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驗課程相關研究

經驗課程是指學生在教室中透過教師實際運作課程後,所得到的學習經驗及感受 (Goodlad et al., 1979),並強調學生有各自不同的經驗及詮釋方式,且所有的學習均由學 習者與環境相互作用後所產生的結果,使課程的規劃與執行有特殊性。許智英 (2002) 提 到經驗課程所探討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經驗,亦就是課程經驗。因此,以下將針對 相關研究進行討論,以尋找出相關研究所關注的議題及研究方式與結果,以使本研究更 趨於完善。

ㄧ、一般學科學生經驗課程研究

有關經驗課程之相關研究主要以學生為研究對象,其探討內容主要是瞭解學生在上 完某學科後對課程的感受與想法 (李昭瑩,2004;邱惠群,2001;徐本亭,2011;莊采 珂,1999;許智英,2002;陳以叡,2010;曾麗妏,2008;鄭又嘉,2005;鄭青青,2002;

蘇苑瑜,2012)。由以上相關研究可知,經驗課程主要是學習者自身對於教師所教授課 程的個別詮釋,是以學習者為主要對象,並且透過質性研究方法內的參與觀察以及訪談 為主要研究途徑,以文件資料及相關記錄為輔,以瞭解學習者對於學校內經驗課程的感 受。

有教師以生命教育之課程來進行探討 (邱惠群,2001;徐本亭,2011),分別以國中 及國小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試圖瞭解學生在課程中的學習經驗。透過訪談及觀察之方 式蒐集資料,訪談部分除了學生外,另也訪談了導師、課程規劃教師、授課教師以及輔 導主任,試以多面向之觀點探討學生經驗課程,在研究結果部分亦發現學習者對於課程 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很清楚,對於生命教育課程在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熟悉,以致在課堂 中與教師互動較少且較無心參與討論,但從學生學習心得來看卻已達到各單元之目標,

而學生則認為教師之個人特質、肢體語言、課程、人員、時間及環境等部分會影響其學 習,此部分也會因學習者個人之經驗有差異存在,生命教育課程實施需與學生日常生活

經驗相符,才可使課程經驗變為有意義,對於與平常上課較不同之方式,如:影片欣賞、

體驗課程等,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而講述方式的教學,學生則較不喜愛。

莊采珂 (1999) 與鄭又嘉 (2005) 分別以多元文化課程及學校本位課程來探討學生 的經驗課程,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學生的聲音,來瞭解學生對於該課程之感受及學習 經驗。主要研究方法係透過觀察以及訪談來蒐集資料,並輔以相關文件來做資料分析。

由研究結果可知,學生的經驗課程與教師的運作課程有所差異,且上課時是以師生雙方 的生活經驗為媒介,以共同創造經驗的過程,教師上課的態度會影響學生的課堂參與情 形,同儕間的次文化亦會影響學生上課的態度,而多元的上課方式則會使學生提升其學 習動機及態度。

上述相關研究,對象多以中、小學學生為主,而曾麗妏 (2008)、李昭瑩 (2004) 及 鄭青青 (2002) 則是以幼兒園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三者皆將經驗課程視為幼兒在學習 環境中與人、事、物相互作用的歷程與結果,其含括幼兒對學校和課程的所有知覺、感 受及其歷程經驗。其主要研究方法為觀察和訪談,藉此探討幼兒對課程的知覺與感受,

研究結果發現幼兒會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活動,並對於自己本身所經歷的課程及 活動可完整的描述;其次,教師的期望與對待會因幼兒的能力不同,而有所差異;幼兒 對於較高認知或與自己較不相關的課程會較不喜愛;最後則都發現幼兒雖經歷相同的教 師運作課程,但對於幼兒本身的經驗課程卻有各自的獨特性,也就是說經驗會因個人所 喜愛且關注的事情不同而會有所差異。

此外,亦有相關研究主要係探討學生對於某單一科目的課程經驗,例如:公民與社 會科、生活科技課程以及英語課,以瞭解學生對於該課程之詮釋與感受。蘇苑瑜 (2012) 以不同性別教師所教授之班級為研究對象,主要科目為公民與社會科,試探討教師對性 別課程詮釋的差異、運作課程的性別差異以及學生經驗課程的性別差異,透過參與觀察 及訪談方式來蒐集資料,其結果為不同性別教師的性別課程詮釋差異反映在其教學上;

運作課程的性別差異與教師的教學詮釋及課堂師生互動有關。在生活科技課程方面,許 智英 (2002) 以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性別學生對於該科的態度、看法及感受,

並試瞭解學生於課程中真正學習到的內容為何,以及探討此課程影響個人學習經驗的因

素,透過觀察以及訪談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其研究結果發現學生的經驗課程與理想課程 設計上有所落差,且傳統刻板印象的影響對於女性在學習環境方面較不利。而陳以叡 (2010) 以英語課為研究主題,在研究方法部分則運用訪談、問卷調查以及觀察之方式來 進行探討,其結果顯現出國小學生對於英語課的上課感受以及學生對於英語課的自我想 法,且在影響因素部分,與學生在生活方面較相關的,如:同儕、補習等經驗影響甚多。

