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7

第五章 結論

胡裕樹、范曉(1995)指出語言的規範不能一成不變,因為語言是發 展的,若要籠統的排斥一切新變化,那麼基本上也就否認了語言的發展,

我們採取較為開放的態度,若是具有生命力、使用價值的新興句式,那麼 就放開心去接納它,而這個句式尚未全面進入現代漢語,其語法、語義以 及語用的功能也還有模糊之處,整體的定位尚未穩定下來。在台灣地區,

「有字句」已廣為所用,但是其未來的發展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基於前四章的分析、討論與結果,本章分為三節總述。第一節為本研 究內容的總結及最後結果,第二節為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針對「有字句」

做討論,第三節則是說明本研究限制與省思及後續研究的發展與展望。

研究總結

以下先回顧我們在第一章中所提及的問題,接著逐一敘述我們的研究 成果。

一、「有字句」與其後動詞之間的關係為何?

二、「有字句」的核心語法意義為何?

三、「有字句」與時體共現時的使用情況為何?

四、「有字句」如何演變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8

「有字句」與其後動詞之間的關係

首先我們要談的是「有字句」對於其後的動詞是否有限制存在,我們 利用中央帄衡語料庫以及網路軟體的使用來收集語料,且利用時相(phase)

的概念來區分動詞的種類,並將語料依種類進行分類。分類後的結果發現

「有字句」後銜接動作動詞的數量為最大宗,其中又可細分為有內部終結 點的完成動詞以及無自然終結點的活動動詞。在活動動詞的語料中,我們 發現有些句子並不是表達了該動作的結束,而是從開始執行該動詞之後到 現在,那個動作還持續的運作中;另外也能敘述一種經常性的行為、習慣 或是沒有限定時間的動作。

其二,在內在終止點的完成動詞一類中,我們都可以很清楚的確定句 子中事件的發生時間早於說話的時間點,並且動作業已終結。若是從語料 的數量來看,完成動詞進入「有字句」的比例的確高於活動動詞,但就因 此將「有字句」和完成時體標記「了」畫上等號也略為不妥,因我們也從 語料當中發現「動作終結」這一點並不是進入「有字句」必頇具備的要素。

第三,我們還發現一些在形式上勢必得在其後加上一些補語來呈現的 動詞,我們針對這些補語去研究後得到一個結論,這些補語成份都可以提 供動詞一個界限(動詞的終結點),除了排除語義的歧義現象之外,更提 供動詞一個終結點,這也顯示了雖然內在終止點不是「有字句」必要的條 件,但是有了它以後,會讓整個有字句更完整。

從分析看來,我們可以歸納出「有字句」與「動作動詞」搭配所產生 的語義簡單用兩式表之:

1.「有字句+完成動詞」「+已然」+「+終止」

2. 「有字句+活動動詞」「+已然」+「+持續」

再來,我們談及「有字句」搭配狀態動詞的部份,以語料來分析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9

得出「有字句」的語義都著重在表示主語的心理狀態、生理狀態開始存在,

同時也不特別表示出該狀態結束的時間,這也呼應到我們在前一小節中提 及的「終止點」不是「有字句」所必要的要素,這也是「有字句」能與狀 態動詞搭配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們歸納出「有字句」搭配狀態動詞時與搭配動作動詞有相同的 現象,會在其後置入補語成份來補充動詞的終止點,而置放在狀態動詞之 後的補語成份大多為「到」,如:「做了半天沒拿到半毛錢,有心酸到」、「今 天走完了整個花博會場,真的有累到。」從蒲彥汝(2009)針對「到」的 研究來看,這些句子裡的「到」是用來給狀態動詞一個界限,執行該動作 後持續一段時間,動作最後產生了一個結果或達成目標後,狀態也隨即終 止,我們將這樣的句式結構歸類到「有字句+完成動詞」的部份。我們認 為這樣會有這樣的機制產生乃肇因於避免歧義的現象產生而來,在「有字 句」當中,只要動詞本身沒有終止點,但是並非表示持續的語義時,說話 者就必頇給這個動詞一個外加於上的終止點,以排除歧義的情況。

「有字句」的核心語義

我們認為從又從月(肉)的「有」原為「領有」之義,後來引申出「存 在」,然而由認知來談,「領有」中便包含著「存在」,實為「存在」是 事物的一種特殊性質,而「領有」前提乃為該事物必定存在於該時空之中,

所以從空間、時間來定位便可以顯示其存在性,而「有」字句用事物的「存 在性」引申而來,也就是該事件必頇「先」實現、存在,說話者才能置於

「有字句」當中。曹逢甫、鄭縈(1994)、鄭良偉(1979、1997a、1997b)、

盧廣誠(1997)等人皆對台灣華語「有字句」的語義做過討論,另外透過 語料的佐證,我們認為「有字句」中「有」的語義是「+已然」,而這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0

語義特徵則是透過該事件的發生(起始)時間點早於說話的時間點來確立。

但針對其後的動詞而言,「終止點」是非必要的語義條件。

「時制」的定義指的是行為發生時間和說話時間在時軸上的相對關係,

而我們所談的「有字句」主要是指涉該事件的發生、存在之時間點是在參 照時間前(RT 先於 ST),兩者比對後我們認為「有字句」的特徵初步符合 了「絕對時制」中「過去時制」的要求,故筆者認為「有字句」能具備有

