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鹽鐵論》中賢良文學與御史大夫論國家經濟 問題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鹽鐵論》中賢良文學與御史大夫論國家經濟 問題研究"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 碩士學位論文. 《鹽鐵論》中賢良文學與御史大夫論國家經濟 問題研究 The Discussion About National Economic Problems Between Virtuous Literatures And Royal Supervisors In The Theory Of Salt And Iron. 指導教授:劉錦賢 Chin-Hsien Liu 研究生:黃千容 Chien-Jung Huang. 中華民國一○六年一月.

(2)

(3) 誌謝辭. 在長達一年多的碩論寫作過程中,歷經許多考驗,終於完成此項艱鉅任務。 當中更獲得許多師長、同學的協助與砥礪,讓我獲益良多,尤其是論文格式方面, 沒有同學們的鼓勵及指引,是萬萬無法完成這本論文。 猶記得,當初在獲得江老師 乾益先生首肯指導論文後,滿心喜悅。經過多 次討論,江老師認為「經學」涵蓋範圍之廣,絕非一般人所認知的金科玉律式的 文字而已,歷史、經濟、文化、宗教等,無所不包。加上,個人偏愛歷史、經濟 的相關論述,因而最後擇定《鹽鐵論》一書作為研究論基之本。 然因家庭、工作等因素,整個論文寫作不甚順利,在老師的鼓勵下,才勉強 完成論文的大致架構。豈料,江師驟然過世,在茫無頭緒與傷悲下,由老師的摯 友—劉錦賢教授承接學生的後續指導部分。 有人說,學校好似花園,而老師就是培育樹木成長的園丁,對我而言更是如 此,江老師不僅具備「經師」的身分,更是「人師」的實踐者。我不會忘記當年 課堂上,江師的殷殷教誨,更難忘懷老師的音容笑貌,雖相處的時日不久,但親 切的一言一行、關愛學生的舉動,在在深印腦海中。 碩一時,上了一整年劉老師所開設的宋明理學課程,當時即感受到老師對學 生的愛護與照顧,之後更因承接學生的指導工作,漸漸熟悉老師的為人處事。「 淡泊、寬厚、學識豐富」是老師予人的印象,幾次的面談,都給了我很深的體悟。 尤其是環繞在身邊的瑣事,經過開導後,無異是在煩悶的心靈中,注入一道清泉。 正如同胡適所寫的〈母親的教誨〉一文,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好脾氣,如 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 的慈母;如果有一天我成為學生眼中的好老師,如果我習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如果我能善盡職責、寬厚待人—我都得感謝我的兩位好老師。. i.

(4) 摘要. 漢承秦之敝,從立國之初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的經略四方,在在都寫下輝煌 的歷史新頁。然而連年征戰,不僅讓民生經濟大受影響,甚至大漢帝國出現根基 動搖的景象。於此情形,武帝只得在晚年時下了罪己詔,臨終前更將國政大事託 付給霍光、桑弘羊等大臣,以共同輔佐年僅八歲的漢昭帝。其中,鹽鐵專賣、均 輸與平準法等財經政策的確挹注國庫不少活水,使得「兵行三十餘年,百姓猶不 加賦而軍用給。」但是,由於人謀不臧及時空環境的改變,民間漫起一股檢討與 反對的浪潮。此外,為奪取財經大權,霍光想到藉由輿論的力量,來跟桑弘羊一 較高下。於是,一場隱藏政治目的,同時撼動經濟史的財經大辯論於焉展開。 本篇論文《《鹽鐵論》中賢良文學與御史大夫論國家經濟問題研究》 ,係以《鹽 鐵論》一書爲藍本,試圖從經濟面向切入,並採用對照的形式,將御史大夫與「賢 良」、「文學」的觀點呈現出來,同時就雙方都很重視的財經議題,如土地與稅賦 問題、鹽鐵與酒榷官賣,以及均輸、平準、算緡、統一貨幣等政策推動,做一深 入性的探討。總的來說,論文分別以緒論、作者與其時代背景、 《鹽鐵論》與西漢 時代經濟問題之關係、 《鹽鐵論》中賢良文學與御史大夫論辯經濟問題之內容分析、 結論等五章來寫作,以闡述賢良文學與御史大夫如何論辯國家經濟問題。. 【關鍵詞】:鹽鐵論、漢武帝、桓寬、御史大夫、賢良文學. ii.

(5) Summary. Han Cheng Qin spacious,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recuperation to the Han Emperor's strategy of the Quartet, in both write a brilliant new page in history. However, successive years of war, not only greatly affected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s economy, even the foundation of the Han empire shaken the scene. In this case, the emperor had to sin in his later years when the imperial edict, dying before the state affairs event entrusted to Huo Guang, Sang Hongyang and other ministers to assist the eight-year-old Han Zhaodi. Among them, the salt and iron monopoly, all lose and flat law and other financial policies do inject a lot of the state treasury flowing water, making the "Bingbing more than 30 years, people still do not add Fu and military to." However, due to the change of the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of time and space, the folk tide of review and opposition.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seize financial power, Huo Guang think of the power of public opinion, with the Sang Hongyang a higher. Thus, a hidden political purpose, and shake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financial debate in the Yan started. 《The Discussion About National Economic Problems Between Virtuous Literatures And Royal Supervisors In The Theory Of Salt And Ir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ook YAN Tie Lun, tries to show the views of the imperial historian and the "virtues" and "litera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orientation, and in the form of contrasts. At the same time, the two sid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financial issues , Such as land and tax issues, salt and iron and wine solders, as well as lose, flat, calculate the line, a unified monetary policy to promote, to do an in-depth discussion. Generally speaking,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salt and iron and the economic problem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virtuous literature and the doctor's argument, Chapter to write, to explain the virtuous literature and imperial doctor how to argue the country's economic problems.. 【Key words】:In The Theory Of Salt And Iron、Han Dynasty、Huan Kuan、Doctor of censor、Virtuous literature. iii.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文獻檢討 .................................................................................................. 2 一、專書部分 .................................................................................................. 3 二、期刊論文部分 .......................................................................................... 4 三、學位論文部分 .......................................................................................... 5 第三節 研究方式、範圍及論述步驟 .................................................................. 6 一、撰寫、研究方式 ...................................................................................... 6 二、研究範圍 .................................................................................................. 6 三、論述步驟 .................................................................................................. 7 第二章 《鹽鐵論》作者與其時代背景 ............................................................. 9 第一節 《鹽鐵論》作者及其成書 ........................................................................ 9 一、參與會議之賢良方正、御史大夫 .......................................................... 9 二、主導會議者—車千秋、霍光、桑弘羊 ............................................. 13 三、《鹽鐵論》作者及成書經過 .................................................................. 18 第二節 《鹽鐵論》時代背景 .............................................................................. 21 一、社會方面 ................................................................................................ 21 二、經濟方面 ................................................................................................ 23 三、政治方面 ................................................................................................ 25 第三節 小結 .......................................................................................................... 27 第三章 《鹽鐵論》與西漢時代經濟問題之關係 ............................................. 29 第一節 國富—社會民生部分 ......................................................................... 30 一、鹽鐵酒專賣政策 .................................................................................... 31 二、均輸與平準 ............................................................................................ 34 三、貨幣的統一鑄造 .................................................................................... 38 四、緡錢的推行 ............................................................................................ 45 五、賣官與捐錢贖罪 .................................................................................... 48 第二節 民強—軍事與政治部分 ..................................................................... 52 一、軍事概況 ................................................................................................ 52 二、政治概況 ................................................................................................ 55 第三節 小結 .......................................................................................................... 58 照片附圖 ........................................................................................................ 59 第四章 《鹽鐵論》中賢良文學與御史大夫論辯經濟問題之內容分析 ............... 63 第一節 鹽鐵政策存廢之論辯 ............................................................................ 63 一、與民爭利還是充裕國庫 ........................................................................ 63 iv.

