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5.1 綜合結論

本文建立各項簡單的創新設計方法,經由案例分析後,可以得到有效協 助設計工程師在創新設計環境化產品、執行產品改良級解決一切在製程當中 發生的矛盾問題。本研究利用 TRIZ 創新方法和品質機能展開的方式,希望 可以對從事環境化製程創新設計的工程師有即時的幫助並發展出一套綠色創 新產品開發流程。以往環境化產品的設計師密切的注意項產品的生命週期評 估,並對產品做進一步的作環境化改良。本文研發出一套創新產品的開發流 程,並構思出一套環境化創新的方法。

在 TRIZ 創新方法中可以利用 39 項工程特性參數及 40 項發明原則,解 決在製程矛盾上解決許多不同領域上的創新問題,並將在製程上的衝突問題 一一的解決。所以 TRIZ 可促進創新設計上的產品做規劃,以技術問題作為 核心,較無法顧慮到各個對產品創新設計到顧客對產品的需求。品質機能展 開是將顧客的需求轉換成技術上的要件並協助規劃出創新產品。

本研究藉由專家訪談的意見、品質機能展開法及 TRIZ 創新改良方法探 討抽自動洗衣機和熱水瓶、顧客對於產品的需求與製程生產這三方面的相關 性,結果分析如下:

一、專家訪談意見可得知

(一) 設計工程師在設計的時候需考量到原料的使用、能源使用、毒化物 使用、易拆解設計、可回收設計、耐久性設計、產品的服務效能等 七個要項。

(二) 自動洗衣機和熱水瓶的環境安全、減少運輸、節能、耐用程度、易 修改、噪音、和回收再利用等設計師做設計改良時最為重要的依據,

藉由專業製程可以改善產品的品質,達到利害關係人的需求。

二、藉由 TRIZ 創新改良方法得知

(一) 藉由環境化效應的因素可以產生七種影響產品的環境化效應因素,

如原料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毒化物使用、易拆解設計、可回收設 計、耐久性設計及產品的服務效能等七個要素,結合環境參數如重

量、體積、產品耗材、能源耗材、以有害作用、人體工學設計、可 重複使用率、使用方便性及廢棄後是否能再利用等主要因素並進一 步的可以得知顧客對產品的需求程度及權重。

(二) 利用 TRIZ 中的 39 個工程參數將可能在製程上發生的矛盾特性加入 QFD 並做成綠色創新設計,將消費者需求做一個加權的比對,並可 以了解到顧客的需求,對製程上做一個改善。

三、品質機能展開得知

(一) 藉由環境化效應找出四十個創新原則較強關係的設計良好品質商品 首先要突破的要素。並在研發製程中我們可以研發出顧客所需要的 產品。

(二) 利用品質機能展開法中,可以清楚分析消費者對於自動洗衣機和熱 水瓶對環境的安全考量、耐用程度、噪音、造型美觀、耐用程度、

易修復程度、節能及回收等品質需求,最後才考慮到耐用視為最重 要的考量。

(三) 可藉由 QFD 的品質屋中之矩陣關係圖中,可以知道產品在研發上所 遇到的困難,為了促使產品的好,我們要具備有良好的技術、敏銳 的觀察力、要有市場分析的能力及懂得將該產品創新至較高的附加 價值的商品以提昇創新技術的能力。

5.2 研究建議

本篇研究自動洗衣機和熱水瓶利用 QFD 方法探討出製程上的設計,經由專家 的訪談將顧客對產品上的需求及產品研發設計上結合 TRIZ 和 QFD 方法,可 以發現到在研發技術上遇到瓶頸,藉由研究方法的關係矩陣可以尋找出環境 化效應忠所著重哪些功能。面對著環保意識抬頭,在製程上需尋找出協助工 程設計的產品,將減少產品上的耗材及物料的耗損,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以 下是筆者在 QFD 方法中得到經驗,及相關研究範疇上提出幾個建議:

一、在 QFD 方法中應用於自動洗衣機和熱水瓶的設計生產上,傾聽消費者的 聲音,則導向為設計生產的要素,必須注重 QFD 方法,藉由品質屋及關 係矩陣可以以環境化效應的需求做設計及在製程生產當中的瓶頸,另一 方面對於製程研發內部對於該產品資源能夠更了解,提昇技術能數研發 的潛在能力及產品間的競爭能力。

