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祇與造型整理,整理是否有穿衣、臉色、姿勢等等,不同形象在廟中角色意義。

第四章苗栗地區神農信仰之分析分為三章節:祭典與祭儀、神農信仰與藥籤、

陪祀神的分別。

第一節祭典與祭儀分為三大部分:

(1) 13 間苗栗神農廟的每年祭祀活動、祭拜儀式是如何進行?神農聖誕 4/26 中有那些活動?

(2) 在 13 間苗栗神農廟有哪些共同性?

(3) 在 13 間苗栗神農廟有哪些特殊性?

第二節神農信仰與藥籤,主要了解神農信仰中藥籤研究,在 13 間苗栗神農 廟是否有藥籤、藥籤內容分類做一表格整理。

第三節陪祀神的分別,13 間苗栗神農廟全部陪祀神的整理表格與分析。

第五章結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台灣神農信仰的源流與發展

第一節 神農信仰的緣由

何謂神農

台灣民間信仰的神農大帝稱呼多,又稱「五穀王」、「粟母王」、「五穀先帝」, 一作「五穀仙帝」、「先帝爺」或「神農仙帝」,或稱「開天炎帝」,又因其遍嚐百 草,曾對各種藥草做田野調查研究,所以又被稱為「藥王大帝」。12而民間的稱 謂並不止此,尚有先農、仙帝爺、藥王、藥仙、五穀仙、大地、田祖、田主等稱,

且具史料記載更有「土神」稱號。13

神農大帝,即炎帝神農氏,是神話中的一個帝王。神農氏發明農業,相傳他 親嘗百草,作為醫藥,他又定每日中午成立交換貨物的市,於是人類生活,才得 更進一步,走向光明,因此,尊奉他為先農,也有稱他為藥王。14

神農傳說

神農大帝是神話中的一位帝王,神話是被動的現象描述,是記錄某個時代所 共同相信、共同流傳,關於神(崇拜物)的來歷與活動的情節的故事,這樣「神」

的出現是不自覺的,漸漸傳為神明的傳說,15而傳遞這個內容的傳遞者,也是以 一種「相信」來不自覺地加以傳遞出去,後人再以文字的紀錄得以流傳下來,這 種的「相信」就是所謂信仰之所以為信仰的主要原因。16

在宗教中神話、傳說的建立便是成為其神蹟顯現的傳播故事,在神話之中「神」

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呢?在鍾宗憲的《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敘述用理性的在角 度來看,神是一種抽象、很難具體證實,這種信以為真的存在,只存在於相信者 本身或相信的群體當中,除此之外的人們,便會有荒誕不經、無法理解的困惑,

藉由產生的神話引申的意涵與純粹的幻想、不切實際中一線之隔,就取決於相信 與不相信者,相信者認為神是存在的,神話曾經存在,未來也可能再次發生;不

12 姜義鎮,《臺灣的鄉土神明》(臺北市:臺原藝術文化出版社,1995),頁 39。

13 《禮記月令》記載:「土神稱神農者,以其主於稼穡。」

14 姜義鎮,《臺灣的鄉土神明》,頁 39。

15 在理論中常會有原始創說者的出現,神的創造往往是人所為,但人總相信著在神的世界中總 有個權力最大、最初創立一切的神。

16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市: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頁 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信者則視一切為空談、謬論。17

神明的傳說的由來便是人們透過自我的觀感去詮釋人所面臨的一切現象,藉 由不成熟或有限的語言與文字加以傳遞。神話所說明的現象,也包含了自然與人 文現象,也包含了外在的與內在的一切現象,藉由傳說所產生相似的背景與敘述 內容,18人將面臨一切現象加以去詮釋它、說明它,代表著一種象徵、一種譬喻 或是一種意象的語言,也許因為信以為真的前提下,神話與歷史的貼近與重疊,

更加深其可信因素,但是神話並非歷史,神話中所敘述的事蹟與人物,往往是更 增添故事中的精彩,與加強其趣味性,讓人們相信是真的有故事與人物的存在,

所以往往在傳說的塑成背後可能是記憶中所含的真實歷史成分、崇拜性的宗教意 識,也有可能僅止於個人的特殊想像。19

神話原本屬於民間文學的一支派,具有民間文學的性質,而所謂民間文學的 性質,即:自發性、集體性、匿名性、模式性、口頭性、傳承性、開放性與變異 性,在神話中須具備的一些特質,才得以被廣為流傳下去,在鍾宗憲的《中國神 話的基礎研究》的書中將性質分為下列四類:(1)特殊的人物, 通常是非人、

或超人,才稱之為「神」,這個特殊人物具有與生俱來的特殊能力,20超越人力 所及;(2)特殊的事蹟,會發生在神與神、神與人之間,對於神能力的說明;(3)

神或是神蹟所存在的特殊空間、地點,不可褻瀆,為神明的領域範圍;(4)神或 呈現事蹟所存在的特殊時間,有時會被視為歷史的一部份,信以為真的人會將此 時刻記於自身的記憶中。由此可見神話是具有相當的神聖性,神聖性的基本依據,

除了表現在對於事實的超越性外,其實是建立於大眾集體的「信以為真」。21 《黑暗傳》是一部保存著中國漢族的神話與歷史,傳唱於喪葬儀式的民間敘 事長詩,大致流傳於湖北省神農架林區附近,也就是古鄂西一代,這一部敘事長 詩的流傳是在 1980 年代中國田野採錄風氣盛行的時期,由地方文化工作者採錄 下來,最先輯錄於《神農架民間歌謠集》之中,後受到學界關注,更由胡崇峻先 生透過陸續搜集、整理其他的流傳唱本,集結為《神農架〈黑暗傳〉多種版本彙 編》。22

