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個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經驗課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個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經驗課程"

Copied!
1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一個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經驗課程. 研 究 生:湯子葳 指導教授:林靜萍. 中華民國 103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一個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經驗課程 2014 年 6 月 研 究 生:湯子葳 指導教授:林靜萍.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體育班學生之經驗課程及其影響因素。以臺北市一所高中體育 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以參與觀察、訪談以及文件分析等多元方法進行資料蒐集, 並以持續比較法分析資料,其結果如下:一、學生上課時的自我行為表現,影響著教師 的教學及同儕的學習權益。二、過去不同學習經驗,使學生程度落差極大,面對學業呈 現太簡單、聽不懂的兩種極端現象。三、實用性質的運動傷害防護使學生有較高參與動 機,理論性質的運動科學概論,因教材無參考依據,難易度不符合學生之能力。四、體 育班學生受到個人自我認同、角色位置的不同,而詮釋出不同的經驗課程。五、個人過 去經驗、重要他人、課程和環境的互動會影響體育班學生的經驗課程,其影響程度會因 學生在意程度而有不同。根據上述結果進而提出以下建議:一、規劃體育班一般學科的 教材,以符合體育班學生能力,並增加學習動機。二、體育班並非僅提供一種升學方式, 應提升學生學業成績及與其他同儕的互動機會。三、任課教師應使學生有正確、適當的 學習態度,並給予學生適合的課程內容。四、教練、教師與家長應相互協助,提升學生 學習表現。五、未來可針對體育班課程實施現況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 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學業學習經驗、訓練經驗、影響因素. iii.

(3) Student athletes'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A case of senior high school athletic class June, 2014 Author : Tang, Tzu-Wei Advisor: Lin, Ching-Pi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of senior high school athletic class student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se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second-grade athletic students from a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Multiple methods were used to collect research data includ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terview verbatim and related documents, and constant comparative was utilized to analyze these data.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ings: 1. Students' self-behaviors would affect teachers' teaching and peers' learning rights. 2. Two opposite phenomenon in terms of “too easy” or “can’t understand” would occur fo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experience while they interpreted their academy learning experience. 3. Students had more motivations in learning practical curriculum, such as sports injury and protection, than theoretical curriculum introduction of sport science,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ontent criteria which might define what kind of materials would fit students’ ability. 4. Students mad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for the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they learned in accordance with personal self-identity and positions of different roles. 5. The interactive of personal experiences, significant others and environment would affect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It would also influence by students' level of atten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re are five suggestions: 1. The need to plan athletic class' textbook which would match students' abilities and enhance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s. 2. The policy of athletic class is not only a way of entering to a higher school, but also a way to enhanc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interaction with iv.

(4) peers. 3. Teachers should place emphasis on students’ appropriate learning attitudes and provide suitable learning content and environment. 4. Coaches, teachers and parent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take care of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s. 5. For further study, it can examine the implementing problems of athletic class curriculum.. Keywords: athletic class curriculum guideline in senior high school, academic learning experience, training experience, influence factors. v.

(5) 謝誌 兩年的時間飛也似的過了,在這學術的路上,感謝指導教授靜萍老師一路的帶領, 使懵懵懂懂的我可以了解研究的奧妙並順利完成碩士學位,若不是老師當時願意簽下那 指導教授的表格,或許沒有現在的我,當初的景象歷歷在目,也永遠將感恩放在心裡。 再來要感謝兩位口委瑞福老師及瑞成老師,給予子葳在論文上的指導,有了兩位專家的 協助,使這本論文能更加完整。在過程中,也感謝參與的學校、老師以及學生,要不是 有他們的全力配合及協助,研究也無法順利完成,在此由衷的感謝。 在師大的這兩年,要感謝運動教育學群的師長們,讓我們享受學術裡的奇幻旅程, 並讓我們體驗辦活動的「樂趣」 ,只有親身經歷過才了解其中的甘甜苦辣。當然,也謝謝 研究室的每一位夥伴,謝謝彥伶學姊三不五時的談心,讓我更認清楚我自己;謝謝抬頭 問就有答案的豐閔學長,在充滿疑惑時,總是可以讓我重整思緒;謝謝莉安姊大學及碩 班的陪伴,雖然你總是人來瘋但我還是很愛你的;謝謝恩華總是願意付出自己的時間, 幫忙我們處理事情,你超有才的;還有謝謝阿蘇學長、宛平學姊、佳鋒學長、婉珍學姊、 雅鈺學姊、思攸學姊、康康學長、詠儒、鈞合、阿甘等大家的陪伴與鼓勵,讓我在研究 室的生活總是充滿歡樂、笑聲,最重要的是靜萍家的各位,一路上的協助及鼓勵,並在 這充滿愛的家門中學到很多,尤其是小魚學姊、幸鈞和大慶,在這兩年 730 天一起走過 的日子裡,充滿著我們一起做研究、出差、玩樂的回憶,很開心在研究所遇到了你們, 使這學術的領域也充滿著屬於我們的共同回憶。 最後感謝一路上支持我、幫助我的每一個人,特別是我最親愛的家人們,謝謝你們 全力支持我的每一個選擇、讓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讓我無後顧之憂地自在飛翔,並 朝自己的目標邁進。還有一群不管我身處何處,總會陪在旁一同鬥嘴的夥伴,沒有你們 我想我應該壓力會很大,是你們讓我可以無條件地做自己,謝謝你們! 湯子葳 謹誌 2014 夏. vi.

(6)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所長)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 ............................................................. i 論文授權書 ................................................................................................................................ i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v 謝誌 ........................................................................................................................................... vi 目次 .......................................................................................................................................... vii 表次 ............................................................................................................................................ x 圖次 ............................................................................................................................................ x.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4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5 第六節 名詞解釋 ............................................................................................................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經驗課程之意涵 ................................................................................................ 8 vii.

(7) 第二節 經驗課程相關研究 .......................................................................................... 14 第三節 高中體育班課綱之內涵與實施 ...................................................................... 24 第四節 高中體育班學生之學習 .................................................................................. 3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37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及研究參與者 .................................................................................. 39 第三節 前導研究 .......................................................................................................... 47 第四節 資料蒐集方法 .................................................................................................. 49 第五節 資料來源與處理方式 ...................................................................................... 52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58. 第肆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 60 第一節 我們是體育班 .................................................................................................. 60 第二節 一般學科課程經驗 .......................................................................................... 68 第三節 專業科目課程經驗 .......................................................................................... 84 第四節 體育班學生詮釋的經驗課程 .......................................................................... 98 第五節 影響經驗課程的因素 .................................................................................... 109. viii.

(8) 第伍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 125 第一節 結論 ................................................................................................................ 125 第二節 建議 ................................................................................................................ 128 第三節 研究省思 ........................................................................................................ 130. 引用文獻 ........................................................................................................... 133. ix.

(9) 附 錄 附錄一:研究說明書 ............................................................................................................ 140 附錄二:教師研究參與同意書 ............................................................................................ 142 附錄三:訪談大綱 ................................................................................................................ 143. 表 次 表 1 一般學科學生經驗課程研究 .......................................................................................... 17 表 2 體育班/課學生經驗課程研究 ......................................................................................... 21 表 3 正式訪談受訪學生基本資料 .......................................................................................... 46 表 4 高二體育班課表 .............................................................................................................. 46 表 5 參與觀察時間表 .............................................................................................................. 54 表 6 資料編碼管理方式說明 .................................................................................................. 57. 圖 次 圖 1 研究架構圖 ...................................................................................................................... 37 圖 2 研究流程圖 ...................................................................................................................... 38. x.

