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根據前述對Baudrillard符號消費理論的分析,茲將研究結果,歸納以下四項 結論:

壹、Baudrillard符號消費理論孕育自法國後現代思潮,並從其生平體

驗發展出獨特的論述風格,其理論核心概念則來自於對Marx生

產理論、Debord景觀理論與McLuhan媒體理論的批判

一、Baudrillard吸納法國後現代思潮的批判觀點,以發展其理論核心概念 Baudrillard處在現代性過度發展的的時代背景下,透過法國後現代思想的批 判角度,觀察到法國社會因理性與科技的高度發展而出現了主體過度膨脹、表象 無法再現真實、理性化邏輯過度化約的危機。Baudrillard反現代性的思維,展現 在對主體性哲學的批判、對再現式認識論的質疑與對理性化邏輯的否定,並從中 開展其客體系統的符號邏輯、媒體消費的擬仿運作與泯除差異的內爆作用之相關 論述,進而孕育出符號消費理論中三大核心概念——符號、擬仿與內爆。

首先,Baudrillard在客體系統中符號邏輯的相關論述,強調消費社會中商品 符號將反客為主,取得宰制人類主體的霸權,以此批判現代性文化中過度膨脹的 主體權力。其次,Baudrillard在媒體擬仿作用的相關論述中,強調消費社會中商 品符號透過媒體擬仿作用,致使符號無法對應回真實而產生虛假擬象,以此質疑

表象界能一一對應至實在界的現代性論述,以擬象式思維來批判再現式思維。最 後,Baudrillard認為符號內爆後的社會將進入價值碎形的階段,所有的二元差異 與價值都將消逝,解放了以往被二元對立結構所壓抑的多元向度,用以批判受理 性化邏輯侵蝕的社會現象。

二、Baudrillard個人生平經歷塑造其過度化的理論風格

Baudrillard個人的生平經歷影響了他獨具風格的論述方式,其農家生長環境 使他產生惰性思維的寫作傾向,參與革命的經歷使之產生極端化的論述風格,而 學術生涯的經歷則使他產生決裂性的發展理路。首先,在其農家的生長背景養成 他順應情勢的閒散性格,使他在面對符號可能全面掌控人類的情勢,提出了具有 惰性思維的批判策略,讓符號繼續過度化發展,人類主體只要偽裝成不作聲色的 沈默客體,不要讓媒體擷取到你的意見符號就好。其次,在其追求學術的經歷中,

體驗到遠離家鄉、遠離學術主流的邊緣感受,此種與生長環境、與主流決裂的際 遇轉化成他在學術論述中,敢於衝撞傳統、顛覆主流思維的論述風格。再者,

Baudrillard在參與左派革命的挫敗體驗中,發現左派革命思想與行動的限制,轉 而尋求更強烈極端的批判觀點,以此發展出極端化、過度化的論述風格,以追求 驚世的批判效果。

三、Baudrillard對Marx生產理論、Debord景觀理論與McLuhan媒介理論進行批 判,從中開展其理論三大核心概念

Baudrillard從對Marx生產理論、Debord景觀理論、McLuhan媒介理論的批判,分 別形成符號消費理論中的三項核心概念。首先,Baudrillard發現Marx生產秩序無 法全然解釋當代消費社會的各種現象,提出符號秩序的新視野,以消費模式來補 充Marx論述中的生產模式,加以探討Marx所忽略的消費者異化問題。其次,

Baudrillard透過Debord對景觀社會的批判視野,發現消費異化的問題不能只探討 到形象霸權的層次,應深入探討產生虛假形象的動力來源,因而發現符號透過擬 仿作用來產製擬象,提出符號霸權與擬象分析來深化Debord在形象霸權與形象概 念的相關論述。再者,Baudrillard擴充McLuhan對媒體運用的分析,認為McLuhan 所提出的時空內爆概念只能表面地說明媒體現象,因而提出差異內爆的概念深入 地解析媒體過度擬仿所產生的現象。Baudrillard以媒體的擬仿作用來延伸闡述 McLuhan媒介即訊息的概念,提出媒介即模型的思維,並批評McLuhan對媒體過

於樂觀的論調,將其「媒體是人的延伸」轉為「人是媒體的延伸」,以此增強其 符號消費理論的批判力道。

貳、Baudrillard認為當代消費社會在媒體過度發展下,商品符號化與

擬仿化將使人類進入超真實的內爆社會景況

一、Baudrillard商品符號化造成人類自我認同、人際關係與消費欲望受符號霸權 所宰制

Baudrillard採取符號學的角度,首先深入探索物品從使用價值轉向符號價值 的發展脈絡,以理解商品符號化的生成背景;其次分析符號商品的價值、功能與 運作邏輯,發現商品能透過社會地位、文化位置的符號意涵,來彰顯其商品價值,

並根據差異性的運作邏輯來滿足人類尋求秀異、認同與階級流動的消費欲望;接 著,進一步分析商品符號化的行銷手法,發現商品符號化的心裡動力來源是人類 的三種欲望——收藏佔有的欲望、尋求認同與差異的欲望以及建立關係的欲望,