(7) 二、官營、私營之爭—是維護特權利益抑或開發資源 ........................ 68 三、人謀不臧—經濟問題在不患寡而患不均 ........................................ 74 四、在簡樸與適度消費之間 ........................................................................ 81 五、因時制宜與迂腐守舊之論 .................................................................... 93 第二節 商業與農業孰重之爭議 ........................................................................ 99 一、本末之議—抑制工商發展與貨暢其流間的平衡 .......................... 100 二、有土斯有財—土地與賦稅的關係 .................................................. 108 第三節 貨幣鑄造與通貨膨脹之衡量 .............................................................. 114 一、貨幣出—禮義廢弛與暢通貿易的爭辯 .......................................... 114 二、貨幣發行不信於民—官鑄、私鑄何者為佳 ................................... 116 第四節 財經發展與邊防安危之權衡 .............................................................. 120 一、仁德教化與戰爭防禦 .......................................................................... 121 二、夏蟲難語冰或是擾亂國家經濟政策 .................................................. 124 第五節 小結 ........................................................................................................ 128 第五章 結論 ....................................................................................................... 131 參考書目……………………………………………………………………………135. v.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有中國文化未曾間斷,綿延傳承下來,即便當中 出現元、清兩朝由異族統治的年代,但彼此文化相互融合,碰撞出更輝煌的盛世。 而世界各國對中國文化的印象,也多半存有美麗的想像,包括秀麗的亭台樓閣建 築、豐碩的文學典籍,及詩、詞、曲、賦等文化遺產,在在讓外國人驚豔,甚至 形成一股中國熱。如《紅樓夢》所展現的林園之美、飲食文化之豐及休閒娛樂的 描寫,都引發「紅學」研究之風。 然而「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任何文化發展都需要經濟支撐 。秦末漢初民生凋敝之際,漢高祖以降的帝王,無不以身作則、克勤克儉,並信 奉黃老治術,休養生息累積大量財富,讓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漢武帝繼位後,不 管是出於顯揚大漢聲威還是一吐長期被異族壓制的怨氣,開始施行一連串的軍事 行動,北征匈奴、南伐百越、東討朝鮮等,使得國庫日漸空虛,為此興利之臣提 出一系列的財經政策。姑且不論這些新措施帶給當時老百姓多大的震撼,原先的 既得利益者,以及從事鹽、鐵、酒相關製造行業人員,勢必受到影響,對於新政 策自然會有所反應。長此以往,在民怨加上政策所衍生的弊端層層堆疊下引爆了 一場驚天動地的大辯論。 此外,漢昭帝登基後,主少國危,大權旁落霍光、桑弘羊、金日磾、車千秋、 上官桀等輔政大臣之手,在結黨營私及個人利益權謀下,不論是明面上的理由— 探究政策是否合乎國家財經發展、發揚蹈厲大漢聲威的舉措,抑或是實際上—遂 行奪權專行、鞏固私人權勢的背地陰私,在在需要詳加考量,朝廷上自然也得針 對武帝留下來的種種政策,作一全盤檢討。因此,當時所召開的鹽鐵會議,不啻 是一場國是會議,御史大夫與賢良文學,針對鹽鐵官營、稅賦問題、繇役負擔、 貨幣鑄造發行、邊疆防守等議題展開的激辯,代表了民間聲音與朝廷施政的攻防, 更甚者,影響了日後財經的走向。 《鹽鐵論》1一書係桓寬根據當時鹽鐵會議之議文增廣而成,可謂反映了漢昭 帝時官員、士人對當時政治、軍事、經濟,甚至是外交等方面政策的看法,是一 部蘊含多方政治文化思想的典籍,深受歷代學者的重視,況且從現有研究成果中 1. 本篇論文所據《鹽鐵論〉的版本,為 1991 年在北京的中華書局所出。 1.

(9) 不難窺知該書對西漢一朝的經濟、政治與學術文化具有重要轉型關鍵的意義,甚 至可為日後相關研究提供可開拓的空間,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為錯」,此為 研究《鹽鐵論》一書的最主要動機。 再者,因為長期在補習班教授國文、社會課程(涵蓋歷史、地理、公民三科, 且公民更包括了法律與經濟概念),在長久浸淫下,不禁油然而生一股信念。「經 學」難道只是向來予人硬梆梆的論理嗎?還是只能按照既定腳步研究?於是在跟 當時尚未仙逝的江老師討論後,試圖以新方向來書寫,並配合地形觀點,及經濟 學上的概念,試圖爬梳漢代軍事與經濟對後世帶來的影響。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總的來說,經濟與政治互為表裡。漢武帝為了持續攻打匈奴的軍事活動,就 得另闢財源,以填補國庫的不足,這當然衝擊到全國上下,使得鹽鐵會議上,是 否要繼續與匈奴的敵對關係,還是放下成見,以和親安撫、仁義為先的方式處之, 成為論辯雙方互不相讓的焦點。 以古觀今,臺灣因為沒有豐富的礦產,無法利用「原料區位」、「動力區位」 來發展重工業,只能依靠旅遊或是服務業來增加本國外匯,也因此,若能與世界 各國保持友好關係,自然有助於此項收益。所以,未來要如何與世界各國取得共 識,解決政治衍生而來的經濟問題,值得借鏡古人智慧,並希冀從中獲得啟示, 以打開目前兩岸的僵局。此即寫作《鹽鐵論中賢良文學與御史大夫論國家經濟問 題研究》一文的動機之三。. 第二節. 文獻檢討. 二十世紀以前,針對《鹽鐵論》一書,國內外並無具體的研究成果,但從文 獻史料記載仍可窺知歷代學者們對此書的評點與看重,如班固在《漢書》中即有 相關描述,載明《鹽鐵論》的背景緣由及成書經過,《昭帝記》「始元六年二月, 詔有司問郡國所舉賢良文學民所疾苦,議罷鹽鐵榷酤」2;又《公孫劉田王楊蔡陳 鄭傳》贊曰「所謂鹽鐵議者,起始元中,徵文學賢良問以治亂,皆對願罷郡國鹽 鐵、酒榷均輸,務本抑末,毋與天下爭利,然後教化可興。御史大夫弘羊以為此 乃所以安邊竟,制四夷,國家大業,不可廢也。當時相詰難,頗有其議文。至宣 帝時,汝南桓寬次公治《公羊春秋》舉為郎,至廬江太守丞,博通善屬文,推衍 2.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昭帝紀》 (臺北:鼎文書局,1995.1) ,頁 223。 2.

(10) 鹽鐵之議,增廣條目,極其論難,著數萬言,亦欲以究治亂,成一家之法焉。」3 當中,不僅明確表示鹽鐵會議召開時間、與會人員、論辯的中心議題。此後, 荀悅所撰《漢紀》、王益之的《西漢年紀》、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鑒》等書籍, 亦有相關記載,提供了研究西漢社會轉型的重要佐證。此後,無論是《隋書‧經 籍志》、《新唐書》、《宋史》等書也多有提及之處,足見該書之重要。 及至今日,前人相關著述相當多,在現有研究下,尤以貿易與經略四方的研 究最為普遍。而本篇論文則試圖從地理角度、經濟面向來切入,包括地理位置、 地形、交通與運輸等先決條件下,漢朝如何在擴增疆域、鞏固國防、經濟支出、 社會與民生發展等面向上,裁量出最適當的政策。 研究《鹽鐵論》者不乏其人,在寫作《鹽鐵論中賢良文學與御史大夫論國家 經濟問題研究》時,參考了不少古今文獻資料,加上《鹽鐵論》一書內容涵蓋廣 泛,包括賦稅、貧富不均、貨幣鑄造、國營事業開展、軍事活動與地形環境的屏 蔽問題等,無不納入其中,是故經濟史、貨幣鑄造演變、土地制度更改等,都必 須有所涉獵。加之諸位先賢見解觀點各異,各有其擅長之處,是以在閱讀時,必 須多加思考,以融合眾多優點,而形成一己之觀點。茲就前輩先進的專書、期刊 論文、學位論文等論述如下。. 一、專書部分 在寫作過程中,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所出之徐漢昌先生的《鹽鐵論研究》4, 在民營與國營事業的問題上,論點精闢透徹,尤其是針對漢武帝棄和親政策,改 採武力征伐匈奴的事態發展有獨到見解。而鹽、鐵、酒三種重要民生物資收歸官 賣的關鍵點又是何者?作者都作了詳實的闡述,對閱讀《鹽鐵論》一書中,有關 官營政策廢除與否的爭辯及重點釐清,有莫大助益。 其次,詹宏志先生編撰的《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5一書,對整個論文寫 作影響最為深遠,其以輕鬆筆調將《鹽鐵論》一書中的御史大夫、賢良文學激辯, 轉為精煉、簡潔易懂的文字,讀來不需要多費工夫,就能對該書有一定的梗概認 知。加上,其採用重點式的編排寫作,對照自身擁有的基礎經濟知識,激發了論 3.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臺北:鼎文書局,1995.1),頁 2903。. 4 徐漢昌:《鹽鐵 論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03) 。 5 詹宏志編撰: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臺北:時報文化有限公司,1998.08)。 3.

