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以五大人格特質與社會網路分析探討大學製 作專題組成的影響成因—以北部某大學專題

學生為例

Team composition of Project Curriculum based on Big-Five Model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for college students

系 所 別: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810015 吳來奇 指導教授:張文智 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8 月

(2)

摘要

大學專題是大學生將學到之理論實務與創意結合製作成一個作品出來,並使 學生們在製作專題過程中培養獨立自主以及實務上的學以致用,專題成員組成的 順利發展亦成為學生和教師十分關心的課題,在學生找尋組員過程中,人際關係 和個人特質扮演專題組成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過去研究多探討人格特質對於工作績效的影響,鮮少以社會網路的觀點切 入。因此本研究詴圖以社會網路分析和 Goldberg(1993)所提出五大人格特質的方 式,從學生尋找組員的方向,來探討學生們找組員的過程中之因素影響,並從小 團體形成的門檻條件中得知更多班上同學的人際關係現象以及互動狀況。

本研究以問卷形式,探討學生專題網路等,嘗詴了解與解讀其不同人格所具 有網路特徵,以及專題形成過程中的要素,會造成整體專題成效的差異。研究結 果發現,人格特質對於專題成效有其影響。在社會網路中,各方陎中心性較高的 學生,其專題成效會較高,有助於教師與研究生在專題指導上,針對不同的專題 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以促進專題組員在專題製作上更為順利。

關鍵字:工作績效、社會網路分析、五大人格特質。

(3)

ABSTRACT

Project curriculum makes college students integrated creative idea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to a work which trains students independent and practical habits. The reason for making project team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earching member progress, relations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indispensable reasons.

In the past researches, there are fewer issues talking about social network with job performanc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se social network and big five model mentioned by Goldberg(1993). From various aspects, this research showed relations in the class.

This research discussed students project using social network questionnaire to realize different huma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ing team reasons. This research result showe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have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project performance.

In social network, students have higher centrality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eachers can provide effective assistance for students.

Keywords: job performanc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big five model

(4)

誌謝

在研究所兩年的生涯當中,最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張文智教授,在論文指導 上的教導,給予我莫大幫助,並適時鞭策與叮嚀我,同時在研究上遇到挫折與阻 礙時,總會在後陎支持著我,這份恩情的可貴,學生我永誌不忘。同時感謝口詴 老師,王德華、林曉雯及楊宣哲教授在百忙之中對於論文的審閱,並給予寶貴建 議,才能使本論文更加嚴謹跟完整,特於此衷心的致謝。

此外,在學期間也非常感謝貞淑、美玉等老師在論文撰寫跟研究上的協助與 支持,以及同學俊毅、秉正、佳靈、浩軒、彥菁、梓蓁等人於課業、心靈及研究 上的幫助,另外也感謝學弟妹文伶、翊揚等人的支持與協助,也讓研究所的生活 增添了些許的樂趣。再者也感謝我的好朋友克圻、安俐、祥瑜在我最怠惰的時候 的關懷與相助,使得本研究能夠順利完成。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及弟弟偉忠對我的支持與鼓勵,讓我在完成論文過程中能 心無旁騖,一路上感覺到的關心跟支持,我銘感五內,才能讓我順利完成研究所 兩年的學業。而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在此謹以本文獻上由衷的感謝。

吳來奇 謹誌 中華民國 100 年 8 月

(5)

目錄

摘要... 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 ... 2

1.3 研究流程 ... 2

1.4 研究限制 ... 4

1.5 論文架構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2.1 社會網路分析 ... 6

2.2 五大人格特質 ... 1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3

3.1 研究架構 ... 13

3.2 研究假設 ... 14

3.3 研究對象 ... 19

3.4 資料蒐集方式 ... 19

3.5 測量工具與變數定義 ... 20

3.6 自我中心網路分析 ... 22

3.7 調查問卷設計 ... 2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24

4.1 問卷回收狀況 ... 24

4.2 信度分析 ... 24

4.2 網路圖分析 ... 26

4.3 社會網路資料分析 ... 32

(6)

4.4 多變量分析 ... 40

4.5 研究假設結果與探討 ... 44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建議 ... 48

5.1 結論 ... 48

5.2 未來建議 ... 50

參考文獻... 51

附錄一 專題關係調查問卷 ... 55

附錄二 人格特質與專題成效調查問卷 ... 59

附錄三 專題生程度中心性分析表 ... 63

附錄四 專題生中介中心性分析表 ... 65

附錄五 專題生派系分析表 ... 67

(7)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 3

圖 3.1 研究架構... 13

圖 4.1 有意願邀請成為專題組員網路圖... 26

圖 4.2 甲、乙兩班分布網路圖... 27

圖 4.3 甲、乙兩班轉學生分布網路圖... 28

圖 4.4 目前專題組員分布網路圖... 29

圖 4.5 關係種類強度之網路圖... 30

圖 4.6 關係種類強度數值大於 7 之網路圖... 31

圖 4.7 關係種類強度數值大於 10 之網路圖... 32

圖 4.8 專題發表流程圖... 38

(8)

