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問題兩方面分析。第三節,貨幣鑄造與通貨膨脹之衡量,從貨幣出—禮義廢弛,

古風不存,以及使用交易媒介來暢通貿易的爭辯,以及貨幣發行不信於民—官 鑄、私鑄何者為佳兩方面入手分析。至於第四節,對外貿易與邊防安危之權衡,

則著重在仁德教化與戰爭防禦、夏蟲難語冰或是擾亂國家經濟政策的議題上。

第五章結論部分,分從三方面總結,認為富國與強兵本為一體,且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貨幣鑄造本意在順暢交易來論理,並強調因應時代,貨暢其流有其 必要性。

9

第二章 《鹽鐵論》作者與其時代背景

從元光二年(西元前 133 年)馬邑之謀1開始,漢武帝一生征伐匈奴大小戰役 計十餘次,由於幾乎連年征戰,使得國家民生經濟大受影響,甚至出現「天下虛 耗,人復相食」2的慘況。因此,漢武帝在晚年下了罪己詔,內容提及「朕即位以 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 之。」3臨終前,更將國政大事託付給霍光、桑弘羊、金日磾4、車千秋5、上官桀6等 大臣,共同輔佐年僅八歲的漢昭帝。

相對於沒有特出才能,甚或可說是有名無實的宰相車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 除了督責大臣的言行外,更肩負財經政策部分。自武帝時期開始,無論鹽、鐵、

酒的專賣,抑或是均輸、平準、算緡、統一貨幣等政策,幾乎都是由桑弘羊一手 創建,這自然與手握軍事大權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形成對立面。

為了奪取大權,霍光主導了「鹽鐵會議」的舉行,利用民間代表—「賢良」、

「文學」來打擊桑弘羊。與會的「賢良」、「文學」代表更趁機提出儒家的政治、

經濟思想,藉以反映老百姓的想法。

第一節 《鹽鐵論》作者及其成書

一、參與會議之賢良方正、御史大夫

(一)「賢良」、「文學」

有別於先秦的用人唯才或者是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7,西漢時期,特別建立一

1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武帝紀》(臺北:鼎文書局,1995.1),頁 162~163。

2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食貨志》,頁 1137。

3 司馬光著,胡三省注:《四部備要‧資治通鑑‧漢紀二十二‧孝武皇帝》(臺灣:中華書局,1965), 頁 14。

4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霍光金日磾傳》,頁 2959~2966。

5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頁 2883~2887。

6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霍光金日磾傳》,頁 2932~2936。

7 參見栗時勇、李忠昊主編:《中國歷代文官制度‧文官之選任》(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12),

頁 162。

10

套選拔官吏的制度,且從立國之初就相當重視賢能人士的栽培與尋覓。漢高祖劉 邦曾下詔徵召賢能;8漢文帝於繼位後的第二年(西元前 178 年)就要求地方官員 察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者。9漢武帝也很重視人才的培育,先後要求薦舉賢良方正 之士:

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 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 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10

這時候的漢武帝,雖然承繼祖父的思想,一心尋訪賢能人士,但對於法家、縱橫 家之流卻敬謝不敏,認同丞相所言,此類人物有禍亂國政之疑。之後開始的朝政

,就積極訪求人才了,這些在漢書的記載中,均斑斑可考,他更在元光元年(西 元前 134 年)實施了察舉制度。11該制度係以舉薦為主。透過「品行」的考核及 輿論之形成,由中央或地方官員在轄區內考選人才,並推薦予上位者,或是國君。

夏四月己巳,詔曰:「古之立教,鄉里以齒,朝廷以爵,扶世導民,莫善 於德。……」12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13

五月,詔賢良曰:「朕聞昔在唐虞,畫像而民不犯,日月所燭,莫不率俾。

周之成康,刑錯不用,德及鳥獸,教通四海。海外肅眘,北發渠搜,氐羌 徠服。星辰不孛,日月不蝕,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鳳在郊藪,河洛出 圖書。嗚虖,何施而臻此與!今朕獲奉宗廟,夙興以求,夜寐以思,若涉 淵水,未知所濟。猗與偉與!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業休德,上參堯舜,

8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高祖紀第一下》(臺北:鼎文書局,1995.1),頁 55。

9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紀‧孝文本記》(臺北:泰順書局,1971.12),

頁 422。

10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武帝紀》,頁 155~156。

11 參見栗時勇、李忠昊主編:《中國歷代文官制度‧文官之選任》,頁 72~80。

12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武帝紀》,頁 156。

13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武帝紀》,頁 160。

11

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遠德,此子大夫之所睹聞也。賢良明于古今王 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著之於篇,朕親覽焉。」於是董仲舒、公 孫弘等出焉。14

十五歲即位的劉徹,因當時的朝政幾乎掌控在祖母太皇太后的手中,相較於竇氏15 所主張的黃老治術,他更偏愛有儒學傾向諸如田蚡16等大臣之主張。因而,在竇氏 死後的隔年,在被推選出的「賢良」、「文學」者中,董仲舒17特別得到漢武帝的青 睞,其《舉賢良對策》更脫穎而出,成為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18的關鍵。

當中,內容概分三大主軸,分別是教化與治國之相關連、設立太學與推薦而來之 賢才培養,以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若從時代背景來看,由於這些人來 自民間,通常代表了民意趨向及輿論的形成,當然會對政策施予一股壓力,更甚 者往往以儒家思想為己任,甚或引爆政治風潮。

