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舒曼的創作具有獨特的音樂語言,《幻想曲作品十七》合乎他音樂的創作思維 中「詩與音樂的連結」。在《幻想曲作品十七》中,舒曼引用許雷格的詩當作標題,

詩和音樂的意境是相呼應的。從詩本身和文學家背景了解到,當時的藝術創作是 講求主觀意識和個人獨特的呈現,所以這首詩在樂曲的精神層面上隱含更深入的 含意。舒曼不僅讓文字在音樂中獲得具體的表現,也使得音樂從詩文裡得到更多 的想像空間。從各樂段的副標題和表情記述,再加上舒曼一開始所提到許雷格的 詩,可清楚體認舒曼在各樂章所要傳達的意念。

舒曼《幻想曲作品十七》除了詩和音樂之間相互關係之外,最先觀察到的就 是那細膩的旋律線,多層次的編織整首樂曲。第一樂章隱含著克拉拉“c-l-a-(r)-a”

的主題旋律,使得演奏者把焦點放在克拉拉本身的特質,以及她和舒曼的互動關 係上,從樂曲中體會他們深厚的感情。綿長的旋律線和厚重的和聲提供了樂曲的 張力,和聲色彩營造出情境及意念,使樂曲更顯得生動。調性穿插在大調與小調 之間,顯露出對比的色調,影射兩個相互衝突的角色-弗洛斯坦和塞比尤斯,表現 他們截然不同的個性。輔以各種節奏特色突顯出多變的性格,舒曼還引用貝多芬

《來自遠方的愛人》的旋律動機為創作素材並加以發展。舒曼在創作中講求意境、

對比性並借用他人的創作素材加以點綴,可見舒曼廣泛的創作思維。

在樂曲結構上,《幻想曲作品十七》為融合了奏鳴曲曲式的幻想曲。舒曼不固 守舊有的傳統曲式,不斷的嘗試創新,結合多變化樂段且帶有自由風格。樂曲結

80

構融入了各式各樣不同的動機素材,使樂曲的織度更顯豐富。由第一樂章的奏鳴 曲曲式,連接到第二樂章的輪旋曲曲式的進行曲,再到最後第三樂章省略發展部 的奏鳴曲曲式,每個樂章都保有古典樂派的創作手法,但又帶有創新的改變。例 如第二樂章的輪旋曲曲式,一般大多出現在終曲樂章;慢板的第三樂章,為省略 了發展部的奏鳴曲曲式,取代了快板且華麗的終曲樂章,都是令人驚奇的創新。

在詮釋舒曼《幻想曲作品十七》中,樂句的長短不一,必須要觀察樂句相互 的連接,才會清楚的了解整音樂裡的戲劇性。並且注意到各段落間的彈性速度,

與樂曲張力表現息息相關。整首樂曲連接著各種不同的段落,需將樂段的個性明 顯表現出來。此外,和聲和節奏支撐著樂曲整體的張力需求,層次的表現就顯得 重要了。所以,音色和線條的層次需處理分明,具體的張力變化和多樣的段落得 要清楚表達。在浪漫樂派作品裡雖然常常會使用到踏板,但由於此作品和聲編織 細膩,節奏也很多樣化,因此踏板的使用仍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必須謹慎且不過 分氾濫。

經歷這番研究,我對樂曲獲得了更深入的認知。在聆聽各位鋼琴大師的演奏 時,發現自己較能分辨詮釋上的特質,清楚知道鋼琴家所要傳達的藝術性,讓我 得到更多的啟發,進一步探索屬於自己的演奏詮釋。這份論文是屬於初次的嘗試 性研究,目前仍把焦點放在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上,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到目前 為止音樂和文學之間的關係,尚未有直接的憑據或具權威的論文加以佐證。日後 希望透過更深入的資料研讀與研究,對作曲家的藝術性有更完整的了解。

81

參考書目

中文專書

方之文。《詩的音樂,音樂的詩》。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2001。

林公欽。《鋼琴踏板使用研究》。台北:宏學出版,1989。

林公欽。《舒曼鋼琴曲集》。台北:四章堂文化,2005。

邵義強。《浪漫派樂曲賞析(二)》。台北:錦繡出版社,1999。

邵義強。《浪漫派的旗手》。台北:錦繡出版社,1999。

陳玉芸。《舒曼鋼琴代表作之研究》。台北:全音出版社,1997。

梁友梅。《舒曼的音樂生活:生平思想趓作品分析》。台北市:天同出版社,1978。

譯文書目

Chissell, Joan.《舒曼:鋼琴音樂》(Schumann Piano Music)。苦僧 譯。台北世界文 物出版社,1997。

Dowley, Tim.《舒曼》。朱健慧 譯。台北:智庫文化,1995。

Hanslick, Eduord.《論音樂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陳慧姍 譯。台北市。世界 文物出版社,1997。

Lippman, Edward.《西洋音樂美學史》。方銘健 譯。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

Liszt, Franz.《李斯特論白遼士與舒曼》。張洪島 譯。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4。

Ostwald, Peter.《天使與魔鬼之舞:舒曼的一生》。張海燕 譯。台北:高談文化,

2000。

82

Reich, Nancy B.《克拉拉之死:一個堅毅不屈的傑出鋼琴家》。羅基敏 編審,陳秋 萍、游叔峰 譯。台北:高談文化,1990。

Tatarkiewicz, W.《西洋古代美學》(Historia estetyki vol.1.)。劉文潭 譯。台北:聯 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

西文書目

Baumann, Barbara, and Birgitta Oberle. Deutsche Literatur in Epochen. Germany: Max Hueber Press, 2000.

Bouwman, B. E. and TH. A. Verdenius. Hauptperiode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geschi- chte. Taipei: Max Hueber Verlag,1982.

Brown, Thomas Alan. The Aesthetics of Robert Schumann. Wespert: Greenwood Press, 1975.

Finson, Joh W. and R. Larry Todd. Mendelssohn and Schumann: Essays on Their Music and Its Context. Durham, N. 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4.

Gillespie, John. Five Centuries of Keyboard Music. New York: Dover, 1965.

Gordon, Stewart. A History of Keyboard Literature.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6.

Marston, Nicholas. Schumann: Fantasie op.1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Maxwell, Carolyn. Schumann Solo Piano Literature. Colorado: Maxwell Music Evaluation Book, 1984.

Schlegel, Friedrich. Friedrich Schlegel saemmtliche Werk:V. 1-4.(University of Michigan Library, 2009).

Todd, R. Larry. Nineteenth-century piano music.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0.

83

Schumann, Robert. Fantasie C-dur, op.17. Muenchen: G. Henle Verlag, 1987.

影音資料

Argerich, Martha. Robert Schumann: Fantasia op.17/Fantasiestucke. Sony Import B004NSHB5W. 2011. Compact disc.

Horowitz, Vladimir. Robert Schumann: Kinderszenen;Arabesque;Fantasie;Traeumerei.

Sony BMG B0013AZNH6. 1962-1965. Compact disc.

Kissin, Evgeny. Robert Schumann: Kreisleriana;Fantasie op.17. RCA B0001TSWKA.

2004. Compact disc.

Kempff, Wilhelm. Robert Schumann Fantasie c-dur op.17. Deutsche Grammophon GmbH stereo 471 312-2. 1973. Compact disc.

Brendel, Alfred. Schumann: Piano Concerto/Fantasie in C, Op.17. Philips Import B000009DFT. 1998. Compact disc.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