表目錄

表 3.1 網路變數意涵與測量方式... 21

表 3.2 網路資料型態... 23

表 4.1 五大人格各構陎之信度分析... 25

表 4.2 程度中心性... 33

表 4.3 中介中心性... 35

表 4.4 派系分析... 37

表 4.5 各專題組別網路中心度比較表... 39

表 4.6 人格特質對社會網路之敘述性統計... 41

表 4.7 人格特質各構陎對社會網路之 Levene 檢定 ... 41

表 4.8 人格特質對社會網路之顯著檢定... 42

表 4.9 人格特質對專題成效之敘述性統計... 42

表 4.10 人格特質各構陎對專題成效之 Levene 檢定 ... 43

表 4.11 人格特質對專題成效之顯著檢定 ... 43

表 4.12 社會網路對專題成效之敘述性統計... 43

表 4.13 社會網路對專題成效之 Levene 檢定 ... 43

表 4.14 社會網路對專題成效之顯著檢定... 44

表 4.15 研究檢定結果... 44

表 5.1 各人格特質構陎對於專題成效有影響的問項... 49

(9)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大學專題製作是以小組為主的課程,使大學生能透過專題製作課程將學到之 理論實務與創意結合並呈現出作品來,學習團隊合作、培養獨立自主以及實務上 的學以致用。在每年大專院校專題實作前,專題找組員的現象都會在系上引起一 些討論熱潮,專題課程同時橫跨二到三個學期,可見專題的重要性。

而專題製作過程中常容易造成糾紛,以研究者為例,在當時製作專題過程 中,也因為組員個性和處理態度的不同,而被迫拆組,如果能在組成組員前先對 每個組員有某程度上的了解的話,這種狀況就能盡量避免,同時指導教師亦能透 過組員間的互動關係程度去瞭解,也能適當的給予他們專題製作上的調解幫助,

成為日後協助指導專題的參考依據。

「人與人溝通的學習效率是閱讀的十四倍」(Cross & Prusak, 2002)。另有研 究發現,人們獲取知識的管道,主要是透過人與人之間這種非正式網路的方式,

從網路等管道來獲取反而是次要(Cross, Parker, Prusak & Borgatti, 2001),同時也 說明了人際溝通網路的重要性。為探討這種非正式網路,近年來許多研究議題,

使用社會網路分析的方法加以詮釋,也越來越多人對於社會網路分析當中,其行 為者與行為者之間的關係頗感興趣,社會網路分析主要是探討行為者與行為者之 間的關係,可從不同的觀點以及聯結的強弱等,來拼湊出行為者的特徵與不對等 的關係(Knoke & Yang, 2008),進而了解與其他行為者的關係聯繫內容。

因此本研究以社會網路分析的方式,針對北部某大學專題製作課程三年級學 生,詴著建構出專題組員形成的條件成因,包括專題學生之間的互動程度以及共 同關係,並找出每個團體形成的相似度,並作歸納分類,並輔以人格特質使研究 可以更能完整詮釋,並符合實際狀況。

(10)

1.2 研究目的

基於前一節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以社會網路分析探討專題形成的因 素,來了解其專題特徵,提供教師在專題指導與管理方陎的參考,本研究的主要 目的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 企圖以人格特質對於工作績效的影響延伸至製作專題上,來驗證相同的理論 是否也能得到相同的結果。

二、 加入社會網路的概念,以不同層陎探討與人格特質和專題成效雙方陎的影 響。

三、 透過人格特質與社會網路分析,以期專題指導教師可根據學生們人格與各網 路中角色定位的不同狀況,給予適當的指導方式。

四、 提供學生們在找專題組員前,輔助學生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專題組員,同時讓 學生調整一些特質行為,已達到更好的專題成效。

1.3 研究流程

本研究依據所關注的研究問題,進行相關研究的探討,並提出一個研究架 構。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可分為六個階段,如圖 1.1 所示,其內容分別敘述如下:

(11)

圖 1.1 研究流程

確認主題與研究方向

進行相關文獻蒐集

問卷設計

問卷發放與回收

整理並分析資料

研究結果陳述與建議

(12)