(10) 第壹章. 緒論. 運動員需要有高度的智慧,因為他們需要觀察對手及場上的狀況;需要在面對極大 的壓力下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需要在無聊沉悶的訓練中給予自己新的思考,這些如 果不是運動選手,你/妳可能無法感受、無法體會。常被冠上「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之 稱呼;常被其他同學持以不屑一顧的眼神對待,但誰又能真正瞭解學生運動員要上課又 要練習的處境呢?而體育班的學生真的只能在運動場上得到掌聲,在學業表現毫無起色 嗎?那麼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關注的是什麼呢?在這當中又有什麼是屬於他們自己的經 驗呢?這些經驗對於他們的意義又如何呢?哪些因素又會影響他們對於經驗詮釋呢? 是以,透過體育班學生經驗課程的描述,進而瞭解學生在校所學習以及關注的焦點,以 提供體育班學生在學習上有更好的目標。 綜觀上述,研究者將針對本研究之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範圍、研 究限制以及名詞解釋等作相關說明,以下詳述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體育班,多數人對於此班級的看法都認為是功課很差、沒在念書、頭腦簡單、只會 運動等,總是負面看法大於正面,當體育班學生每天辛勤的付出練習,想在比賽場上發 揮自己的實力,以獲得最好的成績時,多數人卻只注重結果,對於過程的付出卻毫無人 知,陳怡帆 (2011) 曾以自己是體育保送生的經驗描述了個人的成長歷程,每天早上五 點開始練習,練完到學校上課,上完課再去練習,每天都做一樣的事情,僅有週日有些 許的休息時間,努力付出只為了在大型賽會站上頒獎臺,曾經風光的選手到了大學卻也 需做出人生中的重要決定,對於自己的專長項目已無心練習,只想回歸一般學生好好念 書,為就業做準備,於是乎當運動選手不論過去有多大的光環,終究還是要回歸到「學 業」及「就業」這兩部分,因此,在學生時期所打下的學業基礎很重要,要有亮麗的未 來,學業已成為影響成敗的因素之一。 1.

(11) 從國中開始接受校隊訓練的我而言,訓練與學業兩者是可兼顧且會有傑出表現的, 我從未就讀過體育班,國中如此高中亦是,在普通班內隨著一般同學的步伐一起前進, 雖然我必須早起訓練,放學後也需訓練,花費在訓練的時間比學業還要多出許多,雖然 在課業方面沒有特別傑出的表現,但我始終要求自己必須維持在平均左右,一方面督促 自己,另一方面則是不想讓別人看不起。每天早晚的訓練,回到家能讀書的時間也不多, 所以我必須將時間分配的比別人更好,但在臺灣以升學為主的社會中,某些教師與同學 對於校隊的學生總是以輕藐的態度來看我們,似乎訴說著我們在學業上不會有好表現, 甚至無法考取學校。到了高中,許多同學及朋友都就讀了體育班,而我選擇繼續在普通 班讀書,外出比賽相遇與他們聊著學校生活,發現他們在體育班中「學業」幾乎不在他 們的世界裡,而這也造就了許多人到大學後,因為自己學業落後進而轉學甚至是休學, 因此,這不禁讓我對於體育班學生在學業學習方面產生極大的興趣,開始想關注他們對 於學業的態度以及學科課程對他們的意義,讓我可從中更認識體育班。是以,我開始著 手蒐集與體育班相關之文獻,並也藉由相關研究與體育班學生做接觸及相處,希望能透 過與體育班學生的相處及文獻的閱讀,拼湊出屬於體育班學生的生活經驗。 體育班自 1971 年起開始設立,是希望藉由集中訓練方式,以培養具有潛力與優秀 之運動人才,做有計畫的長期培訓,惟在課程規劃上並無明確規範 (曾瑞成,2009)。 直到 2008 年教育部訂定中學體育班課程綱要,其綱要之訂定給予了體育班學生在學習 方面有明確的指引方向,並使體育班課程法制化。課程綱要訂定之目的,主要係要提升 體育班學生之競爭力,以及研訂體育班各科之教學節數、教學目標、教材綱要、具體實 施方法以及彈性的課程內容,以增進教師教學效能,有效達成體育班教育目標,培養學 生實用能力以及全人發展。 課程綱要之訂定,主要意識到優秀運動員應具備體能、技能、知能三者,而目前體 育班學生除專項訓練外,在人文素質部分較為缺乏,另外在壓力調適以及其他相關能力 上也顯得不足,因此,為提供優秀運動員在校園生活得以適性發展,並培養相關技能, 使課程將教育、訓練以及比賽融為一體,藉此規劃了運動英語及會話能力、生涯規劃能 力以及運動專業能力等課程內容,使優秀運動員可以更具競爭性,並朝國際化方向發展 2.

(12) (曾瑞成,2009)。而課程綱要之訂定也參考了其他先進國家對於優秀運動員課程的安排, 希望可使體育班學生在高中階段能增進自我能力。教師部分則可因課程綱要的訂定,有 更明確的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使教師在課程運作及教學上可以較符合學生能力來安排 內容,以減少學生所學與自身無關之現象發生。 然而,教與學中蘊藏著一種獨特的關係,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之間,不一定會 呈現正比關係,時常出現教師付出全心教學,但學生的學習卻不如預期,甚至還有可能 是向後退的,意指其實學生在課堂中對於學習、課程的接受程度會因個人所關注的焦點 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因此,學生在課堂上的所學和在校生活及訓練方面的經驗,勢必 成為學生學習的關鍵因素,因經驗會根據個人過去的背景與興趣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再 經由個人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詮釋,成為個人獨特的經驗 (Rogers, 1989),且學生亦會 與環境交互作用後才會產生其經驗課程 (黃政傑,1989),進而決定自己在課堂中所扮演 的角色、要參與的課程以及自我的感受與經驗,最後成為課程的決定者 (Klein, 1990)。 課程綱要之訂定給予了學生學習的依據,也給予了教師在教學上的指引,但要評估課程 綱要的訂定是否有達到其設定之目標,還需回歸到學習的主體「學生」身上,試瞭解課 程綱要的改變對於學生學習是否有達到增進自我之能力,以及課程綱要所設定之目標與 體育班學生學習是否符合,亦或是學生對於課程綱要所訂定之課程所學習到的內容為何, 是以評估課程綱要訂定之成效。 經驗是根據個體本身不斷的學習、累積以及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後所產生的,其具有 連續性和交互作用兩方面之特性 (姜文閔,1992),而經驗課程是學生對於教師教學時, 自己所選擇及決定要重視、關注以及忽略的內容,透過自我的想法加以思考,進而變成 個人所屬的經驗課程 (Rogers, 1989),而這對於體育班學生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惟有使 學習者本身所感受的經驗以及課程的編排兩者相互對應,才可瞭解其中的差異性,亦可 瞭解高中體育班學生最重視的經驗,並透過經驗課程的詮釋,對高中體育班學生的學習 經驗及內涵有更深入的瞭解,提供教師未來在安排教學課程上的參考。. 3.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綜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體育班學生在一般科目及專業科目方面之經驗課程, 及其影響因素。.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上述研究目的,將探討本研究的具體問題如下: 一、高中體育班學生在一般科目的學習經驗為何? 二、高中體育班學生在專業科目的學習經驗為何? 三、高中體育班學生如何詮釋個人的學習經驗? 四、影響高中體育班學生經驗課程的因素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研究範圍為個案班級於研究期間在校的行為表現及各科目的 經驗課程,並以觀察、訪談、文件資料及研究者個人觀察札記做為資料分析的來源。研 究者自 2012 年 8 月起即在該校進行教學實習,並於結束後即擔任兼課教師,因此對於 學校環境及生態有所了解,直至 2014 年 3 月開始進入個案班級進行研究的觀察,時至 2014 年 5 月。研究對象以臺北市陽光高中高二體育班學生為主,全班共 21 人,包含男 生 17 人、女生 4 人,其中以 9 人為主要訪談對象。觀察係針對體育班學業科目,數學、 國文、歷史、生涯以及運動科學課程為主要探討學習經驗的觀察範圍;專項訓練則以游 泳、田徑、輕艇以及體操各單項訓練的學習經驗為主。本研究所探討之學習經驗包括體 育班學生在學科以及專項訓練上所學習到的為觀察、探討範圍,試瞭解班級學生在學習 方面的經驗感受。 本研究以訪談方式為主,輔以參與觀察的方式,針對體育班學生的學習經驗、該經 4.

(14) 驗對個人的意義以及影響學生詮釋該經驗的影響因素進行瞭解,以從中建構出個案班級 學生的經驗課程,並從上述資料中分析其在學習、訓練上的自身感受。.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研究限制上可分為時間限制以及研究場域的限制兩種,以下分別就其限制 詳述之:. 一、時間限制 由對象部分可知本研究以高二體育班學生為主,而研究者進行觀察期間為下學期的 3 月至 5 月,各競賽項目參與比賽的時間不同以及適逢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的舉行,再加 上專項訓練時,四個項目的學生會到各自的訓練場地,研究者無法同時兼顧各項目的訓 練及比賽的觀察,故此,本研究以訪談為主,觀察為輔方式進行,並選擇不同類別的科 目及教師進行觀察,以對於體育班課程的進行以及學生的學習經驗有較完整的瞭解。. 二、場域限制 本研究屬於質性研究,對於研究場域的特殊性僅可依研究現場做描述,無法將研究 推論至其他研究場域。此外,因教師對於本研究的參與可依其意願同意使研究者入班, 而研究者僅能積極與教師溝通、協調,期望各科教師同意研究者入班進行參與觀察,如 不同意之教師,研究者僅能透過訪談學生來瞭解其經驗。而下學期時會有三名輕艇隊學 生去參與亞運培訓隊,因此無法與班上一同上課到學期結束。. 5.