17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頁 39。

18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頁 38。

19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頁 38。

20 特殊能力指的是非人類的相關生命體,與生俱來的力量、力氣,超越人類所及之處,具有法 術變化能力。與生俱來之意非透過學習方式習得,而是出生之始即有的能力。

21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頁 41-42。

22 陳嘉琪,〈論《黑暗傳》的口承敘事文化現象—以八種傳抄本為主要探討對象〉,《民俗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百姓多生病。出了七十二瘟神,各種瘟病多流行,黎民百姓遭災星。

神農一見心不安,決心去到大深山,親自嘗藥救難民。一日來到姜 水口,姜水口上遇怪獸。身長一丈生雙角,兩個耳朵像尖刀,尾巴 足有三尺五。眼如銅鈴生四足,見了神農不讓路,要與神農爭勝負。

神農與他把力鬥,七大七夜分贏輸,方才收服這怪獸。神農斬下藤 一股,將它栓在大山口。來了后稷見神農,神農交給后稷手。命它 犁田種五穀,此滕取名叫青藤,怪獸取名為青牛。25

歌詞當中一開始就介紹神農的出世、所經歷的成長過程、成為神農的磨練、教民 耕稼事、為拯救百姓嚐百草治病、神農遇怪物收伏經過、尋找五穀等等⋯⋯,具 體描述出豐富的神農形象,彰顯出神農創始醫藥、飲食的功績。透過《黑暗傳》

裡面有關於神農的歌詞與神農架相互呼應,進而連帶將黑暗傳內容保存於民俗信 仰中,逐漸將神農架納入《黑暗傳》的傳說圈,26

第二節 台灣神農信仰之發展與流變

一、 清領時期

清代整理重點會放在先農壇,由台灣方志、臺灣通史等史料記載分析先農壇 在台灣創立與興建過程,藉此可看出清代對於農耕的重要性,先農壇的設立也代 表著崇天、敬天的之意。

清朝時期神農信仰的建立,主要可由兩方面去討論,一是官方建立、二是民 間建立廟宇。在官方的建立,可見於雍正五年時頒布要崇拜先農,雍正十年頒布 建立先農壇,帶來的官設先農壇上的設壇規格、祭拜儀式準備、祭拜儀式過程,

顯示著在清代重視農業的重要性。

(一)官方建立-先農壇

人們從何時開始想祭拜「農業」,唐代司馬貞所補增的《史記·三皇本紀》記 載:「始教耕,故號神農氏,於是作蜡祭。」《史記·三皇本紀》中提及「蜡祭」,

可亦稱八蜡之祭、或稱大蜡,古代人民享有萬物,認為是神所給予的,所以每當 田裡事情完成,天子在每年十二月必會大祭萬物,所祭祀的物品皆與農事有關。

由史記可見祭拜農業的記載最遠可追溯於漢朝時期。

25 胡崇峻,《黑暗傳》,臺北市:雲龍出版社,2002,頁 148-157。

26 陳嘉琪,〈論《黑暗傳》的口承敘事文化現象—以八種傳抄本為主要探討對象〉,《民俗研究》

4,2006 年 7 月,頁 6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八蜡與神農間的連結,可由東漢鄭玄所註《禮記》謂八蜡:「先嗇一也,司 嗇二也,農三也,郵表畷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蟲八也。」在 文句中「先嗇」指神農,「司嗇」指後稷,「農」指古之田畯,「郵」為田間廬舍,

「表」為田間道路,「畷」為田疆界相連畷,「貓虎」指田鼠野獸,「坊」指堤防,

「水庸」指溝渠,「昆蟲」指蝗螟等害蟲,這個祭祀的目的主要是希望不要有任 何災害的發生。27

八蜡中所指的「先嗇」為神農,更有《禮記·教特牲》與鄭玄加註說明:「先 嗇,若神農者。」指的是首創農業之神,如神農氏,故八蜡、先嗇之稱皆與神農 有關,八蜡祠的建立。

余玟慧的《高雄縣神農大帝信仰之研究》中,將「鳳山縣八蜡祠」一同列為 清代官建神農廟;28台灣二重埔先嗇宮,原名為五穀宮,在日治時期改為「先嗇 宮」,更凸顯與神農的相關性。

清代鳳山縣八蜡祠因蝗蟲災害所興建的八蜡祠,在《鳳山縣志》記載:

邑原無八蜡祠,康熙四十五年,蝗虫為災、知縣朱永清禱之有應,

乃建祠以祀,蓋倣古者蜡百神於南郊之義也,廟在興隆莊龜山之陰。

29

因蝗蟲災害發生於鳳山縣興隆莊龜山南方郊區,鳳山知縣朱永清為傲視蝗害、抑 壓災情,故將八蜡祠蓋於鳳山縣興隆莊龜山之北,期望不再有蝗災的發生。

在台灣最早記載有關神農祭祀,除了民間信仰活動外,就是官方建立的先農 壇,起源於清雍正五年,頒布祭祀神農諭旨:

諭直省總督、巡撫等:自雍正二年以來,朕躬耕耤田.而耤田 之中,每歲必產嘉穀;上年自雙穗至於九穗,今歲則自雙穗至於十 三穗.在廷諸臣及京都耆庶,皆驚訝以為奇.朕之宣示於眾者,並 非矜詡誇張以為祥瑞,蓋實有見於天人感召之理捷於影響,而朕敬

諭直省總督、巡撫等:自雍正二年以來,朕躬耕耤田.而耤田 之中,每歲必產嘉穀;上年自雙穗至於九穗,今歲則自雙穗至於十 三穗.在廷諸臣及京都耆庶,皆驚訝以為奇.朕之宣示於眾者,並 非矜詡誇張以為祥瑞,蓋實有見於天人感召之理捷於影響,而朕敬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