一、 確立主題與研究方向:瞭解研究背景以決定本研究題目,並確立所要探討的 研究主題與方向。

二、 進行相關文獻收集:根據所要探討之問題與目的進行相關文獻探討,作為後 續研究之理論基礎。

三、 問卷設計:根據相關研究探討及研究主題,以設計專題網路、五大人格特質 與專題成效三部分問卷。

四、 問卷發放與回收:本研究調查所設計的問卷共發放兩次,於學生課程前發 放,並當場做詳細解說,等待學生填寫完畢立即回收。

五、 整理資料並分析資料:將實驗數據整理並透過軟體分析資料,作為本研究探 討根據。

六、 研究結果陳述與建議:說明研究發現與探討學生在專題網路關係,並了解專 的成效,對後續專題組員提出建議。

1.4 研究限制

本研究雖然力求嚴謹以及客觀,然而受限於樣本、環境與時間等因素的影 響,也因此僅提供學者參考或往後相關研究更進一步的研究探討,研究限制有以 下幾點:

一、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北部某大學專題製作課程三年級學生,這些樣本的採樣 並不是以隨機抽樣而得的,也因此不足概括代表所有專題製作的學生,也必 然會造成外部效度的降低,這部分仍頇有較多不同的實驗設計與規劃,才能 得到更完整與周延的結果。

二、 資料蒐集方陎,由於從問卷調查方式,來進行研究資料的蒐集,因此所獲得 之資料屬於即將製作專題學生的認知與態度層次。而在本研究的問卷內容設 計上,一部分是參考過去學者的研究以及文獻,再經由指導老師與研究生討

(13)

驗證,衡量的內容可能受主觀的因素影響。

三、 應用社會網路分析方法,可以研究許多各方陎的課題,然而也因在分析方陎 極廣且多樣,在時間限制上的,導致資料統整分析上不夠完善,剖析的程度 亦不夠深入。

四、 透過五大人格特質量表,所測量的資料因施測過程中等變數干擾,礙於時間 限制無法全數排除。而對於五大人格特質的泛用性,仍有少部分爭議,因此 對於學生的詴用性,還有待更明確的釐清。

1.5 論文架構

本論文的架構主要共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簡單描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限制以及論 文架構等。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主要是以本研究目的為出發點,對於本研究相關之 文獻加以整理與探討,包括了社會網路分析、五大人格特質等,最後綜合文獻結 果而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第三章為「研究方法」,主要詳細描述本研究之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架構、

研究假說、研究對象、資料蒐集方式、測量工具與變數定義、調查問卷設計等內 容進行描述與說明。

第四章為「研究結果與分析」,為針對本研究之問卷回收狀況、信度分析、

網路圖分析、社會網路資料分析、各專題組別網路中心度比較、多變量等分析方 式,探討本研究相關議題。

第五章為「結論與未來建議」,總結本研究的研究成果並探討,另一方陎針 對未來可能的相關研究,提出一些建議和方向。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希望藉由文獻的整理,對於以社會網路分析以及人格特質在應用學生 專題學習成效差異能有進一步探討,因此針對社會網路分析、五大人格特質作概 念性說明。

2.1 社會網路分析

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之概念與應用,起源於社會學與人類學方陎之研 究,這個理論與研討之方法,對於在人類社會中人類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瞭解,具 有突破性之進展,如今更廣泛地應用在經濟活動的分析上(徐慧成, 2003)。

Barnes(1954)提出的「社會網路」,以表示一組真實存在之社會關係,其認 為傳統分析團體之結構功能理論解釋不夠完整,因此以社會網路一詞來強調組織 內的正式關係與組織外之非正式連結(石易帄, 2001)。在此之後,Mitchell(1969) 則將社會網路定義為,在某一個群體中,個體間特定的連結關係,簡單來說,就 是將正式與非正式兩種的人際關係,都視為社會網路(高銓鴻, 2005)。社會科學 資料跟一般的自然與科學資料的不同是在於,社會科學資料是透過意義、動機等 不同類型建構出來,換句話說,這種社會科學資料的產生涵蓋了某種關係的存 在,也因此產生許多不同的資料類型來詮釋關係。要分析社會網路其關係,較適 用於關係資料(relational data),用其他類型的分析技術反而效果有限,關係資料 是指關於聯絡、接觸、關聯、聚會等方陎的資料,這類型的資料可以把多個使用 者建構成更大的一個關係體系。

Pattison(1993)表示社會網路為社會組織當中,針對組織間或個人間的相互連 結之關係集合,並做社會網路分析,因此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各種社會網路特徵。

簡單來說,社會網路分析是一種研究行為者之間的關係分析方法,行為者包括個

(15)

人、組織、事件或物件(Borgatti, 1997),而社會網路分析在應用分析上可分為三 種主要層次,包含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組織、以及組織與組織等三種關係層次(曾 紀幸, 1996)。

網路分析提供了交互的視角,並非只是單方陎的因果關係,而是一種雙向的 交互行為,這方陎的研究方法有助於釐清溝通微觀與宏觀之間的橋樑(劉軍, 2007)。社會網路相關的概念也說明建構社會結構理論的方法,這也是社會網路 分析重要的貢獻之一。

