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97-101)

5.1 結論

1. 研究中訂立的過飽和群組路口劃分準則,能將幹道中處於過飽和交通狀況的路口 劃分為群組路口來進行處理,而非傳統上將目標幹道視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號誌的 設計。

2. 從實驗的模擬結果來看,以”時相重複”概念所設計的過飽和六時相與八時相兩 種特殊時相設計,在處理路口過飽和交通狀況上有顯著的成效,未來交通實務者 在設計號誌時相計畫時,可以加以參考此一概念。

3. 從本研究中模擬的實驗結果來看,本研究提出的時制調整模式,能夠有效改善 Synchro 產製的時制計畫,增加過飽和群組路口中各路段的車輛通過總量。

4. 實驗測試的結果證明了本研究構建的號誌動態設計程序,在以幹道的車輛通過量 最大化為目標的前提下,能透過一系列的流程步驟來設計針對過飽和群組路口的 號誌方案,並同時整合時相與時制,從而設計出過飽和群組路口的最佳時制計畫 方案。

.

88

5.2 建議

1. 在本研究實驗的模擬測試中,應用的基準時相計畫只有 5 種方案,但在現實狀況 中會遇到更多更複雜的路口狀況,因此在時相計畫的選擇上,應考慮更多不同的 方案來做選擇。

2. 本研究構建的號誌設計動態程序中的時制計畫是選擇用模擬軟體 Synchro 來進 行時制設計,它的優點是較為簡單且能快速設計,但不一定是最精準的時制產製 模式,因此如果要追求更為精確的初步時制,應當評估 Synchro 與其它研究時制 設計模式的優劣之分,來選擇符合目標的時制設計模式。

3. 研究中提出的號誌時制調整模式在實務操作中,需要有精準的 TOSI 與 SOSI 之數 據,因此需要結合路口偵測器來蒐集路段的車流衝擊波資料。

4. 本研究提出的動態程序以實務操作來看,依然稍嫌複雜,因此在未來可嘗試對提 出的動態程序進行簡化,以便提供交通工程實務者更簡單與方便的號誌設計動態 程序。

89

參考文獻

1. 交通部,民國79年3月,「交通工程手冊」。

2. 交通部,民國84年1月,「道路交通標誌線號誌設置規則」。

3. 何文元(1998)、「時相規劃與時制設計包含車道配置在內之獨立路口最佳整合設 計研究」,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4. 何志宏(2007),「都市地區過飽和車流環境下之動態交通策略開發研究」,崑山 科技大學,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5. 吳育婷、張智華、劉宜傑(2011),「多時相適應性號誌控制系統之發展」,中華 技術專題報導,第 93 期,PP71-79。

6. 林良泰(1987),「在綠燈帶最大及負效用最小下動態幹道號誌時制之研究」,成 功大學,碩士論文。

7. 林良泰(1993),「號誌群組與控制區域劃分之研究」,台灣大學,博士論文。

8. 林建廷(1996),「過飽和狀況下路口號誌之最佳時制設計研究」,淡江大學,碩 士論文。

9. 邱大恭(1987),「獨立交叉路口號誌時制數學規劃模式之研究」,成功大學,碩 士論文。

10. 紀允晴(1999),「結合直交配置法與系統模擬建立路網號誌群組劃分策略之研究」,

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11. 張家祝、張開國(1984),「號誌最佳時制設計之圖解法」,運輸計劃季刊,

第十三卷,第一期。

12. 許勝翔(2011),「混合車流之過飽和路段號誌最佳化模式研究」,台灣大學,碩士 論文。

13. 賴靜慧(1988),「SOAP84 時制設計套裝軟體之最佳時相選擇系統」,成功大學,

碩士論文。

14. Byungkyu “Brian” Park, Carroll J. Messer, and Thomas Urbanik(1999),Traffic Signal

90

Optimization Program for Oversaturated Conditions -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683,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pp.133-141.

15. Gazis, D. C. and R.B. Potts(1963),The Oversaturated Interse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Theory of Traffic Flow.

16. Heng Hu(2011), A simple Forward-Backward Procedure for Real-Time Signal Timing Adjustment on Oversaturated Arterial Networks, 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nference,pp.1126-1131.

17. Hong Li and Panos D. Prevedouros(2004),Traffic Adaptive Control for Oversaturated Isolated Intersections: Model Development and Simulation Testing,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Vol. 130,pp.594-601.

18. L. Wang and C.C. Hayes and R.R. Penner(2001),Automated Phase Design and Timing Adjustment for Signal Phase Design, Applied Intelligence 15, pp.41–55.

19. Lo, Hong K and M.ASCE and Andy H.F. Chow(2004), Control Strategies for Oversaturated Traffic,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Vol. 130, pp.466-478.

20. Lieberman, Edward B. and Carroll Messer(1992), Internal Metering Policy for Oversaturated Networks—Final Report. Project 3-39(4), National Cooperative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1. Michalopoulos, P. G. and Stephanopolos, G(1977), Oversaturated Signal System with Queue Length Constraint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Vol. 11, pp.413–421.

22. Pignataro, L.J(1978), McShane, W.R.,and Crowley, K.W ,Traffic Control in Oversaturated Street Networks",National Cooperative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 Report 194. Washington DC: TRB.

23. Tang-Hsien Chang and Jen-Ting Lin(2000) , Optimal signal timing for an oversaturated intersectio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pp.471-491.

24.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08),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Signal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97-10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