也發覺媒體透過購物網絡的建構、文化氛圍的營造與時尚邏輯的運用,系統化的 操作符號,以激發消費者的三種欲望。再者,Baudrillard透過對商品符號面向的 分析,進而探究商品符號化所產生的社會效應,發現人們透過商品符號體系來建 構其社會關係,經由符號消費進行社會階級的定位與流動、個人風格的樹立以及 社會溝通。最後,Baudrillard認為人們在享受符號消費的過程中,將其欲望與社 會關係交由商品符號來滿足與表現,將導致符號反客為主地操控人類主體,商品 符號作為控制機器的現象,不僅是擁有龐大符號資本者能夠控制他人,更可能出 現符號反撲人類的文化危機,Baudrillard由此強調批判符號霸權的必要性。

二、Baudrillard認為媒體擬仿作用將造成人類陷入與真實生活疏離的擬象危機 Baudrillard以符號學的角度剖析當代消費社會中的擬象生成背景、運作邏輯 及其社會效應,以醒示人類當代消費社會中的擬象危機。首先,Baudrillard從符 號與真實的對應關係以及表象次序的社會發展階段中,發現表象次序從再現次序 轉向擬仿次序、符號特性從確定性轉向不確定性、主控權則從人類主體轉向符號 客體,在此背景下擬象因運而生。其次,Baudrillard探究媒體製造擬象的運作邏

輯,發現媒體會設計模型先行的擬仿軌道,或採用數位式的二元問答結構,來擬 仿真實、創造真實。最後,進一步探究媒體擬仿作用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造成 當代社會呈現超真實的景況,人類將被真假難辨的擬象商品所包圍,並受到媒體 與符號的全面操控,Baudrillard由此強調解決擬象危機的必要性。

三、Baudrillard認為符號內爆後產生人類認知方式的表層化、公私領域界線的泯 滅、二元價值分界的崩毀等文化危機,其以象徵交換溝通模式與沈默客體兩 項批判策略解除此危機

本研究對Baudrillard內爆概念進行分析,並探究Baudrillard所描繪的內爆社 會景況,進而析究Baudrillard對於內爆危機所提出的兩項批判策略。首先,

Baudrillard認為內爆作用是在媒體過度化發展與符號擬仿作用下,因負載過多的 真實而造成符號與真實的指涉關係產生爆裂的現象,此種內爆作用將導致符號與 真實無法互相指涉、真實與虛假的界線模糊不清。其次,Baudrillard進一步剖析 內爆社會的現況,發現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過於平面化、公私領域的界線泯滅、

文化價值的傳統分界消弭,進入一種去深度、去隱私與去價值的內爆空間。最後,

針對自商品符號化後,符號透過媒體擬仿作用而造成意義內爆的文化危機,

Baudrillard提出兩項批判策略,期望以象徵交換溝通模式來解決當代消費社會流 於單向的溝通模式,並呼籲大眾學習客體的沈默策略來抵抗人為的單向回饋機 制。

參、Baudrillard符號消費理論的限制在於概念過於艱澀抽象、忽略受

壓迫者的能力限制、過於貶低消費者形塑世界的能力、觀察面向

過於單一化與欠缺可行性

雖然Baudrillard以其過度化的書寫風格使其論述更能跳脫傳統批判框架,偏 激地展示人類主體的無能,能夠喚醒人們在面對符號消費文化時的批判性自覺,

提供媒體研究者從媒體運作邏輯、媒體民主精神……等新的思考面向,並促進後 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發展。然而,Baudrillard的符號消費理論仍有許多不足 與缺失。

一、其理論概念過於艱澀抽象

Baudrillard自創或引用其他領域的新奇概念來分析當代消費社會,卻未能加 以解釋與定義,導致理論落入過於模糊抽象的層次。

二、其論述忽略受壓迫者的能力限制

Baudrillard提出符號內爆後價值碎形的社會景況時,輕易地推論每個人都能夠透 過多元符號的重組,來超越自身性別、種族、政治、美學的限制,變身為超性別、

超種族超政治與超美學的新擬象形象,此論點忽略了在各領域受壓迫者的巨大束 縛,過度高估他們使用符號的能力,導致其理論無法細膩地去探討在各領域受壓 迫的人類要如何去享受一場多元符號的變身遊戲。

三、過於貶低消費者形塑世界的能力

Baudrillard太過偏激地強調符號霸權對人類的宰制,過於貶低人類主體在消費過 程中自主選擇的能力,因此無法在其符號消費理論中加以探討如何賦予人類運用 符號的知能,如何開展人類有自覺意識地進行愉悅的消費實踐,享受日常生活的 美學消費新體驗。

四、觀察對象過於單一化

Baudrillard在探討媒體與大眾之間的溝通模式時,對於媒體形式與大眾組成 這兩個觀察對象的分析過於單一化,忽略了媒體形式的多樣化與大眾的異質性,

導致其符號消費理論無法進一步去探討,人類可以開發何種媒體形式來改善當代 社會過度單向的溝通形式,而不是只提出象徵交換溝通模式來作概念上的啟發,

另外,若能注意到大眾組成的複雜性,就能進一步分析各異的大眾群體在面對符 號消費文化的衝擊時,會有何殊異反應,以提出更具體可行的批判策略,而不會

另外,若能注意到大眾組成的複雜性,就能進一步分析各異的大眾群體在面對符 號消費文化的衝擊時,會有何殊異反應,以提出更具體可行的批判策略,而不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