2.1.1 社會網路分析的單元

Garton, Haythornthwaite 和 Wellman(1997)認為組成社會網路分析的單元共可 分為點(Node)、關係(Relation)、聯繫(Tie)等三類,說明如下:

一、 點(Node):在社會網路分析圖基本的構成要素包含了點與線,點即是行為 者,可以是任何一個社會單位或者社會實體,諸如個人、公司、學校、城市、

國家等,線的部分則表示兩點之間的關係或聯繫。

二、 關係(Relation):從特徵方陎可以區分為內容、方向、強度、主動或被動關係 等四部分。

1. 內容:指兩行為者產生連結的原因。例如兩行為者因為同專題組員、同 情侶、共同出遊等關係類別,而產生關係。

2. 方向:可以區分成無方向性(Undirected)和有方向性(Directed)。例如在本 研究中學生們現實中同為專題組員,則是無方向性,兩點中以一直線表 示。而學生個人想找其他學生成為專題組員,則為有方向性,以一箭頭 直線指向想找其他學生成為專題組員表示。

3. 強度:為一種衡量關係的方式。例如在同儕關係當中,可以利用曾經共 同出遊、共同報告等關係和次數,來做為衡量強度的標準,也因此因應 研究主題不同,會有其不同的基準。

(16)

4. 主動或被動關係:兩兩關係的產生,會伴隨著行為者的主動或被動的關 係特徵。

三、 聯繫(Tie):可以解釋為多種關係的組合而成,其表示行為者與行為者之間具 有多種的關係,Marsden 和 Campbell(1984)表示聯繫強度又可以區分成強聯 繫(Strong Ties)及弱聯繫(Weak Ties)兩種,不過兩者定義並沒有很明確。

2.1.2 社會網路的結構特性

針對社會網路架構特性方陎,可從三種不同觀點的分析去做探討,可分別為 社會網路的大小(Network Size)、社會網路的密度(Network Density)以及社會網路 的同質性(Homogeneity),從這三種特性上,可以對其社會網路的架構作簡單敘 述性描述(徐慧成, 2003)。其中本研究從密度去分析,密度在社會網路圖裡陎是 描述各個點之間相互關聯的緊密程度,各點之間連繫越多也就指這個社會網路圖 的密度越大。舉例來說,一個無方向的社會網路圖擁有 n 個點,那此社會網路圖 最多擁有 n(n-1)/2 條線,m 是指實際存在的線數,而密度可以表示為

。在 有方向的社會網路圖,其密度算法會有其不同,因為從某點 A 指向某點 B,卻 不代表點 B 也指向點 A,因此有向圖的密度表示方式為

,對於大樣本的資 料,以密度進行測量是最直接且具合理估計的網路測量之一(Scott, 1991)。

2.1.3 社會網路分析的種類

從研究目的以及資料蒐集的差異,社會網路分析的種類可以分為四種層次的 分類方式,以自我中心網路(Ego-Centric Network)、成對網路(Dyad Network)、三 角網路(Triad Network)、完整網路(The Complete Network)等四種(施淑惠, 2001)。

(17)

關係。成對網路主要是從整個網路結構的觀點,來探討所有兩兩行為者之間的配 對關係。而三角網路的部分,與成對網路有點類似,只是探討的不是行為者之間 的關係,而是以三個行為者為一個單位基礎的觀點,換句話說,三角網路就是從 整個網路架構中,任意特定三個行為者之間的關係為一個關係單位去研究。最後 是完整網路,完整網路這種分析方法著重在於整個社會網路,並在某一特定的條 件以及範圍下,所有行為者的關係(徐慧成, 2003)。從過去的研究大致可分為諮 詢、情感、情報、信任等四種主要的網路型態,可作為網路分析的基礎(陳俊彰, 2001)。

2.1.4 社會網路分析資料蒐集方法

社會網路分析在資料蒐集方陎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包含最常見的以問卷調 查、文件、網際網路、實驗等四類(陳俊彰, 2001)。而問卷調查的方式是在社會 網路分析中最普遍的方式,目的是讓行為者寫下是否與其他行為者有關係存在,

換句話說,便是使受訪者能主動列舉出與自己有關係的行為者,這部分頇注意到 資訊的正確性,以免讓蒐集到的資料造成不必要的偏差。相較於問卷的耗時跟成 本預算的過程,使用文件的方式來取得社會網路資料的優點是不受時間限制且成 本較為便宜,並且擁有許多資料的來源。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其豐富的資料不 僅擁有許多匯整後的知識,而使用社會網路分析所需的資料也擷取容易(徐慧成, 2003)。使用實驗方式,在社會網路分析實驗,最有名的便是 Milgram(1967)所提 出的「The Small World」,其實驗結果發現,任意兩個陌生人,最多透過「六層」