一言以蔽之,「賢良」者,依《荀子‧王制》「選賢良,舉篤敬。」19說法,

係指有德性的人;「賢良方正」,則為漢代郡國舉士的科目之一,目的在選拔具文 墨才學之士,之後的朝代也有沿用的情形。「文學」者,職官名,漢時州郡及王 國都有設置,如《史記》中所載「能通一蓺以上,補文學掌故缺。」20因此,參與 首次「鹽鐵會議」並持反對論見的「賢良」及「文學」不是來自民間的賢達,就 是由各郡與諸侯國推舉而來。這六十餘人中,大半是胸懷儒家思想的知識分子,

心中擘畫著理想的社會制度,自然反對傾向功利主義的重商政策。

(二)御史大夫21

「御史」,職官名,又名史、卿史,以負責祭祀為主,此官職最早見於商朝甲

14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武帝紀》(臺北:鼎文書局,1995.1),頁 160~161。

15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外戚傳》,頁 3942~3945。

16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竇田灌韓傳》,頁 2377~2380。

17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董仲舒傳》,頁 2495~2528。

18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董仲舒傳》,頁 2525

19 荀況著,楊倞注:《荀子‧王制》(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 150。

20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紀‧儒林列傳》(臺北:泰順書局,1971.12), 頁 3119。

21 杜佑著:《通典.卷二四.職官六》(臺北:大化書局,1978.4),頁 235。

12

骨文中,如殷墟出土的卜辭中即有「朕御史」、「我御史」等等的記載。依照《歷 代職官表》所載:

周官御史次於內史、外史之後,蓋本史官之屬,故杜佑以為非今御史之任。

然考其所掌,如贊冢宰以出治令,則凡政令之偏失闕失,皆得而補察之。

故外內百官悉當受成法于御史,乃後世司寇之職所由出。22

從上述可以得知,「御史」在西周時為春官宗伯的屬官,負責為周天子書寫記事、

起草法令,同時兼掌監察事務。戰國時,主要還是負責記錄與檔案管理,但在監 察部分的職能卻加強不少。23據史料說法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24 秦無司空,置御史大夫。25

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26

秦朝建立後,御史帶有「監察」性質,職責在督察百官,類似今日的監察委員,

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西漢時若丞相出缺,通常會由御史大夫來遞補。其長官為 御史大夫,為漢三公27之一,再下者有二丞,其一為御史中丞,或稱御史中執法

,掌祕書職責,兼司「糾察」工作,似今日的政風處、督察處設置;其二為御史 丞。參與鹽鐵之辯的桑弘羊亦曾擔任御史大夫之職,並跟與會的「賢良」、「文學

」們展開激辯。

22 永瑢、永璇、阿桂、紀昀纂:《歷代職官表‧卷十八‧都察院上》(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 484。

23 參見栗時勇、李忠昊主編:《中國歷代文官制度‧文官之監察》(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12), 頁 15~16。

24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臺北:鼎文書局,1995.1),頁 725。

25 杜佑著:《通典.卷二十.職官二》(臺北:大化書局,1978.4),頁 195。

26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頁 741。

27 三公,即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參見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頁 725~726。

13

二、主導會議者—車千秋、霍光、桑弘羊

這場撼動西漢政治的財經大辯論,肇始於漢昭帝始元五年(西元前 83 年)。

「其令三輔28、太常29舉賢良各二人,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30到了隔年,又下 詔「詔有司問郡國所舉賢良文學,民所疾苦,議罷鹽鐵榷酤。」31根據史料,選自 三輔、太常的賢良有「茂陵唐生」;文學部分,則有來自魯國的萬生,以及中山劉 子雍、九江祝生等六十餘人。32二月時,該場名留歷史的大辯隨即登場,站在政策 辯護一方的有丞相、大夫、御史等,當中「大夫」乃桑弘羊;「御史」指的是御史 丞,為御史大夫的屬官。33

而當初受命輔佐幼帝的車千秋,雖有丞相之名,但在會議上唯唯諾諾,不敢 直抒己見,因此權傾天下的霍光雖然並未與會,仍是背後主要的影武者,他跟桑 弘羊成為這場會議的重要主導者。

(一)車千秋

車千秋(西元前?~西元前 77 年),原本姓田,其祖先係從齊國徙居長陵地 區。因戾太子被江充讒害致死,武帝有感於他替戾太子上書訴冤,拔擢為大鴻臚;

臨終前,更下詔他與霍光、桑弘羊、金日磾等人共同輔佐昭帝。史書上記載

千秋無他材能術學,又無伐閱功勞,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

未嘗有也。後漢使者至匈奴,單于問曰:「聞漢新拜丞相,何用得之?」使 者曰:「以上書言事故。」單于曰:「苟如是,漢置丞相,非用賢也,妄一 男子上書即得之矣。」使者還,道單于語。武帝以為辱命,欲下之吏。良

未嘗有也。後漢使者至匈奴,單于問曰:「聞漢新拜丞相,何用得之?」使 者曰:「以上書言事故。」單于曰:「苟如是,漢置丞相,非用賢也,妄一 男子上書即得之矣。」使者還,道單于語。武帝以為辱命,欲下之吏。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