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Copied!
1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動機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擬興建「建築材料實驗群」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擬於台北市景美區之一基地上興建「建築材料實 驗群」(參見圖 1-1)。其設置目標是為了配合國內建築研究發展之需求, 針對建築相關法規、標準之本土化需求,經由必要之實驗研究發展,提 供主管機關修訂法規、標準之參據。此外,並可就實驗研究結果,支援 建築業界有關建築新工法、新技術、新設備研發、檢測及認證,以加強 提昇國內建築技術水準,強化國人居住環境品質,及促進我國建築產業 界之昇級與國際競爭力。本建築新建工程目前已完成建築師之甄選,並 擬於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份完成建築設計、開始進行建造執照之申請。 (圖 1-1)建築材料實驗群之基地位置圖. 1.

(2)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景 美 溪. 景 環 河 快 速 道 路. 羅 斯. 基地位置. 福 路 六 段. 本案之基地位於臺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五段、環河快速道路、景福 街附近地區,面積約 1.95 公頃,土地為內政部營建署所有。基地現在供 作機具維修場、檔案室、農委會相關單位眷村之使用。基地之土地使用 分區為瀝青拌合廠用地,目前正辦理都市計畫個案變更為機關用地。 本基地上除了興建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之建築材料實驗群之外,另外 將設置內政部營建署聯合辦公大樓及立體停車場。依照建築材料實驗群 之建築新建工程之計畫需求說明書,其空間需求包含建築材料、建築組 件、耐久性能等實驗空間,及行政空間﹔總樓地板面積不超過 8,800 平 方公尺,總建築工程經費計約一億九千萬元。 依照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新建工程之計畫需求說明書,其規劃設計 除須滿足一般實驗空間之基本需求外,另需滿足開放建築、綠建築、智 慧型建築、及其他特別需求: „ 開放建築 1. 本案建築各實驗空間必須設置其實驗儀器控制及資訊收集管路之集. 2.

(3) 中與事後設置、維護之開放性需求﹔ 2. 建築物之設計應使施工階段之建築施工自動化、合理化、模矩化之 需求﹔建築物之外牆採用預製帷幕牆,應用多種構材型式,但外部 色調必須均質性或協調性;同時,部分設計其可在一定期間後拆卸 另行組裝,具開放式建築理念(如可將部分外牆內移使部分樓地板變 更為陽台或平台)﹔ 3. 建築物內部部分室內空間之利用為可變更性,使隔間設計可在預定 期間後拆卸另行組裝,而不浪費建材,水電及相關管線與設施之配 置容易配合變更,同時不致阻礙室內空間之變更利用﹔ 4. 各項設備選擇除特殊需要並經甲方同意之外,應注意必須為開放 性,零件具有通用性備品,易於更換組裝。 „ 綠建築 1. 建築物之設計應依據通過「綠建築七大指標」之評定,取得綠建築 標章。 „. 智慧型建築. 1.. 建築物之設計應包括建築物智慧化之設施各項設計之需求。. „. 其他. 1.. 建築物之結構設計之耐震設計用途係數比照為第一類建築物,並應 納入建築耐震隔震或制振技術之應用﹔. 2.. 建築物上部結構以鋼構造為主,結構體需設計安裝其承受外力時產 生變位、應力之感應偵測器(至少三十六套)及其信號收集器及光纖 線路﹔. 3.. 建築物本體內外側設計安裝溫度濕度、空氣品質等環境控制之感應 偵測器(每項至少五套),及其信號收集器及光纖線路﹔. 4.. 本建築之施工,將要求施工單位,使用條碼或射頻晶片黏貼或投入 於所使用之材料及構件中,以追蹤其原始設計及施工之資料,俾未 來觀察研究之用,並可為品質管制方法之示範例。. 開放建築、綠建築、智慧建築之研究成果有待產官學之合作,應用,及. 3.

(4)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推廣 在全球「永續發展」的目標驅使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過去曾經委 託學者進行許多研究,尋求能達成永續建築目標之理念與技術。其中, 營建自動化、開放建築、綠建築、智慧型建築等即為最主要之研究成果: 1.. 開放建築部分:研發複合化工法以提升經濟效益(李政憲,1994)﹔ 提出以開放建築來整合建築生產流程之概念(林草英等,1999)﹔將 開放建築之理念應用於住宅開發案例(彭雲宏及杜功仁,2000)﹔檢 討應用開放建築理念之法規及管理課題(杜功仁及林慶元,2001)。. 2.. 綠建築部分:獎勵建築物節能設計(1993)﹔建構綠建築社區的評 估體系與指標(林憲德,1997)﹔調查建築物生命週期二氧化碳排放 量與減量方式(1998)﹔制定綠建築評估指標及推行綠建築標章制 度(1999)﹔界定建築室內環境之保健控制綜合指標(江哲銘, 1999)﹔推廣鋼構造之使用(1999)﹔研擬建築物雨水利用系統之設 計範例(陳瑞鈴等,2000)。. 3.. 智慧型建築:進行現有智慧型建築自動化系統及方式之現況調查 (溫琇玲,1992)﹔進行智慧型辦公大樓自動化設備相關法令之研修 與建議(溫琇玲,1993)﹔研討智慧型公寓大廈自動化系統之設計準 則(溫琇玲,1996)﹔建立建築物智慧化之設計規範暨解說(溫琇玲, 2000)﹔最近,則正進行研擬智慧型建築標章制度之相關研究。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我國主管建築研究之最高政府機構,若能將開. 放建築、綠建築、及智慧型建築之研究成果、設計理念或技術應用於實 際案例中,將可以產生最佳的示範及推廣作用。建築研究所已嘗試將三 個領域之相關理念與技術應用於台北濱江國中學園規劃中(蕭江碧等, 2000),以及將綠建築理念落實於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之整體規劃 (1999)。如今則希望在其所屬之「建築材料實驗群」一案中進一步落實 更多樣、更先進之相關設計理念或技術。然而,現階段要將此三種之理 念及技術應用於「建築材料實驗群」中,仍將遭遇以下之困難: 1. 4. 雖然學者可以提供許多相關之理論、理念、國外之先進技術及產.

(5) 品,然而這些起源於外國之理念與技術 之營建體系。新理念. 新技術. 產品未必能適用於國內. 新產品之適用性有待具有實務經. 驗之專家共同參與評估。 2.. 業界對於開放建築、綠建築、及智慧型建築之觀念並不熟悉。因此 亟待學術界提供相關理念與技術之諮詢,增加業界對於三個領域 之了解。如此規劃設計單位才能客觀地評估相關理念與技術之可 行性及問題點,也才能在本土的營建產業環境及施工技術下構思 將這些理念與技術應用於實際案例之方式。. 3.. 應用三個領域之理念及技術常常導致成本增加、營建產業缺乏相容 之配合產品、施工技術及精度不足、業主對於新理念與技術之嘗 試意願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有待學術界與實務界共同研討,以 找尋可行的應用方式與機會,如針對新理念或新技術進行適度修 正,或進行本土化新產品. 新技術之研發工作。. 由此可知,現階段惟有透過產、官、學之合作機制才能突破上述之 困難,在本土的營建環境及條件下,具體地將三個領域之理念與技術落 實於「建築材料實驗群」中,共創一個具有示範及推廣效果之應用案例。 透過學術界及實務界雙邊溝通及討論之方式,可以找出應用開放建築、 綠建築、及智慧型建築理念及技術之問題、困難、及可行性,再從現有 營建市場中找尋可以配合新理念產品. 技術,或進行本土化新技術. 新. 產品之研發,最後便能成功地將三個領域之理念具體落實。. 第二節 研究目標 有鑑於此,本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提供本案建築師有關開放建 築、綠建築、及智慧型建築理念與技術之資訊及諮詢,共同研討與界定 出可行之理念與技術,並將這些理念與技術落實於「建築材料實驗群」 之中。. 5.

(6)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第三節 計畫內容 本研究邀集開放建築、綠建築、及智慧型建築三個領域之專家學者 組成一個諮詢團隊,提供本案建築師有關三個領域之資訊及諮詢,以協 助建築師將這些理念與技術落實於「建築材料實驗群」之中。諮詢團隊 之主要任務及工作重點如下: 1.. 進行文獻收集:提供三個領域之設計理念、相關技術、及實際案例, 供本案建築師參考。 就開放建築部分,諮詢團隊將提供建築師以下之參考資訊: 設計理念:支架體及填充體二階段供給,模矩化,空間區劃,多種 平面格局之空間彈性,管道空間系統化,管線維修更新之方便性, 局部雙層樓版等。 技術:可拆組外牆及室內隔間牆系統及構造,牆前配管,高架地板, MATURA 地板系統等。 實際案例:日本大阪瓦斯公司之 Next21 實驗住宅案例,日本八王 子 KSI 實驗住宅,美國賓州卡內基美侖大學之 Intelligent Workplace,其他實驗室案例等。 就綠建築部分,諮詢團隊將提供建築師以下之參考資訊: 設計理念:綠化,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CO2 減量,廢棄 物減量,污水垃圾及改善等。 技術:基地外圍綠蘺綠帶,人工地盤綠化,立體綠化,透水舖面工 法,節水器具,雨水再利用,外遮陽兼導光板,晝光照明節能等。 實際案例:環保署環檢所(位於龍潭,國內首棟綠建築七大指標均 合格之建築物),日本八王子試驗場,日本東京瓦斯公司辦公大樓, 其他案例等。 就智慧型建築部分,諮詢團隊將提供建築師以下之參考資訊:. 6.

