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台灣在民國 102 年復徵證券交易所得稅,其本質與資本利得稅相近,然而 其本質有別於一般勞動所得,因此在稅賦處理上多數國家採取分離課稅。課稅 採取實現原則,當投資人處分資產時,就資產交易時產生之交易所得課稅。

回顧台灣證券交易所得稅的歷史,民國 65 年前證券交易所得為所得稅課徵 項目之一,在民國 65 年因全球經濟不振,台灣亦受波及影響,行政院宣布停徵 證券交易所得稅,直至民國 102 年復徵證券交易所得稅。中間數度有復徵之消 息,然股市皆隨之受挫,證券交易所得稅復徵之過程一波三折,然而課徵證券 交易所得稅是否真的不利於資本市場發展,而在課稅實現原則下,納稅人可以 選擇資產處分時間,納稅人的投資行為是否會遭受扭曲,如果會,又是如何扭 曲,上述兩項議題,為本文欲探討之方向。

在資本利得稅相關之文獻中,有關資產選擇模型裡,發現在代表性個人為風 險趨避者情況下,如果對資本利得課稅、資本損失可完全扣抵,則資本利得稅 會增進代表性個人之風險承擔意願,代表性個人的資產組合中風險性資產之持 有份額增加。在課稅實現原則下,由於代表性個人在資本利得實現後必需繳納 稅負,因此可能寧願放棄出售該資產,而喪失轉投資在其他稅前報率較高之資 產的機會,資金鎖於原投資組合,產生閉鎖效果 (lock-in effect)。一般文獻對於 資本利得課稅效率面向的討論或僅針對資產選擇扭曲之問題討論,或僅就實現 基礎之閉鎖效果作討論,鮮有同時將兩者一併考量之模型,本研究同時將資產 選擇扭曲與資源閉鎖扭曲一併納入理論模型的討論,釐清資本利得課稅對資本 市場的影響,再進一步將閉鎖效果納入資產選擇模型,討論課稅實現原則下,

資本利得稅的稅率對資產選擇的影響。

本文先討論資本利得稅對資產選擇之影響。假設兩項資產,分別為無風險 性資產與風險性資產,在無稅賦情況下,代表性個人的資產配置選擇。假設代 表性個人為風險趨避者,其絕對風險趨避指標遞減。當無風險利率增加時,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有資產的報酬隨之增加,相當於財富增加,代表性個人願意多投資於風險性資 產;資本利得/損失可分為三種情形:(1) 資本損失不變下,資本利得變動對風 險性資產持有份額的影響,比較靜態分析後發現兩者呈現正相關,即資本利得 增加後,代表性個人會增加風險性資產持有份額。(2) 資本利得不變下,資本損 失變動對風險性資產持有份額的影響,比較靜態分析後發現兩者呈現正相關,

即資本損失減少後,代表性個人會增加風險性資產持有份額。(3) 資本利得和損 失存在一定比例關係連動,在此情況下,當資本損失減少的同時資本利得也減 少,兩者呈現反向關係。比較靜態分析後發現當資本利得損失減少時,代表性 個人的風險性資產持有份額會增加。代表性個人為風險趨避者,雖然當資本損 失減少的同時資本利得也減少,但財富的風險性下跌,代表性個人願意多增加 風險性資產。

納入資本利得稅的考量,在資本利得課稅、資本損失可扣抵的情況下,發 現課徵資本利得稅使得風險性資產的資本利得和損失的變動呈現反向關係,與 資本利得和損失存在一定比例關係連動的情況相同。資本利得稅、資本損失可 完全扣抵的情況下,政府擔任分散風險的角色,財富的風險性下跌,代表性個 人增加風險性資產持有份額。資本損失不可完全扣抵的情況下,當資本損失扣 抵比率越接近資本利得稅率時,代表性個人之風險承擔意願越高,政府可透過 降低資本損失扣抵比率增加稅收,但此舉將降低代表性個人風險承擔意願,政 府應視整體經濟景氣權衡資本損失可扣抵比率。

將資產選擇模型納入閉鎖效果討論。設定兩期模型,兩項資產,一項無風 險資產與一項風險性資產,代表性個人在第一期選出最適風險性資產持有比例。

第二期代表性個人有兩項選擇,繼續持有原資產組合或處分原資產組合,重新 進行資產配置,轉投資於無風險性資產與另一項風險性資產。代表性個人第二 期必須在新資產組合之稅後報酬率大於原資產組合之稅後報酬率才願意轉投資,