(15) 第六節 名詞解釋 ㄧ、經驗課程 Goodlad 於 1979 年提出課程之層級,分別為意識形態課程、正式課程、知覺課程、 運作課程以及經驗課程 (王文科,2001)。經驗課程意指由教室中實際運作的課程,經推 衍或思考而得到的內容 (Goodlad, Klein, & Tye, 1979)。本研究所探討之經驗課程包含有 一般科目及專業科目的學習與課程經驗,其是指學生經由教師實際上課或教練訓練後的 自我經驗,以及在班級和訓練中與教師、教練、同儕等的社會互動經驗,其來源著重於 學生在學習中自我決定所參與的課程和課程中學生的自我感受或經思考後所得反思及 詮釋的內容。. 二、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 依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第 14 條提及,高中體育班課程應依高中體育 班課程綱要實施,其包含學業科目以及專業科目領域,並訂定各領域之基本學習能力目 標、學分數以及實施通則 (教育部,2008)。本研究係針對課程綱要內所訂定之學業科目 (語文、數學、社會領域、自然領域、藝術領域、生活領域) 以及專業科目 (健康與體育 領域、體育專業學科、體育專項術科) 為參與觀察範圍,針對其上課情形和經驗課程進 行探討。. 三、高中體育班 教育部於 2006 年 4 月 4 日修正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 16-1 規定中訂定體育班成立 依據,為「中等以下學校為培育優秀運動人才,得提出計畫報經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 定後成立體育班」(教育部,2006)。並於 2013 年 4 月 24 日發布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 育班設立辦法中說明,國中及高中學校體育班為提供運動績優學生繼續升學,並提供專 業體育及運動教育,輔導適性發展,以培育優秀運動人才 (教育部,2013)。本研究所指. 6.

(16) 體育班為臺北市地區一所經教育機關認可,並在競賽成就方面有傑出表現之高中體育班, 且以二年級學生為主,其項目含括游泳、田徑、輕艇與體操。. 7.

(1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所謂課程,依據不同的呈現方式以及不同學者所提出,而有不同的類別及見解。在 相關研究部分,早有學者提出透過經驗來學習 (Hutchings & Wutzdrff, 1988),加上現今 教學的主體由教師轉變為學生,學生在校所學習到的經驗課程,可反映將課程定義為經 驗層面所發生的狀況和運作 (李子建、黃顯華,1996)。 本章就經驗課程相關意涵和研究做充分探討,以瞭解此課程之定位與內涵,並蒐集 體育班學生學習相關研究進行整理,最後將兩者結合相分析、解析,以瞭解經驗課程對 於體育班學生之重要性。. 第一節. 經驗課程之意涵. ㄧ、經驗課程定義 經驗課程主要是一種課程也是學生學習過程的經驗,以下分別就「經驗」、「課程」 以及「經驗課程」部分作描述。. (ㄧ)何謂「經驗」 「經驗」單就字面上可解釋為個體親身經歷或經過的事情 (楊龍立、潘麗珠,2005), 就經驗本體來解釋則可視為「連續」和「改變」(姜文閔,1992)。張春興 (2006) 也指 出經驗為個體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其包含習慣、知識、思想、技能以及觀念的累積; 並由不斷的累積所產生的,但其不包括對未來所預期或想像的。而杜威則提及經驗對於 教育的影響很大,就其名言說到「教育即生活;生活是經驗連續不斷的重組和改造。」 由此句話說明到「經驗」係透過個體本身不斷的學習、累積,且親身經歷過後才可從實 際活動中獲得。Lewis 與 Williams (1994) 則提出學習是從經驗中學習或是在做中學, 並透過經驗的累積進行反思,使其有新的技能、態度及思維方式。而除了學習外,個體 8.

(18) 還需不斷的與周邊的環境或人、事、物進行反覆來回的交互作用,因此,個體本身會依 其個人背景、環境、學習等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經驗,也因有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 進而使人的經驗會隨著時間、感受、學習等的不同而擁有了不同的經驗。 其他學者也提出許多關於「經驗」的看法,Knowles (1980) 亦將經驗當成學習中的 主要角色,因為學習者有個人經驗,才能將所學建構出意義與知識的價值。Kolb (1984) 強調學習者都是從經驗中學習,只是不同的經驗轉化為不同的學習,且學習者由經驗學 習,可幫助工作、教育以及個人發展的相互結合。杜威則將經驗視為教育的核心,提出 「教育就是經驗連續不斷和改變的歷程」,並強調教育與個人經驗有緊密的聯繫 (姜文 閔,1992),除此之外,經驗對於教育的意義取決於「連續性」和「交互作用」兩方面, 意指經驗必須不斷累積並對學習者及社會具有意義,且個體需與環境進行交互作用,進 而形成有價值的經驗 (鄭青青,2002)。 綜觀上述,「經驗」是經由個體不斷累積且與環境交互作用後所形成的,也會隨著 時間以及個體先前經驗的累積而不斷的改變,但「經驗」有好亦有壞,必須對學習者是 具有意義的,才可使其從中學習並能加以延續。. (二)何謂「課程」 「課程」是一個不斷思考、理解和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 (甄曉蘭,2003),關於課程 的定義大家都眾說紛紜,不論是國內或國外的學者都有各自一套說法,但綜觀整體與課 程相關的定義大致有四類,分別為學科、經驗、目標以及計畫 (王文科,2001;李子建、 黃顯華,1996;黃政傑,1989;楊龍立、潘麗珠,2005;簡楚瑛,2009;Saylor, Alexander, & Lewis, 1981),以下就上述四類做詳述描述。 首先課程是學科的部分,此類別將課程定義為是一個科目、幾個科目或所有科目 (李子建、黃顯華,1996;黃政傑,1989),係指由教師教授給學生的過程指引、教材或 教學相關內容 (王文科,2001),以付諸實施課程內容使學生學習。. 9.

(19) 其次為課程即經驗部分,此類別則將課程視為教師指導學生後所學習到的經驗,或 是學生與學習環境互動後所產生的,使學習者在過程中獲得經驗,進而形成各自不同的 學習成效 (王文科,2001;李子建、黃顯華,1996;黃政傑,1989;Tanner & Tanner, 2007)。 第三是將課程視為目標,此類別亦可將課程視為目的或成果 (王文科,2001;李子 建、黃顯華,1996;黃政傑,1989),就字面上的意思是希望透過教育的實施可達到希 望可產生的結果,學習者經由一系列的課程安排,以達程教育希望學生達到的目的與目 標,Johnson (1967) 將此類別課程定義為有組織有意圖的學習結果,因此,將課程視為 目標者強調學習者的結果而不強調過程。 最後則是將課程視為計畫,MacDonald 是將課程視為計畫的學者之ㄧ,他認為學校 有四種系統,分別為教 (teaching)、學 (learning)、教學 (instruction)、課程系統 (李子建、 黃顯華,1996;黃政傑,1989) 彼此相互作用的運作,而課程系統是使用一項計畫用來 引導教學,而 Saylor 等 (1981) 也將課程視為計畫,他們說到「課程是為學習者提供學 習機會的一項計畫」,此計畫可事先擬定好,亦可依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修正,以使 學習者有最好的學習。 就上述的課程類別,都各有其重要性,也會依教學者個人對課程的看法及詮釋不同 而有所不同,研究者認為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依個人不同的背景、學習經驗等的 不同,而對課程有不同的解讀,是故本研究將針對「課程為經驗」之經驗課程,來瞭解 經驗對於學習者之重要性。. (三)「經驗課程」的意義 經驗的主體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近年來教育的主角漸漸從教師轉為學 生,而學生的課程詮釋在課程研究中應加以重視 (黃鴻文、湯仁燕,2005)。經驗課程主 要可分為三種不同的意義,分別為課程設計理論中的經驗課程、「課程是經驗」的經驗 課程定義以及課程決定理論中學生決定層級的經驗課程 (廖鳳瑞、李昭瑩,2004)。 第一種為課程設計理論中的經驗課程,在泰勒的課程設計模式中提到,學習經驗是 指學習者與外在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 (黃政傑,1991),而經驗課程指到是學生組織自 10.