(7) 設計理念:資訊通信,防災保全,環境控制,電源設備,設備監控 等之自動化,綜合佈線及系統整合等。 技術:視訊會議系統,公共資訊顯示系統,火災消防監控設備,建 築結構安全監測,不斷電系統,環境管理監控系統,智慧型玻璃等。 實際案例:士林電機大樓,富邦金融大樓,遠企中心,其他案例等。 2.. 界定可行之理念與技術:與建築師進行研討,以界定出可行之開放 建築、綠建築、智慧型建築之理念與技術。 諮詢團隊及建築師將從本土的實務、營建技術、成本等層面,研討 諮詢團隊所提供之開放建築、綠建築、智慧型建築理念與技術之可 行性,並進一步界定出可以落實於建築材料實驗群之相關理念與技 術。. 3.. 提供設計諮詢:召開設計諮詢會議,針對建築師所提之設計方案, 提供改善建議。. 進入設計發展階段後,諮詢團隊將召開約三個回合之設計諮詢會 議,針對建築師所提出設計方案中有關開放建築、綠建築、及智慧 型建築之應用部分,進行評估與討論,並提出修正建議。 4.. 彙整應用成果,完成研究報告之書寫 最後,諮詢團隊將把開放建築、綠建築、及智慧型建築之實際應用 成果(設計理念,技術等)加以彙整成書面資料及研究報告。. 第四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步驟 研究範圍 建築研究所(業主),參與本研究案之專家學者,及建築師三方經 過數個月的討論之後,逐漸釐清建築材料實驗群之空間需求。而建築師 7.

(8)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也發展出一個較佳之配置方案(圖 1-2,圖 1-3):大型力學實驗棟及一 般材料實驗棟,二棟一字排開,配至於基地的西南側。本研究之之研究 對象及應用範圍則僅限於「一般實驗棟」 (圖 1-4) 。由於「一般實驗棟」 內包含較為多樣的機能及設備之使用,因此成為本研究應用開放建築、 綠建築、智慧型建築理念之研究對象(其規劃設計成果請參考附錄一)。 (圖 1-2)建築材料實驗群之配置圖. (圖 1-3)建築材料實驗群之模型照片. 8.

(9) (圖 1-4)建築材料實驗群之標準平面圖 (虛線所示為「一般實驗棟」,是本研究之主要研究對象)。. 600. 600. 600. 600. 600. 600. 720. 600. 900. 900. 900. 900. 660. DN. 930. 900. 350. UP. 750 900. 930. 370. 600. 研究方法 9.

(10)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本研究之主要任務是協助建築師將開放建築、綠建築、及智慧型建 築之理念與技術應用在「建築材料實驗群」之興建案中。本研究採用以 下研究方法: 1.. 組成諮詢團隊 諮詢團隊分成開放建築、綠建築、及智慧型建築三個諮詢小組. 領. 域,每一個小組由一位組召集人及二位專家學者組成,以提供建築師該 領域之相關資訊與諮詢。開放建築、綠建築、及智慧型建築之諮詢小組 召集人分別為杜功仁教授、鄭政利教授、及洪慶雲教授。 2.. 文獻收集 本研究開放建築、綠建築、及智慧型建築三個諮詢小組針對相關領. 域進行文獻收集,提供建築師有關各領域之設計理念、既有產品與技 術、及實際應用案例之資訊,以進一步評估相關理念與技術之可行性、 並界定可應用建築材料實驗群之理念與技術。 3.. 諮詢團隊工作會議 本研究之諮詢團隊以「工作會議」之型式,協助本設計案建築師將. 開放建築、綠建築、及智慧型建築之理念與技術應用於建築材料實驗 群。為了配合各實驗設施「擬定建築空間需求」之工作進度,以及六月 份完成建築設計」之目標,本研究之開放建築、綠建築、智慧型建築三 個諮詢小組分別與建築師進行階段性之工作會議,會議重點包括:開放 建築、綠建築、智慧型建築設計目標之界定,可行設計理念或技術之應 用,應用成果之檢討。 進行步驟 本研究之主要工作重點有以下七項,進行之步驟為: 1.. 組成諮詢團隊,任務說明, 「建築材料實驗群」案之緣由及進度說 明. 2.. 10. 諮詢團隊收集文獻,提供建築師相關之理念. 技術. 案例資訊.

(11) 3.. 諮詢團隊與建築師研討相關理念及技術之可行性,界定擬落實之理 念與技術. 4.. 建築師提出可行設計方案,諮詢團隊提供設計諮詢及修正建議. 5.. 建築師設計定案. 6.. 各諮詢小組彙整應用成果. 7.. 諮詢團隊提出研究報告. 第二章 「開放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之應用研究 11.

(12) 3.. 諮詢團隊與建築師研討相關理念及技術之可行性,界定擬落實之理 念與技術. 4.. 建築師提出可行設計方案,諮詢團隊提供設計諮詢及修正建議. 5.. 建築師設計定案. 6.. 各諮詢小組彙整應用成果. 7.. 諮詢團隊提出研究報告. 第二章 「開放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之應用研究 11.

(13)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開放建築」(Open Building)是荷蘭籍 Habraken 教授於 60 年代所 提出的住宅規劃理念(Habraken,1961)。其主要觀念是將建築物區分為 使用年限較長、固定的之支架體,以及使用年限較短、可能變動的填充 體二部分,分別加以設計,並運用各個構件間之界面整合與設計,來增 加建築物生命週期之整體使用彈性。由於開放建築理念具有高度空間使 用彈性、構件模矩化及可拆組再利用等特性,使得它能有效減少廢棄 物,或再利用填充系統構件。在經過了近三十年的發展之後,「開放建 築」在全球尋求永續發展的 1990 年代逐漸成為國際性的研究課題。許 多先進國家也積極地推展並落實開放建築的理念。目前,較著名的實質 案例包括日本大阪瓦斯公司的 Next21 實驗住宅(1994),以及荷蘭的 MATURA 填充系統(Randen,1998)。 台灣的學界及業界對「開放建築」的理念及理論已經有了基本的認 識。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在永續建築的目標之下,近年也相當積極地推動 開放建築理念及進行相關研究(林草英等,1999;彭雲宏與杜功仁, 2000;杜功仁,2001)。儘管如此,台灣目前仍然缺乏運用開放建築理 念的實際開放案例。仔細深究可知主要原因有三:(1)國內現有營建業建 材製品之工業化、規格化、系統化程度不高,無法配合開放建築中支架 體與填充體之界面需求;(2)建築設計者缺乏支架體規劃設計及運用填充 系統之實務經驗,與系統界面整合之設計觀念;(3)施工者之施工品質及 精度欠佳。因此,在國內既有的營建體制下,如何在建築研究所「建築 材料實驗群」一案中發展出本土化的開放式建築、並具體落實可行之開 放建築理念?是本研究最關鍵的課題及任務。 為了達此任務,本研究組成開放建築諮詢小組,不定期召開工作會 議討論,為建築研究所「建築材料實驗群」界定其開放建築之設計目標 與定位;提出可行開放建築設計理念之建議,供建築師參考;並進而針 對最後之開放建築應用成果進行檢討與建議。. 12.

(14) 第一節 「開放建築」諮詢小組及諮詢內容 開放建築諮詢小組 為了協助建築師將開放建築之理念落實於「建築材料實驗群」中, 本研究組成開放建築諮詢小組,小組主要成員包括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杜功仁教授(召集人),林慶元教授,彭雲宏教授,及魏浩揚教授;大矩 建築師事務所楊逸詠建築師,KMG 建築事務所吳坤興建築師,以及易 及網系統開發李政憲總經理。諮詢小組在必要時亦將邀集開放建築領域 之專家學者參與後續之工作會議,以廣徵各界對於建築師設計提案之意 見與建議。 工作會議及諮詢內容 「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置總規劃」研究初期(92 年 3、4 月)之主要任 務為擬定實驗群之空間需求。待空間需求大致確定後,開放建築諮詢小 組隨即根據所擬定之空間需求,以及建築師所提出之初步建築空間規劃 與架構,思考如何落實開放建築之理念。開放建築諮詢小組分別於四 月,五月,及十月舉行三次工作會議。工作會議討論之重點,以及諮詢 成果敘述如下(表 2-1) : 1. 第一次工作會議:提供建築師有關開放建築之理論與設計理念;共 同討論本案開放建築之可行設計目標、與定位。 2. 第二次工作會議:提供實驗設施建築之案例與設計理念;提出開放 建築設計理念構想(一),研討此一構想之可行性,問題,及改善 建議。 3. 第三次工作會議:修正開放建築設計理念構想(一) ,提出開放建築 設計理念構想(二),並針對所提出之開放建築設計成果給予檢討 與建議。. 13.

(15)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表 2-1)開放建築諮詢小組之工作會議討論重點及諮詢內容 工作會議討論重點. 諮詢內容. 日本大阪瓦斯 Next21, 荷蘭 Matura 地板系統; 局部雙層樓版; 討論本案開放建築 空間架構應具有最高的使用彈性; 之設計目標、與定位 構件模矩化,設備管線明管化; 設備管線應能彈性因應空間變更使用; 系統構件之界面應高度整合; 隔間牆應可拆組再利用。. 第一次工作 提供開放建築案例 會議(四月) 及設計理念. 第二次工作 提供實驗設施建築 會議(五月) 設計理念及案例 提供設備管線之系 統整合規劃理念 提供可行之開放建 築設計理念. Kahn’s Richard Medical Lab (U Penn) Multi-story building in steel (1978) 開放建築理念構想(一) 1. 開放式平面空間架構:集中設置實驗空 間,形狀方整,模矩化;集中設置服務及 設備管道間 2. 雙層樑(ㄇ字型預鑄版+鋼樑)構造以容 納主要設備幹管及分支管線 中央走道天花為供給類主要設備幹管水 平管道間 陽台走道天花為排放類設備幹管水平管 道間 陽台空間設置垂直管道間 3. 隔間牆可拆組再利用,模矩化. 第三次工作 針對建築師及研究 會議(十月) 小組所提出之開放 建築設計成果給予 檢討與建議. 開放建築理念構想(二) 方正完整之室內空間區劃 模矩系統(60-120-cm)之規劃 雙層交疊鋼樑之結構系統規劃 可動隔間牆系統之研發 建築系統之界面整合. 14.

