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標誌設計追求簡單、易記並且能夠清楚傳遞訊息,是非常不容易達到的。簡單 卻沒有意義很容易;簡單但沒有美感也很容易,設計師如何才能達到簡單的結果,

設計出一個象徵某物的象徵符號?答案本身很簡單,但難在過程。答案就是研究企 業、機關和它的目標對象。

衛福部是政府一級機關,服務對象是全體國民,如何設計出一個代表國家又能 使社會大眾易於理解、接受的標誌,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在整個過程中如何增加設 計共識,縮短設計流程,達到設計的目的,本研究提供以下結論與建議:

一、政府機構標誌選擇傾向穩重的設計形式

標誌設計的構成上,政府部會傾向穩重、均衡的形態結構與調和的色彩搭配;

形式的表現上能接受抽象的圖案,但須保持辨識的程度。抽象很吸引人,不過重點 是傳達訊息;越抽象的符號,使人聯想的象徵意義就越多,解釋就會越多。政府機 關的對象為全民,其年齡、性別、城鄉差距、教育程度等範圍較廣闊,它必須有易 於辨識、溝通並符合社會文化的基本原則。因此在視覺化的過程中,必須保留圖像 的辨識度。設計過程應避免陷入過多的個人主觀因素,可以建構更為客觀的符號標 誌達到訊息溝通的目的。

二、不為重新設計而設計

企業、機關建立識別系統,並非都是重新設計或全盤翻新。有許多企業、機構 考慮經營策略調整或掌握時代精神、領導流行,世界各大知名企業,都有將原有標 誌加以修正變更的案例,對企業的永續經營有正向的意義。適度的修正實有其必要 性,有些企業就是規劃保留舊有的識別元素,舊的元素不見得就是過時的元素,有 時企業的形象是靠時間累積而來,因此舊的識別元素有部份一定有它的優點。一件

66

成功的識別規劃專案是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為企業、機關規劃出一 套符合主題精神、時代意義的識別系統。

三、與決策者溝通

標誌是視覺形式的設計,但決定的過程需要與客戶溝通、說服,才能得到最終 的結果。設計最難的地方往往是在於「誰能決定最後的設計是什麼」。決策的人會因 不同的文化,階級、知識、社會環境而有不同的考量。在部徽設計的過程中,前六 次的會議由於沒有決策的人參與,因此沒有調整到適當的方向而耗費時間。尤其是 政府機關會牽扯到意識形態的問題,不像是私人企業有較大彈性空間,因此前置會 議若能請長官至少列席一次,討論出需要掌握的精神、方向,轉換成設計元素,就 能有效縮短設計時程。

政府一級機關設計部徽是少有的機會,藉由這次實務的經驗,本研究將參與執 行的過程、設計的方法、傳達的理念,運用相關理論有系統的分析整理,可提供未 來在設計政府機關標誌之人員參考依據。

67

參考文獻

一、英文文獻

Cheung, Victor. (2007). Logo logy. Viction : workshop.

Fletcher & Forbes & Gill (1964). Graphic design: Visual comparison.

New York:Reinho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Gomez-Palacio, B. (2012). Graphic design, referenced : a visual guide to the

language, applications, and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Beverly, Mass. : Rockport

Moggridge, B. (2007). Designing interactions.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Rivers, C. (2009). Logo-art : innovation in logo design. Hove : RotoVision.

Seiter, E. (1992). Semiotics, structuralism, and television.Robert(Ed), 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pp.31-36).

London: Routledge.