(20) 我的經驗,形成課程的原則與方法,並在教學及活動安排上以學生為主題,依學生興趣 及需求來組織學習內容 (李昭瑩,2004),其課程特點係將課程內容進行統整,與學生生 活相關的事物來當作教材,並以活動方式進行教學。上述已知,課程設計理論中的經驗 課程,主要是以教師為課程規劃的主體,其教學內容是要符合學生生活的經驗課程 (黃 政傑,1991)。 第二則為「課程是經驗」的經驗課程定義,為課程類別中的其中之ㄧ,黃政傑 (1987) 將此定義為課程中計畫與未計畫的部分,其包含了教師、環境、方法等其他要素,兩者 間交互作用的過程及結果都將成為學習者的經驗。依據不同層次,使經驗來界定課程有 許多變化,如:學生一切的經驗即屬於課程,不論發生的時間及地點;學生在校園內一 切的經驗,包含了課內、課外活動、人際互動等;課程為學校指導下學生所具有的一切 經驗;與教學目的有關亦或是學校可提供學生其他可能的學習經驗 (黃政傑,1991)。由 上可知,有關於課程是經驗之界定,可指校內外的經驗、課內外的經驗、學校有無指導 下的經驗、與教學相關的經驗等。 最後為課程決定理論中學生決定層級的經驗課程,Goodlad 等 (1979) 提出理想課 程、正式課程、知覺課程、運作課程以及經驗課程等五種課程層次。學生經由運作課程 實際學習到的感受與結果即為「經驗課程」;此外,Klein (1990) 將 Goodlad 所提出之 五種層次更進一步擴展為七種,分別為學術層級 (academic level)、社會層級 (societal level)、正式層級 (formal level)、制度層級 (institutional level)、教學層級 (instructional level)、運作層級 (opratuinal level) 以及經驗層級 (experiential level) 等七種。而此部分 的經驗層級則是涵蓋了學習者在環境中的期望、感受和成果等 (顏宛平、掌慶維,2013)。 此觀點強調學習者為學習主體,而課程需透過學生及環境交互作用才會產生的 (黃政傑, 1989),因此,學習者雖然是透過相同的教師傳授相同教材內容,但會依學習者個人興 趣、特質與先備經驗的不同而詮釋出不同的課程經驗,並且學習者自己可決定要在課堂 中扮演什麼角色、要參與什麼課程以及自己的感受與經驗,進而最後成為課程的決定者 (Klein, 1990)。. 11.

(21) 綜觀上述三種經驗課程之定義,發現有其相似之處,均強調學習者為教師教學、學 習的主體,其所包含學生在校的所有感受、知覺、想法以及學習的歷程與成果,且需以 學生觀點切入進行探討才可深入瞭解 (Erickson & Shultz, 1992),且所有的學習均是學習 者本身與環境相互作用後所產生的結果,而課程規劃與課程的執行都與學習者個人不同 的詮釋而有不同的意義,進而產生不同的學習過程與結果。. 二、經驗課程內涵 由以上經驗課程之定義可知,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透過個體主動探索的過程,可 從各種活動中找尋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以建構出屬於個體本身獨特的學習經驗。杜威 指出任何經驗都有兩方面的性質,其ㄧ為經驗是直接的,它能影響後續的經驗;其二為 這些經驗的影響並未表現在外表上,且這些經驗未必都是正面或具有教育意義的 (姜文 閔,1992),需依其連續性及互動性才可判斷是正面或負面影響。連續性指的是過去事 件到現在事件再到未來事件的過渡期間;互動性則是指事件的發生與當時的環境進行相 互交流及互動後所產生 (羅寶鳳、白亦方,2002),這兩部分為經驗學習最重要的基礎。 而 Klein 與 Goodlad (1978) 提到經驗課程的內涵有包含兩個部分,分別為:學生 在課程中知覺到課程提供什麼?以及學生在教室中真正學習到了什麼?此外,儲金坡與 馮海英 (2010) 也提到經驗課程包含四個基本要素,分別為學習者、環境、知識以及社 會,這四個要素會相互作用成為獨特的經驗,其也依照學生自己的興趣及關注的議題進 而決定自己的參與程度多寡,而課程內容若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可產生具個人特色 的經驗課程,其中包含了學生對於課程的期望、感受以及成就。 經驗課程是學生在面對教師教學或其他實際學習時,自己決定要重視、關注、忽略 以及接收哪些訊息,再經由個人的思考詮釋,成為具個人獨特性的經驗課程 (Rogers, 1989)。而學生之經驗課程往往與教師所教授之運作課程不盡相同,因此,Rogers (1989) 指出要重視且瞭解不同學生之經驗,並以學生角度思考教學之內容與教材,才可使學生 在課程中提升其學習成效,並且他也提出要增加教師對於學生經驗課程的瞭解,可透過 學生的作品集、課堂觀察或錄影、或是與學生以聊天方式來瞭解學生在校學習狀況以及 12.

(22) 學習到的內容,以給予教師做課程安排上的參考。. 三、小結 「經驗」是個體經過事件的發生,不斷累積並與環境交互作用後所形成的,且會依 據時間的先後以及個體經驗的累積而不斷改變,要使經驗對於學習者有意義,才會從中 學習並加以延續。而課程的類別會依教學者對於課程的看法與詮釋的方式不同而有所差 異,在學習過程中亦是,學習者會因個人的背景、過去學習經驗等的不同,而對於課程 有不同的看法及詮釋。 綜觀經驗課程相關定義,其涵蓋有三種不同概念,分別為:課程設計理論中的經驗 課程、課程定義中「課程是經驗」的經驗課程、課程決定理論中學生決定層級的經驗課 程,其相似之處為強調學習者為學習主體,並是由學習者本身與環境相互作用後所產生 的,在課程規劃與執行部分則因學習者個人的詮釋而產生不同的學習過程與結果。但上 述三種概念是分屬不同的層級概念,而本研究所指的經驗課程係指第三種的經驗課程定 義,以學習者為學習主體,透過教師的運作課程,學生所實際學習到的感受及結果,其 透過學生及環境交互作用後,依學習者個人興趣和關注焦點的不同,進而詮釋出不同的 課程經驗,學習者並可決定自己在課堂角色中的定位,而最後成為課程的決定者,決定 其學習內容及表現。 透過上述可知,經驗課程所涵蓋的範圍很廣,本研究所選擇的為 Goodlad 的經驗課 程定義,因本研究主要探討體育班學生在學業科目以及專項訓練等相關的所有人、事、 物之間互動過程的經驗以及結果,其內容包含體育班學生對課程、學業學習和專項訓練 的感受與知覺以及與教師所安排的課程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和成就,此與 Goodlad 所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可決定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教師經由教學後學生所感受 到的以及和環境互動過後產生的經驗課程定義相符合,因此,本研究採以 Goodlad 的定 義做為探討體育班學生經驗課程之基礎。. 13.

(23) 第二節. 經驗課程相關研究. 經驗課程是指學生在教室中透過教師實際運作課程後,所得到的學習經驗及感受 (Goodlad et al., 1979),並強調學生有各自不同的經驗及詮釋方式,且所有的學習均由學 習者與環境相互作用後所產生的結果,使課程的規劃與執行有特殊性。許智英 (2002) 提 到經驗課程所探討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經驗,亦就是課程經驗。因此,以下將針對 相關研究進行討論,以尋找出相關研究所關注的議題及研究方式與結果,以使本研究更 趨於完善。. ㄧ、一般學科學生經驗課程研究 有關經驗課程之相關研究主要以學生為研究對象,其探討內容主要是瞭解學生在上 完某學科後對課程的感受與想法 (李昭瑩,2004;邱惠群,2001;徐本亭,2011;莊采 珂,1999;許智英,2002;陳以叡,2010;曾麗妏,2008;鄭又嘉,2005;鄭青青,2002; 蘇苑瑜,2012)。由以上相關研究可知,經驗課程主要是學習者自身對於教師所教授課 程的個別詮釋,是以學習者為主要對象,並且透過質性研究方法內的參與觀察以及訪談 為主要研究途徑,以文件資料及相關記錄為輔,以瞭解學習者對於學校內經驗課程的感 受。 有教師以生命教育之課程來進行探討 (邱惠群,2001;徐本亭,2011),分別以國中 及國小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試圖瞭解學生在課程中的學習經驗。透過訪談及觀察之方 式蒐集資料,訪談部分除了學生外,另也訪談了導師、課程規劃教師、授課教師以及輔 導主任,試以多面向之觀點探討學生經驗課程,在研究結果部分亦發現學習者對於課程 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很清楚,對於生命教育課程在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熟悉,以致在課堂 中與教師互動較少且較無心參與討論,但從學生學習心得來看卻已達到各單元之目標, 而學生則認為教師之個人特質、肢體語言、課程、人員、時間及環境等部分會影響其學 習,此部分也會因學習者個人之經驗有差異存在,生命教育課程實施需與學生日常生活. 14.

