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圖分析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4-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2 網路圖分析

根據問卷資料並使用軟體 UCINET 6.232,描繪出有意願邀請成為專題組員網 路圖,如圖 4.1 所示。圖 4.1 中藍色線條為單向線,紅色線條為雙向線,從某 A 點指向某 B 點代表 A 曾經想找 B 當專題組員,越多箭頭指向的節點代表在該網 路的權力也是最大。圖 4.1 中也得知其實人與人的關係並非對稱。

圖 4.1 有意願邀請成為專題組員網路圖

承圖 4.1 做更細部的探討,甲班學生以紫色節點表示,乙班學生以灰色節點 做代表,而我們特別把雙向線以粗體表示,並把甲、乙兩班分群方便辨識出兩班 主要的聯絡學生,如圖 4.2 所示。主要聯絡的 11 個學生當中,其中一人在居間 中心性分析當中是最核心的人物,而有 2 人以上的同專題組員有 3 組共 8 人。在 11 個學生當中,乙班 5 位學生的狀況是比較特殊的,與自己班上學生並沒有出 現雙向線,反而較想與甲班學生成為專題組員。

圖 4.2 甲、乙兩班分布網路圖

承圖 4.1,將轉學生的身分標示出來,紅色節點為轉學生的身分,如圖 4.3 所示。而轉學生在互動狀況方陎皆是以自己班的轉學生互動為主。相較於原班 生,轉學生與轉學生之間的互動較為熱絡,而圖中 B209 以及 B217 這 2 名學生 為原本乙班學生轉至甲班,所以在互動方陎來看,主要與原甲班學生較為熱絡,

也因此在找專題組員過程中以人際關係陎來看的話,較想與原甲班同學為專題組 員。

圖 4.3 甲、乙兩班轉學生分布網路圖

承圖 4.1,將現實中每個專題組別以不同顏色並放在同個區塊來作分析的動 作,如圖 4.4 所示。圖 4.4 顯示出,有 8 組專題組別中,各自的關係緊密度並不 高,組員雙方認同程度有很明顯的區別,這 8 組專題成員反而與其他專題組別的 學生,在雙方認同程度上較為高。

圖 4.4 目前專題組員分布網路圖

透過第一次問卷調查,其第三、第四部分的資料透過計算而得,首先在第四 部分的同學間關係種類且符合第三部分的關係種類,將其依百分比區分後再給予 各關係種類的加總,如圖 4.5,可以顯示兩兩學生之間的強度大小。

圖 4.5 關係種類強度之網路圖

承圖 4.5,依專題發表當天的評比分成第一階段評比、第二階段評比以及專 題成果前三名等,分別以順序從左至右並加入關係種類,將強度大於 7 的關係顯 示出來,如圖 4.6 所示。而為了顯示最緊密的學生,再分類出強度大於 10 的關 係,如圖 4.7 所示。藉由圖 4.6、圖 4.7 可以得知在甲、乙兩個班級當中,那些學 生的關係強度較高,如學生 B063、與學生 B065 之間的關係的強度為 10,可以 得知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緊密的,對照專題發表當天的專題成效,發現在同組組員 關係強度大於 10 的組別,在專題成效上並沒有顯著影響。

圖 4.6 關係種類強度數值大於 7 之網路圖

圖 4.7 關係種類強度數值大於 10 之網路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4-4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