二、中文文獻

Airey, D.(2010)。《好LOGO,如何好?》(譯者:邱春煌)。

臺北:大雁。(原出版年:2010)

Faimon, P. & Weigand, J.(2009)。《設計原點:優質設計通用十大法則》

(譯者:洪慧芳)。臺北:馬可孛羅出版。(原出版年:2004)

Fiske, J.(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譯者:張錦華等)。臺北:遠流。

(原出版年:1990)

Grear, M.(2008)。《設計的表裡 : 內x外.造形x結構.平面x空間的設計思考與實作》

(譯者:陳品秀)。臺北:臉譜。(原出版年:2006)

68

Lupton, E.(2012)。《圖解設計思考:好設計,原來是這樣想出來的》

(譯者:林育如)。臺北:商周。(原出版年:2012)

Maquet, J.(2003)。《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

(譯者:武珊珊、王慧姫)。臺北:雄獅美術。(原出版年:1986)

Sturken, M., & Cartwright, L.(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 導論》(譯者:陳品秀)。臺北:城邦文化。(原出版年:2000)

久野尚美、FORMS色彩情報研究所(2006)。《高品味.魅感配色》

(譯者:陳琇琳)。臺北:笛藤。(原出版年:2004)

中國生產力中心企業形象組 (1991)。《CIS 活用手冊》。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

臺北:全華科技。

王無邪(1980)。《平面設計原理》。臺北:雄獅美術。

王藍亭、陳娜文(2010)。〈企業識別標誌圖像設計與形象策略之關聯性研究〉。

《中華印刷科技年報》頁545-564。

任紅偉、劉衍聰(2009)。〈人物符號在標誌設計中的表現〉。《包裝工程》

第30卷第9期,頁189-191。

伊達千代(2012)。《色彩的準則》。臺北:悅知。(原出版年:2006)

吳曉(1995)。《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臺北:書林。

李銘龍(1997)。《視覺傳達設計之美感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

周鴻祥(2008)。〈設計文化符碼理論與分析運用〉。《藝術欣賞期刊》

第四卷第二期,頁53-56。

69

林依俐(2008)。《大學附設單位品牌識別設計策略規劃以臺師大國語教學中心 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俊良(2005)。《基礎設計》。臺北:藝風堂。

林政緯(2010)。《「意識形態風格」之臺北市形象廣告設計創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磐聳 (1988)。《企業識別系統》。臺北:藝風堂。

侯純純、林品章(2008)。〈企業識別系統設計方法與程序之研究〉。《設計學報》

第13卷第4期,頁65-81。

洪華偉(2012)。《企業識別系統CIS》(二版)。臺北:憲業企業顧問。

洪雅玲(2011)。 《後現代數位媒體設計:美學評析與實證研究》。

臺北:田園城市。

洪碩延、漆梅君 (2006)。〈視覺傳達設計中之符號理論〉。《中國廣告學刊》

第11期,頁70-82。

朗濤設計顧問群(1996)。《NO.1品牌:朗濤設計顧問公司的CI經驗》

(譯者:余友梅、高蘭馨)。臺北:聯經。

凌嵩郎(1970)。《藝術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崔京遠(2010)。《Good Design頂尖大師教你瘋創意》(譯者:金哲)。

新北市:漢皇國際。(原出版年:2005)

康柏楷(2009)。《運用符號學觀點分析《山海經》神怪造形之創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70

康臺生、呂靜修(2008)。〈視覺、標誌符號與表徵〉。《設計研究學報》

第1期,頁78-89。

張岩、關強(2012)。《視覺傳達設計準則》。臺北:上奇資訊。

張法、王旭曉(2005)。《美學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張家維(2008)。《企業識別體系中標誌的種類與複雜度對記憶度之影響》。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碧珠(1999)。《創意精選. 視覺識別設計篇》。臺北:藝風堂。

張麗琦、林東海(1993)。《企業識別設計》。臺北:新形象。

陳由男(1992)。商標的形狀和創意構思。高雄市:古印。

陳玫霖(2002)。《性別、政治與媒體: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

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亭儒(2004)。《從符號學角度詮釋傳統吉祥圖案之研究-以蝙蝠吉祥圖案為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信文(2007)。《視覺傳達設計之創意構思方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雅凡(2003)。《國內新設大學校徽造形意象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鶴勳(2007)。《2008臺灣博覽會之標誌與海報設計創作研究》。