(24) 經驗相符,才可使課程經驗變為有意義,對於與平常上課較不同之方式,如:影片欣賞、 體驗課程等,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而講述方式的教學,學生則較不喜愛。 莊采珂 (1999) 與鄭又嘉 (2005) 分別以多元文化課程及學校本位課程來探討學生 的經驗課程,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學生的聲音,來瞭解學生對於該課程之感受及學習 經驗。主要研究方法係透過觀察以及訪談來蒐集資料,並輔以相關文件來做資料分析。 由研究結果可知,學生的經驗課程與教師的運作課程有所差異,且上課時是以師生雙方 的生活經驗為媒介,以共同創造經驗的過程,教師上課的態度會影響學生的課堂參與情 形,同儕間的次文化亦會影響學生上課的態度,而多元的上課方式則會使學生提升其學 習動機及態度。 上述相關研究,對象多以中、小學學生為主,而曾麗妏 (2008)、李昭瑩 (2004) 及 鄭青青 (2002) 則是以幼兒園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三者皆將經驗課程視為幼兒在學習 環境中與人、事、物相互作用的歷程與結果,其含括幼兒對學校和課程的所有知覺、感 受及其歷程經驗。其主要研究方法為觀察和訪談,藉此探討幼兒對課程的知覺與感受, 研究結果發現幼兒會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活動,並對於自己本身所經歷的課程及 活動可完整的描述;其次,教師的期望與對待會因幼兒的能力不同,而有所差異;幼兒 對於較高認知或與自己較不相關的課程會較不喜愛;最後則都發現幼兒雖經歷相同的教 師運作課程,但對於幼兒本身的經驗課程卻有各自的獨特性,也就是說經驗會因個人所 喜愛且關注的事情不同而會有所差異。 此外,亦有相關研究主要係探討學生對於某單一科目的課程經驗,例如:公民與社 會科、生活科技課程以及英語課,以瞭解學生對於該課程之詮釋與感受。蘇苑瑜 (2012) 以不同性別教師所教授之班級為研究對象,主要科目為公民與社會科,試探討教師對性 別課程詮釋的差異、運作課程的性別差異以及學生經驗課程的性別差異,透過參與觀察 及訪談方式來蒐集資料,其結果為不同性別教師的性別課程詮釋差異反映在其教學上; 運作課程的性別差異與教師的教學詮釋及課堂師生互動有關。在生活科技課程方面,許 智英 (2002) 以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性別學生對於該科的態度、看法及感受, 並試瞭解學生於課程中真正學習到的內容為何,以及探討此課程影響個人學習經驗的因 15.

(25) 素,透過觀察以及訪談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其研究結果發現學生的經驗課程與理想課程 設計上有所落差,且傳統刻板印象的影響對於女性在學習環境方面較不利。而陳以叡 (2010) 以英語課為研究主題,在研究方法部分則運用訪談、問卷調查以及觀察之方式來 進行探討,其結果顯現出國小學生對於英語課的上課感受以及學生對於英語課的自我想 法,且在影響因素部分,與學生在生活方面較相關的,如:同儕、補習等經驗影響甚多。 綜觀上述經驗課程相關研究,可發現其研究主題皆希望透過研究來瞭解學生對課程 方面的詮釋與感受,且研究方法均透過課堂觀察以及訪談做為主要蒐集資料之方式,文 件資料則是作為資料分析的輔助工具,相關研究結果因各研究所探討的目的及問題不盡 相同,但整體可歸納出幾點在研究中所發現的結果:經驗課程因個人所選擇參與及有興 趣的課程不同,因此,縱然有相同的課堂經驗,但學生會有各自不同的經驗課程;其次, 相關研究中提到,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家庭經驗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及其對課程的喜好,且 同儕以及環境亦會影響學生對於經驗課程的詮釋;最後,學生對於課程的上課方式較有 自我想法,對於制式化的講述方式學生較無上課興趣,以多元化、體驗式課程以及與自 身相關之課程較可提升其上課動機。一般學科學生經驗課程研究歸納整理重點如表 1:. 16.

(26) 表1 一般學科學生經驗課程研究 研究者 (年代) 莊采珂 (1999). 邱惠群 (2001). 鄭青青 (2002).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多元文化課 國 小 觀察、訪 程 方 案 的 實 學生 談 施-學生經 驗課程之研 究. 1. 2. 3. 4.. 國 中 學 生 經 國 中 觀 察 、 訪 1. 教師個人特質與肢體語言影響了學生的 驗 生 命 教 育 學生 談 上課情緒與學習態度。 課程之研究 2. 學生對影片欣賞、搶答遊戲及體驗活動 等形式的教學活動較感興趣,但對於講 述教學則較不認同。 3. 學生認為生命教育不但是「不學自會」 的課,也是沒有考試壓力的「休息課」。 幼 兒 經 驗 課 幼 兒 觀 察 、 錄 1. 經驗課程內涵包含幼兒在幼兒園中的一 程 之 個 案 研 園 學 影、訪談 切經驗,其中含有幼兒對課程的知覺與 究. 生 2.. 3.. 許智英 (2002). 李昭瑩 (2004). 學生經驗課程與教師運作課程有差距。 多元化的教學策略較能引起學生興趣。 生活經驗影響學生的學習及態度。 學生對族群及性別的印象多來自家庭及 生活經驗。. 國 中 學 生 生 國 中 觀 察 、 焦 1. 活 科 技 課 程 學生 點 團 體 訪 經驗之性別 談 2.. 感受,以及幼兒所未察覺的經驗。 幼兒知覺到的課程未必都能表達出來, 對於課程的喜好及經驗無法由參與程度 判別。 幼兒對於課程的喜好受到家庭經驗所影 響,但教師的支持與接納得以支持幼兒 的喜好與興趣。 學生的課程經驗與理想課程設計確有落 差存在,且具有個殊性。 對女性不利的學習環境仍是現今教育的. 分析:一個教 問題。 室的個案研 3. 傳統刻板印象是學生建構其課程經驗的 究 重要影響因素。 主 題 課 程 下 幼 兒 觀 察 、 訪 1. 孩子在老師清楚呈現主題課程脈絡下, 幼兒經驗課 園 學 談、自然 選擇、規劃自己所要參與的主題活動。 程之個案研 生 情境訪談 2. 個案幼兒選擇活動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自 究 己的興趣及同儕的影響。 3. 個案幼兒雖經歷相同的運作課程,但在 活動歷程、對學校活動的知覺以及選擇 課程的原因各部分均顯示出其獨特性。 17.

(27) 表1 一般學科學生經驗課程研究 (續) 研究者 (年代) 鄭又嘉 (2005). 曾麗妏 (2008). 陳以叡 (2010).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學 校 本 位 課 國 中 觀 察 、 訪 1. 教室層次課程的實施是透過師生、同儕 程 發 展 的 教 學生 談 、 文 件 互動共同創發經驗的過程。 室層次課程 資料 2. 學校本位課程的教室層次課程之經驗課 實施之經驗 程是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含括了認知、情 課程研究 緒、社會三個層面的連續性經驗之形成。 3. 形成國中生經驗課程之影響因素包含了 升學制度與正式課程、教室運作體系、 學生生活經驗、學生學習特性及學生對 正式課程的知覺等五個層面。 教 師 期 望 與 教 師 觀 察 、 訪 1. 教師知覺自身的期望與對待,班級生活 幼兒經驗之 及 大 談 基本架構與教師生命經驗關係密切。 探究 班幼 2. 教師的期望與對待會因孩子的不同能力 兒 而反映在教學安排上。 3. 幼兒對教師期望與對待的知覺與表現因 小 學 生 眼 中 國 小 觀 察 、 訪 1. 的英語課 學生 談 、 問 卷 2. 調查 3.. 徐本亭 (2011). 國 小 生 命 教 國 小 觀 察 、 訪 1. 育 課 程 實 施 學生 談 、 文 件 2. -學生經驗 課程之個案 研究. 資料 3. 4.. 蘇苑瑜 (2012). 高 中 性 別 運 高 中 觀 察 、 訪 1. 作 課 程 與 經 學生 談 驗課程之性 2. 別差異分析. 18. 個別能力而有差異。 英語課對於學生來說是未來才用得到。 學生身邊重要他人影響、教師教學、學 生的生活經驗、補習經驗,以及個人喜 好,皆會影響學生學習。 學生對英語課的觀點有用評價來表達自 己想法、以實際用處來思考、多抱持負 面看法以及具有成熟一面的特質。 生命教育課程宜給予學生多元省思方式 學生的生命教育課程經驗描述受限於口 語及文字的表達能力。 影響生命教育課程實施包含:課程、人 員、時間、環境等四方面。 生命教育課程實施須符合學生的日常生 活經驗。 不同性別教師的性別課程詮釋差異反映 在其教學上。 運作課程的性別差異與教師的教學詮釋 及課堂師生互動有關。.