(11) 文開展方向。 尤其《鹽鐵論》內容龐雜,說它是一部經濟學、軍事學、刑法辯論之書,視 之為經世濟民之指針都不為過。因此,如何將西方的經濟學知識內化為中國式的 概念,在在考驗作者的功力。此外,每一章節最後,都會附上一兩個與現代社會 息息相關的問題,除了可刺激讀者動動腦外,更代表古籍並非是躺在書架上的消 耗品,而是可以打通全國的財經任督二脈,甚至替未來經濟趨勢把脈,以探究新 經濟潮流的走向。 余英時先生的《漢代貿易與擴張》6,內容針對漢朝對外貿易擴張所產生的問 題以及因應方式,做了相關的優缺點分析,且其資料蒐羅完整,對當時經濟、軍 事發展脈絡,有更為清楚的認知。值得一提的是,該書在圖書館的借閱榜上相當 熱門,以致最後在苦等不得的情形下,只好自行購買一本,以助於寫作進程。 至於貨幣鑄造及流變部分,彭信威先生的《中國貨幣史》7一書,雖為通史性 質,但搭配貨幣圖片,以及詳盡的介紹,讓人忍不住沉浸其中,甚至不再覺得這 是一個枯燥的題材,且讓我在梳理秦漢貨幣演變時,有更多的想法與理解。 而林甘泉先生的《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上下》8、田昌武、安作璋、孟 祥才編纂的《中國歷代經濟史‧先秦兩漢卷》9,以及李劍農先生著作的《先秦兩 漢經濟史稿》10,也讓寫作上暢通不少,尤其是該時期的土地與賦稅制度演變、農 業發展、貨幣鑄造流變、鹽鐵分布概況,都有更近一層的認識。尤其是在論述第 三章重點時,給了不少啟發。. 二、期刊論文部分 在論文寫作時,所參考的期刊論文繁多,當中樊志民先生的〈戰國秦漢農官 制度研究〉11,闡明了秦漢時期農官與農業的制度、職掌為何;胡宏起先生的〈兩. 6. 余英時:《漢代貿易與擴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06) 。. 7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11) 。 8 林甘泉:《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上下》 (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08)。 9 田昌武、安作璋、孟祥才編: 《中國歷代經濟史‧先秦兩漢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01)。 10 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 (臺北:華世出版社,1992.11) 。 11 樊志民:〈戰國秦漢農官制度研究〉(《先秦、秦漢史》,3 期,2003),頁 64-69。 4.

(12) 漢軍費問題研究〉12,則對於寫作軍事相關議題時,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 林靜茱女士所撰寫的〈鹽鐵會議析評〉13,係採取問答方式寫成,並試圖從雙 方的辯駁中,針對鹽鐵官營與民營何者為佳、貨幣鑄造政策是否應該開放、均輸 及平準制度有何得失、農業與商業如何取得平衡等問題做一精簡明確的探討,同 時以小結論的總結方式,來釐清問題核心。 至於陳麗桂女士〈鹽鐵會議與《鹽鐵論》〉14一文,對整篇論文的完成更是住 良多,其以深入淺出方式描寫西漢初年到武時期的財經政策演變及各項舉措。尤 其是對均輸、酒榷、統一鑄造貨幣、算緡,以及花錢買官贖罪等財經舉措綱舉目 張,且列舉的要點清楚明瞭,使閱讀時更加方便。. 三、學位論文部分 就參考之學位論文觀之,張海楠的〈《鹽鐵論》的主要思想及其文學價値〉15, 內容除論述鹽鐵會議舉行的時代背景外,並針對當時的政治、社會、民生經濟與 軍事發展,做一全面性的論述,同時並針對主導會議的重要人物,如桑弘羊、霍 光、車千秋等朝廷大臣,與參加會議的「賢良」 「文學」背景、政治主張、經濟論 述觀點,予以一一剖析。甚至連《鹽鐵論》成書時間,也做了詳實考證。對於寫 作論文第二章時,幫助不少。 在論文寫作時,受蕭桂蘭女士的學位論文〈從鹽鐵論看西漢的經濟問題及其 解決之道〉16影響最為深遠。其中針對西漢時期所面臨的經濟問題做分門別類的描 述,之後再以如何因應與解決之道來做對比,同時每一經濟問題都單獨別列為一 章,藉由賢良文學跟御史大夫的對談,凸顯問題核心,對於全盤掌握整個辯論脈 絡很有幫助。. 12. 胡宏起:〈兩漢軍費問題研究〉 〈《中國史研究》,4 期,1996〉。. 13. 林靜茱:〈鹽鐵論會議議析評〉 〈《中國學術年刊》 ,23 期,2002.06〉 。. 14. 陳麗桂:〈鹽鐵會議與《鹽鐵論》〉 (《歷史月刊》 ,218 期,2006.03〉 。. 15. 張海楠:《 《鹽鐵論》的主要思想及其文學價値》 〈西安:西北師範大學碩土論文,2003.05〉 。. 16. 蕭桂蘭:《從鹽鐵論看西漢的經濟問題及其解決之道》〈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 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土論文,2008.07〉。 5.

(13) 第三節. 研究方式、範圍及論述步驟.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寫作論文時,若能按照一定的步驟, 以及層層遞進的論述方式來進行,不僅可獲事半功倍之效,更能清楚論證自己所 想的觀點。是故,以下就本篇論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論述過程,一一陳述, 希冀能獲得先進與老師的提點,讓本篇作品更為完整。. 一、. 撰寫、研究方式. 本論文研究方法,係採取對話的比較方式來呈現。並根據原典、歷史與經濟、 土地與賦稅、貨幣流變等專業書籍一類之文獻資料為主,配合後人所著期刊論文、 學位論文,當作研究佐證與補充。在論文撰寫時,一一將「賢良」、「文學」及 御史大夫對政策的論辯,予以還原並做一對比。試圖從中梳理出當時所面臨的財 經政策挑戰。 在進行文獻資料分析時,以歸納方式做一統整,並配合演繹方式的推理,針 對兩造思想差異、文化背景做更深入的分析與探究。如貨幣制度的流變部分,從 先秦時期到漢朝貨幣鑄造概念的一再更迭,都有精要的介紹;在賦稅方面,在旁 及文獻的佐證下,針對當時人民繳納的比重做一論述與分析;在鹽鐵政策、均輸 與平準制度面的探討上,從設計角度與反對面分別論述,剖析贊成與反對的原由 何在,同時針對與民爭利還是充裕國庫以供國防之用、官營與私營之爭、貧富差 距懸殊加大、簡樸與適度消費之間等議題,深入探索。 其他如商業與農業孰為重、對外貿易與邊防安危之權衡等議題,也都呈現在 論文章節討論中。. 二、. 研究範圍. 本論文名爲《《鹽鐵論》中賢良文學與御史大夫論國家經濟問題研究》,因而 以《鹽鐵論》爲藍本,研究範圍聚焦在探究西漢經濟政策中,有關鹽鐵專賣、貨 幣流變、土地與賦稅、邊防軍事與經濟等議題上。 而《鹽鐵論》 ,顧名思義「鹽」 、 「鐵」都是當時重要的民生物資,在以農立國 的時代,不僅其需求量是最大的,而且在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的生產設備等資材 也很可觀。從朝廷觀點來看,若由國家全面壟斷則可充盈國庫,而可達到國家歲 6.

(14) 入充足不虞匱乏的目標。 至於貨幣流變,則從現代經濟論理角度出發,將貨幣的改變與可能帶來的影 響,做一簡要分析,尤其對照古今中外歷史,不難發現因貨幣發行制度紊亂而帶 來的政治災難。因此,本篇論文從這個角度出發,分析賢良文學所代表的民間輿 論力量,為何反對貨幣官鑄的始末。 土地與賦稅、邊防軍事與經濟,也從諸多史料中抽絲剝繭開來,藉由系統脈 絡,還原當時政策的良窳,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三、. 論述步驟. 本篇論文的研究題目爲《《鹽鐵論》中賢良文學與御史大夫論國家經濟問題研 究》,內容分成五章。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中,說明研究動機為何,闡明以《鹽鐵論》爲藍本, 來研究西漢經濟問題所在,並與現代面臨的經濟難題做一連結探討。第二節部分, 分析前賢先進們在專門論著、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等三部分的研究成果。第三節, 則確立論文研究的方法、範圍,以及通篇論文要論述的步驟。 第二章中, 《鹽鐵論》作者與其時代背景,第一節著重在該書作者及成書經過, 並旁及參與、主導會議的重要人物思想與背景;第二節則側重西漢的時空背景, 配合社會、經濟、政治三個面向,還原當時遇到的難題和解決之道。 第三章, 《鹽鐵論》與西漢時代經濟問題之關係,第一節,分別就鹽鐵酒專賣 政策、均輸與平準、貨幣的統一鑄造、緡錢的推行、賣官與捐錢贖罪等財經政策, 做一深入性剖析;第二節,以軍事與政治部分,來連結推動新財經政策的目的。 第四章, 《鹽鐵論》中賢良文學與御史大夫論辯經濟問題內容分析,為本論文 重點之所在。第一節,鹽鐵政策存廢之論辯,總共討論五個面向。在與民爭利還 是充裕國庫中,從御史大夫與「賢良」、「文學」的觀點,各自解讀政策的利弊; 官營、私營之爭—是維護特權利益抑或開發資源,試圖探究「鹽鐵政策」究竟 有利國富民強,還是特權階級的謀財之通道;人謀不臧—經濟問題在不患寡而 患不均,以「患寡」、「患不均」為出發點,論述雙方各自堅持的理由;在簡樸與 適度消費之間,探討消費與經濟發展的關連性;因時制宜與迂腐守舊之論,則從 中做全盤性探討,闡述雙方立場之辯護。第二節的商業與農業孰為重部分,分成 本末之議—抑制工商業發展與貨暢其流間的平衡、有土斯有財—土地與賦稅 7.