(16) 第二節 「開放建築」之設計目標與定位 開放建築諮詢小組考量國內現有營建體制及產品特性,於第一次工 作會議中討論建議建築材料實驗群之開放建築設計目標與定位。諮詢小 組認為開放建築之落實,原則上應從「建築物支架體設計及系統整合」 的角度切入,來增加建築物之開放性. 使用彈性;而盡可能減少「規格. 化填充系統製品」之應用(國內缺乏此類工業產品,若設計填充系統構 件,將因耗費時日、產品不成熟,以致無法應用於本案中) 。在經過第 二次、第三次工作會議,逐一檢討各種開放建築理念在本案之可行性 後,開放建築諮詢小組對於建築材料實驗群之開放建築設計目標,提出 以下之建議: 1.. 支架體設計應能彈性因應多樣的、多變的空間格局需求。 「開放建築」主張建築空間應該能彈性地因應生命週期各階段可能. 出現的不同空間使用方式。諮詢小組建議建築材料實驗群之規劃設計應 設法透過支架體模矩化之方式,並設法增加主要樓地板區間進行各種大 小及形狀之實驗室或討論室格局之可能性,以因應這些空間未來可能出 現的各種使用方式(如實驗室面積增減,實驗室移動位置,實驗室變更 為其他用途) 。 2.. 設備管線之規劃應方便日後之維修,及彈性因應空間格局改變所衍 生之設備需求改變。 使用單位能否順利地變更一個建築空間之使用,其關鍵因素之一是. 原有空間架構是否能因應新的面積與格局之需求;其二則是所需要的設 備管線是否能輕易地重新佈線,滿足新格局的設備需求。為了增加建築 研究所未來使用實驗室或討論室空間之彈性,諮詢小組建議本案設備管 線系統之規劃設計上,應力求明管化,提升各種設備管線之重新佈線彈 性與更新維修方便性。 3.. 設備管線. 管道空間與各建築系統之間應有高度系統整合及構造. 界面設計。. 15.

(17)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為了使得建築空間變更使用方式時,設備管線能輕易地重新佈線, 並融入原有建築構造體之中,設備管線. 管道空間與各個建築系統之間. 應有高度系統整合及構造界面設計。例如: -水平管線. 管道間與柱樑. 天花板構造之整合,將影響管線之維修更. 新方便性 -水平設備管線與柱樑. 隔間牆構造之整合,將影響管線進入實驗空間. 之方式,以及重新佈線之彈性; -水平設備系統之端部與柱樑. 天花板構造之整合,將影響設備需求能. 否送達使用者,及重新格局後之新設備需求能否被滿足; -水平設備管線與柱樑. 天花板. 外牆構造之整合,將影響管線能否排. 放至外界,及重新格局後之排放管線配置彈性。 4.. 室內隔間牆系統應可拆組,再利用,以增加空間使用彈性、減少廢 棄物之產生。 我們可以預期建築材料實驗群未來之使用將極有可能出現移動實. 驗室位置,或變更其面積或形狀之狀況。這些變更使用皆涉及隔間牆之 變動與移動。為了使建築空間變更使用方式時,能簡化移動隔間牆的程 序(如此即可增加空間使用彈性),並減少拆除廢棄物之產生,諮詢小 組建議本案之隔間牆規劃設計應設法提升其可拆組性及再利用性。. 第三節 「開放建築」設計理念之建議 建築師所提出之建築材料實驗群之原始設計提案包含兩棟建築物 (圖 2-1):一為一般實驗棟(包含耐候耐久、建築組件等實驗室與討論室 空間),一為大型力學實驗棟(大跨度、高樓層實驗空間)。由於一般實驗 棟之使用方式較為多元,較具有落實開放建築之價值,因此成為開放建 築諮詢小組構思開放建築設計理念之研究對象。開放建築諮詢小組根據 上一小節之開放建築設計目標與定位,於三次工作會議中進一步討論並 提出對應之開放建築設計理念構想,其說明如下。 16.

(18) (圖 2-1)建築師之建築材料實驗群原始設計提案(標準平面圖). 600. 600. 600. 600. 600. 600. 720. 600. 900. 900. 900. 900. 660. DN. 930. 900. 350. UP. 750 900. 930. 370. 600. 平面區劃與模矩系統設計 1.. 有效率的平面區劃,以形成完整的、集中的機能區間 形狀方整、而集中的樓地板通常能允許較多的平面格局可能性,因. 此能提供較高的空間彈性。依照這樣子的概念,設計團隊小組將平面劃 分了幾個區間,並嘗試去塑造一個較集中而且完整的機能區間。結果如 圖 2-2 所示。以下為平面各區間之介紹: 機能區間:中央走道的兩側,形成兩個完整的、集中的機能區間。 根據使用者之空間需求,每個區間都可以進一步被分割成許多空間,形 成各種平面格局。這些空間可以作為實驗室、辦公室、會議室、大廳、 展示間及寢室等使用。 服務核:兩個服務核被配置在建築物的兩端。服務核內包含樓梯 間、電梯、休息室/浴室、儲藏室、空調機房、垂直管道間(包括有強弱 電、給水以及消防灑水系統)。除此之外,這兩個服務核也具有結構作 用,強化建築物抵抗水平方向應力之能力。 走廊區間:平面由一條中央走道以及兩條外部走廊所構成。中央走 道上方的水平空間作為建築物服務供應系統使用,從建築物室內垂直管 道服務系統送往機能區間。外部走廊上方的水平空間作為建築物排放系 統使用,從機能區間排放至外部走廊區間的四個垂直管道間。外部走廊 亦有遮陽作用並提供了六個隱藏式空間以容納室外空調主機。. 17.

(19)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圖 2-2)一般實驗棟之標準平面圖 室外空調機位置. 垂直管道間. 服務核. 外部走廊. DN. DN. UP. UP. 機能區間一. 垂直管道間(供應). 中央走道 空調機房. 機能區間二. 2.. 規劃「模矩系統」 ,作為整合各建築系統之架構 設計團隊發展出一套模矩系統,作為整合結構系統、室內系統以及. 設備系統之基礎架構。模矩系統包含以下之元素: 模矩:基本模矩為 10cm (1M),而結構系統之模矩為 60cm。如此,就 有四種柱樑跨度:機能區間有 6m*9m 和 9m*9m 兩種跨度;兩個服務 核則有 6.6m*9m 和 7.2m*9m 兩種跨度(如圖 2-1 所示) 。 構件:各個建築系統之構件尺寸則被定為 10cm (1M) 、30cm(3M)及 60cm(6M)的倍數。舉例來說,室內隔間牆為 10cm 厚;標準的隔間牆封 版尺寸為 30cm*30cm,30cm*60cm,60cm*60cm,60cm*120cm;門為 90cm 寬、窗為 120cm 寬,天花單元/燈具組/新鮮送風口為 60cm*60cm; 地板到天花的淨高度為 300cm(詳見室內可拆組隔間牆系統之說明) 。 模矩參考系統:設計團隊設計一個 60cm-120cm 的交錯格子系統作為模 矩之參考系統。外牆和可拆組室內隔間牆皆可沿著矩形格線來設置,室 內隔間系統的垂直立柱則配置在交叉的格子線上。這樣的安排產生兩個 大的機能區間 6m*36m 和 9.6m*36m;天花板單元則為 60cm*60cm 的格 子;中央走道為 3m 寬(圖 2-3) 。. 18.

(20) (圖 2-3)60cm-120cm 之矩形格線系統是室內「填充」構件之模矩參考系統. 最小服務單元. 雙層交疊鋼樑之結構系統設計 1.. 利用雙層交疊之鋼樑,形成設備系統之管道空間 本研究提出一個雙層交疊之鋼樑結構系統概念(上下兩層的 I 型鋼. 樑) :主樑位於下層,而小樑位於上層(搭接在主樑之上) 。建築物之結 構系統由柱子支撐三根主樑(間隔 9m,長向配置於兩個服務核間) ;再 由三根主樑支撐位於其上之短向小樑(間隔 3m,垂直地搭接於主樑之 上) 。小樑之上則為樓版(如圖 2-4,圖 2-5 所示)。 雙層交疊之鋼樑系統設計產生三種可以系統化地佈設各種設備管 線(供給,排放)之水平管道空間:中央走道上方的管道空間、機能區 間上方的管道空間,以及室外走廊上方的管道空間。. 19.

(21)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圖 2-4)雙層交疊鋼樑之概念和所形成之設備系統水平管道空間. (圖 2-5)長向配置之三根主樑及短向配置之小樑. UP DN. UP. 2.. DN. 中央走道天花板管道空間:設備主要供給幹管之管道空間 中央走道天花版上方、位於小樑下方之空間(高度約有 70cm)將. 作為設備主要供給幹管之水平管道空間。例如,空調系統之送風管、強 弱電管線、給水管、消防水管,以及燈具。各樓層所須之設備服務,由 右側的服務核開始供應,設備管線經由中央走道天花板管道空間,於適 當的位置往上、而後側向進入機能區間天花板管道空間;最後提供給所 需設備給下方之空間 (圖 2-6)。. 20.

