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第五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

過去國內文獻大致指出投資人無法藉由券商的台灣投資建議獲利,此與大部 份國外文獻相異。本文參考 Barber et al. (2001)來改善國內文獻的研究方法,建構 一個適用於台灣股票市場的研究方法,再以四因子模型做實證。本文以 2007 年 3 月至 2015 年 12 月,共 48987 筆推薦為研究樣本,來探討券商報告的投資建議 能否獲利,結果證明台灣券商的報告擁有額外的隱涵資訊,此與國外文獻大致相 同。

本研究依券商的推薦強度建構四個投資組合,發現平均推薦程度最高的投資 組合之平均月報酬為正,且高於大盤,而券商平均推薦程度最低的投資組合之平 均月報酬顯著低於大盤,且擁有顯著的負超額報酬。本文更發現一項存在超額報 酬的交易策略,買進平均推薦程度最高的投資組合,並賣出平均推薦程度最低的 投資組合,從 2007 年 4 月至 2016 年 1 月共可獲得連續複利報酬 205%,年化報 酬為 8.4%,此策略報酬顯著高於零及大盤,且存在超額報酬。按照效率市場假 說論,投資人無法藉由公開資訊獲利,但在台灣除了特定大戶外,普通散戶較無 接觸到券商報告的管道,或接觸的時間也落後於許多機構法人,因此台灣的券商 報告是否算公開資訊呢?假使視之為半公開資訊的話,市場對券商報告的資訊未 能完全反應,因此可以藉由券商的股票推薦獲得超額報酬。

另外在台股多頭時期,本研究的實證結果更加顯著,平均推薦程度最高投資 組合的報酬顯著高於大盤,且存在正超額報酬,平均推薦程度最低的投資組合報 酬顯著低於大盤,且存在負超額報酬,而買進賣出策略超額報酬的顯著程度較全 部樣本期間大幅提高。為了釐清可能原因,作者採訪數位外資券商分析師,他們 認為可能原因為券商報告主要以基本面分析股票,注重公司特有風險,潛在假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穩定的大盤,缺少考量大型系統風險,因此在像金融海嘯等嚴重的系統風險發生 時,分析師預估的準確度會下降。於是在扣除金融海嘯以及歐債危機等台股空頭 時期後,本文實證結果的顯著程度大幅提高,即券商的股票推薦準確度會大幅提 升。

總結過去的國內文獻,不外乎研究樣本來源過於單一,代表性不足,或研究 期間偏短,且研究結果大致指出券商報告不具有額外的內涵資訊,此與國外文獻 相反。而本研究與過去國內文獻不同之處在於,本研究參考 Barber et al. (2001) 的研究,並設計一個適用於台灣券商報告的研究方法,為台灣首篇實證結果與 Barber et al. (2001)大致相同的研究,本研究擁有完整的券商報告樣本,54 家券商,

共 48987 筆推薦,且本研究不存在生存偏誤,樣本包含已下市或下櫃的股票,且 研究期間長達 9 年,其中包含金融海嘯。實證結果發現券商報告具有額外的隱涵 資訊,可以之操作來獲得顯著高於大盤的報酬,且在四因子模型下具有超額報酬,

而在多頭期間,研究結果更加顯著。至於對業界的意義為本研究證明基金經理人 或專業投資人士可以參考券商的推薦來選股,或以之形成策略來獲利。

但本文沒有考慮進手續費與交易稅,原因為投資組合每月重新平衡,且手續 費會因股票的流動性而有所不同,以致於計算手續費及交易稅較複雜。Barber et al. (2001)是先計算每個投資組合的週轉率,再依投資組合的市值大小與 Keim and Madhavan(1998)的研究結果來概估交易費用,且綜觀台灣過去文獻,鮮有把交易 費用也考慮進去的研究。因此若納入考慮手續費用與交易稅,超額報酬是否還能 顯著?這是一個很重要問題,也是一個未來可以發展的研究方向。且因為本文只 有以平均評等做為篩選股票的變數,未來的研究或許可以在平均評等上做變化或 加入其他篩選變數,例如不是只單純以簡單平均來計算平均評等,而是以加權平 均來計算平均評等,例如某分析師過去的預測能力較佳,則給予較高的加權權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至於可以加入的其他篩選變數,Sonney(2009)以 HI 指標(Herfindahl Index)來探討 券商具有國家專精或產業專精會不會影響報告的預測準確度,研究發現具有國家 專精的券商之預測較為準確,因此也是可以考慮納入研究的變數之一;而 Boni&