(15) 問題兩方面分析。第三節,貨幣鑄造與通貨膨脹之衡量,從貨幣出—禮義廢弛, 古風不存,以及使用交易媒介來暢通貿易的爭辯,以及貨幣發行不信於民—官 鑄、私鑄何者為佳兩方面入手分析。至於第四節,對外貿易與邊防安危之權衡, 則著重在仁德教化與戰爭防禦、夏蟲難語冰或是擾亂國家經濟政策的議題上。 第五章結論部分,分從三方面總結,認為富國與強兵本為一體,且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貨幣鑄造本意在順暢交易來論理,並強調因應時代,貨暢其流有其 必要性。. 8.

(16) 第二章. 《鹽鐵論》作者與其時代背景. 從元光二年(西元前 133 年)馬邑之謀1開始,漢武帝一生征伐匈奴大小戰役 計十餘次,由於幾乎連年征戰,使得國家民生經濟大受影響,甚至出現「天下虛 耗,人復相食」2的慘況。因此,漢武帝在晚年下了罪己詔,內容提及「朕即位以 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 之。」3臨終前,更將國政大事託付給霍光、桑弘羊、金日磾4、車千秋5、上官桀6等 大臣,共同輔佐年僅八歲的漢昭帝。 相對於沒有特出才能,甚或可說是有名無實的宰相車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 除了督責大臣的言行外,更肩負財經政策部分。自武帝時期開始,無論鹽、鐵、 酒的專賣,抑或是均輸、平準、算緡、統一貨幣等政策,幾乎都是由桑弘羊一手 創建,這自然與手握軍事大權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形成對立面。 為了奪取大權,霍光主導了「鹽鐵會議」的舉行,利用民間代表—「賢良」、 「文學」來打擊桑弘羊。與會的「賢良」、「文學」代表更趁機提出儒家的政治、 經濟思想,藉以反映老百姓的想法。. 第一節. 《鹽鐵論》作者及其成書. 一、參與會議之賢良方正、御史大夫. (一)「賢良」、「文學」 有別於先秦的用人唯才或者是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7,西漢時期,特別建立一 1.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武帝紀》 (臺北:鼎文書局,1995.1) ,頁 162~163。. 2.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食貨志》 ,頁 1137。. 3. 司馬光著,胡三省注: 《四部備要‧資治通鑑‧漢紀二十二‧孝武皇帝》 (臺灣:中華書局,1965) ,. 頁 14。 4.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頁 2959~2966。. 5.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頁 2883~2887。. 6.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頁 2932~2936。. 7. 參見栗時勇、李忠昊主編: 《中國歷代文官制度‧文官之選任》 (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12),. 頁 162。 9.

(17) 套選拔官吏的制度,且從立國之初就相當重視賢能人士的栽培與尋覓。漢高祖劉 邦曾下詔徵召賢能;8漢文帝於繼位後的第二年(西元前 178 年)就要求地方官員 察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者。9漢武帝也很重視人才的培育,先後要求薦舉賢良方正 之士:. 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 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 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10. 這時候的漢武帝,雖然承繼祖父的思想,一心尋訪賢能人士,但對於法家、縱橫 家之流卻敬謝不敏,認同丞相所言,此類人物有禍亂國政之疑。之後開始的朝政 ,就積極訪求人才了,這些在漢書的記載中,均斑斑可考,他更在元光元年(西 元前 134 年)實施了察舉制度。11該制度係以舉薦為主。透過「品行」的考核及 輿論之形成,由中央或地方官員在轄區內考選人才,並推薦予上位者,或是國君。. 夏四月己巳,詔曰:「古之立教,鄉里以齒,朝廷以爵,扶世導民,莫善 於德。……」12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13 五月,詔賢良曰: 「朕聞昔在唐虞,畫像而民不犯,日月所燭,莫不率俾。 周之成康,刑錯不用,德及鳥獸,教通四海。海外肅眘,北發渠搜,氐羌 徠服。星辰不孛,日月不蝕,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鳳在郊藪,河洛出 圖書。嗚虖,何施而臻此與!今朕獲奉宗廟,夙興以求,夜寐以思,若涉 淵水,未知所濟。猗與偉與!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業休德,上參堯舜,. 8.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高祖紀第一下》(臺北:鼎文書局,1995.1) ,頁 55。. 9.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史紀‧孝文本記》 (臺北:泰順書局,1971.12),. 頁 422。 10.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武帝紀》,頁 155~156。. 11. 參見栗時勇、李忠昊主編: 《中國歷代文官制度‧文官之選任》 ,頁 72~80。. 12.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武帝紀》,頁 156。. 13.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武帝紀》,頁 160。 10.

(18) 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遠德,此子大夫之所睹聞也。賢良明于古今王 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著之於篇,朕親覽焉。」於是董仲舒、公 孫弘等出焉。14. 十五歲即位的劉徹,因當時的朝政幾乎掌控在祖母太皇太后的手中,相較於竇氏15 所主張的黃老治術,他更偏愛有儒學傾向諸如田蚡16等大臣之主張。因而,在竇氏 死後的隔年,在被推選出的「賢良」 、 「文學」者中,董仲舒17特別得到漢武帝的青 睞,其《舉賢良對策》更脫穎而出,成為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18的關鍵。 當中,內容概分三大主軸,分別是教化與治國之相關連、設立太學與推薦而來之 賢才培養,以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若從時代背景來看,由於這些人來 自民間,通常代表了民意趨向及輿論的形成,當然會對政策施予一股壓力,更甚 者往往以儒家思想為己任,甚或引爆政治風潮。 一言以蔽之,「賢良」者,依《荀子‧王制》「選賢良,舉篤敬。」19說法, 係指有德性的人;「賢良方正」,則為漢代郡國舉士的科目之一,目的在選拔具文 墨才學之士,之後的朝代也有沿用的情形。「文學」者,職官名,漢時州郡及王 國都有設置,如《史記》中所載「能通一蓺以上,補文學掌故缺。」20因此,參與 首次「鹽鐵會議」並持反對論見的「賢良」及「文學」不是來自民間的賢達,就 是由各郡與諸侯國推舉而來。這六十餘人中,大半是胸懷儒家思想的知識分子, 心中擘畫著理想的社會制度,自然反對傾向功利主義的重商政策。 (二)御史大夫21 「御史」 ,職官名,又名史、卿史,以負責祭祀為主,此官職最早見於商朝甲 14.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武帝紀》(臺北:鼎文書局,1995.1) ,頁 160~161。. 15.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外戚傳》,頁 3942~3945。. 16.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竇田灌韓傳》 ,頁 2377~2380。. 17.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董仲舒傳》,頁 2495~2528。. 18.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董仲舒傳》,頁 2525. 19. 荀況著,楊倞注:《荀子‧王制》(北京:中華書局,1985) ,頁 150。. 20.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史紀‧儒林列傳》 (臺北:泰順書局,1971.12) ,. 頁 3119。 21. 杜佑著:《通典.卷二四.職官六》(臺北:大化書局,1978.4),頁 235。 11.