二、本研究中發現顧客需求對於自動洗衣機和熱水瓶的環境安全考量及產品

耐用程度是較為重要的因素,而消費者卻將清潔保養考量放到最後考 量,進而自動洗衣機和熱水瓶的耐用程度、噪音、回收等需求考量有必 要時也要深入研究。

三、自動洗衣機和熱水瓶最大的購買組群,依年齡、性別、用途等需求不同 產生不同的購買組群,因此建議有意研究者針對不同的組群作深入的分 析探討。

參考文獻

1. 王仁慶(2002),「TRIZ 創新設計方法之改良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 程學系碩士論文。

2. 赤尾洋二(1991),「新產品開發品質機能展開之實務應用」,中華生產力中 心 QFD 研發小組編譯,中國生產力中心:台北。

3. 郭財吉(2003),「綠色品質機能展開」,經濟部工業局 綠色設計聯盟,第 六期。

4. 馮展華(2000),「機械工程之創意工程設計方法」,教育部顧問室「創造力 與創意設計教育師資培訓」計畫。

5. 黃永東(2005),「整合 TRIZ 和 QFD 的創新產品規劃之探討」,品質月刊,

第四卷,第二期,第 64-68 頁。

6. 劉志成(2003),「TRIZ 方法改良與綠色創新設計分法之研究」,國立成功 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7. 黎欣怡(2003),「應用品質機能展開於醫院整體服務品質之研究—以萬芳 醫院為例」,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8. 邊守仁(1999),「產品創新設計-工業設計專案的解構與重建」,全華科技 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9.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World Wild Website, http://www.bridgestone.com/tech/index.asp

10. Chen J.L., Liu C.C. (2001), An eco-innovative design approach incorporating the TRIZ method without contradiction analysis , Journal of Sustainable Product Design ,1(4),pp263-274.

11. D. W. Clarke. (1997), “ TRIZ: Through the Eyes of an American TRIZ Specialist-A Study of Ideality, Contradictions, Resources,” Ideation International, Inc., Detroit , Michigan .

12. Desimone LD, Popoff F. (1997), Eco-effciency: the business lik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mology.

13. Ellen Domb. (1998.11), ” The 39 Features of Altshuller’s Contradiction Matrix ”, The TRIZ Journal, November ,http://www.triz.journal.com 14. Hajime Y., Takaaki I. and Hiroshi K. Z. (2002), ”Innov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by integrating QFD and TRIZ”, Vol 40 , No.5,pp.

1031-1050.

15. Hauser, J.R, and Clausing, D. (1998), “The House of Qual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Vol 66 , pp 63-73.

16. J. Terninko (1997), “The QFD, TRIZ and Taguchi Connection:

Customer-Driven Robust Innovation,”The Ninth Symposium on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17. Klein, Stephen, and Rosenberg, Nathan(1986), An Overview of Innovation, In Ralph Landau and Nathan Rosenberg, The Positive Sum Strategy,

Washington:National Academic Press ,pp275-306,.

18. Liu, C.C. and Chen, J. I. (2001), “A TRIZ Inventive Design Method without Contradiction Information,”The TRIZ Journal , September ,

http://www.triz-journal.com/

19. P. F. Bariami, G. A. Berti and G Lucchetta (2004), “A combined DFMA and TRIZ approach to the simplification of product structure,” Engineering Manufacture , Vol 218 ,No 8 , pp. 1023-1027.

20. R. Stratton, D. Mann (2003), “Systematic innovation and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behind TRIZ and QFD,”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pp.120-126.

21. Rooyzen, Z. (1997), “TRIZ: acceleration of conceptual design in product development,”Transactions from the Ninth Symposium on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Michigan, Vol 139, pp 441-445.

22. S. D. Savransky (2000), Engineering of Creativity: Introduction to TRIZ Methodolog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CRC Press, Boca Raton.

23. Tak Hur, Jiyong Lee, Jyliyeon Ryu, Eunsun Kwon (2005), “Simplified LCA and matrix method in identifying the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a product system,”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75(3),pp229-237.

24. Terninko, J. (1997), “The QFD, TRIZ and Taguchi connection:

customer-driven robust innovation,” Transactions from the Ninth Symposium on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Michigan, pp. 187-194.

25. Terninko, J., Zusman, A. and Zlotin, B. (1998), Systematic Innova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RIZ, CRC Press LLC.

26. V. Kosse (1999), “Some Limitations of TRIZ Tools and Possible Ways of Improvement,”Conceptual and Innovative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AS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