(22) (圖 2-6)設備之主要供給幹管在中央走道天花板管道空間之水平配置狀況. 中央走道. 機能區. 室外走廊. (a)中央走道上方之主要供給幹管及機能區間上方之水平供給支管之剖面圖. 中央走道. 機能區. 室外走廊. (b)中央走道及機能區間天花板平面圖:主要供給幹管及水平供給支管之關係 機能區間的「水平供給支管」. 中央走道的「主要供給幹管」. 21.

(23)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c)中央走道天花板管道空間之透視圖. 3.. 機能區間天花板管道空間:水平供應和排放支管的管道空間 機能區間天花板上方、相鄰兩根小樑間的空間,將作為各類設備系. 統水平支管(供給及排放)之管道空間。 水平供給支管:從中央走道上方之主幹管分支出來之後,水平供給 支管配置於小樑之間,並系統化地、均勻地提供所需設備服務之底下的 機能區間:送風管/送風口、強弱電管線、燈具、給水管(往上穿過樓 板給水) 、消防水管/灑水頭(圖 2-6、圖 2-7) 。 水平排放支管:雜排水、污水、和實驗相關之有毒污水可經由各類 排水管、穿透樓板、進入下一樓層之天花板管道空間、而侯排入室外走 廊上方之主要排放幹管(圖 2-7) 。 4.. 室外走廊天花板管道空間: 「主要排放幹管」之管道空間 室外走廊天花板上方主要是空調及排水系統之「主要排放幹管」之. 管道空間。例如,回風管、排氣管、雜排水. 污水排水管及特殊排水管. 等。從機能區間排放出來之廢氣物質,經由水平排放支管、室外走廊上 方之主要排放幹管、最後進入垂直管道間之垂直幹管(圖 2-8) 。本研究 建議於建築物之南北兩側各設置兩個垂直管道間。為了避免日後使用單 位因管線需求改變,而直接配設垂直管線於外牆上、而嚴重影響觀瞻, 因此垂直管道間之容量應盡量放大。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日後使用單位因需求而改採分離式冷氣系統、 將室外空調主機掛在外牆上、而嚴重影響立面觀瞻,因此於建築物南北 兩側各配設三個隱蔽式設備空間,來容納未來可能出現之室外機。而分 離式冷氣之冷凝管也沿著在室外走廊上方的管道空間配置,進入機能區 間之管道空間,在連結至室內機,提供冷氣給室內空間。. 22.

(24) (圖 2-7) 「水平供給及排放支管」在機能區間天花板管道空間之配管狀況. 機能區間. (a)面對中央走道之機能區間橫向剖面圖. 機能區間. 最小服務單元. (b)機能區的天花板平面圖. (c)機能區間之室內透視圖:顯示天花板處之各類設備水平供給支管及送出口. 23.

(25)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圖 2-8) 室外走廊天花板管道空間之「主要排放幹管」配管狀況. 中央走道. 機能區. 室外走廊. (a)短向剖面圖:顯示機能區間上方之水平排放支管及室外走廊之主要排放幹管. 中央走道. 機能區. 室外走廊. (b)天花板平面圖:顯示機能區間之水平支管進入室外走道之排放幹管之狀況. 24.

(26) (c)室外走廊上方主要排放幹管之透視圖. 可拆組室內隔間牆系統 目前在台灣現有的隔間牆大多都是無法可拆組的,而進口國外產品 又過於昂貴。因此在有限的預算下,本研究小組建議配合內政部建築研 究所本年度之委託研究案「室內可拆組隔間系統之研發」,運用其研發 出來之本土化室內可拆組隔間牆系統於建築材料實驗群中。在此,為了 配合建築材料實驗群之結構體及模矩系統,本研究小組僅就室內可拆組 隔間牆系統之設計概念、設計原則、及系統特色,提出說明。 1.. 可拆組隔間牆系統說明 設計這套可拆組隔間牆系統包括了下列四個部份: (1)結構體:本系統採用傳統之槽鋼作為垂直立柱及水平橫桿,槽鋼 應被設計成可拆組之元件;同時,也可以因應窗戶和門 的安裝需要作更改。作為垂直立柱之槽鋼,其間隔為 60cm,且設置在 60cm-120cm 的交叉矩形格子線上。 (2)面 板:石膏板可以被切割成不同尺寸的模矩化面板。在 60cm 的模矩下,可設計出以下四種模矩化面板尺寸,來因應 所有的室內格局需求:30cm*30cm、30cm*60cm、 60cm*60cm 及 60cm*120cm (圖 2-9)。每一塊面板都被 設計成可拆卸並裝配有可隱藏的固定扣件,如此可以很. 25.

(27)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容易地拆卸與重組而並不會破壞面板。 (3)接 頭:為了因應所有格局及施工上之需求上,可拆組隔間牆系 統必須進一步進行六種型式的隔間牆接頭設計:自由端 (接頭可以對應門或窗)、直線型、三向接頭、四向接頭、 轉角接頭,以及與既有牆面之接頭 (圖 2-10)。至於, 可拆組隔間牆系統與天花板之接頭設計,本研究建議採 用 60cm*60cm 天花板,並將此天花板之格線系統與 60cm-120cm 之格線系統對齊,如此便能整合隔間牆與 天花板之位置。. (4)隔間效能表現:本系統應可因應業主不同之性能要求,運用不同 等級之隔音或防火材料,組裝成不同性能等級之 可拆組隔間牆系統。隔間牆之結構強度以及耐久 性能也將會作進一步測試及確認。. (圖 2-9)室內隔間牆之立面分割. (圖 2-10)六種隔間牆之可能接頭型式. 26.

(28) 2.. 「最小服務空間」的概念和室內平面格局 使用者可以依照其空間的需求,拆解隔間牆系統,再沿著格線重新. 安排室內的隔間牆(圖 2-12)。為了確保內部空間之格局改變後、仍能很 有彈性地滿足室內之新設備需求,本研究提出一個所謂「最小服務空間」 之概念。 「最小服務空間」是一個 3m*3m*3m 的空間,為可拆組隔間牆 系統可以安裝的最小尺寸房間(圖 2-3 及圖 2-11)。 由於各種設備管線(空調,強弱電,給排水,消防)沿著中央走道 每隔 3m 均勻地供應設備需求至機能區間,因此本研究建議在 9m 或 6m 深的機能區間應該均勻地配置服務出口。如此便可確保每 3m*3m 之空 間均可獲得最基本的設備服務:新鮮空氣、水、消防安全、強弱電、和 人工照明(圖 2-6 b)。每個「最小服務空間」之範圍內都裝配有一個送風 口、一個消防灑水頭、和兩個燈具;給水管及強弱電插座則可視需求輕 易地從管道空間連結而獲得(圖 2-11)。由於結構系統、室內隔間牆系 統、及設備系統之高度整合,使得使用者改變室內格局時,建築物仍能 很有彈性地滿足新的設備需求。. (圖 2-11)最小服務空間. 27.

(29)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出風口. 灑水頭. 燈具. 3m. 3m. 3m. 應用開放建築之成效 1.. 整合了建築物系統 在建築材料實驗群中,本研究發展出一套模矩系統,作為整合各個. 建築物系統的基本架構。例如雙層交疊鋼樑之結構系統設計形成設備系 統管線之管道空間,此為設備系統與結構系統整合之例子;60cm-120cm 的格線成為一個整合結構尺寸與室內系統尺寸(室內隔間牆系統,及天 花板系統)的模矩系統;「最小服務單元」的概念則是顯示了室內系統 和設備系統之整合,可滿足所有的室內空間的設備需求。 「建築系統的整合」是這次開放建築應用研究的核心概念。將「開 放建築」與「建築系統整合」之理念應用在建築材料實驗群,預計將可 獲得以下三種成效:具有高度使用彈性的平面空間架構,易於維修更新 持與重新配置管線的設備系統規劃,及具有高度永續性的建築物。 2.. 具有高度使用彈性之平面空間架構 由於有了模矩協調系統、可拆組隔間牆系統、及系統化地配置設備. 管線,使得建築材料實驗群比起其他台灣傳統的建築物,具有更高度的 平面空間使用彈性。. 28.

(30) 首先,建築材料實驗群大樓機能區間的室內隔間配置方式以及房間 尺寸上都有相當多種可能性。使用者可將隔間牆依照方格線來配置,獲 得他們想要的室內格局。而室內空間的寬度則有多種可能:最小 3m(最 小服務單元的寬度)到最大 36m(機能區的寬度) ,每增加 60cm,均是 可能之室內空間寬度。 第二,室內的格局安排可以很容易地重新安排調整,以因應使用者 在建築物生命週期上不同時期多變的空間需求。可拆組隔間牆系統可以 讓使用者改變面板的顏色、改變隔間成門或窗,反之亦然(圖 2-12)。有 系統的分佈建築物服務服務單元,可以確保在面對新的格局時,可以輕 易地重新安排設備管管線,以因應新的服務需求。 (圖 2-12) 建築材料實驗群大樓平面格局變更前後之比較. (a)原有之平面格局. 3.. (b)變更後之平面格局. 易於維修更新持與重新配置管線的設備系統規劃 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大樓中,建築設備管線及構件被很小心的設計並. 且作有系統的安排,以確保易於維修更新之方便性與重新配管之彈性。 這個結果導致在維修以及運作維持上都是很容易的,設備系統可以很容 易地修改與重新配管來滿足使用者新的設備需求。 4.. 具有高度永續性的建築物 由於台灣大部份的填充材料(磚牆、隔間牆及天花板等)都無法再. 29.