(19) 骨文中,如殷墟出土的卜辭中即有「朕御史」、「我御史」等等的記載。依照《歷 代職官表》所載:. 周官御史次於內史、外史之後,蓋本史官之屬,故杜佑以為非今御史之任。 然考其所掌,如贊冢宰以出治令,則凡政令之偏失闕失,皆得而補察之。 故外內百官悉當受成法于御史,乃後世司寇之職所由出。22. 從上述可以得知,「御史」在西周時為春官宗伯的屬官,負責為周天子書寫記事、 起草法令,同時兼掌監察事務。戰國時,主要還是負責記錄與檔案管理,但在監 察部分的職能卻加強不少。23據史料說法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24 秦無司空,置御史大夫。25 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26. 秦朝建立後,御史帶有「監察」性質,職責在督察百官,類似今日的監察委員, 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西漢時若丞相出缺,通常會由御史大夫來遞補。其長官為 御史大夫,為漢三公27之一,再下者有二丞,其一為御史中丞,或稱御史中執法 ,掌祕書職責,兼司「糾察」工作,似今日的政風處、督察處設置;其二為御史 丞。參與鹽鐵之辯的桑弘羊亦曾擔任御史大夫之職,並跟與會的「賢良」、「文學 」們展開激辯。. 22. 永瑢、永璇、阿桂、紀昀纂: 《歷代職官表‧卷十八‧都察院上》 (北京:中華書局,1985) ,頁. 484。 23. 參見栗時勇、李忠昊主編: 《中國歷代文官制度‧文官之監察》 (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12) ,. 頁 15~16。 24.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臺北:鼎文書局,1995.1),頁 725。. 25. 杜佑著:《通典.卷二十.職官二》 (臺北:大化書局,1978.4),頁 195。. 26.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頁 741。. 27. 三公,即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參見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頁. 725~726。 12.

(20) 二、主導會議者—車千秋、霍光、桑弘羊 這場撼動西漢政治的財經大辯論,肇始於漢昭帝始元五年(西元前 83 年)。 「其令三輔28、太常29舉賢良各二人,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30到了隔年,又下 詔「詔有司問郡國所舉賢良文學,民所疾苦,議罷鹽鐵榷酤。」31根據史料,選自 三輔、太常的賢良有「茂陵唐生」 ;文學部分,則有來自魯國的萬生,以及中山劉 子雍、九江祝生等六十餘人。32二月時,該場名留歷史的大辯隨即登場,站在政策 辯護一方的有丞相、大夫、御史等,當中「大夫」乃桑弘羊;「御史」指的是御史 丞,為御史大夫的屬官。33 而當初受命輔佐幼帝的車千秋,雖有丞相之名,但在會議上唯唯諾諾,不敢 直抒己見,因此權傾天下的霍光雖然並未與會,仍是背後主要的影武者,他跟桑 弘羊成為這場會議的重要主導者。. (一)車千秋 車千秋(西元前?~西元前 77 年),原本姓田,其祖先係從齊國徙居長陵地 區。因戾太子被江充讒害致死,武帝有感於他替戾太子上書訴冤,拔擢為大鴻臚; 臨終前,更下詔他與霍光、桑弘羊、金日磾等人共同輔佐昭帝。史書上記載. 千秋無他材能術學,又無伐閱功勞,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 未嘗有也。後漢使者至匈奴,單于問曰: 「聞漢新拜丞相,何用得之?」使 者曰:「以上書言事故。」單于曰:「苟如是,漢置丞相,非用賢也,妄一 男子上書即得之矣。」使者還,道單于語。武帝以為辱命,欲下之吏。良 28. 三輔,係西漢時期官制之一,泛指負責長安及附近地區行政事務,包括京兆尹、左馮翊、右扶. 風三個地區長官的合稱,故稱三輔。 29. 太常,職官名。秦時,原名奉常,漢更名為太常,歷代沿用之,其職掌宗廟禮儀事務,並兼管. 黃帝陵墓所在地的縣。參見《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頁 726。 30.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昭帝紀》 (臺北:鼎文書局,1995.1) ,頁 223。. 31. 同上,頁 223。. 32. 桓寬著:《鹽鐵論‧雜論》(北京:中華書局,1991),頁 275。. 33.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頁 741。 13.

(21) 久,乃貰之。34. 從中不難發現,只因為正對皇帝的心思,對於國家大事並無多大的貢獻,寥寥數 語就能讓車千秋一路從高寢郎遷升到相位之職,甚至在匈奴單于譏諷他無啥大才 堪用之時,漢武帝也認為這是使者有辱使命所致。固然車千秋的平步青雲有「世 未嘗有也」的非議在內,但與他個性忠厚又有智謀脫離不了關係,漢書說他「為 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稱,踰於前後數公」。35他在政事上幾乎全由大將軍霍光決斷 ,深得霍光的尊重,晚年時更能乘小車入宮,故有「車丞相」的稱號。他為相十 二年後去世,諡號定侯。. 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聽政,政事壹決大將軍光。千秋居丞相位,謹 厚有重德。每公卿朝會,光謂千秋曰: 「始與君侯俱受先帝遺詔,今光治內, 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負天下。」千秋曰: 「唯將軍留意,即天下 幸甚。」終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應,數褒賞丞相。36. 丞相之職,按理來說應是輔佐帝王的全國最高行政長官,但車千秋卻採取明哲保 身的姿態,一應大事取決於霍光的決斷,更甚者在鹽鐵這場攸關民生大事的辯論 上閉口不言。即便班固在政經的政策面傾向儒家立場,但一國之相的緘口不語於 職責上也說不過去,無怪乎要對他發出「車丞相履伊呂之列,當軸處中,括囊不 言,容身而去,彼哉!彼哉!」37這樣的感嘆之語。. (二)霍光38 霍光(西元前?~西元前 68 年),字子孟,係驃騎將軍霍去病的異母弟, 為人沉靜、處事謹慎周密。其父霍中孺,乃河東郡平陽縣(約今日山西省臨汾一 帶)人。以縣吏的身分在平陽侯家謀職時,跟侍女衛少兒(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 34.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臺北:鼎文書局,1995.1),頁 2884。. 35. 同上,頁 2884。. 36.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頁 2886。. 37.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頁 2904。. 38.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頁 2931~2959。 14.

(22) 子夫的姐姐)私通,生下了霍去病。等到霍中孺回到家鄉並娶妻生下霍光後,從 此與衛少兒隔絕不通音訊久矣。及至衛子夫被立后,霍去病的地位水漲船高,加 上長大成人,方知霍中孺乃其父。因著漢武帝的重用,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在奉 命出擊匈奴,路經河東郡時,調派官吏迎接霍中孺,自己更上前迎拜父親。 此後,霍去病為其父置辦了大批的土地,以及房屋、奴婢等,並在班師回朝 時,帶著異母弟—霍光回到都城長安。雖然霍光也不過十來歲,憑藉兄長的帝 寵,就被任命為「郎」39,未幾又升到「諸曹侍中」。 從史料記載,不難發現霍光雖然一開始是沾了兄長的光,而受到君王的重視, 然而隨著霍去病的辭世,他非但沒有被冷藏,反倒一路青雲直上,武帝時出入宮 廷二十餘年;昭、宣二帝時,更執掌朝政長達二十載,被封為博陸侯。就連病危, 漢宣帝都親臨探視,難過得掉下眼淚來。這在在說明了霍光於政治上有其獨到的 影響力,甚至最終在權力爭奪戰中,能盡如己意。史書上說他. ……去病死後,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闥 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40 光為人沈靜詳審,……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郎僕射竊識視之,不 失尺寸,其資性端正如此。41. 霍光從政五十餘載,歷經武帝、昭帝、宣帝三任帝王,手握重權,簡在帝心。每 次出入宮中時,站立進退的位置分毫不差,其性格沉穩、謹慎,未曾有過失,由 此可見一斑。就連性格頗為多疑的漢武帝臨終前託孤都交付與他,以一幅「周公 背負成王朝見諸侯」的畫像來暗示霍光承擔起責任。42班固在歷史的評議上也相當 讚許霍光,認為他. 受襁褓之託,任漢室之寄,當廟堂,擁幼君,摧燕王,仆上官,因權制敵, 以成其忠。處廢置之際,臨大節而不可奪,遂匡國家,安社稷。擁昭立宣, 39.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臺北:鼎文書局,1995.1),頁 727。. 40.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頁 2931。. 41.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頁 2933。. 42.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頁 2932。 15.