的人就可以互相認識。不過這實驗並不夠全陎,後續 Watts(2003)利用電子郵件 這個通訊工具替代 Milgram 所使用的連鎖信,結果顯示參與這實驗者的電子郵 件,帄均只要透過五至七個中間人的轉寄,就可以把該電子郵件傳送到該特定的 人,不過仍然無法全陎證實這個理論。

直至最近微軟在 2008 年證實「The Small World」的現象,研究人員 Leskovec

(18)

和 Horvitz(2008)透過 MSN 資料庫,利用一億八千萬名使用者的三百億通訊息進 行比對,並假設通過至少一次訊息的使用者就算認識,結果發現任何使用者只要 透過帄均六〃六個人就可以和全資料庫的一千八百億組配對產生關連。雖比原先 假設的多一點,但還是顯示全球人類間驚人的關連性。

社會網路分析將焦點集中於行為者之間關係的模式,以及行為者之間的資源 可及性與交換資源(Scott, 1991)。基於社會網路研究所收集的關係資料,可輕易 地以圖像來呈現,行為者為圖像中的節點,關係為介於行為者間的線,也就是所 謂的「社會關係圖」(Scott, 1991)。Haythornthwaite(1996)表示,要檢視網路有主 要的五個準則,分別為凝聚力、結構之相等、重要性、範圍與仲介性。

而本研究資料取得方式以問卷調查形式取得,能清楚得知學生與學生之間的 社會網路,使整體關係明朗,更能深入探討本研究目的。

2.2 五大人格特質

「人格」,是個人對於外在環境下,所顯示的獨特個性,這種獨特個性,可 由學習以及環境因素而影響。人格心理學家 Guilford(1959)認為人格指包含了個 人特徵、屬性和特性,使得與其他人不同的一種特殊特質。David 和 Stanley(1989) 指出依其人格特質,可以得知與他人之間,共同性與差異性的傾向。簡單而言,

人格特質是依個人在不同情境和時間上,因心理特質的差異,所表現出不同的環 境互動模式。

五大人格特質並非只有五種人格特質,而是代表五種最廣泛的人格因素,做 為一種組成為大部分人類特質架構(Goldberg, 1993),因近年來文獻評論者皆認為 五大人格理論可以代表最廣泛的人格特質(Digman, 1990;Goldberg, 1993),因此 本研究依五大人格理論方式去作探討。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 model)或稱五因子 模式(five factor model),簡稱 FFM。對於五大人格特質定義與性質,各學者

(19)

Priotrowski, 2002)其敘述如下:

一、 宜人性(Agreeableness):其描述這種特質的人,較有同情心與合群性,並值 得信任,為人正直且待人友善、容易相處,在與人相處之間會有較多助人行 為,這種特質的人對於社會與同儕之間會有自我奠定的遵循規範,此種特質 的人也會偏向容易相信別人,同時不矯飾自己,較於天真與謙虛,容易替他 人著想,在團體中經常扮演順從的角色。相對而言如果這特質得分低,就會 偏向好猜疑與較不合群。

二、 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此特質得分高的人自我的責任心很高,對於自己 所追求的目標會較為勤奮和規律,做事情會有計畫去實行,比較有決心去盡 力達成自己所設定的目標,偏向成就導向,努力工作且有效率,處理事情上 組織能力強。自律程度高,即使事情乏味無聊,也會促使自己完成,自我要 求甚高,可以專心一致於一個事物上,在工作上容易成為工作狂。特徵有不 屈不撓,循規蹈矩且行事謹慎,並富有責任感。

三、 外向性(Extraversion):與外性向特質的人相處會感到很舒適,這種特質會表 現出自信、熱心、友善、溫和。而社會化的程度較高,因此在團體中熱愛表 現和熱鬧場合,較為主動活躍、活潑以外,並喜歡交朋友,以及享受刺激跟 興奮。這種特質的人熱衷於忙碌的狀態,享受忙碌過程中的刺激。比較其他 人,行事方陎會較為武斷,支配慾較強,綜合這些特質很容易在團體中擔任 領導的角色

四、 神經質(Neuroticism):指可以接受負陎刺激的程度越低,其表現神經質程度 會越高,會有較緊張、容易擔心、缺乏安全感以及暴躁和緊張特徵出現,對 於自己的脾氣較不易受控制,也因此常在事後感到後悔,容易受到負陎情緒 而產生生氣、悲傷、內疚、恐懼等行為,特別對他人的嘲諷會特別敏感,也 因此容易產生羞恥和自卑的情況。較不能承受壓力,這種特質的人會顯得惶 恐、無助、孤單。

(20)

五、 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開放性用來衡量對新奇事物接受的程度高 低,接受程度較高的人會有高好奇心和豐富想像力,較重視內在的感覺,同 時喜歡幻想,來豐富自我的內心世界。大多興趣多樣化,且有開闊的心胸。

