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 實證結果分析

4.1 結構性改變之檢測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實證結果分析

4.1 結構性改變之檢測結果

本文依前述所提 Inclán and Tiao (1994) 建議之 ICSS 運算法對代表經濟波動變數 的實質 GDP 成長率移動標準差進行結構改變時點的檢定。根據該項檢驗結果(表 3),各國發生結構改變的時點並不一樣,其中中國、香港、印尼、菲律賓、台灣 皆出現 1 個結構改變;日本有 3 個結構改變點;南韓出現 3 個結構改變點且第 2、

第 3 個為相鄰兩季;泰國有 3 個結構改變點且皆為金融海嘯發生後所出現。此外,

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則沒有檢測出結構改變。

針對發生結構改變之國家於圖 2 繪出實質 GDP 成長率移動標準差並標上結 構改變時點,由此觀察 GDP 成長波動過程在結構改變點之後的變化,是減緩亦 或是加劇?經濟學家將結構改變後經濟波動的實質下降稱為經濟大緩和。可以觀 察到中國、香港、印尼、菲律賓及台灣皆在發生唯一一個的結構改變點之後波動 明顯下降,低於先前的波動幅度。另外,在結構改變點大於 1 個的國家中,日本 除了在相當於金融海嘯時期的第 3 個結構改變後為波動上升外,另外前兩個結構 改變發生後都是波動下降到比前一時期來的低情形;南韓則在第一個結構改變點 後波動下降,之後於亞洲金融風暴時期有較明顯上升,又於後兩個相鄰一季的結 構改變點發生後再度下降;泰國的 3 個結構改變時點則都是在金融海嘯發生後且 都相當接近,應是反映了這段期間經濟情勢的劇烈震盪,並無觀察到如其他國家 有經濟成長波動趨於平穩的趨勢。由以上對亞洲 10 個主要經濟體的檢試結果可 知,除了重大經濟事件造成總體經濟活動異常變化,使得發生波動加劇的結構性 改變,其餘大部分的結構改變點都有波動下降的趨勢,因此可視為經濟大緩和之 證據,也符合Ćorić (2012) 所述經濟大緩和是一種更為普遍的現象。

Lamoureux and Lastrapes (1990) 與 Fang and Miller (2008) 指出若忽略結構 改變點會造成模型設立錯誤,使得條件變異的估計產生偏誤。因此,本文為了避 免發生上述缺失,將依本節 ICSS 檢試結果,設立捕捉經濟成長波動結構性改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虛擬變數,加入分量迴歸的估計模型中。其中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由於南韓與 泰國的第 2、第 3 個結構改變點只相差一期 (見表 3),因此,在設立這兩國虛擬 變數的作法上,將只設立捕捉第 1 與第 2 個結構改變點的虛擬變數。

此外,我們將表 3 結構改變點與重大事件相對照,發現日本的改變時點與該 國本土性和全球性重大事件相吻合:第一個結構改變點 1974 年第四季 (第一次 石油危機)、第二個結構改變點 1991 年第一季 (泡沫經濟)、第三個結構改變點 2008 年第三季 (金融海嘯)。然而,南韓與台灣的結構改變點與重大事件則不太 相應,南韓的三次結構改變點為:1988 年第四季、2000 年第二季、2000 年第三 季,但一般認為對韓國經濟有重大影響的亞洲金融危機時期 (1997 年第二季

~1998 年第四季) 卻無檢測出結構改變;此外,台灣的結構改變時點為 1979 年 第一季,但對台灣經濟有重大影響的金融危機時期 (2007 年第三季~2009 年第一 季) 也未檢測出改變點。因此,考慮到重大事件本身會造成經濟波動的增加,為 了避免其對模型估計可能造成的偏誤,我們將針對韓國與台灣兩國,進一步加入 捕捉重大事件時期的虛擬變數於模型中,並分析其是否對經濟成長與經濟波動間 的關係造成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香港 日本

南韓 台灣

圖 2 實質 GDP 成長率波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國 印尼

菲律賓 泰國

圖 2 實質 GDP 成長率波動 (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