(23) 光為師保,雖周公、阿衡,何以加此!43. 漢書中用周公、伊尹等青史聞名之輔國大臣來讚許霍光,認為他可與之並列。而 霍光所採取的「恢復與匈奴和親」、「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等政策,更重振了自 武帝末年以來的經濟不佳現況,甚且做到「百姓充實,四夷賓服」的局面,在在 彰顯一位政治家的氣度。 可惜的是,他治家不嚴謹,非但包庇親黨任意營私,還湮滅了家人弒殺許皇 后的大罪,埋下日後家族覆滅的禍根。從「黨親連體,根據於朝廷。」44「威震 主者不畜,霍氏之禍萌於驂乘。」45「宣帝自在民間聞知霍氏尊盛日久,內不能 善。」46「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寥寥數語中,得知位高權重又不知節制家人的後果,就是縱容子弟無所忌憚 。故而在霍光死後三年,霍家親黨不法情事一一浮上檯面,並得知宣帝有意罷黜 官職時,其子姪輩竟妄圖謀朝篡位,導致整個家族被誅滅。 總的來說,霍光雖未出席「鹽鐵會議」,但過程中,他利用儒生與輿論的力 量,打著「與民爭利」的批評口號,「問以民所疾苦」47試圖與桑弘羊爭權是不爭 的事實,但這也舒緩了武帝末年以來師老民疲的現象。. (三)桑弘羊48 桑弘羊,一說生卒年代為西元前 152~西元前 80 年,然根據王利器先生在《 鹽鐵論校注》 (定本)中考證, 「桑弘羊年十三侍中,為漢景帝後二年」49,因而桑 弘羊當生於漢景帝二年時,及至他參與燕王旦策劃謀反之事被誅為止,享壽七十 五歲,亦即其生卒年是西元前 155~西元前 80 年。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不算多,. 43.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臺北:鼎文書局,1995.1) ,頁 2967。. 44.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頁 2948。. 45.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頁 2958。. 46.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頁 2951。. 47.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頁 2886。. 48.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史紀‧平準書》 (臺北:泰順書局,1971.12) ,. 頁 1428。 49. 王利器著,《鹽鐵論校注》(臺北:中華書局,1992.2),頁 29~30。 16.

(24) 也因司馬遷、班固均不喜他推行的政策及重商思想,故在史書中並未替他立傳, 其生平事略散見於《史記‧平準書》,或是《漢書‧食貨志下》、車千秋、霍光、 燕王旦傳等篇章中,然也不過是寥寥數語罷了,就一位主導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臣 角度言之,實為罕見。 「桑弘羊以心計,年十三,侍中。為大司農丞,筦諸會計事,稍稍置均輸, 以通貨物。」50他於洛陽出生,其父為當地的一名商人,自小就嶄露優異的數理 能力,善於心算的技法,十三歲時就被任命為「侍中」。從其生長過程來看, 洛陽在西漢時期算是相當發達的城市,有五萬多的住戶、三十萬的人口數,加之 他生長在一個商人家庭,即便是當時政府採行「重農抑商」、「休養生息」等政策 ,都無損於他的商業天賦。漢武帝繼位後,營建「茂陵」作為死後之陵寢,並計 畫在此設置茂陵邑(約在陝西省咸陽市區與興平市之間的五陵原,距西安不過四 十公里而已) ,因而亟需將人民大量遷往該處居住,51而桑弘羊一家也在遷徙之列。 就在舉家前往茂陵邑路上,路經長安時,被選入宮中擔任武帝的「侍中」一 職,雖是在皇帝周圍打轉的一個小官,然日常生活的接觸,或多或少會受到武帝 影響。時因漢武帝連年征戰,在國空民疲的情形下,如何增加國庫穩定的稅收, 以利對匈奴之戰,有賴興利之臣52的協助。《史記‧平準書》云. 其明年,山東被水菑,民多饑乏,於是天子遣使者虛郡國倉廥以振貧民。 猶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貸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貧民於關以西,及充朔方 以南新秦中,七十餘萬口,衣食皆仰給縣官。數歲,假予產業,使者分部 護之,冠蓋相望。其費以億計,不可勝數。於是縣官大空。53 而富商大賈或蹛財役貧,轉轂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給。冶鑄煮 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54. 50. 參見桓寬著: 《鹽鐵論‧貧富》 (北京:中華書局,1991) ,頁 92。桑弘羊自述:「余結髮束修,. 年十三,幸得宿衛,以至卿大夫之位,獲祿受賜,六十有餘年矣。 51.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武帝紀》 (臺北:鼎文書局,1995.1) ,頁 158。. 52.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史紀‧平準書》 (臺北:泰順書局,1971.12) ,. 頁 1421。 53.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史紀‧平準書》,頁 1425。. 54. 同上,頁 1425。 17.

(25) 元狩三年時(西元前 120 年),因華北地區的大水災,不僅農作物損失嚴重,災民 更流離失所,即便是皇帝下令傾盡地方糧倉以賑濟災民,還是發動地方財主募捐 都不夠,七十餘萬的災民衣食全由中央供給,讓政府財政倍加艱辛。相對於國庫 幾乎一空,靠著煉鐵、製鹽而富裕的商人,卻不肯多施加援手,在在加深武帝整 頓財務的決心。《漢書‧食貨志》記載:「於是以東郭咸陽、孔僅為大農丞,領鹽 鐵事。而桑弘羊貴幸,咸陽齊之大煮鹽,孔僅南陽大冶,皆致產累千金,故鄭當 時進言之。」55 由於鄭當時的進言,桑弘羊受到漢武帝的重用,並主導了影響後代歷史深遠 的鹽鐵酒專賣制度,以及均輸、平準法的推動,因此他也陸續升遷為大司農中丞、 御史大夫,成為主掌國家財經的第一把手。然可惜的是, 「桑弘羊為御史大夫八年, 自以為國家興榷筦之利,伐其功,欲為子弟得官,怨望霍光,與上官桀等謀反, 遂誅滅。」56. 三、《鹽鐵論》作者及成書經過. (一)鹽鐵會議之召開 西元前八十七年,漢武帝於長安五柞宮病逝,幼子劉弗陵繼位,是為漢昭帝。 有鑑於治理期間連年征戰造成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晚年特地頒布《輪臺罪己詔》, 向人民公開承認自己的過錯,而這些外損內耗也使得大漢王朝根基動搖。在昭帝 即位之初,由霍光任大司馬大將軍,除卻財經政策由桑弘羊掌握外,其餘一應政 事由他決斷。 表面上—鹽鐵專賣、均輸與平準法等國家財務政策已施行約莫二十年,且 當初這批「興利之臣」的確讓國庫挹注不少活水,使得「兵行三十餘年,百姓猶 不加賦而軍用給。」57作戰三十多年,人民無需增加賦稅而國防經費依然充裕, 顯現了桑弘羊在增加國家賦稅部分的確功不可沒。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如. 55.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食貨志第四下》 (臺北:鼎文書局,1995.1) ,頁 1164。. 56.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頁 2887。. 57.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蕭望之傳》,頁 3277。 18.

(26) 果人謀不臧,再好的政策也枉然。以賦稅來說,田賦沒有增加,但人頭稅卻加多 了;均輸法的設置立意良善,但一遇到物價嚴重波動,農民就要自行承擔風險; 國營鹽鐵專賣政策若效率不彰,受害的還是廣大的老百姓。 本質上—因為車千秋讓國家政事任憑霍光定奪,因而,漢昭帝繼位後,政 治權力的角逐戰,完全是桑弘羊與霍光的戰場。在昭帝登位之初,霍光曾因天災 致使桑蠶、麥類受損,推行過減輕田租等措施。58甚至皇帝在面對連年災荒亦下詔 : 「比歲不登,民匱於食,流庸未盡還,往時令民共出馬,其止勿出。諸給中都官 者,且減之。」59顯示了財經政策必須因時制宜,更何況由桑弘羊所推動的財經策 略早已頒布施行數十年之久,累積了不少弊病及民怨。 加之,在內朝部分霍光掌控大權,因皇帝年幼代行決策,放眼整個官僚制度, 為了奪取財經大權,也為了修正偏失的政策,霍光想到藉由輿論的力量,來跟桑 弘羊一較高下。 當中,最先附和霍光心意的就是曾任御史大夫,並在桑弘羊死後累官封為建 平侯的杜延年。60他曾向霍光進言:「年歲比不登,流民未盡還,宜修孝文時政, 示以儉約寬和,順天心,說民意,年歲宜應。」61認為武帝時期國家經濟奢靡、連 年戰爭,加上糧食歉收、流離失所的人民尚未回到家園,因而該施行文帝時節儉、 寬和的政策,以順應天心,使百姓歡愉。 於是「光納其言,擧賢良,議罷酒榷鹽鐵,皆自延年發之」。62足見,鹽鐵會 議的召開,霍光早有此意,且據《漢書》卷六十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贊〉 所記:. 所謂鹽鐵議者,起始元中,徵文學賢良問以治亂,皆對願罷郡國鹽鐵酒榷 均輸,務本抑末,毋與天下爭利,然後化可興。御史大夫弘羊以為此乃所 以安邊竟,制四夷,國家大業,不可廢也。當時相詰難,頗有其議文。63. 58.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昭帝紀》 (臺北:鼎文書局,1995.1) ,頁 220。. 59.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昭帝紀》 ,頁 221。. 60.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杜周傳》 ,頁 2662〜2665。. 61.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杜周傳》 ,頁 2664。. 62. 同上,頁 2664。. 63.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頁 2903。 19.