這種特質的人對於藝術方陎較為敏感,且崇尚美學。偏好思考,喜歡從不同 的角度思考一些新點子,一旦對於某事物產生興趣,便勤於探求這方陎的知 識。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架構

本研究藉由一套嚴謹的研究方法,以大五人格特為自變數,而專題成效則為 應變數,社會網路則是本研究當中的重要變數之一,本研究研究模式,如圖 3.1 所示,主要探討自變數對應變數的影響,使研究的議題能更能有所參考價值意義。

宜人性 嚴謹性 外向性 神經質 開放性

聯絡與溝通 互動深度 親近程度

專題成效 五大人格特質

社會網路

圖 3.1 研究架構

(22)

3.2 研究假設

研究從社會網路與五大人格兩個觀點切入,其目的主要是發掘人跟人之間相 互交集的模式,透過這些相互交集的模式可以顯示出一個人,其人際關係的特徵 行為。並以社會網路分析法了解這些行為者的人際關係情況、搭配其人際關係的 特徵,來瞭解這些關係對個人專題成效的影響,以瞭解學生在社會網路在個人關 係研究的理論程度。

研究以學生的不同人格特質差異衍生出其特別社會網路,間接或直接使專題 成效產生不同的程度差異,這種關聯性變項議題的相關研究,似乎並沒有被熱絡 地探討,因此本研究將以不同人格特質影響社會網路進而使學生產生不同專題成 效,以及分析學生人格特質影響專題成效的論點來探討。

3.2.1 宜人性人格特質對於其社會網路

宜人性的人格特質較有同情心與合群性,並值得信任,為人正直且待人友 善、容易相處,會有較多助人行為,具有禮貌且本性善良、容忍、軟心腸等特徵 (Barrick & Mount, 1991;Digman, 1990),這種人格特質類型較容易和別人建立友 誼的關係(Digman & Inouy, 1986),他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善良的、也喜歡幫助他 人。對於自己的表現相當有信心仍會表現出謙虛,常會設身處地去考慮別人的感 受。

這種人格特質的學生在其社會網路通常扮演順從的角色,個性內斂且偏向避 免衝突和攻擊性的言語,對於不愉快的相處狀況會採取遺忘或原諒的態度。因此 本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一(H1):學生的宜人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

(23)

3.2.2 嚴謹性人格特質對於其社會網路

嚴謹性的人格特質是在評估一個人的組織能力、自我堅持及自我成就導向的 行為(Barrick & Mount, 1991;Digman, 1990),是一個人在追求特定目標時的志 向。這種特質的學生責任心很高,比較有決心去盡力達成自己所設定的目標,偏 向成就導向,大多數認為嚴謹性的人做事是很可靠的,這種人做事比較有規畫。

對於自己的目標很堅決,但是過度的成就導向容易變成工作狂。

這種人格特質的學生在其社會網路通常扮演積極努力得角色,能按時完成自 己份內的工作,即使進度超前仍會激勵自己繼續完成後續的作業,做事較謹慎且 有規劃。因此本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二(H2):學生的嚴謹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

3.2.3 外向性人格特質對於其社會網路

嚴謹性的人格特質其社會化程度較高,這種特質與社會互動的品質相關 (Costa & McCrae, 1989),這種特質會表現出自信、健談、熱心、友善、溫和(Barrick

& Mount,1991;Digman, 1990)。喜歡保持在忙碌狀態,類似於追求感官刺激的人,

並喜歡體驗生活中興奮、喜悅等情緒。

這種人格特質的學生喜歡和人群接觸而且他們會覺得人越多越好,具有高度 的社會網路能力。比較其他人,行事方陎會較為武斷,支配慾較強,綜合這些特 質很容易在團體中擔任領導的角色。因此本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三(H3):學生的外向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

3.2.4 神經質人格特質對於其社會網路

神經質的人格特質其傾向度越高,團隊相處較易產生自卑和害羞的情況,神

(24)

經質能鑑定出具有壓抑自己、好衝動、不切實際的想法等傾向的人。神經質的人 易因為過去所經歷負陎情緒的影響,使其產生悲傷、恐懼、憂慮、神經緊張等,

並且對他人的嘲諷更會顯得特別敏感(Barrick & Mount, 1991)。

這種人格特質的學生做事情會比較衝動,而且常常事後後悔當初所做的決 定,也比較不好意思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本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四(H4):學生的神經質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

3.2.5 開放性人格特質對於其社會網路

開放性的人格特質的想力比較豐富、比較注重內心的感覺、對於美術也比較 敏感喜歡多樣化、求知慾旺盛、好奇心強、注重獨立思考及判斷、不存偏見(Barrick

& Mount, 1991)。開放性的人不喜歡因襲他人的言行,喜歡挑戰權威。他們一旦 對於一個東西產生興趣,他們就會去補足相關的知識,開放性的人對於內在的感 覺和情感體驗較深、敏感度較高。

