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結論

開放建築部分

本研究之開放建築諮詢小組於研究期間與建築師的共同研討,針對

「建築材料實驗群」一案之條件與特色,界定出合理之開放建築設計目 標,擬定可行之開放建築設計理念。諮詢小組也提出了具體實踐開放建 築的設計構想與手法,以期此實驗設施能成為開放建築之示範案例:

1. 平面區劃與模矩系統設計:有效率的平面區劃,以形成完整的、集 中的機能區間;規劃「模矩系統」,作為整合各建築系統之架構。

„ 雙層交疊鋼樑之結構系統設計:利用雙層交疊之鋼樑,形成系統化 的設備系統管道空間;中央走道天花板管道空間成為設備主要供給 幹管之管道空間;機能區間天花板管道空間成為水平供應和排放支 管的管道空間;室外走廊天花板管道空間成為「主要排放幹管」之 管道空間。

„ 可拆組室內隔間牆系統設計,及「最小服務空間」的概念,以增加 室內平面格局的彈性

整體而言,「建築系統整合」是這次開放建築應用研究的核心概念。

將「開放建築」與「建築系統整合」之理念應用在建築材料實驗群,預 計將可獲得三種成效:具有高度使用彈性的平面空間架構,易於維修更 新持與重新配置管線的設備系統規劃,及具有高度永續性的建築物。

綠建築部分

本研究依據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 年更新版之各項指標內 容加以建議設計手法,並將各指標理念之落實分述於第二節部分。針對 整個設計案之現況提出相關建議,並予以計算評估各項指標於第三節部

分,使整個建築案皆能符合綠建築九項指標。

八月下旬針對該基地進行都市計畫審議,基地部分由原來的 8969m2 修改為 10015 m2,增加了約 1000 m2,而建築物的面積也因此由原來的 2200 m2修改為 2042 m2,減少了約 150 m2,實際建蔽率僅 22.32%。這 個改變比原來的設計建議更為理想與可行,因為基地增大建築面積縮 小,綠地面積及基地保水面積也就相形增大,對於生物多樣性、綠化量 及基地保水等指標之可行性與合格率,也就更為提高。雖然地下室因停 車位增加的關係,需要增大開挖面積,但由於基地增大,可填土造景的 部分也就相對增加,對於廢棄物減量指標最重要的廢棄土問題,也就能 夠妥善解決。而 CO2 減量、室內環境指標、水資源指標及污水垃圾改 善指標,由於建築外型、內部隔間及排水系統改變不大,因此應能如先 前計算通過指標。但雨水貯集的部分,因該案為特殊指標性建築,所以 需注意貯集池的容量,是否能達到合格標準。最後是日常節能法規部 分,若能充分運用外遮陽或深遮陽來達到隔絕直接日射的問題,再加上 選用省電型燈具及高效率冷凍空調機組,將能有效達到節能的目的。本 案在屋頂板處增加太陽能光電板,還能因為替代能源的使用而達到加分 的效果。以上即為回應都市計畫審議改變基地面積對通過指標的可行性 評估。

智慧型建築部分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智慧建築」將是高科技資訊化時代社會的 資訊據點,未來的發展趨勢將由點擴展到面,形成智慧都市。內政部建 築研究所籌建的「建築材料實驗群」為國家級的建築材料實驗研究機 構,導入智慧化的設計理念後,未來將成為公有建築導入智慧化發展的 表率。

建築物智慧化除了在規劃設計階段導入智慧化的概念,使建築物具 備智慧化的硬體設備系統外,更重要的是未來建築物硬體的使用或營運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益。本案由於規劃設計時程緊迫未能先制訂「建築材料實驗群」的營運 使用計畫,因此雖然就目前所提出的智慧化硬體架構,可符合智慧建築 標章之要求,但仍期待規劃設計團隊與業主進一步擬定周詳的營運管理 計畫,配合親和性的智慧化系統作業軟體,以期在「建築材料實驗群」

營運管理階段,能夠符合業主期望並發揮最高的智慧化效益。

第二節 建議

開放建築部分

開放建築之應用需要建築研究所、建築師、與諮詢小組三方密切地 溝通、協調、與合作。然而,由於建築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必須完 成許多工作,如釐清空間需求,研討可行之開放建築、綠建築、智慧型 建築之理念,修正設計方案,通過都市計畫變更與都市設計審議程序,

並須於年底前完成發包工作。因此,建築師目前仍尚未有時間將本研究 小組所提之開放建築構想與手法之具體建議整合到其最新的設計提案 中(建築師最新設計提案請參考附錄一)。

為了確保開放建築之理念能落實於「建築材料實驗群」中,本研究 小組提出以下之開放建築設計準則建議,供建築師參酌,以期於日後能 修正其設計方案,依此將開放建築之理念融合於設計之中:

1. 審慎整合鋼結構系統與設備管線構件:長向鋼樑應有均勻的、足夠 的開口部(相鄰小樑 3m 之間的主樑上應有開口),使得設備系統 之主要供給幹管,能從中央走道,側向分支為水平支管,穿過鋼樑 開口,進入機能區間,提供所需之設備。

2. 設備管線應採明管設計,以利管線之更新維修;管線之配置應講求 系統化及彈性,以便滿足因空間格局改變所造成的新的設備需求;

應於規劃設計足夠之垂直管道間,以容納日後可能大增之管線;應 於立面設計上,考慮如何隱藏空調室外機,以免破壞立面觀瞻。

3. 應採用可拆組隔間牆系統,使平面格局更具有多樣性及變更彈性;

4. 應規劃一套模矩系統,作為整合結構 外牆系統,室內隔間牆 天 花板系統,及設備系統之基礎架構。

綠建築部分

本案於十月一日送交「公有建築物綠建築標章暨候選綠建築證書之 申請書」以便申報開工。然因都市計畫審議結束後時間倉促,建築師事 務所無法即時將所有指標依本研究建議再做評估,因此僅送交四項指標 查核,分別為日常節能指標、水資源指標、基地保水指標及垃圾及污水 改善指標,並於十月八日將該申請書副本交付本研究團隊。經本研究團 隊分析結果,有部分地方需再從新評估或改善,整理如下:

1. 目前送審之綠建築候選證書以 2003 年更新版為主,但日常節能及 水資源兩項指標引用 2001 年版之評估依據,發生嚴重不符之情事,

應需立刻改善。

2. 外殼耗能計算值為 84,顯然超過新版台北市之標準值 80,應再做 調整,例如多設遮陽於開口部等,建議將該值設計至 64 左右較具 示範功效。

3. 建議參照本研究建議各項指標之設計方向,盡力朝向完成通過九項 指標之目的。

智慧型建築部分

在國內建築物智慧化的本土化規劃設計經驗正在發展中,尤其系統 整合方面為跨領域的專業技術,因此建議本案之規劃設計經驗可以有系 統的編輯成「智慧建築規劃設計參考手冊」,以利本土化智慧建築規劃 設計經驗的傳承及累積。

隨著智慧建築的發展,會日益需求建築設施管理或物業管理的專業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公司,因此建議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可推廣專業設施管理的觀念及輔導專 業管理公司的成立,以因應未來智慧建築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