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2 結合線的形成與影響

結合線的形成與融熔塑膠的流動模式有關,融熔塑膠的充填模式一般 稱為噴泉流(fountain flow),如圖 2.2。融熔塑膠在充填過程中,位於肉厚

中心的區域向前噴出,於前端形成弧狀向模壁延伸,接觸模壁的區域會因 為溫度降低而發生固化。從肉厚的截面方向檢視,可分為緊貼模壁的固化 層以及中心的融熔層。當塑膠流動時,融熔層與固化層的厚度會隨著塑膠 流動波前(melt front)的前進而產生變化。固化層會隨著流動的路徑越遠 而越來越厚;融熔層則是會越來越薄。當塑膠在模穴內前進時,會將原本 存在於模穴內的空氣或揮發性物質(如離型劑)向前推動。當模穴內有兩 股或兩股以上的塑膠接觸時,流動前緣會合的地方會形成如圖 2.3 的 V 形 缺口。如果模具在 V 形缺口的位置沒有適當的排氣機構,該區域的空氣會 阻止塑膠繼續充填,在該區域則會形成一 V 形的空孔形狀。V 型缺口的大 小由融熔塑膠會合時之溫度及壓力而決定。從成品的表面上觀察,缺口的 位置就是結合線[1][2]。

在以往的文獻研究中,歸納了結合線的形成方式如下:

1. 成品上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澆口 (gate),每增加一個澆口,最少會增加 一條結合線。

2. 產品上有不同的厚度變化,塑膠流動時會因為跑道效應(race tracking)

而產生結合線。跑道效應的形成如圖 2.4 所示。

3. 模具本體的溫度分佈不均,使得產品在局部區域提早固化;不同速度固 化的區域在交會處會形成結合線。

4. 模穴內有入子(insert)或是頂針(ejector pin),塑膠在繞過障礙再次會

合時會形成結合線。

5. 產品的外型存在孔洞,當塑膠繞過孔洞再次會合時,也會形成結合線。

位於主要外觀面上的結合線,一般會被判定為外觀缺陷。然而,結合 線對塑膠產品的影響不僅是外觀問題,還有強度問題。

以往的研究中, Chung 等人 [3]利用微硬度量測的方式,對圓孔後方 結合線的強度進行量測,確認了圓孔後方結合線的強度會與塑膠會合時的 擴散度有關; Dairanieh 等人[4]利用商用模流分析軟體 moldflow 預測結合 線發生的地方,並且計算結合線區域之材料強度;Hashemi [5]則是討論溫 度對於添加 short glass fibre 以及 glass bead filled ABS 聚合物結合線強度 的影響,當材料溫度越低時,添加物對於結合線強度的影響也越大;

Mekhilef 等人[6]則是確認了結合線的強度與融熔塑膠接觸時之兩個流動波 前的接觸面積大小有相關; Merah 等人[7]的研究則是討論 CPVC 在環境溫 度-10℃~70℃的過程中,結合線強度的變化,其結果也確認了結合線的存在 會降低材料的拉伸應力,溫度越低時效應越明顯; Guo 等人 [8]的研究中,

則以 melt diffusion 與 Flory-Huggins free energy 理論,預測結合線的強度,

得到的結論為在不同溫度以及比例(PS/PMMA)下形成的結合線,在溫度 越高的情況下,其結合線強度會越高。而結合線區域發生的變形,多半不 屬於塑性變形。Seldén[9]則是針對五種不同的塑料,進行各種的成形參數調 整,再量測結合線的強度,實驗證明成形參數(融膠成形溫度、保壓壓力,

以及模具溫度)的確會影響結合線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