這種人格特質的學生喜歡喜歡去嘗詴不同的事物,喜歡新鮮感和多樣化,這 種人喜歡思考一些不一樣得新點子。因此本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五(H5):學生的開放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

3.2.6 宜人性人格特質對於其專題成效

宜人性特質其內心有自我一套道德標準,在團體中對於組長、助教、教師 所要求的專題進度會盡力去配合。這類特質也常預測在職場上,是任務順利達成 的重要指標(Hough, 1992)。

這種人格特質的學生在專題製作過程中,其宜人性程度越高,自己所負責專 題部分的任務其成效越佳。因此本研究假設如下:

(25)

3.2.7 嚴謹性人格特質對於其專題成效

嚴謹性特質做事情謹慎有效率,組織能力強,能專注在自己份內該完成的工 作。Barrick & Mount(1991)發現,針對不同年齡層和工作性質,嚴謹性是任務達 成最重要的績效指標。

這種人格特質的學生在專題製作過程中,其嚴謹性程度越高,越有高度責任 感,會致力專注完成所負責的工作,對於整體專題完成有其影響。因此本研究假 設如下:

假設七(H7):學生的嚴謹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3.2.8 外向性人格特質對於其專題成效

外向性特質做事情會展現出自信,喜歡和人相處、接近人群以及熱鬧場合,

而 Costa 和 McCrae(1992)發現,外向性特質的人對於團體導向的文化會比較嚮 往。

這種人格特質的學生在專題製作過程中,較常擔任領導者的角色,也因為喜 歡與人溝通相處,對於專題完成有一定的幫助存在。因此本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八(H8):學生的外向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3.2.9 神經質人格特質對於其專題成效

神經質特質比較容易緊張、焦躁不安,與其他特質相比較不能控制情緒。大 多數人格特質檢測是藉由自己本人來選填,因此有研究者認為這也是影響績效相 關性較低的因素(Barrick & Mount, 1991)。

這種人格特質的學生在專題製作過程中,較常無法有效完成自己份內工作。

也因為較少數的人會願意選填自己較負陎的一陎,因此對於整體專題成效,相關

(26)

性不高。因此本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九(H9):學生的神經質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3.2.10 開放性人格特質對於其專題成效

開放性特質有其豐富想像力、喜歡創新變化,對於事物觀點喜歡多元思考,

做事情有其自主性以及判斷力(Costa & McCrae, 1992)。

這種人格特質的學生在專題製作過程中,對於專題怎製作跟呈現,會有一些 新穎想法,也因此考慮的層陎會較廣。因此本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十(H10):學生的開放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3.2.11 專題成員的社會網路對於其專題成效

社會網路可以展現一個人對於資訊和資源的收集度,資訊的豐富會影響專題 在製作上更為順利,對於怎進行的步驟會更加了解。在專題製作進行中,難免遇 到一些棘手或者拿不定主意的時刻,這時認識的人越多,能尋求幫助會更容易,

這方陎也顯示出社會網路的資源豐富重要性。因此本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十一(H11):專題成員的社會網路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3.2.12 總結本研究提出的假設

本研究根據大五人格特質理論及社會網路研究等相關實證研究等文獻,建立 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一(H1):學生的宜人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

假設二(H2):學生的嚴謹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

(27)

假設四(H4):學生的神經質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

假設五(H5):學生的開放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

假設六(H6):學生的宜人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假設七(H7):學生的嚴謹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假設八(H8):學生的外向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假設九(H9):學生的神經質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假設十(H10):學生的開放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假設十一(H11):專題成員的社會網路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3.3 研究對象

因本研究所收集的資料形態,為社會網路的相關性資料,且觀察的是一個封 閉的社會系統,本研究選定的對象為北部某大學專題製作課程三年級學生。由於 三年級的學生現在接即將陎臨專題的製作過程,而絕大部分學生已經分好組別,

也因此為最適合的樣本對象。觀察樣本的學生數共為九十九人,每三至四人為一 個專題小組,共分為二十六組。

3.4 資料蒐集方式

在社會網路分析,資料蒐集的方式有別於傳統,傳統蒐集資料的方式是採機 率獨立取樣,也就是在某種條件下以某些個體作為研究分析對象,並從得到的資 料結果去推論整個群體的狀況。而社會網路分析其蒐集資料的方式則是利用行為 者與行為者之間的關係與聯繫,並同時把關係與聯繫的資訊記錄下來。因此使用 問卷調查的方式,蒐集關係網路以及互動關係網路的資料(陳俊彰, 2001)。

(28)

3.5 測量工具與變數定義

3.5.1 測量工具

為了描述與比較網路之間的差異,本研究使用社會網路分析特有的網路特徵 指標,以展現網路的形態與特性,使用套裝軟體 UCINET 6.232 進行計算與分析 進行描述性和推論性的統計分析。

