貌。基於此,茲以「組織的演 進與型態」、「教育與學校行政組織的相關研究」加以闡述,其中,所提組織 型態係指「行政組織的型態」而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一、組織的演進與型態

(一)組織的意義

組織的類型多元且性質複雜,一般而言,「組織」具有兩種含意,一種是 動詞,係指有目的、有系統的集合起來,例如組織群眾,可謂是一種管理的手 段與過程(林新發,2011);另一種是名詞,係指一群人為了達到特定目標而 結合在一起,具有正式關係的結構實體。觀諸國內學者在探討組織的相關理論,

大都以名詞的含意來定義組織,如謝文全(1987)定義組織是「人們為了達成 特定的共同目標,結合而成的有機體,藉著人員及結構的適當配置與互動及對 環境的調適,來完成任務」。秦夢群(2013)定義組織是「一種由不同個體組 成,並能完成特定目標的社會結構」。

本研究以「組織」狹義的名詞含意,將組織定義為是一種團體或集體的概 念,視組織為一個為達成特定目標的有機體結構。

(二)組織的要素

組織有大小、強弱之別,依其性質而有不同的運作方式,其所產生的行為 皆為各組成要素交互作用後的結果(秦夢群,2013)。Leavitt.H.J(1965)指出 構成組織的基本要素有四: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人員(participants)、

目標(goals)及科技(technology)。其理論經後學者(如 Scott,1992)的修 正,加入了環境(enviroment)因素。(如圖 2-1)

環境 Scott 社會結構

目標 人員 Leavitt 科技

圖 2-1 資料來源:秦夢群(2013)。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頁 5)。臺北市:

五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以下分別敘述之(秦夢群,2013):

1.社會結構:係指組織中規範成員間關係的模式與定律。 Davis(1949)

指出人類組織並存著兩種層面,一為規範結構層面(normative stucture),即組織「應該做」(ought to)的方向;二為行為結構 層面(behavior stucture),即組織「真實」(what is)的運作情形。

兩者相關程度依組織性質而有變化。以學校組織為例,學校有其既定的 規範用以界定成員之間的關係,反映了學校希望發展的目標,其性質不 同,規範架構也有所差異。

2.人員:係指組成組織的個體,其所扮演的角色在不同組織的規範與環境 中呈現多元的樣態。不同個體的存在,組織的社會結構才會形成,並創 造出多元的樣態。

3.目標:係指組織中個體成員行事的指針。目標的設定對組織極為重要,

其形成的過程與事後的評鑑,關乎組織的成敗。

4.科技:狹義而言,科技係指硬體的器械與實行的技術;廣義來說,也包 含軟體的經營方式與策略。科技引進會造成組織之社會結構重組的現 象。

5.環境:係指組織與所處的環境必有密不可分之關係。Parsons(1960)

指出組織成員在加入前即已形成其特定的人格及價值觀,而其與生長環 境有緊密之關係。任何環境變項的改變,皆會直接或間接影響組織運作 ,以學校為例,教育相關立法的修訂,往往使學校之權力結構重組。

以上組織的五個要素,其比重則視組織理論模式而有差異。本研究重點乃 在教育行政領域,故所探求的組織類型以教育組織(如學校)為主。

(三)組織的演進

在時空轉換下及社會型態的不斷轉變,組織猶如其他的有機體,有生老病 死的流動性循環。以學校為例,說明教育組織四個階段的演進歷程(秦夢群,

20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1.草創期:學校建校之初,百廢待舉,由於組織結構尚不完備,對於學校 重大事項的決定大多係由校長及數位創校功臣共同商議而成。此階段,

領導者必須擔負重大的奠基責任,因此其能力之重要性不言可喻。

2.成長期:學校在草創數年後,即漸入成長期。草創時期的功臣在此階段 多位居各處室要職,大部分工作的推行亦逐步正式化,其行事原則也多 以過往經驗為主。此時,領導者逐漸退居幕後,學校風格儼然形塑而成。

3.官僚期:在此時期,學校組織規模日趨擴大,權力結構呈現集權形式。

領導者與下屬間的階層變大,形成標準的官僚體制。領導者與下屬會因 繁文縟節或溝通不順暢產生爭執。

4.轉型期:到此階段,學校已有其特定的行政體制,校長與教師的溝通有 尋一定之程序或管道。此時,組織運作已成僵化,蕭規曹隨的管理方式 雖非完全無效,但日久必會遭致淘汰之危機,因此,領導者除須守成外,