(31)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拆組與重複使用。因此每當整建時,則須全部拆除,因而產生大量的建 築廢棄物。在建築材料實驗群中,室內可拆組隔間牆在室內重新安排 時,確保最大量的隔間可以被重複使用,而建築廢棄物可以降至最小 量。以此方式,達到比起傳統建築物更高度的建築永續性。. 第四節 小結與建議 小結 本研究之開放建築諮詢小組於研究期間與建築師的共同研討,針對 「建築材料實驗群」一案之條件與特色,界定出合理之開放建築設計目 標,擬定可行之開放建築設計理念。諮詢小組也提出了具體實踐開放建 築的設計構想與手法,以期此實驗設施能成為開放建築之示範案例: „ 平面區劃與模矩系統設計:有效率的平面區劃,以形成完整的、集 中的機能區間;規劃「模矩系統」,作為整合各建築系統之架構。 „ 雙層交疊鋼樑之結構系統設計:利用雙層交疊之鋼樑,形成系統化 的設備系統管道空間;中央走道天花板管道空間成為設備主要供給 幹管之管道空間;機能區間天花板管道空間成為水平供應和排放支 管的管道空間;室外走廊天花板管道空間成為「主要排放幹管」之 管道空間。. „ 可拆組室內隔間牆系統設計,及「最小服務空間」的概念,以增加 室內平面格局的彈性 整體而言, 「建築系統整合」是這次開放建築應用研究的核心概念。 將「開放建築」與「建築系統整合」之理念應用在建築材料實驗群,預 計將可獲得三種成效:具有高度使用彈性的平面空間架構,易於維修更 新持與重新配置管線的設備系統規劃,及具有高度永續性的建築物。. 30.

(32) 建議 開放建築之應用需要建築研究所、建築師、與諮詢小組三方密切地 溝通、協調、與合作。然而,由於建築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必須完 成許多工作,如釐清空間需求,研討可行之開放建築、綠建築、智慧型 建築之理念,修正設計方案,通過都市計畫變更與都市設計審議程序, 並須於年底前完成發包工作。因此,建築師目前仍尚未有時間將本研究 小組所提之開放建築構想與手法之具體建議整合到其最新的設計提案 中(建築師最新設計提案請參考附錄一) 。 為了確保開放建築之理念能落實於「建築材料實驗群」中,本研究 小組提出以下之開放建築設計準則建議,供建築師參酌,以期於日後能 修正其設計方案,依此將開放建築之理念融合於設計之中: „ 審慎整合鋼結構系統與設備管線構件:長向鋼樑應有均勻的、足夠 的開口部(相鄰小樑 3m 之間的主樑上應有開口) ,使得設備系統之 主要供給幹管,能從中央走道,側向分支為水平支管,穿過鋼樑開 口,進入機能區間,提供所需之設備。 „ 設備管線應採明管設計,以利管線之更新維修;管線之配置應講求 系統化及彈性,以便滿足因空間格局改變所造成的新的設備需求; 應於規劃設計足夠之垂直管道間,以容納日後可能大增之管線;應 於立面設計上,考慮如何隱藏空調室外機,以免破壞立面觀瞻。 „ 應採用可拆組隔間牆系統,使平面格局更具有多樣性及變更彈性; „ 應規劃一套模矩系統,作為整合結構 花板系統,及設備系統之基礎架構。. 外牆系統,室內隔間牆. 天. 31.

(33)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第三章 「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之應用研究. 第一節 「綠建築」設計目標之擬定. 32.

(34) 綠建築的規劃設計原先是針對通過「綠建築七大指標」之評定為原 則。隨著國內在綠建築研究領域的發展,認為原先的七大指標評估系統 雖已十分簡化實用,但對於舒適性與生態性的高層次內容,尚未納入感 到可惜。所以在 2003 年版的綠建築評估指標中,加入「生物多樣性指 標」與「室內環境指標」,組成九大評估範疇,做為我國最新的綠建築 評估主軸。因此本案將擴大原先的達成目標,朝向新版的「綠建築九大 指標」為通過目的。 (表 3-1) 指 標 群 生 態. 綠建築評估指標與地球環境關係 與地球環境關係. 指標名稱. 氣 候. 水. 土 壤. 生 物. 1.生物多樣性指標. ★. ★. ★. ★. 2.綠化量指標. ★. ★. ★. ★. 3.基地保水指標. ★. ★. ★. ★. 節 能. 4.日常節能指標. 減 廢. 5.CO2 減量指標. ★. 6.廢棄物減量指標. ★. 7.室內環境指標. ★. 健 康. 8.水資源指標 9.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 ★. 尺度關係 能 源. 資 材. 尺 度. 空 間. 操作次 序. 大. 外. 先. 小. 內. 後. ★ ★. ★ ★. ★. ★. ★ ★. ★. ★. 本案為達示範之目的,雖然本身基地的條件有些指標不需考量,但 由於希望能達到對環境的關心,所以規劃設計的出發點不應只是為了通 過指標,更應用心去思考建築與環境的關係,以達永續發展、環境共生、 節約能源與健康舒適。. 第二節 落實「綠建築」理念之方法與過程 諮詢團隊成員. 33.

(35)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鄭政利、周鼎金、李孟杰 諮詢會議時間/次數 第一次 五月十四日 第二次 五月二十八日 第三次 六月十一日 第四次 九月三十日 第五次 十月九日 諮詢會議討論內容及重要諮詢結論 為落實達成通過「九大項指標」之目的,分別針對每項指標的內容 與精髓轉換成該基地內能操作設計之概念,並提出建議。以下即針對會 議中討論之內容及結論及諮詢內容整理於下: 1.. 生物多樣性指標:多保留自然綠地,並採密集混種大小喬木 (1)生態綠網應考慮地點與建物、基地的相對性為何。 (2)植物多樣性、生態複層(多層次植栽)需考慮規劃的綠地面積有多 大,預計種植的樹種與樹形。. (圖 3-1)生態綠網應考慮建物與基地的相對性. (圖 3-2)多層次植栽需考慮規劃面積與樹種及樹形. 2. 綠化量指標:道路兩旁種植闊葉大喬木,盡量在屋頂或陽台施行立 體綠化,並保留老樹。 (1)宜在道路兩旁種植闊葉大喬木甚至混和密林,並規劃考慮種植長 34.

(36) 度與棵數(疏植區域)。 (2)盡可能的在陽台施行立體綠化。甚至可將屋頂的曝曬場設置原生 綠化草坪,將實驗材料置於草坪上。. (圖 3-3)道路兩旁種植闊葉大喬木甚至混和密林. (圖 3-5)立體綠化可與建築外觀結合. (圖 3-4)立體綠化可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圖 3-6)屋頂也可與植栽結合達到立體綠化. 3. 基地保水指標:綠地下避免開挖地下室,基地內的鋪面盡量使用透 水鋪面,再將雨雜排水管以滲透(井)管溝方式導入土壤。 (1)生態植物區下土層應為裸露土地,並考慮土壤透水係數加以設計 土壤滲透水量。 (2)透水鋪面的設置應考量車輛或人行載重。 (3)在生態植物區內的草溝應考慮洩水坡道,並考慮最終流處。 (4)規劃設計雨水貯集池兼景觀池,提高洪鋒時滯,並增加生物多樣 35.

(37)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性。 (圖 3-7)基地內規劃保水措施(含透水鋪面、滲透管溝). (圖 3-8)利用天然地形將雨水集流後流入雨水貯留池. (圖 3-9)雨水排水管連結垂直滲透井. (圖 3-10)雨水貯留景觀池具有防洪及生物多樣性的功能. 4. 日常節能指標:除了符合節能法規外,避免東西向開窗但南北向應 大量自然採光,多設遮陽、隔熱設施;並採用高效率、系統化冷凍 機組及高效率燈具。. 36.

(38) (1)若要使用太陽能板發電,應妥善設計發電用處(考慮若沒太陽時 的補助措施)。 (2)木製格柵遮陽的設置應考慮角度、間隔;另在材料部分應考慮 防潮、防腐。 (3)冷凍空調機組採分離式、分區管制,但燈具也應考慮高效率, 分區管制。. (圖 3-11)利用太陽能遮陽板達到發電與遮陽的效果. (圖 3-12)使用分離式冷氣機可達節能之效益. (圖 3-13)水平遮陽實例. (圖 3-14)垂直遮陽實例. (圖 3-15)東西向避免無遮陽的開口部. (圖 3-16)以遮陽設施來減少開口部日射. 37.

(39)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圖 3-17)使用高效率高反射率燈具. (圖 3-18)使用省電燈泡配高反射率燈座. 5.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建築平面減少挑空、樓高不均勻及立面複雜造 型裝飾,並儘量採用鋼骨、預鑄構材及再生環保建材。 (1)結構已決定採用鋼骨構造,另提供替代役使用的衛浴空間,也盡 可能採用整體衛浴? (2)結構平面已很對稱,但樓高的不均勻,希望能在結構上以較少構 材及材料量來處理。. (圖 3-19)室內應用輕質隔間. 38. (圖 3-20)採用預鑄整體衛浴設備.

(40) 6. 廢棄物減量指標:減少地下室開挖,且開挖土方儘量用於現場地形 改造平衡、並於施工時增設減少空氣污染及路面污染措施。 (1)因為僅開挖一層,所以盡量將填土方量與開挖土方量平衡。 (2)施工時的動線需妥善安排車輛清洗、覆蓋等作業清理區,並隨時 保持地表濕潤,減少塵土飛揚的空污情事。 (3)若需使用混凝土時,需在使用的混凝土中有添加爐石或飛灰等廢 棄物,以達廢棄物減量之目的,並因波索蘭效應使強度增加。. (圖 3-21)保留基地表土並將挖填方平衡. (圖 3-22)採用營建自動化工法. (圖 3-23)設置車輛輪胎清洗設施. (圖 3-24)工地隨時洒水減少粉塵. 39.