(28) 二、體育班/課學生經驗課程研究 體育方面的經驗課程在相關研究數量上明顯較少,近年來隨著教學重心由教師轉移 至學生,體育方面相關研究在學生學習方面的課程經驗議題也隨之興盛,其所探討主題 主要是藉由參與觀察探討學生在校學習的經驗,並瞭解這些經驗對於學生的重要性及影 響 (林佳瑩,2011;黃月嬋,1999;劉明光,1998;顏宛平,2013;羅書婷,2009),其 歸納整理重點內容如表 2。 惟有一篇與體育相關之研究是以課程模式介入,探討國中學生在此模式上課方式中 的經驗,試以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實施,來瞭解學生對於其課程的經驗 (顏宛平,2013), 研究者主要以攝影、訪談以及相關文件資料等方式來蒐集資料,並加以分析與統整,以 描繪出學生在體育課中施以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的課程經驗,以供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在體育課程中所經驗的內容含有認知、行為以及態度等部分,其又包 含運動認知、責任認知、運動技能學習、責任行為、小組運作、班級運作、師生互動、 課堂安排、課程態度等,所涵蓋範圍極廣,可見學生的課程經驗有許多不同的面向,且 每位學生在課堂中皆有不同感受;此外,在教學部分,教師可設計較多元化的情境,讓 學生可在各種情境中做不同的嘗試,以使學生能展現出正向的負責行為;教師的教學與 學生的學習之間有認知方面的差異,所處的立場不同較容易產生較大的距離,因此,教 師宜適當的調整教學節奏,以等待學生跟上學習的步伐。 黃月嬋 (1999) 試探討師院生在體育課程中的所經驗到的經驗課程以及感受,其研 究方法主要使用深度訪談,輔以觀察、文件分析以及問卷等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相關研 究結果發現學科課程內容不實用、欠缺系統性的組織,呈現方式沉悶使學生上課較無興 趣,而影響學生經驗課程的因素有教師、同儕、環境以及個人經驗,體育課程組織方面 需再做調整,因課程內容與學生本身無關,因此呈現出理論無用、現實為上的上課態度。 此外,林佳瑩 (2011)、劉明光 (1998) 以及羅書婷 (2009) 則將焦點關注於體育班 運動代表隊學生身上,以參與觀察之方式與學生一同上課,並輔以訪談瞭解學生對於學 習、訓練方面的經驗,透過長時間與學生接觸及互動,發現體育班學生在學科學習方面 以有興趣與實用性為主;在校學習時,教練扮演重要角色,教練的言行舉止、態度、觀 19.

(29) 念等會影響學生學習、觀念、價值、升學及人格養成等,對於學生的發展影響甚大;環 境、同儕互動、師生互動等會影響學生對於經驗課程的詮釋,並對於學生的行為、態度、 生涯發展等造成影響;各運動項目的特殊性,如田徑的訓練內容單一、菁英主義等,對 學生在學習上也會帶來影響;其他像學校的行政措施、家長的態度、運動的負面現象等, 亦會在不經意中造成影響。因此,體育班運動代表隊學生在校學習雖有共同的課堂經驗, 但會因其所屬的環境、教練的觀念態度、同儕間的互動、各運動項目的特性以及相關行 政措施等造成不同的影響,因此,學生在經驗課程中所學習到的、關注的,會因個人過 去經驗、不同的環境或有興趣的部分不同而有所差異。 綜觀上述,體育方面經驗課程的相關研究亦是以觀察及訪談為主要方式,其主題均 探討學生在課程及訓練中的經驗,從相關研究中可發現不論是課程模式的介入或是體育 班運動代表隊學生的經驗課程,皆提出重要他人,如同儕、教練、教師等都扮演著重要 角色,是影響學生學習、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沉悶無趣的上課方式不易吸引學生學習, 與自身相關、有興趣或是實用性的課程對於學生學習較有成效,並也提及學生對於術科 的重視,會展現主動積極的態度去參與,也期望透過相關研究結果,真正瞭解體育班學 生學習的重點,並可改善及增進學生在學業學習以及態度上的表現。. 20.

(30) 表2 體育班/課學生經驗課程研究 研究者 (年代) 劉明光 (1998).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國 民 小 學 運 國 小 觀 察 、 訪 1. 教練的言行舉止、性別態度、權威、暴 動 代 表 隊 之 學生 談、問卷 力、金牌主義、冒名頂替以及階級觀念 潛在課程研 等因素,在運動訓練的過程中,都會無 究 形的影響學生的觀念、價值 2. 同儕間的言行舉止、對流行時髦的追 逐、與異性的互動、衝突的處理方式、 以及階級觀念等,都會在成員間相互影 響 3. 田徑運動因其本身所具備的各項特性, 如訓練內容的單一性、菁英主義等,這 些特性對於學生也會帶來潛在的影響 4. 學校的行政措施、父母的態度、服務觀 以及運動會經營的負面現象等因素,對 運動代表隊的學生也會有潛在的影響. 黃月嬋 (1999). 羅書婷 (2009). 師 院 生 體 育 大 學 觀 察 、 深 1. 專門課程則將五大類課程深入探討,並 經 驗 課 程 之 學生 度 訪 談 、 加強理論之認知,惟學科課程內容不實 研究 文件資料 用、欠系統,呈現方式沉悶不吸引人 及問卷 2. 影響師院生經驗課程的因素有:教師、 同伴、學習者本身與環境等 1. 體育課程的組織架構上仍有調整的必 要,師院生被動順從、服從權威、配合 教師,並認為理論無用、現實為上 國 中 體 育 班 國 中 觀 察 、 訪 1. 體育班的教師會因角色的不同對學生有 的 教 與 學 之 學生 談 、 文 件 不一樣的期待;導師的權力會受到任課 個案研究. 資料. 教師與教練的切割;教練與學生相處時 間多,是影響學生學習、升學及人格養 成的關鍵因素;教師的期望與社會的價 值觀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實踐 2. 體育班學生對於學科的學習以興趣與實 用性為主,但在術科學習則展現了主動 跟積極的學習態度;跟教師保持亦師亦 友的關係,卻表示最感激的是教練,並 視教練為學習楷模. 21.

(31) 表2 體育班/課學生經驗課程研究 (續) 研究者 (年代) 林佳瑩 (2011). 顏宛平 (2013).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高 中 體 育 班 高 中 觀 察 、 訪 1. 高中體育班潛在課程影響學生的「知 的潛在課程 學生 談 識」、「行為」、「態度」、「人際關 係」、「自我概念」及「生涯發展」 2. 受到角色認同和學習經驗的影響,高中 體育班學生對潛在課程有不同的詮釋 國 中 體 育 課 國 中 攝 影 、 訪 1. 學生經驗內容包括責任行為、責任認 實 施 個 人 與 學生 談 、 文 件 知、運動技能學習、運動認知、班級運 社會責任模 資料 作、小組運作、師生互動、課堂安排、 式之學生經 課程態度等主題 驗 2. 教師可設計多元的情境,讓學生嘗試能 在各種情境中都能展現出正向的行為 3.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容易產生較大 的鴻溝,教師須放慢步調,等待學生跟 上學習. 22.