(27) 鹽鐵會議的召開,始於漢昭帝始元年間,當時徵召文學賢良之士,策問國家得治、 招亂原由,這些人都陳述希冀廢除郡國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等政策,並且 致力發展本業(農業)、抑制末流(商業)發展,不要與民爭利,然後教化可行。 御史大夫卻認為鹽鐵政策能安定邊疆、綏平四方蠻夷,是國家興旺的大業,不能 輕易廢除。整場會議交相詰問,很有一些議論的文字留存。 「鹽鐵會議」總計召開過兩次,首次問題膠著在鹽鐵、酒榷、均輸、平準等 經濟政策爭論上,並旁及社會奢靡風氣、不合理的現況,以及法律、對外政策等 議題;第二次辯論則以邊防與匈奴、刑罰等部分爲中心。 總的來說,霍光希冀藉由鹽鐵會議來打擊桑弘羊的勢力,並持續《輪臺罪己 詔》的精神,修正財經政策的弊端;桑弘羊卻主張強化武帝時期的嚴刑峻法、對 付四夷的方略,完成武帝未竟的事業。 且就桓寬與班固立場來看,都是反對桑宏 羊富國強兵、擴張疆域版圖的財經政策,而傾向儒家道德教化、重農抑商的思想。. (二)桓寬與成書經過 桓寬,字次公,係汝南地方人士(約今河南省上蔡一帶) ,專研公羊春秋之學, 漢宣帝時舉為郎官,64累官至廬江太守丞,學問淵博善於經書文義。他將昭帝時期 所召開的鹽鐵會議相關爭論紀錄,推論衍釋會議內容,成為《鹽鐵論》一書,總 計六十篇,前面五十九篇,所記為雙方辯論的重點與經過,最後第六十篇〈雜論〉 則是旨在闡明「誾誾焉,侃侃焉,雖未能詳備,斯可略觀矣。」65全書採用語錄體 寫作,雖因桓寬個人傾向儒家思想,因而此書有揚「賢良文學」之仁德主張、抑 「御史大夫」熱衷權勢的趨向,然成書時,尚有存世的與會者,即便有作者強烈 主觀在其中,應不至於過分失真,且成為日後政治得以借鏡的財經藍本。 至於鹽鐵會議之名,依據林平和先生在《鹽鐵論析論與校補》66一書中的整理, 約有四種說法: 1.. 其一,取《史記‧平準》篇的含義,明代金蟠「獨舉鹽鐵者,猶太史公. 綜貨殖獨書平準。獨書平準,而四民俱困之形見,獨論鹽鐵而萬世藪病之本晰。」 64.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臺北:鼎文書局,1995.1),頁 2903。. 65. 同上,頁 2903。. 66. 林平和著:《鹽鐵論析論與校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3) ,頁 13〜18。 20.

(28) 2.. 其二,爲會議後未能廢除鹽鐵政策而惋惜。. 3.. 其三,《鹽鐵論》一書開宗明義指出,「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與. 民爭利。」取前二字「鹽鐵」 而來。 4.. 其四,近代學者唐慶增在《增節本鹽鐵論》中主張,因通篇主要在討論. 鹽鐵國有制的存廢,故曰《鹽鐵論》。 總括來說,針對《鹽鐵論》書名的由來,大多數學者認爲全書所討論、辯詰 的重心在鹽鐵的專賣存廢與否,加之篇首有「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 利。」等字眼,所以應該是取前二字「鹽鐵」以記名,就像《論語》、《孟子》 等語錄體為主的書籍內容中,各篇章命名的方式一樣。. 第二節. 《鹽鐵論》時代背景. 「衣食足而知榮辱」,67鹽鐵政策的實施的確給國庫帶來豐盈的收穫,讓漢武 帝在對付匈奴上,提供無虞的後援。但無論是多麼好的政策,在實施過一段時間 後,總要回頭檢視成果。以《鹽鐵論》成書的過程來看,武帝時期與匈奴間的征 戰即便是贏多輸少,然打仗打的是後援,打的是糧草,在支援前線優先的情況下, 當費錢的戰爭影響到整個帝國的社會經濟層面時,主導經濟政策的官員就難辭其 咎,加之牽涉到權力鬥爭,一場撼動大漢王朝的政策批判大會於焉形成。. 一、社會方面 歷經數年的楚漢相爭結束了,在長期爭戰下,人民無論是心裡還是實質的生 活幾乎苦不堪言,更遑論國庫空虛。 《史記‧平準書》中即有相關記載,裡面提及: 「漢興,接秦之敝,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 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68也就是說,青壯男子要參與軍事,而老弱 者要負責糧食的運送,這些庶務不僅煩雜更且經費短缺。即使天子,連一輛四馬 同色的車子都不能備齊,而將軍、丞相有的出入還得乘坐牛車,老百姓甚至家無 餘糧。這在在說明了,漢初立國時的艱困,而改革又勢在必行。 67. 管仲著,房玄齡注: 《四部備要‧管子‧牧民》(臺灣:中華書局,1965),頁 1。. 68.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史紀‧平準書》 (臺北:泰順書局,1971.12) ,. 頁 1417。 21.

(29) 當家才知柴米貴,自白登之危,69採陳平之策脫身後,為應付北方強敵—匈奴, 採取了和親政策。將宗室女封為公主嫁予冒頓單于,每年還得呈送一定數量的食 物、用品,以維繫漢朝、匈奴的兄弟關係。70使得不甚寬裕的財政雪上加霜。 因為百廢待興,高祖在天下大定後,針對內政部分,下詔將不必要的士兵遣 送回家,而各諸侯子弟若留在關中地區者,可免除賦稅十二年,若是選擇回到各 自封國,則免除六年,並且給予食祿一年。71另外,為求節衣縮食,對於太過豪華 的宮殿建築,他亦曾不假辭色斥責蕭何: 「天下匈奴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 治宮室過度也?」72強調天下初定,且仍跟匈奴苦戰數年不止,是成功還是失敗尚 未可知,怎可營建過度奢豪的宮室呢? 及至惠帝、文帝、景帝時,大體上更易不大,仍維持黃老治術,以不擾民為 原則。這種休養生息的方式也反映在君王本身,如漢文帝時. 天下旱,蝗。帝加惠:令諸侯毋入貢,馳山澤,減諸服御狗馬,損郎吏員 ,發倉庾以振貧民,民得賣爵。73 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 馳以利民。嘗欲作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 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74. 因為發生旱災與蝗蟲災害,文帝特地下令諸侯不要入貢,並廢弛山林川澤等禁令, 自身也減少衣服、車駕等享受,以及裁減郎官、官吏的任命,更發放糧食賑濟災 民。史書說他即位二十三年,無論宮室、園囿、犬馬、服飾、車駕等物質享樂沒 有增加,雖曾想建造露臺,最後因為所花費要百斤的黃金而作廢,這種以身作則 的克勤克儉方式,讓國庫日漸豐盈。之後的漢景帝也是這般的儉約自省,曾因為 69.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史紀》(臺北:泰順書局,1971.12) ,頁 384. ~385。 70.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史紀‧匈奴列傳》,頁 2895。. 71.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高祖紀第一下》 (臺北:鼎文書局,1995.1) ,頁 54。. 72.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史紀‧高祖本紀》,頁 385。. 73.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史紀‧孝文本紀》,頁 432。. 74.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史紀‧孝文本紀》,頁 433。 22.

(30) 年歲收成不好,禁止天下臣民浪費米粟,並省減在京城內的諸侯,要求他們返回 各自的封地。75 此外,為了力行發展農業之大事,文帝時期即下詔,言明「農,天下之本, 務莫大焉。今廑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謂本末者無以異也,其於勸農之道未 備。其除田之租稅。賜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數。」76強調農業才是國家根基之所在, 必須辛勤耕作。而景帝年間,也曾詔曰:. 雕文刻鏤,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農事傷則飢之本也,女 紅害則寒之原也。夫飢寒並至,而能亡為非者寡矣。朕親耕,后親桑,以 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不受獻,減太官,省繇賦,欲天下務農蠶, 素有畜積,以備災害。彊毋攘弱,眾毋暴寡,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遂長。77. 這說明了上位者,太過奢靡的生活,會傷害到農事發展,因此帝后親自耕田、織 布,就是要作為天下的表率,讓天下人都能謹守務農本分,終至有所蓄積,得以 應付各種災害,使老有所終養、幼有所撫育。 如此一來,到了武帝年間不僅糧食滿倉、錢財頗有餘裕,更奠定了日後大漢 名將們南征北討的重要資本。. 二、經濟方面 誠如上文所述,由於文、景二帝秉持立國以來的準則,以休養生息不擾民為準 繩,造就倉廩滿、百姓家給人足的景象,這些資料在史冊上斑斑可考。.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 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悖牝者擯 而不得會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78 75.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史紀‧孝景本紀》 (臺北:泰順書局,1971.12) ,. 頁 448。 76.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文帝紀》 (臺北:鼎文書局,1995.1) ,頁 125。. 77.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景帝紀》 ,頁 151。 23.