Womack(2006)也發現分析師的推薦價值來自於對同一產業的專業選股能力,意 即具有產業專精,且產業加權投資組合的績效顯著高於產業未加權投資組合,這 也是可以考慮的變數之一;或加入外資與本土券商做為分類變數,來探討哪種身 份的券商可以獲取較高的超額報酬,以上所列皆可以本研究為基礎進一步發展,

興許可以發展出具有更高超額報酬或更多元化的操作策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參考文獻

【英文參考文獻】

1. Agrawal, A., & Chen, M. A. (2012). Analyst conflicts and research quality.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Finance, 2(02).

2. Barber, B., Lehavy, R., McNichols, M., & Trueman, B. (2001). Can investors profit from the prophets? Security analyst recommendations and stock retur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6(2), 531-563.

3. Boni, L., & Womack, K. L. (2006). Analysts, industries, and price momentum.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41(01), 85-109.

4. Carhart, Mark M., 1997, On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e 52, 57–82.

5. Cowen, A., Groysberg, B., & Healy, P. (2006). Which types of analyst firms are more optimist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41(1), 119-146.

6. Desai, Hemang, and Prem C. Jain, 1995, An analysis of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uperstar’ money managers at Barron’s annual roundtable, Journal of Finance 50, 1257–1273.

7. Diefenbach, Robert E., 1972, How good is institutional brokerage research?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28, 54–60.

8. Green, T. C. (2006). The value of client access to analyst recommend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41(01), 1-24.

9. Irvine, P. J. (2004). Analysts' forecasts and brokerage-firm trading. The Accounting Review, 79(1), 125-149.

10. Jackson, A. R. (2005). Trade generation, reputation, and sell‐ side analyst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60(2), 673-717.

11. Jegadeesh, Narisimhan, and Sheridan Titman, 1993, Returns to buying winner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and selling losers: Implications for stock market efficiency, Journal of Finance 48, 65–91.

12. Jegadeesh, N., Kim, J., Krische, S. D., & Lee, C. (2004). Analyzing the analysts:

When do recommendations add valu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9(3), 1083-1124.

13. Keim, Donald B., and Ananth Madhavan, 1998, The cost of institutional equity trades,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54, 50–69.

14. Womack, Kent L., 1996, Do brokerage analysts’ recommendations have investment value? Journal of Finance 51, 137–167.

【中文參考文獻】

1. 邱淑珍(1997),股票公開推薦資訊有效性之實證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 學。

2. 林昭芃(2007)。股市之價值溢酬及多因子模型之探討-以台灣股票市場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3. 胡玉雪(1994)。益本比、淨值/市價比及公司規模對股票報酬之影響:相似無 關迴歸法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4. 陳建成(1999),股票推薦價值與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5. 陳彥如(2007)。台灣股票報酬四因子模型再檢定---分量迴歸之應用,碩士論文,

義守大學。

6. 連婉琦(2011),產業專精與本土券商及外資券商之推薦績效,碩士論文,嶺東 科技大學(EMBA)。

7. 張尊悌(1996)。貝它,公司規模及淨值市價比三因子評價模型之研究:以台灣股 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8. 黃舒瑜(2004),台灣經濟新報股票投資評等之長期績效分析,碩士論文,私立 東海大學。

9. 鄭雯芳(2009),產業與券商推薦績效持續性,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10. 劉貞芸(2004),報紙推薦資訊之實證研究,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

11. 蕭君怡(2005),國內券商與外資券商投資評等績效之比較,碩士論文,國立華 大學。

12. 蕭秋芸(1997),證券分析師選股建議有用性之實證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 大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