(32) 三、小結 依據上述相關研究,研究者發現其研究對象以學生為主,並廣泛分配於各年齡層, 從幼兒至大學皆有,顯現其所探討之議題不侷限於某些對象;在方法的使用上是以觀察 及訪談為主,藉由深入探討以描繪出屬於學生的經驗課程;在研究結果部分,主要說明 學生的經驗課程與教師的運作課程之間有差距存在,而課程的實施是經由與環境、他人 互動所產生的,且學生對於與自身相關或是有趣的教學方式較有學習動機,因經驗是有 連續性的,所以研究結果亦顯示學生本身的生活經驗、重要他人以及環境會影響其學習 表現及態度。 至於在體育方面,其相關的研究數量較少,顯現出目前在體育領域中鮮少以學生角 度出發探討其實際感受及經驗,亦或是體育課的屬性是屬於動態性的,要觀察學生在課 堂中的參與以及互動有難度存在,此外,對於體育班學生的相關研究主要以競技取向為 導向,對於學生在學習上的經驗感受較不重視。是以,近年來體育班課程綱要之訂定, 明確規範學生在學業學習上的課程規劃方向與學分數之分配,課綱的改變,勢必需以學 生角度來瞭解課程的實施對於體育班學生學習之成效,深入探討其學習經驗,瞭解學生 在學校中所學習到、感受到的,做為教師改善教學內容之依據,以提升體育班學生學業 表現。. 23.

(33) 第三節. 高中體育班課綱之內涵與實施. 課程綱要之訂定,與體育班學生學習有其相關之處,2007 年時,教育部開始修訂「高 中體育班課程綱要總綱」草案,並於 2008 年發布,當中明確訂定了體育班學生在學科 方面的課程,需依體育班學生學習之能力及實用性,提供不同深度、廣度的課程內容, 使學業得以符合學生需求並具有連貫性。本節就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之實施方式與內涵 做說明,以探討課綱之核心概念。. 一、高中體育班發展與現況 體育班發展近年來與一般班級呈反比現象,並無因少子化之衝擊而減少班級數量反 而班級數更是達到歷年高峰,自 1997 年始,臺灣省政府教育廳頒布「臺灣省高級中等 學校體育班實施計畫」開始,長久以來教育部有訂定許多計畫或是注意事項等,但都無 法源依據,以致實行上困難 (施致平、黃蕙娟,2006),直至 2013 年 4 月 24 日教育部體 育署頒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後,才有明確的法令訂定體育班相關設 立辦法,而令人擔心的學業部分,也於 2009 年頒布了「普通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課程 綱要總綱」,致使體育班之發展趨於完整。 2002 年間,體育班發展為配合國家體育政策而轉型發展,試以重點發展項目來將國 小、國中及高中職體育班做整體的新規劃,透過為期 4 年的時間達到高中體育班分類及 分級之目標,大專院校部分也進行多元輔導,並建立發展特色運動及成立輔導區,以系 統化的方式銜接運動訓練目標 (李昱叡,2011;施致平、黃蕙娟,2006;劉志偉、倪子 翔,2013;鄭維宜,2009)。迄今,教育部為使體育班學生可兼顧其學業及訓練,並獲 得適性課程,特別針對體育班課程綱要部分訂定其相關規範與實施規準,委託玄奘大學 研訂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 (曾瑞成,2008),此為現今高中體育班課程實施之依據,其中 明確要求需加強學生運動英文能力、運動專業課程、生涯規劃以及人文涵養等部分課程, 也依高中體育班學生之個別差異性,提出課程應視學生個別能力而提供不同深度及廣度. 24.

(34) 之教學內容,以彈性化方式使學生適性發展,並增加學生運動倫理及人文素養,培養擁 有國民基本素質之體育班學生。 教育部體育署 (2013) 公布100學年度各級學校之體育班現況,其調查報告顯示各縣 市國小之體育班共 160 校,占整體學校數約 5.99%,總人數共 7,955 人;國中部分體 育班共 276 校,約占整體校數 29.33%,體育班人數共 17,732 人;高中職有體育班之 校數為134校,占整體學校27.07%,總人數共有9,731人。由此可見,在國中端有超過15,000 的學生人數,但至高中後減縮至9,000多人,顯現出在三級培育制度上有其需檢討之處。 何茂松 (2013) 指出國內學校之競技運動發展應以學級為階層,呈金字塔模式發展,以 符合競技運動之趨勢。 在高中端,其主要入學方式有甄選入學、申請入學、登記分發及免試入學,各校依 其所需,訂定相關入學之規準,且因應十二年國教的辦理,將升學管道轉變為免試入學 與特色招生兩種 (楊幸鈞、林靜萍,2013),屆時體育班學生之競賽成就將成為其升學主 要依據,以致外界對於體育班「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之刻板印象將繼續深植,難以跳 脫出學業表現低落之情形。 目前許多相關研究都指出高中職體育班在運作方面皆遇到困境,其中又以學生招生 困難、學生學業問題、經費不足等最為常見 (洪嘉文、詹俊成,2005;黃意玉、楊宗文, 2010;詹俊成,2002),以致體育班之存廢問題始終為人討論之焦點,然而高中職體育 班為臺灣優秀競技選手之培育搖籃,勢必需先瞭解其困難之處,進而解決問題。 高中職體育班人數如雨後春筍般蓬勃成長,設有體育班之校數也在增加,近年來遇 到少子化問題,一般班級人數不斷減少,甚至以減班維持班級人數,且在此情況下,家 長對於孩子從事競技運動、就讀體育班之意願低落,將運動訓練視為學業成績低落學生 的最後一項選擇 (張治文,2007),其次為臺灣目前以升學主義當道,凡事要求學業成績 以及文憑,加上家長認為從事運動訓練對於未來並無幫助,導致從事運動訓練之學生數 量減少;而體育班校數過多,各校發展之運動項目重複性過高,亦使學生人數過於分散, 使得校方在招生方面困難加大。此外,十二年國教的政策推行,免試入學與特色招生使. 25.

(35) 得國中學生有更多元的選擇,並可不經由學科考試而就讀高中職,亦使未來高中職體育 班在招生方面即將面臨的一大挑戰之一 (劉志偉、倪子翔,2013)。 體育,目前在時間安排、課程安排甚至是經費編列等部分都為校方在安排上最後的 考量,因此在運作及訓練上都面臨極大困境,聘請教練費用、服裝費、外出比賽補助費、 器材維護費等等,極少學校有專屬於體育班之專款專用經費,而主管機關所予以的經費 也日趨漸少,在這要成績但後備支援不足的情況下,校方在運作上確實有其困難。 綜觀上述,目前臺灣體育班不論是校數或是人數,都達到了歷年來的高峰,眾多的 校數及人數對於競技運動發展有其幫助,但在體育班招生、經費及經營部分面臨極大挑 戰,致使教育主管機關應適時介入協助,定期的訪視和績效評估,給予建議及輔導措施, 評估其進退場機制,以防造成體育班的過於氾濫。. 二、高中體育班課綱之內涵 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課程綱要依據學生之需求,其包含學業科目以及專業科目領域, 訂定各領域之基本學習能力目標,以使專項運動有興趣之學生得以兼顧其學業及專項訓 練,並奠定良好的學業基礎,以銜接往後學業需求。體育班的課程綱要內涵主要以學生 為學習主體,並在各學科目標、各學科時數、教材編定以及實施方法有明確規範,以增 進學生學習成效 (陳姵伶,2011)。因此,為使學生可充分的適性發展,課程與學生生活 經驗相聯結是不可或缺的,使其感受到學習是與自身相關,並可實際運用以解決訓練及 學習上之問題。. (ㄧ)課程綱要理念 曾瑞成 (2009) 指出課程綱要之訂定應突顯體育班課程特色,並展現其五項理念: 1. 高中體育班課程法制化。 2. 提升學生學科基礎能力,培養擁有基本公民能力之選手。 3. 課程內容涵蓋運動科學與人文。 4. 培養身體、心理、體能上皆備的運動選手。 26.

