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文試圖解決的命題是:如何培育成長型家族企業的競爭力,並在此基礎上使其 生命週期的形態得以突破,實現生命週期的迴圈。透過對本文的研究,筆者認為,在 面對成長期的家族企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培育競爭力。

1. 作為家族企業,企業主首先應該突破初創期的企業管理思維,企業進行投資的最 重要目的是要擴大生產體系的製造能力,最終從投資中獲得效益。企業必須從管 理中才能創造出效益,而引入職業經理人參與家族企業的管理,適度分離家族企 業的所有權與控制權對這個階段的企業成長是至關重要的。立足於家族企業在該 階段的治理特徵,選擇恰當的治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從企業內部培育出持續的競 爭力。

2. 當企業構建了一定的生產能力之後,必須要有足夠的訂單來消化這些產能。為了 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家族企業主需要認真審視自身的行業特性,從供應鏈整 合的角度探索是否能夠進一步拓寬企業的邊界,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贏得生存與發 展的機會。

對於本文的研究還存在如下不足:

1. 本文的研究物件為製造業,所以研究的結論對服務型的家族企業未必值得借鑒。

2. 本文研究的家族企業是處於一個特定的生命週期——成長期,因為處於各個不同 階段的家族企業都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故在面向其他生命週期階段的家族企業 時,在培育競爭力的方式上需要另行考慮。

對於成長型的家族企業,未來還可以從其融資結構及融資方式上作進一步的探 討。

45

參考文獻

Charlie, A.、李平貴、任賢旺(2007)。企業接班人。台北市:憲業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朱相平(2009)。交易費用視角下的企業生命週期演化機理及影響因素分析。山東經濟,

2,68-73。

李新春(1998)。中國的家族制度與企業組織。中國社會科學季刊,上(秋季),23-131。

李顯君(2002)。國富之源。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李禮仲(2002)。「公司治理」對家族企業的效益。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 金會分析報告。

余立智(2003)。剩餘權、賬外資產與中國民營企業的家族化。財經論叢,6,1-7。

余立智(2003)。我國民營經濟發展中的家族治理問題研究。商業研究,2,36-40。

肖遠飛(2006 年 9 月 17 日)。基於行業生命週期的企業行為分析。價值中國網,2012 年 8 月 22 日,取自 http://www.chinavalue.net/Management/Article/2006-9-17/437 78.html

呂占峰(2008)。我國家族企業研究的若干問題綜述。理論月刊,1,161-165。

吳成月(2008)。家族企業治理的發展趨勢。現代商業期刊,5,192-193。

杜洪娟(2011)。基於生命周期理論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哈 爾濱理工大學會計學系,哈爾濱省。

金培(2003)。競爭力經濟學。廣東省:廣東經濟出版社。

施振榮(2000)。i0 聯網組織-知識經濟的經營之道。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

胡繼靈(2001)。企業生命周期與生物生命周期的比較研究。華東經濟管理期刊,15(3),

39-41。

胡軍、鍾永平(2003)。華人家族企業網路:性質特徵與文化基礎。學術研究期刊,2,

37-41。

馬麗波、付文京(2006)。產權契約與家族企業治理演進。中國工業經濟期刊,5,

46

120-126。

胡大立、諶飛龍、吳群(2007)。品牌競爭力的生成及其貢獻要素優勢轉化機制分析。

武漢:科技進步與對策。

張志強、吳健中(1999)。企業競爭力及其評價。管理現代化,1(1),24-25。

張金昌(2002)。競爭力評價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報告,20,4。

陳紅芳(2003)。基於生命週期理論的家族企業“健康”管理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浙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系,浙江省。

張從忠(2006 年 10 月 25 日)。波特行業市場結構分析模型。中清企業培訓網,2012 年 8 月 22 日,取自 http://www.pxtop.com.cn/wenku/2007791459_24258_9954.1.sh tm

陳佳貴(2010)。陳佳貴經濟文選。北京市: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梁玉英(2011)。基於生命周期理論的中小企業組織結構創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瀋陽理工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瀋陽省。

華訊財經雜誌網 (2011 年 01 月 07 日)。行業的一般特徵分析。華訊財經雜誌網,2012 年 8 月 22 日,取自 http://fs.591hx.com/Article/2011-01-07/0000000539s.shtml 費孝通(1998)。從實求知路。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賀敏澤(譯)(1998)。Gersick, K. E.著。家族企業的繁衍(The proliferation of the family business)。北京市:經濟日報出版社。

彭志華(譯)(2001)。Fukuyama, F.著。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The Social.

Virtues and Creation of Prosperity)。海口:海南出版社。

黃群慧(2002)。企業核心能力理論與管理學學科的發展。經濟管理•新管理期刊,20,

4。

葉銀華(1999)。家族控股集團、核心企業與報酬互動之研究:台灣與香港證券市場之 比較。管理評論期刊,18(2),59-86。

鄭浩、王欣(2008)。關於公司治理成本問題的思考。商業時代雜誌,22,17-18。

潘必勝(1998)。鄉鎮企業中的家族經營問題。中國農村觀察期刊,1,65-71。

47

韓中和(2000)。企業競爭力理論與案例分析。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儲小平(2000)。家族企業研究: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話題。中國社會科學期刊,2,

51-58。

儲小平(2004)。華人家族企業的界定。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期刊,1,9-53。

羅國勳(1999)。二十一世紀: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蘇琦、李新春(2004)。內部治理、外部環境與中國家族企業生命週期。管理世界,10,

5-8。

Anderson, R.M. & Rosenblatt, P.C.(1985).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 of farm land. Journal of Rural Community Psychology, 16, 19-25.

Adizes, I. (1989). Corporate Lifecycles: How and why corporations grow and di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NJ: Prentice Hall.

Berle, A. & Means, G. (1932).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U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Barnes, L.B. & Hershon, S.A.(1976). Transferring power in the family busi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4(4), 105-114.

Beckhard , R. & Dyer, W.G. J. (1983). Managing Continuity on the family-owned Busines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2(1), 5-12.

Blair, R. J. R. (1995). 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morality: Investigating the psychopath. Cognition, 57, 1-29.

Prahalad, C. & Hamel, G. (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3), 79-91.

Chandler, A. (1977). The visible hand: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Harvard University: Belknap Press.

Carmichael, E.A. (1978). Canada's Manufacturing Sector: Performance in the 1970s.

Canadian Study, 51, 5-19.

Cochran, P.L. & Wartick, S. L. (1988).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ssu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Morristown. NJ: The Financial Executives Research Foundation.

Cohen, S. & Zysman, J. (1989). Manufacturing Matters. NY: Basic Books.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