亦須有應付外在環境的變遷所造成衝擊的能力。至此,組織宛如又進入 草創期,開始另一個演進循環,唯有引進新觀念,組織始能轉型成功、

開創新局。

(四)行政組織的型態

對於行政組織的型態,諸多學者提出看法,依時間先後包括張金鑑(1986,

頁 228)分為:首長制與委員制、層級制與功能制、完整制與分離制、集權制 與分層制。吳挽瀾(1989,頁 126-127)分為:層級制組織、職能式組織、混 和式組織、首長制與委員制組織、完整式與分離式組織、集權式與分權式組織、

均權制等。張潤書(1990,頁 220-243)分為:首長制與委員制、業務部門與 幕僚部門、中樞機關與派出機關、公營事業機構、集權制與分權制。

吳清山(2015)綜合各家說法,將行政組織的型態歸納為下列五種:

1.層級式組織與功能式組織:

層級式組織(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係指由上而下採層 級節制原則,因此又稱為直線式組織(line type organization)。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層級所管轄的業務性質相同,亦隨層級降低而縮小,以教育部為例:教 育部分設終身教育司、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技術及職業教育司等,而各 「司」下設若干「科」,「科」的業務與所隸屬「司」的業務相同,亦 比「司」的業務為小。而功能式組織(hunctional type organization),

係以工作性質劃分職能,因此又稱為幕僚式組織(staff

organization)。例如:教育部分設秘書處、人事處、會計處、政風 處、統計處與法治處等,均屬功能式組織。

2.混合式組織

混合式組織(line and staff type organization),係集層級式與功能 式組織的優點,例如:行政院、縣(市)政府等,此種組織仍是目前行 政機關最常見的。其特點為,主管業務工作採層級節制,系統完整;而 幕僚業務工作,則由各有關幕僚單位負責。

3.首長制組織和委員制組織

首長制組織(department form),即部處(室)或局的組織,亦稱 獨立制或部長制(single head organization)。係指在行政組織中,由一 人綜理事權,並負其責任者。反之,由委員會之委員綜理一切事權者,

即為委員制。

4.統整式組織與分離式組織

統整式組織(integrated type of organization),係指行政機關或其單 位組織,所受上級的直接指揮與控制權,集中於行政首長或機關者,如 過去台灣省政府合署辦公的規定。而分離式組織(unconsolidated type of organization),係指同層級的各機關或一個機關內的各單位組織,所 受上級的直接指揮與控制權,分屬於兩個以上或雙重的行政首長,不完 全集中於一個行政首長或機關,如財政部的國稅局(張潤書,1990)。

5.集權式組織與分權式組織

集權式組織(centralized type of organization),係指行政機關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切事權均集中於上級機關,下級機關不得有所踰越。分權式組織

(decentralized type of organization),係指下級機關對於所轄行政措施擁 有自主權,不必凡事聽命於上級機關,上級機關亦不加以干涉(張潤書,

1990)。

二、學校行政組織的相關研究

(一)學校行政的意義

學校是教育組織中重要的一環,其組織運作發展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而 學校行政的作為在於促進此一功能之發揮,導引學校組織目標之實現。對於學 校行政之定義,各家學者從不同的觀點提出下列論述:

吳清山(1991)認為學校行政係指學校依據教育原則,運用有效和科學 的方法,對於學校內人、事、財、物等業務,做最妥善而適當的處理,以促進 教育進步,達成教育目標的一種歷程。黃昆輝(1995)認為學校行政是服務教 與學的,是支援教與學的,是導引教與學的。林新發(1998)認為學校行政是 對學校教學以外的事務作管理,以求經濟有效的達成學校教育的目標,所以其 為促使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手段和動力。吳清基(1999)認為學校行政本身只 是一種手段,不是一種目的任何學校行政的運作都在支援教學所需。

吳清山(1991)認為學校行政係指學校依據教育原則,運用有效和科學 的方法,對於學校內人、事、財、物等業務,做最妥善而適當的處理,以促進 教育進步,達成教育目標的一種歷程。黃昆輝(1995)認為學校行政是服務教 與學的,是支援教與學的,是導引教與學的。林新發(1998)認為學校行政是 對學校教學以外的事務作管理,以求經濟有效的達成學校教育的目標,所以其 為促使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手段和動力。吳清基(1999)認為學校行政本身只 是一種手段,不是一種目的任何學校行政的運作都在支援教學所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