(36) 5. 規劃將專項學科、專項術科、訓練與比賽統整之課程。 由上可知,體育班課程綱要理念兼顧學生全方面的學習,並授予基本學科以及專業 學科之課程,以提升學生基本能力及專項知識. (二)課程綱要特點 曾瑞成 (2009) 提到此高中體育班課程綱所具備之特點如下: 1. 高中課程總綱要內涵及理念之延續,加強各科目的橫向溝通,以落實養成基本 公民素質之選手。 2. 與國際接軌,順應國際情勢將體育專業課程之學分數約佔總學分數之三成。 3. 將體育專項訓練納入教學時間,以使其學習時間與普通班相近,提升學習成效。 4. 明訂「運動學概論」課程納入必修部分,強化其專業素質及知識。 5. 「競技運動綜合訓練」納入寒暑假選修課程。 6. 加強運動實用英語能力,以強化學生比賽相關之英語能力。 7. 給予特殊運動績優選手課程調整,得以彈性化授課,其相關規劃包含個別課程 設計、基本能力之教學、多元化評量、與主管機關合作將課程進行統整以及擴 大參與學校。 綜觀上述,適度調整課程內容、教材以及評量方式,並將課程之訂定與國際接軌, 使學生得以兼顧學業學習及專項訓練。. 三、高中體育班課綱之實施 課程綱要之實施主要對於課程綱要之目標、相關必 (選) 修之科目及學分數以及實 施要點做明確的說明,以下分別描述之:. (ㄧ)課程綱要目標 教育部 (2009) 訂定了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課程綱要,其中制訂此綱要的目標為延 續國民教育階段之課程,並以提升教育素質、增進身心健康、提高運動競技知識與能力 27.

(37) 以及培養具備現代公民素養之優秀運動人才,為實現此教育目標,以生活素養、生涯發 展、生命價值及運動競技四層面來輔導學生,進而達成下列目標: 1. 提升社會與科技和人文的知能。 2. 加強批判及邏輯思考、審美及創造的能力。 3. 增進運動倫理素質、團隊合作觀念與民主法治的精神。 4. 強化自我學習與終身學習的能力態度。 5. 增加學生自我了解及生涯發展的知能。 6. 深植尊重生命與永續發展的觀念。 7. 加強競技體能及技術,提升運動競技能力。. (二)科目及學分數 其將科目分為必修及選修課程,並依其目標所述,將各科課程之授課時數及學分數 有明確的訂定,以下說明之: 1. 必修科目 其包含語文領域、數學、社會領域、自然領域、藝術領域、生活領域、健康與體育 領域、體育專業學科、體育專項術科等,共計 146 學分,其詳述如下: (1) 語文領域:ㄧ、二、三年級每學期科目及學分數為:國文、英文分別為四學 分。 (2) 數學:ㄧ、二年級每學期科目及學分數為:數學四學分。 (3) 社會領域:ㄧ年級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採對開方式,共各兩學分。 (4) 自然領域:一年級基礎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球科學採對開方式,共各兩學 分;二年級社會及自然領域合計為六學分。 (5) 藝術領域:一年級包含音樂、美術、藝術生活等三科,至少修習二科目,排 課方式可依各校需求訂定。 (6) 生活領域:二、三年級生活科技、健康與護理,至少修習二科目,學校可採 取每學期一或二學分的排課方式。 28.

(38) (7) 健康與體育領域:一年級每學期科目及學分數為:體育ㄧ學分,體育亦可排 於二、三年級授課。 (8) 體育專業學科:二年級每學期科目及學分數為:運動學概論ㄧ學分;包含運 動傷害防護、運動倫理、運動科學、運動人文等課程,本科目亦可排於ㄧ、 三年級授課。 (9) 體育專項術科:ㄧ、二、三年級每學期科目及學分數為:專項運動體能訓練 及專項運動技術各四學分。. 2. 選修科目 選修科目類別包含:語文、數學、社會學科、自然科學、第二外語、藝術與人文、 生活科技與資訊、健康與休閒、全民國防教育、生命教育、生涯規劃、其他以及體育領 域 (包含運動應用英語、運動科學概論、運動人文概論、專項運動戰術與運用、其他彈 性選修課程、競技運動綜合訓練),其科目可依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視各校理念及特色 自行規劃,惟生命教育、生涯規劃在三年選修課程中應至少各佔ㄧ學分,其選修學分數 總計為 20-52。. (三)實施要點 體育班課程綱要之實施,首先需學校及授課教師的配合,為使教師教學能秉持其專 業自主性及彈性化,應依各學科之實用性做調整,以提供優秀選手個別化、適性化之課 程內容。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將實施要點分為五部分,其包含課程設計與發展、教材編 選、教學實施與教師專業成長、學習評量及行政配合等,以給予教師選擇教材之要點, 以下將詳細說明之。. 1. 課程設計與發展 其課程設計準則應落實銜接課程,並重視其課程之實用性以及實作性學習以彈性自 主為原則,體育專業課程部分則應考量與大學體育相關科系課程之銜接,以教導學生正 29.

(39) 確、實用以及創新之內容,除體育科目外,各科課程間應相互統合,並以彈性自主為原 則,以使課程呈現多元化,對個別優秀選手則應提供個別化課程,以維持並提升其高中 學生應具備之能力。校內應組織體育班課程專屬之課程發展委員會,以利體育班課程之 執行,並可依各校之特色需求,開設地方文史及藝術相關課程,落實課程的實施。. 2. 教材編選 各科課程之教材內容宜強調其之間的關聯性及實用性,並應與學生經驗相聯結,以 使學生得以習得其內容並提升學習成效,而體育專項術科及學科間應相互統整,以使其 所學得以運用於實際訓練上。此外,教材應以學生先備能力為基礎,提供個別化、彈性 化以及符合學生能力之教材,並可適時融入體育運動相關議題,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3. 教學實施與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教學的實施,應以學生為中心,依據其需求、能力及各學科性質和教材內容, 設計有創意且適性的課程內容以補充最新知識,並於課堂中強化學生獨自、批判以及創 造性思考,以培養其學習能力,並可適度與社會做互動,增進教師教學成效,透過教師 生動教學及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經驗,使學生樂於學習,以使學生有效的學習及成長 (劉 珍齡,2003)。透過師生間相互交流溝通,可增進教師多元思考及教學知能,並可藉由 研習、教學觀摩、專業進修等方式提高教師教學品質與成效。. 4. 學習評量 有效的評量可提供學生的學習回饋,協助教師瞭解學生學習困難之處,亦可使教師 瞭解其教學之成效,以作為課程修正與改進的依據 (潘慧玲,2004)。評量方式應視學生 個別差異而選擇適合的評量方式,並兼顧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目標,以培養學生在 各領域及學科方面之能力。. 30.

(40) 5. 行政配合 要將一個新的政策落實,需要全體相關人員的配合,包含教育行政機關、地方政府、 校長以及各行政人員。實施前行政機關須辦理相關研習,其包含課程、教材教法及教學 評量等主題,使教師得以瞭解其中之內涵與重點,使教師得以先行準備上課之教學計畫、 教材內容以及多元評量的內容,並可就實行之後,進行教師間相互教學觀摩、課程交流 統整以及專業評鑑,以提升實施成效並就其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四、小結 綜觀上述,自 1997 年體育班實施計畫開始以來,一直都缺少法源依據,直到 2013 年頒布體育班的設立辦法,致使體育班的發展逐漸趨於完整,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於 2008 年發布,係因應國際趨勢、學生全人發展所需,在課程內容、實施方式、評量等方 面訂定了相關規準。課程綱要之內容,其理念主要將學業科目、運動專業科目以及專項 訓練列入正式課程,確保學生在訓練及學業表現上能夠並重,且在運動專業學科部分納 務必修課程,使學生瞭解其運動相關知識,以提升學生在專業表現。而在特色部分則是 希望加強各科目的橫向溝通以提升學生在學業方面的表現以及培養學生擁有國民基本 素質,且明確要求加強運動實用英語之能力,並予以特殊運動績優選手彈性化課程、個 別化課程以及多元化之評量,以改善學生基本能力的表現。 課綱的訂定,期望能平衡學生在學業學習以及專項訓練的表現,將運動實用英語課 程納入正式課程中,以提升學生外出比賽之能力,並提及校內應組織體育班課程發展委 員會,為體育班學生訂定適合之課程,以落實課程綱要之精神與理念,透過全校性的合 作,重視學生學習的基本能力及所需,以給予學生在高中階段得以擁有基本高中學生所 需之能力。.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s each school has its unique school context, including its organisation of the JS and SS curriculum, experience in conducting PL, self-directed learning atmosphere,

Teaching experience overseas and in Others (e.g. recognised local tertiary institutions and registered Day Schools offering formal curriculum courses to own

SSPA Secondary School Places Allocation (中學學位分配/中一派位機制) 3+3+4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for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Middle school transition stress: Links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motivation, and school experience.. Self-Concept

說明 入班課程體驗... 說明

Sheng-Hui Hsu, Po-Han Wu, Yueh-Min Huang, (2008) Dog Detective - An experience of game-based ubiquitous learn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experiment class,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