(41)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7. 室內環境指標:開口部位注意隔音、採光及低反射玻璃,並儘量採 自然通風或空調換氣,且使用環保建材或天然生態建材。 (1)所有的開口設計應考慮隔音、採光,並注意選擇的玻璃型式及效 能。 (2)開口部應能自然通風,且空調需設置通風換氣設備,提高空氣新 鮮度,減少密閉空間內空氣污濁與傳染病的流通。 (3)室內裝修材料應規劃採用低揮發性溶劑及環保建材或天然生態 建材,以減少揮發性有機物質傷害人體。. 8. 水資源指標:全面使用省水器材,減少大量耗水設備。 (1)所有供水設備全面採用省水器材。(除無法使用省水器材或無法 達到省水效益之例外者提出說明) (2)本案為達示範目的,所以應設計雨水貯集設備,提供綠地澆灌等 雜用水之使用。 (圖 3-25)採用符合省水標章之便器及出水龍頭. 9.. 污水及垃圾改善指標:應設置污水處理設施使其符合放流水標準。 垃圾集中場應綠美化並採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及廚餘堆肥化。 (1)設計的污水處理設施(如化糞池),放流水應達環保署規定的放流 水標準。 (2)綠美化垃圾集中場,應設置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區。 廚餘再利用方面,可增設有機對肥設施。. 40.

(42) (圖 3-26)有機堆肥設施進行廚餘堆肥化利用 (圖 3-27)設置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 區. 第三節 「綠建築」設計成果 本案於八月中旬送交都市計畫審議委員會審查之前,有許多資料尚 未完妥,因此有評估之困難。本小組將暫行擬定原劃定基地面積之 8969 平方公尺,亦為圖 3-28 中劃定之範圍。審查後將基地面積增為 10015 平方公尺,其前後條件差異如表 3-2。本案因仍在更新設計階段,因此 尚有許多無法確認之項目,此於小節結論中提出。 表 3-2. 基地設計都計審查前後規劃條件對照表. 基地位置:. 台北市文山區萬隆二小段 586、587 等地號. 使用分區:. 機關用地. 建蔽率:. 40%. 容積率:. 400%. 建築面積: 基地面積:. 2200 8969 ㎡. 10015 ㎡. 建築構造:. 鋼結構. 鋼結構. 開挖深度:. 8m. 開挖面積:. 8m 2825 ㎡. 基地綠化面積:. 3234 ㎡. 3500. 建築物立面綠化面積: 235 ㎡ 建築樓層高:. 23% 2043 ㎡. 3120 235. 大型實驗室棟=30m 一般實驗室及辦公室=4m(2-5F) 及 6m(1F). 41.

(43)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圖 3-28) 基地配置及植物區範圍. 1.. 生物多樣性指標: 考慮生態綠網及植物多樣性的(混合密林),因此將車道與人行道. 中間設置生態植物區,該植物區為一環狀綠帶(圖 3-28),將整個基地 內的建物所包圍,圖 3-29 為綠帶斷面。 綠帶面積為 3234m2,立體綠化面積為 235m2,因此可以推算出總綠 地面積比為 38.7%,可以得到 25 分,包括其他的規劃項目,將可得到 57 分,比標準值的 45 分高 12 分,因此本指標合格。 2. 綠化量指標: 主要的設計導向,朝向生態植物區的複層綠化(圖 3-28),該項條 件的規劃設計,共計 1577.56m2,可吸收二氧化碳的量達到 1735316, 其他包括在道路的另一旁種植大喬木,並在建築物東西外牆及南北向的 各樓陽台設置花台,以建置多層次植栽,這些項目的規劃,將共可得到 2793321 的吸收量,比標準值 1614420 的吸收量高,因此本指標合格。 詳細內容如「綠化量指標評估表」。. 42.

(44) (表 3-3) 生物多樣性指標評估表 2003 年版. 生物多樣性指標評估表 一、建築物基本資料 申請編號. 建 築 名 稱 建研所建築實驗群建築新建工程 2. 建 築 面 積 2200 m2. 基 地 面 積 8969 m 二、生物多樣性評估 大分類. 小分類. 說明. 生 態 綠. 50% ≦ Ax 40% ≦ Ax 30% ≦ Ax 總綠地面積比 Ax 25% ≦ Ax 15% ≦ Ax Ax < 15%. 網. 周邊綠地系統 區內綠地系統. 小. 水域生物 棲地. 濕地棲地. 生. 生態小島. 物 棲. 混合密林 綠塊生物 棲地 雜生灌木 草原. 地. 多孔隙生 物棲地. 生態邊坡 與圍牆 濃縮自然. 植. 基地內喬木種類 Tn(三棵以上喬木始 可認定為一樹種). 物 多. 基地 內灌 木或蔓藤 種類 Bn. 樣 性. 原生植物、誘鳥誘蟲 植物綠化. < < < <. 設計值. 50% 40% 30% 25%. 38.7%. 綠地配置連結周邊外綠地系統且未被 30 公尺以上道路、 封閉圍牆或設施務截斷(採綜合定性判斷、斟酌給分) 基地內綠地連貫性良好且未被 30 公尺以上道路或設施務 截斷(採綜合定性判斷、斟酌給分) 溪流、埤塘或水池具有平緩、多孔隙、多變化之近自然 護岸,而且沿岸長度 40m 以上,岸上混種喬木、灌木林 及水生植物 在水體中設有植生茂密、自然彎曲護岸,且具隔離人畜 活動效果之島嶼面積達 30 m2 以上 多層次、多種類、高密度之喬木、灌木、地被植物混種 之密林面積 60m2 以上,最好被隔離而少受干擾 當地原生雜草、野花、小灌木叢生的自然綠地面積 60m2 以上,少灌溉,少修剪,最好被隔離而少受干擾 基地內九成以上邊坡與圍牆以多孔隙材料疊砌而成,且 不以水泥填縫,並有植生攀附,或圍牆以透空綠籬做成, 視其面積大小斟酌給分 在隱蔽綠地中堆置枯木、薪材、亂石、瓦礫、空心磚、 堆肥的生態小丘,或其他人造之高密度、多孔隙動物棲 地,最好被隔離而少受干擾,視其面積給分 基地小於 5 公頃者,Tn>15 基地 5∼10 公頃者,Tn>25 基地大於 10 公頃以上者,Tn>35 基地小於 5 公頃者,Bn>13 基地 5∼10 公頃者,Bn>18 基地大於 10 公頃者,Bn>24 八成以上綠地面積為原生植物、鄉土植物或誘鳥誘蝶植 物綠化 六成以上綠地面積為原生植物、鄉土植物或誘鳥誘蝶植 物綠化. 土壤生態. 多層 次雜 生混種綠 五成以上綠地面積為多層次雜生混種綠化 三成以上綠地面積為多層次雜生混種綠化 化 表土保護 有機園藝. 在生態條件良好的山坡地、農地、林地、保育地之基地 新開發案中,對於原有表土層 50cm 土壤有適當堆置、養 護並再利用者 全面禁用農藥、化肥、殺蟲劑、除草劑,並採用堆肥、 有機肥料栽培者(提出計畫說明書以供認定). 註:以上各項得分不一定全給分,可視其條件斟酌給予部分得分. 最高得分 Xi 35 分 30 分 25 分 20 分 10 分 0 分. 9. 3. 4 分. 4. 5 分. 0. 6 分. 0. 6 分. 6. 8 分. 3. 5 分. 3. 4 分. 1. 3 分 >25 類. 3 分. >18 類. 3 分. 0. 5 分. 3. 3 分. 0 3. 5 分 3 分. 0. 6 分. 0. 5 分. ΣXi=___57___. 三、生物多樣化及格標準檢討 (1) 設計值:BD=ΣXi=____57____. 合格. (2) 標準值:BDc=_____45_______. 不合格. 9. (3) 判斷式:BD>BDc ?. 43.

(45)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表 3-4) 綠化量指標評估表 2003 年版. 綠化量指標評估表 一、建築物基本資料 申請編號. 建築名稱 建研所建築實驗群建築新建工程. 基 地 面 積 8969 ㎡. 建築面積 2200 ㎡. 法定建蔽率 40% 二、綠化量評估. 基地條件. 植栽種類. 栽種條件. 生態 大小喬木、灌木、花草密 喬木種植間距 3.0m 以下且 複層 植混種區 土壤深度 1.0m 以上. 固定量 Gi 1100. 栽種面積 Ai. 計算值 Gi×Ai. 1577.56m2. 1735316. 土壤深度 1.0m 以上. 808. _10_株×_36_m2. 290880. 疏植 闊葉小喬木、針葉木或疏 土壤深度 1.0m 以上 區域 葉形喬木. 537. _10_株×_25_m2. 134250. 410. _____株×____m2. 900. 525m2. 438. m2. 326. 300m2. 97800. 205. 225m2. 46125. 103. m2. 46. m2. 14. 1175m2. 闊葉大喬木. 大棕櫚類 大小喬木密植混種區 密植灌木叢 密植 (高約 1.3m) 區域 密植灌木叢 (高約 0.9m) 密植灌木叢 (高約 0.45m) 多年生蔓藤. 土壤深度 1.0m 以上 平均種植間距 3.0m 以下且 土壤深度 0.9m 以上 高約 1.3m 且土壤深度 0.5m 以上 高約 0.9m 且土壤深度 0.5m 以上 高 約 0.45m 且 土 壤 深 度 0.5m 以上 土壤深度 0.5m 以上. 其他 高草花花圃或 高約 1.0m 且土壤深度 0.3m 區域 高莖野草地 以上 一年生蔓藤、低草花花圃 高 約 0.25m 且 土 壤 深 度 或低莖野草地 0.3m 以上. 472500. 16450. ΣGi×Ai= 2793321 三、生態綠化優待係數 需提出本土植物、誘鳥誘蝶植物、耐污染植物等 80%以上全面性植栽生態 α=. 0. 計畫說明 TCO2=. 四、綠化設計值 TCO2 計算 TCO2=(ΣGi × Ai ) × α. 2799321. 五、綠化基準值 TCO2C 計算 TCO2c =600×A’其中的 A’=0.5×r×(A0-Ap) 若 A’<0.15×A0,則 A’=0.15. TCO2c= 1614420. ×A0,r=(1.0-法定建蔽率),Ap 為學校類建築不可綠化之運動場地面積 六、綠化量指標及格標準檢討 (1)設計值:TCO2= 2793321. 合格. (2)標準值:TCO2C=_1614420 ___. 不合格. (3)判斷式:TCO2>TCO2C?. 44. 9.