而新資產組合之稅後報酬率受到三項因素影響,風險性資產之預期報酬率、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產資本利得稅率和資產持有比例,代表性個人可以透過改變風險性資產持有比 例來調整資產組合之稅後報酬。研究發現第二期轉投資之新資產組合的風險性 資產持有比例與原資產組合的風險性資產資本利得稅率呈現正向關係,可解釋 第一期持有之風險性資產的稅率越高,閉鎖效果的強度越強,因此若代表性個 人要轉換資產的話,要求的報酬會更高,代表性個人可透過調高風險性資產持 有比例來增加報酬,亦表示代表性個人之風險承擔意願增加。

總結而言,代表性個人之資產組合在課徵資本利得稅後,資本利得課稅、

資本損失可扣抵,政府擔任分散風險的角色,代表性個人之風險承擔意願增加,

納入課稅實現原則之閉鎖效果討論,發現轉投資之新投資組合的風險性資產持 有比例受到原資產之資本利得稅率影響,原資產的稅率越高,則新投資組合的 風險性資產持有比例越大,主因稅率越高,閉鎖效果的強度越強,因此若代表 性個人要轉換資產的話,可透過增加風險性資產持有比例來增加新投資組合的 預期報酬。

本研究受限於只討論兩種資產之資產組合,以及閉鎖效果只討論兩期期間。

風險承擔之模型討論資本利得稅對風險承擔之影響,欲深入探討,可納入多項 預期報酬不同之風險性資產,探討不同預期報酬對應的資本利得稅率該如何訂 定最具效率。閉鎖效果之模型為兩期兩資產模型,欲深入探討可先維持兩期期 間,納入多項預期報酬不同之風險性資產,除了轉換資產組合外,同時考量資 產組合可以改變規模,在原資產組合外新增或減少其他風險性資產,探討不同 的風險性資產之稅率對代表性個人之資產選擇行為的影響;接著放鬆兩期限制,

把時間因素考量進稅率設計模型,探討稅率對持有時間長短該如何訂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林全、郭炳伸、張慶輝、鄭文輝 (1989),「資本增益課稅問題之研究」,財政賦 稅改革委員會專題報告。

黃建興、林俊儒 (2009) ,「OECD 國家公司所得稅稅率發展趨勢與對我國之啟 示」,《經濟研究》,9,185-201。

英文文獻

Auerbach, A. J. (1989), “The deadweight loss from ‘non-neutral’capital income taxation,”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40(1), 1-36.

Domar, E. and Musgrave, R. (1944). “Effects of proportional taxes on risk-tak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59, 338-422.

Fisher, Rodney (2005), “Taxing Financial Instruments: Uncertainty in Tax and Accounting?” Journal of the Australasian Tax Teachers Association.

Green, J. R., and Sheshinski, E. (1978), “Optimal capital-gains taxation under limited informat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43-1158.

Haliassos, M., and Lyon, A. B. (1993), “Progressivity of capital gains taxation with optimal portfolio selectio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o.

w4253

Jorion, Philippe (1995), “Derivatives Markets: Economic Implications for Taxaiton,”

(available at http://unpan1.un.org/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

Levin, Mattias and Peer Ritter (2003), “Taxation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in Patrick Honohan (Ed.), Taxation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Emerging Economies,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Long, J. B. (1977), “Efficient portfolio choice with differential taxation of dividends

and capital gai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1), 25-5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OECD (2001), “Innovative Financial Transactions: Tax Policy Implications, Ad Hoc Group of Experts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ax Matters,” OECD Tax Policy Studies, No 10.

OECD (2006), “Taxation of Capital Gains of Individuals: Policy Considerations and Approaches” OECD Tax Policy Studies, No 14.

Sandmo, A. (1982), “The effects of taxation on savings and risk-taking,” Univ., Inst.

für Volkswirtschaftslehre und Statistik.

Shell, K., Sidrauski, M., and Stiglitz, J. E. (1969). “Capital gains, income, and saving,”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5-26.

Simons, Henry Calvert. (1938), “Personal income taxation: The definition of income as a problem of fiscal polic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iglitz, J. E. (1969). “The effects of income, wealth, and capital gains taxation on risk taking.” 263-283

Stiglitz, J. E. (1983), “Some aspects of the taxation of capital gain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1(2), 257-2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0 2 1 1 2 1 1

g g

P P

預期財富與資本損失之間的關係為

  

P

A

g W E

g b

12

 

由於

1

1

2Pg

0,預期財富與資本損失之間為負向關係,資本損失越小 (gb 上升),則預期財富越低。而稅後資本損失小於原資本損失,因此稅後預期財富 低於原預期財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