綜觀上述經驗課程相關研究,可發現其研究主題皆希望透過研究來瞭解學生對課程 方面的詮釋與感受,且研究方法均透過課堂觀察以及訪談做為主要蒐集資料之方式,文 件資料則是作為資料分析的輔助工具,相關研究結果因各研究所探討的目的及問題不盡 相同,但整體可歸納出幾點在研究中所發現的結果:經驗課程因個人所選擇參與及有興 趣的課程不同,因此,縱然有相同的課堂經驗,但學生會有各自不同的經驗課程;其次,

相關研究中提到,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家庭經驗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及其對課程的喜好,且 同儕以及環境亦會影響學生對於經驗課程的詮釋;最後,學生對於課程的上課方式較有 自我想法,對於制式化的講述方式學生較無上課興趣,以多元化、體驗式課程以及與自 身相關之課程較可提升其上課動機。一般學科學生經驗課程研究歸納整理重點如表 1:

表 1

表 1

二、體育班/課學生經驗課程研究

體育方面的經驗課程在相關研究數量上明顯較少,近年來隨著教學重心由教師轉移 至學生,體育方面相關研究在學生學習方面的課程經驗議題也隨之興盛,其所探討主題 主要是藉由參與觀察探討學生在校學習的經驗,並瞭解這些經驗對於學生的重要性及影 響 (林佳瑩,2011;黃月嬋,1999;劉明光,1998;顏宛平,2013;羅書婷,2009),其 歸納整理重點內容如表 2。

惟有一篇與體育相關之研究是以課程模式介入,探討國中學生在此模式上課方式中 的經驗,試以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實施,來瞭解學生對於其課程的經驗 (顏宛平,2013),

研究者主要以攝影、訪談以及相關文件資料等方式來蒐集資料,並加以分析與統整,以 描繪出學生在體育課中施以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的課程經驗,以供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在體育課程中所經驗的內容含有認知、行為以及態度等部分,其又包 含運動認知、責任認知、運動技能學習、責任行為、小組運作、班級運作、師生互動、

課堂安排、課程態度等,所涵蓋範圍極廣,可見學生的課程經驗有許多不同的面向,且 每位學生在課堂中皆有不同感受;此外,在教學部分,教師可設計較多元化的情境,讓 學生可在各種情境中做不同的嘗試,以使學生能展現出正向的負責行為;教師的教學與 學生的學習之間有認知方面的差異,所處的立場不同較容易產生較大的距離,因此,教 師宜適當的調整教學節奏,以等待學生跟上學習的步伐。

黃月嬋 (1999) 試探討師院生在體育課程中的所經驗到的經驗課程以及感受,其研 究方法主要使用深度訪談,輔以觀察、文件分析以及問卷等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相關研 究結果發現學科課程內容不實用、欠缺系統性的組織,呈現方式沉悶使學生上課較無興 趣,而影響學生經驗課程的因素有教師、同儕、環境以及個人經驗,體育課程組織方面 需再做調整,因課程內容與學生本身無關,因此呈現出理論無用、現實為上的上課態度。

此外,林佳瑩 (2011)、劉明光 (1998) 以及羅書婷 (2009) 則將焦點關注於體育班 運動代表隊學生身上,以參與觀察之方式與學生一同上課,並輔以訪談瞭解學生對於學 習、訓練方面的經驗,透過長時間與學生接觸及互動,發現體育班學生在學科學習方面 以有興趣與實用性為主;在校學習時,教練扮演重要角色,教練的言行舉止、態度、觀

念等會影響學生學習、觀念、價值、升學及人格養成等,對於學生的發展影響甚大;環 境、同儕互動、師生互動等會影響學生對於經驗課程的詮釋,並對於學生的行為、態度、

生涯發展等造成影響;各運動項目的特殊性,如田徑的訓練內容單一、菁英主義等,對 學生在學習上也會帶來影響;其他像學校的行政措施、家長的態度、運動的負面現象等,

亦會在不經意中造成影響。因此,體育班運動代表隊學生在校學習雖有共同的課堂經驗,

但會因其所屬的環境、教練的觀念態度、同儕間的互動、各運動項目的特性以及相關行 政措施等造成不同的影響,因此,學生在經驗課程中所學習到的、關注的,會因個人過 去經驗、不同的環境或有興趣的部分不同而有所差異。

但會因其所屬的環境、教練的觀念態度、同儕間的互動、各運動項目的特性以及相關行 政措施等造成不同的影響,因此,學生在經驗課程中所學習到的、關注的,會因個人過 去經驗、不同的環境或有興趣的部分不同而有所差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