(46) (圖 3-29) 生態植物區剖面說明圖. 生態植物. 基地保水:裸露土地、草 土方平衡:填方. 3. 基地保水指標: 本案規劃綠帶為裸露地,可以達成直接透水之效果,根據該部分的 設計面積,目前設計為 2750m2,所得保水量為 43560m3。另外在道路、 停車場及人行步道設置透水鋪面,可得到 39712.5m3 的保水量。整體規 劃的保水值達到 83272.5m3,計算出來的基地保水指標為 0.586,比標準 的保水指標 0.48 要高,所以該指標合格。圖 3-30、圖 3-31 為透水鋪面 設置情況。詳細內容如「基地保水指標評估表」。 (圖 3-30)停車場的透水鋪面大樣圖. (圖 3-31)人行步道、廣場的透水鋪面. 45.

(47)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表 3-5) 基地保水指標評估表 2003 年版. 基地保水指標評估表 一、建築物基本資料 申 請 編 號. 建 築 名 稱 建研所建築實驗群建築新建工程. 基 地 面 積 8969 ㎡. 法定建蔽率 40%. 二、土壤滲透係數 k 判斷 9. 有. 無 鑽探調查報告. 10-4. m/s -4. 土壤滲透係數基準值 k=k= 10 m/s -7 -7 註:若 k<10 則需要以 k=10 帶入 Q0 計算. GM. 土壤分類=. 土壤滲透係數 k=. 三、基地保水量評估 保水設計手法. 常用 Q1 綠地、被覆地、草溝保水量 保水 Q2 透水鋪面設計 設計 Q3 人工地盤花園貯集設計. Q4 地面貯集滲透設計. 說明 2. 綠地、被覆地、草溝面積(m ) 2. 透水鋪面面積(m ). 設計值. 保水量 Qi. 2750. 43560. 2500. 39712.5. 3. 人工地盤花園土壤體積(m ) 貯集滲透空地面積或景觀滲透水池 2 可透水面積 (m ) 貯集滲透空地可貯集體積或景觀貯 集滲透水池高低水位間之體積(m3) 2. 特殊 Q5 地下礫石滲透貯集. 3. 礫石貯集設施體積(m ). 保水 設計. 礫石貯集設施地表面積(m ). Q6 滲透排水溝設計. 滲透排水管總長度(m). Q7 滲透陰井設計. 滲透陰井個數. Q8 滲透側溝. 滲透側溝總長度(m). Qn 其他保水設計. 由設計者提出設計圖與計算說明並 經委員會認定後採用. ΣQi= 83272.5 註:特殊保水設計為利用特殊排水滲透工程的特殊保水設計法,山坡地及地盤滑動危機之 區域應嚴禁採用 四、基地保水設計值λ計算 各類保水設計之保水量 Q′ = ∑ Qi = 原土地保水量 Q0 = A0 ⋅ k ⋅ t =. λ=. 83272.5 142068.96. 五、基地保水基準值 λC 計算 λC=0.8×r,令 r=(1.0-法定建蔽率),若 r<0.15 需要以 0.15 代入 六、基地保水指標及格標準檢討 (1)設計值:λ= 0.586 (2)標準值:λC=______0.48______ (3)判斷式:λ > λC ?. 46. 合格 不合格. Q' = Q0. λC= 0.48. 9. 0.586.

(48) 4. 日常節能指標: 日常節能指標方面,由於外牆尚未決定材料,因此目前無法計算外 殼耗能量 EEV 值。但本案將建築物的東西向採用較少量的開窗,並在 南北向開設大面採光窗戶,且利用木製格柵及立體植栽綠化,可減少太 陽的直接照射,應該可以達到外殼節能的目的。 由於平面空間的規劃確實度不足,無法確認空調主機的冷凍能力與 數量,所以根據在每個空間居室,規劃採用分離式冷氣主機而言,應該 可以減少冷凍空調資源的浪費,亦即能通過 EAC 指標值。 因為空間的規劃確實度不足,無法正確計算所需燈具量,但本案全 部採用高反射燈具,減少照明能源的損耗,應該能達成照明節能的目 的,通過 EL 指標值。 圖 3-32 為西向立面,圖中可見東西向的外牆不多,且多為服務性 空間,加上藤蔓植栽爬滿牆面,可減少冷凍機組能源的消耗。最重要的 是本案加入替代能源的使用思考,可以減少外來能源的消耗,這對於綠 建築指標的評估有加成的效果。 (圖 3-32) 建築西向立面及藤蔓植栽設置圖. 47.

(49)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5.. CO2 減量指標: 本案由於全面採用鋼結構來構築,且平面與立面形狀規則,因此所. 得之形狀係數為 1.02。由於採用鋼結構,以及輕隔間牆,所以得到之輕 量化係數達到 0.78。若不再採用其他的再生非金屬建材,該案可得到二 氧化碳產生係數 0.716,比標準容許值的 0.88 要來的小,因此本指標合 格。若有其他的再生非金屬建材使用,將有助於加成的效果。詳細內容 如「CO2 減量指標評估表」 。 (圖 3-33)平面與立面形狀完整,且採鋼構造,可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係數. 6. 廢棄物減量指標: 本案將建築物的廢棄土方填於基地內非建築的部分,平均填高 30 公分,將能達到土方量完全平衡的狀態,並可以在景觀上創造出立體的 效果,阻絕道路對建築產生的噪音及髒空氣。 因能完全平衡土方量,因此工程不平衡土方比例 Ple 為最低值 0.4, 另外由於鋼構造採用營建自動化的比例高,所以施工廢棄物將能減少, 所得到的施工廢棄物比例優待係數為 0.1,使得該值 Plb 為 0.55,其他 項目若再詳加考慮,將能得到較低的比例值。因此整體的評估,若在施 工期間不造成公害,且詳是做到規劃項目,減少空氣污染,則計算出來 的廢棄物減量指標 Pl 值,將僅為 2.33,比允許標準值 3.3 小了將近 1, 達到很好的廢棄物減量效果。詳細內容如「廢棄物減量指標評估表」 。. 48.

(50) CO2 減量指標評估表. 2003 年版. 一、建築物基本資料 申. 請. 編. 號. 建. 建 築 物 構 造 鋼構造. 築. 名. 稱 建研所建築實驗群建築新建工程. (表 3-6) CO2 減量指標評估表. 結構系統係數 S III-B(0.9). 二、CO2 減量評估項目 A、形狀係數 F 評 估 項 目. 計算值. fi 係數. ■平面規則 □平面大略規則 □平面不規則. 1.平面規則性 a. 0.95. b=3.8. 1. 3.樓板挑空率 e. e=0.06. 1. 4.立面退縮 g. g=立面無退縮. 1. 5.立面出挑 h. h=立面小出挑. 1. 平面形狀 2.長寬比 b. i=0.67. 1.05. 7.高寬比 j. j=1.22. 1. 8.立面裝飾性 k. □儉樸. 立面形狀 6.層高均等性 i. ■尚可. 1.02. □過份裝飾. F= f1×f2×f3×f4×f5×f6×f7×f8. 且 F ≦ 1.2. 1.02. B、輕量化係數 W 評估項目 主結構體 W1 □木構造. 結構載重. Wi. ■鋼構造、輕金屬構造 □SRC 構造 □RC 構造 □磚石構造 0.85. 隔間牆 W2. ■輕隔間牆(使用率一半以上) □磚牆. 外牆 W3. □金屬玻璃帷幕牆(使用率一半以上). 衛浴 W4. □預鑄整體衛浴(使用率一半以上). -0.07. □RC 隔間牆 ■RC 外牆 、PC 版帷幕牆. 0 0. W = Σ Wi = 0.78. C、非金屬建材使用率 R 高爐水泥 再生陶瓷面磚 再生磚、水泥磚 再生混凝土骨材 其他再生材料 再生建材使用率(Xi). 0. 0. 0. 0. 0.12. 0.05. 0.05. 0.01. 優待倍數(Yi). 1. 2. 2. 2. 單項計算 Xi × Zi × Yi =. 0. 0. 0. 0. CO2 排放量影響率(Zi). R=Σ Xi × Zi × Yi = 0. 三、CO2 減量設計值 CCO2 計算 CCO2 = F × S × W ×(1 - R). CCO2= 0.716. 四、CO2 減量指標及格標準檢討 (1)設計值:CCO2=. 0.716. (2)標準值:0.88. 合格. 9. 不合格. (3)判斷式:CCO2 ≦ 0.88 ? 49.