「時制」中的過去式的標記功能。部份學者則認為「有」與「了」等 同,

都是表示完成的時體標記,鄭良偉(1979、1997b)則是持反對的看法,

台灣華語的「有」能指涉過去、現在的習慣動作,而國語中的「了」不能 強調任何的習慣動作,只能強調過去的特定動作,這一論點與我們從語料 分析後的結果是可以證明的,是故我們也可以說「有字句」與「了」兩者 指涉的時間概念並不相同,無法將兩者等同看待。

「有字句」與時體共現時的使用情況

前面我們提出「有字句」中「有」是一個時制標記,這也意味著在台 灣華語中可能出現與英文同樣的使用情況,在句子中能夠同時使用時制標 記、時體標記,共同說明該事件行為。

在基本語義上,「有字句」仍然維持「+已然」的語義,若是此語義與 其後的時體標記互相重疊時,「有字句」的語義會強化該事件本身的存在,

形成「強調」的語氣,增加說話者的情感強度。「有字句」搭配「了」時,

由於「了」指涉動作行為已經完成,我們可以回溯到動作行為已經開始後 才能有完成的結果,所以「有字句」的「+已然」會轉化成強調、肯定該 事件的確存在、發生的語義;「有字句」與「過」搭配時,我們從語料中 討論出這個「過」是「經驗過」,「有字句」與「過」共現時,語義會特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1

加強在「經驗」的部份,並不像「了」說明動作的完成,「過」著重在主 詞本身至少有一次這個事件的經驗,因此「有字句」的「+已然」同樣會 具有肯定、強調該事件「存在」的語義。另外「有字句」與「在」搭配時,

由於「在」本身帶有事件進行中的意味,因此該事件本身還未完成,這樣 一來「在」能夠排除「有字句」本身能表「完成」的語義功能,此外,「有 字句」與沒有終結點的動詞結合時所產生的「習慣」、「可中斷 的持續 感」

能夠將「在」本身的進行義更為延長,成為該事件可被中斷、又能重覆不 斷的進行,同時也將這些重複不斷開始的時間點串連成一個更為緊密的時 間線段,「有字句」與「在」兩者相輔相成。

除了「有字句」與「了」、「過」、「在」本身語義的互動之外,我們也 發現「有字句」與時體助詞共現時,表示「+已然」、該事件存在的語義,

會將焦點轉移到其後的 VP(事件)上,著重強調其後動詞所表動作行爲 持續佔據時間或空間,已經發生、完成或間隔性持續,且尚未消失。這個 現象與任慶(2009)所認為的情況是相符的。

台灣華語「有字句」的歷時演變

據伍(2003)的研究中指出「有字句」於明朝消失後,又再次回到語 言系統之中,趙元任(1968)認為「有字句」是有地域限定的用法,只在 閩南地區出現。鄭良偉(1979、1997b)針對台語、華語中的「有」進行 討論,其中提及當時的華語對於「有字句」並非全盤接受:

158. 昨天整天都有下雨。

159. 我沒有看見他。

160. *他有了解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2

161. *他有聰明。

162. *他有在上課。

鄭(1979、1997b)提到當時大多數的「有字句」都是以否定形式(指:

「沒有」)出現,一些表達強調肯定過去某事件存在、出現時就用「有字 句」(如例 158),而 159 到 162 的「有字句」搭配狀態動詞、「在」的情況 則還是不被接受。然而,經過語言的使用、接觸後;鄭(1985)又提出「有 字句」可以與動作動詞(原文稱為動作謂語)一起使用,也可與狀態動詞

(原文稱為狀態謂語)一起用,若要表示習慣,不論時間為過去或現在皆 可使用「有字句」。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出,「有字句」的限制已經明顯放寬,

同時可使用的情況也越來越豐富。

盧廣誠(1997)也曾做過台灣「有字句」的使用情況調查,其利用五 個「有字句」來檢視台灣人對於「有字句」的接受度。

163. 我有跟他討論過。

164. 我有看過這本書。

165. 他有在辦公室。

166. 他有在做功課。

167. 他有滿意。

結果發現,163、164 的句子在十八到二十五歲的受詴者中的比例高達 百分之八十以上,165 到 167 的句子在年齡層較低的受詴者中所佔的比例 高於年齡較高的階層,因此盧(1997)認為「有字句」在越年輕的階層中 越容易被接受,且部份的「有字句」(如 163、164)已經進入台灣華語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3

是不可回頭的改變了。

曾心怡(2002)提出「有字句」進入台灣華語的連續面中,已有部份 的句子與動詞搭配穩定度極高,極為接近國語,接受度也十分高,我們從 語料庫中蒐集到近五百筆的語料中也可以看出這樣的現象,且 「有字 句」

的使用方式比起鄭(1979)所做的討論來看更是放寬了不少,因此也許在

的使用方式比起鄭(1979)所做的討論來看更是放寬了不少,因此也許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