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除了檢定不同期限長度之動量策略在台灣股市的獲利能力之外,主要延 續 Stivers 與 Sun(2013)對於美國股市所做的實證研究,探討他們的實證方法是否能 應用至台灣市場,並且將他們所得之結果與台灣市場之結果進行比較。

本研究首先對動量策略的獲利能力進行研究,發現在西元 1991 年至 2000 年期 間,與先前諸多研究結果相近,台灣股票市場在短期呈現反向效果,但並不顯著,

而中長期的策略(6 個月、9 個月)則具有動量效果,年化後分別都達到了 3%以上,

並且在 9 個月的對稱策略中,可達到 1%的顯著水準,而在長期,18 個月的策略則 有相當顯著的負報酬,達到-8%,滿足 5%顯著水準。顯示在長期台股具有反向效果。

但從西元 2001 年開始,無論是短期或是中、長期,動量策略的報酬均為負值,

且在 9 個月、12 個月乃至於 18 個月都達到統計顯著,可以發現在近年來的台灣股 市存在的是反向效果,而非動量效果。

考慮到在多頭、空頭期間的動量策略報酬,依照我們所使用的狀態分類標準,

本研究發現當市場處於多頭時,動量策略的報酬是最好的、其次是市場不明確的過 渡時期,最後,若是市場處於空頭狀態,則動量策略報酬皆顯著為負。本部分的結 果也與其他學者之研究一致:當市場處於多頭時,動量策略有比較高的報酬。

接下來本研究採取數個不同的實證方法去探討市場狀態與股市的橫斷面報酬變 異的關係,本研究首先檢驗了 RD 指標的確可以作為總體景氣循環的領先指標,進 而檢驗 RD 指標與股市狀態轉換的關係,測試其是否亦能作為狀態轉換的領先指標,

結果顯示在 2001 年後,當 RD 指標升高時,代表市場狀態可能就要發生改變,

雖然在全期間 RD 指標與市場狀態是否開始改變未能達到統計顯著,但若將樣本期 間切割,在西元 2001 年至 2014 年,都達到了統計顯著,考慮 RD 指標和動量策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報酬的關係也是在 2001 年後較具解釋能力,加上前一部份已經發現台灣市場的動量 效果似乎已經改變,Stivers 與 Sun 的設定可以考慮沿用至未來的台灣市場。

最後,本研究針對策略期間的市場狀態是否一致進行研究,發現狀態是否維持 一致,對於所有長度的策略皆為正面的影響,而狀態改變,均產生負面的影響。

本研究進一步把動量策略拆解為持有贏家組合與放空輸家組合,分別觀察其報 酬率,則持有贏家組合在狀態一致時,相對狀態改變時皆有更好的表現。放空輸家 組合的部位則相反,在狀態改變時有更好的報酬率。結果顯示贏家組合傾向表現出 動量效果,而輸家組合則傾向表現出反向效果

透過以上這些結果,可以證明市場狀態的確影響動量策略報酬,這樣的分析有 助於我們更加了解兩者的交互影響,惟動量效果的成因有許多相關變數,本研究只 能擷取市場狀態部分加以探討。

第二節 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所討論之策略僅為形成期與持有期皆對稱之 3 個月、6 個月、9 個月、12 個月以及 18 個月之策略,後續研究可將期限延伸至 24 或 36 個月,並且考慮非對稱 之策略進行更全面之討論。

而本研究之股市橫斷面報酬變異乃取台灣所有上市普通股,進行計算,後續研 究者可改用台指 50 之成分股或其他選擇標準。

另外,本研究所採用之市場狀態改變臨界值為 15%,後續研究亦可採不同之臨 界值或直接用不同方法來定義市場狀態。而在市場是否處於同一狀態的標準,本研 究定義為 2/3,這些都是可以進一步放寬或是加以限制的。

Stivers, C., & Sun, L. (2013). Market Cycl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Relative Strength Strategies. Financial Management, 42(2), 263-290.

Bondt, W. F., & Thaler, R. (1985). 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 The Journal of

finance, 40(3), 793-805.

Li, Q., Yang, J., Hsiao, C., & Chang, Y. J. (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volatility in international stock markets.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 12(5),

650-665.

Fama, E. F., & French, K. R. (1989). Business conditions and expected returns on stocks and bond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5(1), 23-49.

Grundy, B. D., & Martin, J. S. (2001).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e risks and the source of the rewards to momentum investing.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4(1), 29-78.

Sagi, J. S., & Seasholes, M. S. (2007). Firm-specific attributes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momentum.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84(2), 389-434.

Brevik, F., d’Addona, S., Malinova, K., Park, A., Li, T., Muzere, M. L., ... & Tian, G. Y.

(2010). Henk Berkman, Rebel A. Cole, and Lawrence J. Fu.

Asem, E., & Tian, G. Y. (2011). Market dynamics and momentum profit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Cooper, M. J., Gutierrez, R. C., & Hameed, A. (2004). Market states and momentum.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9(3), 1345-1365.

Hong, H., Lim, T., & Stein, J. C. (2000). Bad news travels slowly: Size, analyst coverage, and the profitability of momentum strategi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5(1), 265-295.

Daniel, K., Hirshleifer, D., & Subrahmanyam, A. (1998). Investor psychology and security market under‐and overreactio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3(6), 1839-1885.

Rouwenhorst, K. G. (1998). International momentum strategies. Journal of Finance, 267-284.

Hong, H., & Stein, J. C. (1997). A unified theory of underreaction, momentum trading

and overreaction in asset markets (No. w6324).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han, L. K., Jegadeesh, N., & Lakonishok, J. (1996). Momentum strategi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1(5), 1681-1713.

Jegadeesh, N., & Titman, S. (1993). Returns to buying winners and selling losers:

Implications for stock market efficiency. The Journal of finance, 48(1), 65-9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