(51)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表 3-7) 廢棄物減量指標評估表 2003 年版. 廢棄物減量指標評估表 一、建築物基本資料 申. 請. 編. 號. 工程不平衡土方量 M(m3) 0 建 築 物 構 造 別 α 2 鋼結構(0.15). 總 樓 地 板 面 積 A F ( m 2 ) 9688 有利於他案土方量 Mr(m3) 0 地下工程廢水污泥處理 α3. 二、廢棄物減量評估項目 A、工程不平衡土方比例 Pie PIe =(M-Mr)/(AF×Mc)=. 0.4. 註:除建築物外基地全部墊高 30cm. B、施工廢棄物比例 PIb 使用率超過 60%. 營建自動化使用工法 金屬系統模版 木模系統模版 預鑄外牆或樑柱 預鑄樓版 預鑄浴廁 乾式隔間 其它工法. 9 9 9. 優待係數 Yi 0.04 0.01 0.04 0.03 0.02 0.03. PIb=1.0-3.0 ×α1-α2 -α3. =. 0.55. 0.1. 營建自動化優待係數α1=Σyi=. C、拆除廢棄物比例 PId 高爐水泥 再生陶瓷面磚. 再生磚、水泥磚. 再生混凝土骨材 其他再生材料. 再生建材使用率(Xi). 0.04. 加權係數(Zi). 0.43. 0.15. 0.16. 單項計算 Xi × Zi ×= γ=Σ Xi × Zi=. PId=1.0-α2-3.0×γ=. 0.85. PIa=1.0 – Σ(α4) =. 0.53. D、施工空氣污染比例 PIa. 註:1.清洗 0.12. 2.灑水噴霧 0.072+0.081 4.防塵 0.022+0.09. 三、廢棄物設計值計算 PI = PIe + PIb + PId + PIa - β. 6.防護 0.045. 7.管理 0.04. PI=. 2.33. 四、廢棄物指標及格標準檢討 (1)設計值:PI=. 2.33. (2)標準值:3.3 (3)判斷式:PI ≦ 3.3 ?. 50. 合格 不合格. 9.

(52) 7. 室內環境指標: 考慮每個開口皆需達到隔音、通風及採光的目的,則能使室內使用 的人員不用藉由外來能源的控制,達到舒適的室內環境。在建築物的屋 頂處,設置整體通風及自然採光,能夠讓中央走道部分及等待空間的空 氣達到自然換氣的效果,且自然採光的採用,能夠達到減少照明能源的 損耗,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此部分所得的加權分數為 48 分。圖 3-34 即 為屋頂採光及通風說明圖。 另在室內裝修上,盡量減少多餘建材的裝修,若未達視覺效果,非 需使用裝飾建材者,多利用木製材料或再製材料等綠建材。而在裝修塗 料上,採用天然填縫劑、天然溶劑(如水泥漆的溶劑為水) ,若真有需 要使用有機溶劑,也採低揮發性的有機溶劑。本案所採用的裝修建材, 幾乎使用生態建材及再製建材,所以在此方面指標的加權得分不錯,達 到 34 分。因此本案整體規劃設計的室內環境指標分數為 82 分,比標準 值的 60 分高達 22 分,算是不錯的設計。詳細內容如「室內環境指標評 估表」。 (圖 3-34) 屋頂採光及通風說明圖. 光源. 光源. 反光板. 8. 水資源指標: 本案將所有的出水設備除了每層樓各一個拖布盆外皆設置節水器 材。不過因本案為特殊目的用途之建築物,所以還需要多加考慮設計 雨水貯集設備,若本案所設計的雨水貯集量達標準,再加上除了例外. 51.

(53)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之應用研究. 用水器具外,全面採用節水器材,所以本指標也屬合格。. 52.

(54) (表 3-8) 室內環境指標評估表. 室內環境指標評估表. 2003 年版. 一、建築物基本資料 申. 請. 編. 號. 建 築 名 稱 建研所建築實驗群建築新建工程. 二、室內環境評估項目 大項 小項. 對象. 評分判斷. X1×Y1=16 X2×Y2=16. 音 環 境. Y2=0.2. A3=10. Y1=0.2. •牆板構造條件未達 A1、A2 標準者. A2=20. 加權 得分. X2=D+E+F=80. •雙層牆:牆板雙層牆間距(da)≧10cm,內填玻璃棉厚 度(dw)≧5cm,且實心面板總厚度(db)≧2.4cm. A1=30. A=30. 外牆、分界牆. •雙層牆:牆板雙層牆間距(da1)≧10cm,內填玻璃棉厚 度(dw)≧5cm,且雙面實心面板總厚度(db)≧4.8cm •單層牆:RC、磚造單層牆厚度(dw)≧12cm 或空心磚、 輕質混凝土造單層牆厚度(dw)≧15cm. 小計 比重. = + X1 A + B = C 80. •單層牆:RC、磚造單層牆厚度(dw)≧15cm 或空心磚、 輕質混凝土造單層牆厚度(dw)≧20cm. 查核. •氣密性 1~2 等級(註 1)或有氣密窗證明之雙層窗, B1=35 窗間距(da2)≧20cm 且玻璃厚度≧5mm •玻璃厚度≧5mm 且氣密性 1~2 等級,或有氣密窗證明 之單層窗 B2=25 •窗間距(da2)≧20cm 且玻璃厚度(dg)≧5mm 之雙層窗 •玻璃厚度≧8mm 且氣密性 1~8 等級(註 1)或有氣密 窗證明之單層窗 •窗間距(da2)≧10cm 且玻璃厚度(dg)≧5mm 且氣密性 1~8 等級(註 1)或有氣密窗證明之雙層窗. B3=15. •窗構造條件未達 B1、B2、B3 標準者. B4=5. •RC 或鋼構複合樓版厚度(df)≧18cm. C1=35. •15cm≦RC 或鋼構複合樓版厚度(df)<18cm. C2=25. •12cm≦RC 或鋼構複合樓版厚度(df)<15cm. C3=15. •RC 或鋼構複合樓版厚度(df)<12cm 或木構造樓版. C4=5. C=25. 樓版. B=25. 窗. •清玻璃或淺色 low-E 玻璃等(可見光透光率 0.6 以上)D1=20. D2=15. •高反射玻璃等(可見光透光率 0.15 以下) 辦公廳舍、住宿類 •地面層以上所有空間(包含居室與非居室) (註 2)皆有 建築、幼稚園及學 採光深度 3 倍(註 3)以內之自然採光開窗 校 教 室 、 飯 店 客 •地面層以上所有居室皆有採光深度 3 倍以內之自然採 房、醫院病房、兒 光開窗 童福利設施(含保 •地面層以上居室面積 10%以內空間無採光深度 3 倍以 健館、托兒所、育 內之自然採光開窗 幼 院 、 育 嬰 中 •地面層以上居室面積 30%以內空間無採光深度 3 倍以 心)、養老院等一 內之自然採光開窗 般居室空間 •自然採光狀況未達 E1~E4 之標準者. D4=0. •不予評估. E1=60 E2=50 E3=35 E4=20 E5=10 E6=36. F=10. 人 工 照 明. •所有空間照明光源均有防眩光隔柵、燈罩或類似設施 F1=20 公共空間(如門 廳、會議室…等) •所有居室空間照明光源均有防眩光隔柵、燈罩或類似 F2=15 或辦公空間、幼稚 設施 園 及 學 校 教 室 之 •面積一半以上居室空間照明光源均有防眩光隔柵、燈 F3=10 罩或類似設施 照明 •照明狀況未達 F1、F2、F3 之標準者 商業類或住宿類 建 築 及 上 述 用 途 •不予評估 以外空間之照明. E=50. 上述以外空間. D3=10. D=20. 自 然 採 光 光 環 境. 所 有 建 築 類 型 之 •色版玻璃等(可見光透光率 0.3~0.6) 玻璃透光性 •低反射玻璃等(可見光透光率 0.15~0.3). F4=5 F5=12. 53.

數據

圖 4-3 綜合佈線系統架構圖  (四)設備自動化系統  大樓設備管理之精神在於,能夠保持相關機電設備運轉之順暢,並 且透過管理功能達到省能之目的,且對日後的設備維養能夠提供相當的 維養服務保持系統運作正常。主要系統包括有:  „  電梯設備監控系統  „  給排水設備監控系統  „  照明設備監控系統(二線式照明)  „  電力設備及緊急發電機設備監控系統  „  火警消防排煙設備自動監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三、建築物應符合 D-5 使用組別及建築相關法令規定。但團體實驗教育 符合本款規定有困難者,得專案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許可後

12 建築舖面 1 趙昱翔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 12 建築舖面 2 陳柏任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 12 建築舖面 3 張伊汶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2

PRINCIPAIS ESTATÍSTICAS, POR ESCALÕES DE VALOR ACRESCENTADO CENSO – 2002 PRINCIPAL STATISTICS BY CENSUS VALUE ADDED – 2002

PRINCIPAIS ESTATÍSTICAS, POR ESCALÕES DE VALOR ACRESCENTADO CENSO – 2003 PRINCIPAL STATISTICS BY CENSUS VALUE ADDED – 2003

PRINCIPAIS ESTATÍSTICAS, POR ESCALÕES DE VALOR ACRESCENTADO CENSO – 2003 PRINCIPAL STATISTICS BY CENSUS VALUE ADDED – 2003

之主要統計...33 PRINCIPAIS ESTATÍSTICAS DOS PROJECTOS DE OBRAS NOVAS, REALIZADAS NA CONDIÇÃO DE EMPREITEIRO PRINCIPAL, POR ESCALÕES DO VALOR DE PRODUÇÃO CENSO – 2001..

按工程價值統計之工程主要指標 PRINCIPAIS ESTATÍSTICAS DOS PROJECTOS DE CONSTRUÇÃO, POR ESCALÕES DE VALOR DAS OBRAS PRINCIPAL STATISTIC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BY VALUE

PRINCIPAIS ESTATÍSTICAS, POR ESCALÕES DE VALOR ACRESCENTADO CENSO – 2003 PRINCIPAL STATISTICS BY CENSUS VALUE ADDED –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