黃華新、陳宗明(2004)。《符號學導論》。河南:河南人民。

楊裕富(1999)。《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概論與方法》。臺北:田園城市。

靳埭强(1993)。《商標與機構形象》。臺北:臺灣珠海。

71

趙飛帆(2008)。《符號學應用於平面廣告創意與視覺風格之影響-以泰國、日本、

臺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趙毅衡(2012)。《符號學》。臺北:新銳文創。

劉立行(2012)。《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臺北:五南圖書。

鄭建華(2003)。〈符號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之初探〉。《設計研究學報》

第3期,頁132-139。

鄭國裕、林磐聳 (1987)。《色彩計劃》。臺北:藝風堂。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 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3卷第1期,頁95-104。

三、參考網站

Cart208Fall12(2012年10月23日)。〈Fedex〉。2012 年 4 月 20 日,

取自:http://cart208fall12.wordpress.com/2012/10/23/fedex/。

MBA智庫百科。〈標誌〉。2012 年 3 月 30 日,

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6%A0%87%E8%AF%86 王焜台(2010 年 4 月 30 日): 〈企業識別系統CIS概說(二)〉。

《飛盟廣告部落格》。2012 年 3 月 24 日,

取自:http://www.famous1993.com.tw/tech/tech113.html

和訊網。〈logo的故事:世界著名品牌logo演變盤點〉。2012 年 4 月 22 日,

取自:http://bschool.hexun.com/2012-07-20/143792659_1.html

林磐聳(2010 年 8 月 18 日)。〈企業識別設計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CIS〉。

臺灣大百科。2012 年 3 月 21 日,取自: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511&Keyword=CIS

72

設計自己也設計別人。〈五個好的跟五個做壞的商標翻新案例〉。

2012 年 4 月 22 日,取自:http://jaichang2008.pixnet.net/blog/post/32037633 維基百科。〈麥當勞〉。2012 年 4 月 22 日,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麥當勞

維基百科。〈蘋果公司〉。2012 年 4 月 22 日,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Apple-logo.png

臺灣商標網。〈你可能不知道的 LOGO 5 特性〉。2012 年 4 月 20 日,

取自:http://www.logoinlogo.tw/Logo-Design-Blog/Article-show-83.htm 臺灣視覺形象設計協會(2008 年 6 月 1 日)。〈CI設計發展介紹〉。

2012 年 3 月 21 日,取自:http://blog.yam.com/tvida/article/15831495

73

附錄

衛福部部徽第1 次設計稿

受委託廠商依據會議決議開始進行資料收集、彙整、分析與設計,並於2012 年 4 月 20 日提出第一次提案設計稿,共十二個標誌,如下:

衛福部部徽第一次設計稿

編號 設計標誌 編號 設計標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4

衛生署企劃處與社會司、兒童局、家防會等相關部會依據受委託廠商提供之部 徽設計,於2012 年 4 月 24 日(星期二)上午 9 時 30 分召開第 2 次部徽討論會議。

逐一檢視及討論由廠商所設計製作之十二個部徽,討論結果決議如下:

決定刪除七個,留下編號 1、2、4、5、8 等五個標誌,並請再強化專業、權威、

正義元素作修改;

1. 編號 1,需調整線條粗細、強調配色以凸顯專業感。

2. 編號 2,需調整人形,另應避免偏向環保意象。

3. 編號 4,需刪除X;另拐杖意象請調整。

4. 編號 5,可嘗試反轉手部,顯示向上的意象。

5. 編號 8,有加入臺灣意象,須調整下方勾形。

6. 部徽之設計,建議融入我國意象,可提升國際辨識度。

依據「衛生福利部部徽之設計規劃案」之期程執行:請受委託廠商於4 月 26 日、

依據「衛生福利部部徽之設計規劃案」之期程執行:請受委託廠商於4 月 26 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