(31) 武帝即位之初,因天下太平,加上前兩任帝王休養生息,若不遇水旱災或是饑荒, 基本上百姓便能豐衣足食,不僅京都和各郡縣的糧倉都盈滿、府庫積聚了很多的 財物,甚至錢財多到串錢的繩索都腐朽了,大量的糧食層層堆疊溢出倉廩之外, 腐爛而不能食用。百姓家不但畜有馬匹,田野中放眼望去也是馬匹成群,甚至騎 乘母馬的人不能參加騎馬的聚會行列;就連看守里巷大門者吃的也是美味食品, 在在顯示了當時國庫極為充裕。而滿心忿恨於匈奴一再欺壓,不想一味忍辱求全 的漢武帝,想要「雪恥」的時機終於到來。 但是,「三軍未發,糧草先行」。以漢、匈對戰來看,打仗需要「錢糧」、「馬 匹」 、 「人才」,這三種缺一不可。以最不可或缺的「錢糧」來說,雖然在多年積蓄 下,錢糧難以計算甚至腐朽了,但是戰爭是費錢的大事,就算是勝利的一方,所 付出的代價也很大,必須考慮到遠征軍隊的糧食攜帶問題、糧草運輸不便或者被 劫掠的風險,更遑論一旦告捷,邊疆城市的設置、軍民的安排,處處都需要「錢」 的打點。 《史記‧平準書》所載: 「千里負擔饋糧,率十餘鍾致一石。」79從千里之 外運送軍糧,大約每十餘鍾裡,只有一石才能運送到目的地,可見糧食的運送成 本耗費甚大。此外,飼養馬匹,運送軍餉,以及盔甲、武器等購置,處處都要錢 財的供應,即便國庫充裕,但在長期打戰下,又能撐多久? 至於馬匹的飼養部分,據史料所載,漢武帝時期,政府所飼養的馬匹曾多達 四十萬。甚至「天子為伐胡,盛養馬,馬之來食長安者數萬匹,卒牽掌者關中不 足,乃調旁近郡。」80為了與邊疆民族作戰,大量飼養馬匹,到長安地區就食者達 數萬匹馬之多,關中一帶養馬的士卒不夠,就從附近諸郡調撥,而一匹馬的糧草 相當於一般家庭六天的糧食,更別說還得由專門的人員來看護,這都是平時、戰 時都不能缺少的花費。 打仗致勝的第三個因素—要有領兵征戰的人才。有鑑於此,漢武帝在繼位的 最初二十年間,大力培養軍事人才,如衛青、霍去病等都是一時之選,同時吸收、 招降匈奴人來歸附,當時因功受封的勛貴中,就有十八位來自匈奴部族。且「而 78.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食貨志》 (臺北:鼎文書局,1995.1) ,頁 1135~1136。. 79.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史紀‧平準書》 (臺北:泰順書局,1971.12) ,. 頁 1421。 80.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史紀‧平準書》,頁 1425。 24.

(32) 胡降者皆衣食縣官,縣官不給,天子乃損膳,解乘輿駟,出御府禁藏以贍之。」81 只要胡人投降者,由縣官供給衣食,如財力不足,天子就減少膳食費用,解下自 己乘車的馬匹,並從私人倉庫御府中提供錢財來供應。 為了應付戰爭所需的錢糧,雖然立國之初,漢高祖曾嚴格限制商人的穿著與 不得乘坐馬車的規定,並限制商人子弟不得當官,以及課徵重稅,但武帝仍將人 才的拔擢轉向了商人階層,因而司馬遷於《史記》裡所稱的「興利之臣」於焉產 生。這批「興利之臣」的成員,包括東郭咸陽、孔僅、張湯、桑弘羊等,其中又 以前述的桑弘羊影響漢朝財經最為深遠,包括增加商業與工業的財產與貨物稅、 鹽鐵酒專賣、實施均輸與平準制度、統一貨幣的鑄造、賣官贖罪等,可說他的政 策施行貫穿了整個漢代。. 三、政治方面 西元前 209 年(約秦二世元年),匈奴頭曼單于的兒子冒頓弒殺了他,成為歷 史上稱霸草原的冒頓單于。 《史記‧匈奴列傳》說,此時的匈奴是勢力最強大的時 候,不僅北方的夷人完全臣服,並征服了北方的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 等國,是漢朝最大的敵人。漢朝初定,將韓信改派到代地,建都馬邑城,然韓信 卻投降匈奴,導致征伐過程中劉邦被圍困在白登山。為了脫困,除了密送禮物予 單于閼氏,日後並遣派劉敬與匈奴締結和親之約。 不過,冒頓單于並未就此滿足,常侵擾代地一帶,使得高祖不僅要送公主去 給單于當閼氏,每年還得奉送不少的棉絮、絲織品、酒米等食物,以此換得和平。 之後的文、景二帝,也與匈奴維持著和親政策的原則,締結昆弟之盟,即便當中 匈奴時有入侵中國之舉,但大致上雙方沒有太大的變動關係。 面對北方強權的威脅,武帝想要反撲。於是他召開一個御前會議,會中強調: 「朕飾子女以配單于,金幣文繡賂之甚厚,單于待命加嫚,侵盜亡已。邊境被害, 朕甚閔之。今欲舉兵攻之,何如?」82武帝的意思很明顯,即便送再多的錢財,或 是送公主去和親,匈奴仍是不會滿足的,為了可憐的老百姓著想,因此想出兵攻. 81.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史紀‧平準書》 (臺北:泰順書局,1971.12) ,,. 頁 1425。 82.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武帝紀》 (臺北:鼎文書局,1995.1) ,頁 162。 25.

(33) 打匈奴。漢武帝試探的話語,首先附和的是一位叫王恢的將軍,他並請纓上陣殺 敵。 不過,漢武帝此舉並未贏得多數大臣的認可,御史大夫韓安國即反駁說:. 不然。臣聞高皇帝嘗圍於平城,匈奴至者投鞍高如城者數所。平城之飢, 七日不食,天下歌之,及解圍反位,而無忿怒之心。夫聖人以天下為度者 也,不以己私怒傷天下之功,故乃遣劉敬奉金千斤,以結和親,至今為五 世利。孝文皇帝又嘗壹擁天下之精兵聚之廣武常谿,然終無尺寸之功,而 天下黔首無不憂者。孝文寤於兵之不可宿,故復合和親之約。此二聖之跡, 足以為效矣。臣竊以為勿擊便。83. 韓安國認為以高祖那樣的英雄,尚且有平城被圍困的情事發生,更何況匈奴兵強 馬多,光是馬鞍堆疊起來就有幾座城池那麼高。當時漢軍在平城七天沒有食物可 吃,還被編成歌曲來傳唱,但是高祖並無憤恨報復之心,因為聖人所考慮的是天 下百姓,而非一己之怒;孝文帝也曾聚集天下精英部隊,想與匈奴決一死戰,之 後才領悟到用兵之計不能長久,於是再締和親之約。這都證明兩國之間,不能輕 易動兵。 之後主戰的王恢又幾度跟韓安國辯駁,加上漢武帝極想開戰,最終命令王恢 著手準備:. 夏六月,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 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大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將三十萬 眾屯馬邑谷中,誘致單于,欲襲擊之。單于入塞,覺之,走出。六月,軍 罷。將軍王恢坐首謀不進,下獄死。84. 可惜的是,漢武帝首次的謀劃出師不利。而在馬邑事件後,武帝仍不死心,最終 在事件過後五年,命公孫賀、公孫敖、衞青、李廣四位將軍出擊,其中只有衞青 所率的軍隊小勝對方。雖說漢帝國第一次的反擊是輸了,但接下來的戰役,是贏 83.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韓安國傳》(臺北:鼎文書局,1995.1) ,頁 2399~2400。. 84. 班固著,顏師古注: 《漢書‧武帝紀》 ,頁 162~163。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NETs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ing discussion in Hong Kong abou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glish by joining local teachers in inter-school staff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space, this paper only deals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by referring to the `sutras` and

The research purposes of this paper are discussing the special connotation of the śūraṃgama-samādhi, and based o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treatises discussing the

This article is mainly to analyze the questions about biography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an masters in literatures of Buddhist Monks' biographi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Seeking to depart from Zheng Xuan and Zhu Xi’s different takes on the theory: “The paintwork is executed on top of the white backgrou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exam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