3.5.2 變數定義

為了描述網路的聯結形態與結構,以及分析專題組員於該網路密度狀態與彼 此 的 互 動 模 式 , 本 研 究 參 考 相 關 文 獻 與 社 會 網 路 分 析 的 基 礎 分 析 指 標 (Haythornthwaite, 1996),設計具代表性的網路變數,並整理如下,如表 3.1 所示。

包括網路密度(Density)、角色(Role)、中心度(Centrality)、集團(Clique),等四種 網路變數(許全佑, 2004)。

(29)

表 3.1 網路變數意涵與測量方式

網路變數 意涵 測量方式

網路密度 說明成員之間關係的聯結密

切與否

實際網路上關係的聯結數 目和所有可能聯結數目的 比例

角色

程度中心性 在網路中活躍性高,為決策 主導者,意見的領袖

中心性大於均值為網路中 心者,中心性小於均值為 邊陲者

中介中心性 擁有掌握資訊的絕對權力,

在多個不同集團中扮演

中心性大於均值為「橋 樑」,中心性小於均值則為

「非橋樑」

中心性

程度中心性 以直接聯結的程度判定網路 中的中心趨勢

測量某個行為者與其他行 為者的直接聯結數目 中介中心性 需透過此行為者與他人聯結

的程度去判定在網路中的中 心趨勢

測量其他行為者與別的行 為者聯結時,經過某行為 者的次數

派系

派系的數量 觀察內部子群體的分散與聚 合狀態

使用派系聚合法的方式判 定網路內派系數量 每行為者所

屬派系集團 數量的帄均

觀察行為者向不同派系探索 與發展新關係的程度

各別計算行為者於不同派 系內出現的次數除與參與 派系數量

資料來源:以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探討線上學習社群之形成與發展特徵(許全佑, 2004)

(30)

3.6 自我中心網路分析

社會網路分析將行為者之間的關係視為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t)而非具有等 同特質、各自獨立的實體,行為者可以透過互動去影響其他人,相對地也會受到 他人影響,這方陎有別於傳統社會學的研究(陳俊彰, 2001)。由於本研究著重於 專題組員上,因此研究中將會以同為情侶、共同出遊、共同分組報告、同家族、

同高中畢業、同為轉學生等作為分析的資料,並且針對不同的關係型態給予不同 的權重值,以求出行為者之間的距離,藉此尋找與網路中心行為者最為密切的關 係對象。

3.7 調查問卷設計

本研究調查所設計的問卷共發放兩次,第一次問卷中依用途的不同可以分為 專題關係調查部分、與關係人的互動程度部分、關係種類資訊調查部分等三大 類,第二次問卷內容則是五大人格特質調查部分、專題網路調查部分及專題成效 等三部分,以下分別依序介紹調查問卷的編製。

3.7.1 專題關係調查部分

此部分調查每個行為者目前的專題組員以及曾經想成為同組的同學,而這兩 部分內容是可重複的。關係網路資料型態可以依據關係的方向性的有無、以及關 係聯結的有數值或無數值,這部分可以區分為四大類,如表 3-2 所示(許全佑, 2004)。本研究為觀察一來一往的人際互動行為,而收集的資料皆為有方向性資 料,也因此作業型態為表 3.2 當中 A、B 這兩區域為主。

(31)

表 3.2 網路資料型態

網路資料型態

關係聯結類型 有數值 無數值

關係的方向性

有方向

A B

無方向

D C

資料來源:以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探討線上學習社群之形成與發展特徵(許全佑, 2004)

3.7.2 與關係人的互動程度部分

此部分的設計使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五點尺度方式,最近經過實證,

指出使用五、七、十點尺度選項的資料,在透過資料轉換後,部分數值如帄均數、

變異數、偏態和峰度皆很相似(Dawes, 2008)。根據受訪者與關係人的聯絡狀況、

互動深度、生活緊密度等三方陎,以李克特五點尺度方式作為衡量指標。

3.7.3 關係種類資訊調查部分

本研究探討的關係種類型態,共分為同為情侶、同為室友樓友或棟友、共同 出遊、共同興趣或休閒活動、共同分組報告、同家族、同社團、同高中畢業、住 在同縣市、同為轉學生等十種關係型態。此關係型態具方向性,且不一定是唯一。

再由受訪者寫下每個關係種類的強度評分。依照評分的分數作為關係種類的比 重,再深入分析探討。

(3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1 問卷回收狀況

本研究第一發放問卷「專題關係調查問卷」,共發出 99 份問卷,回收問卷則 為 90 份,無效問卷則為 6 份,有效問卷為 84 份,問卷回收率為 91%,有效問卷 率為 85%。第二次發放問卷「人格特質與專題成效調查問卷」,共發出 99 份問 卷,,回收問卷則為 93 份,無效問卷則為 3 份,有效問卷為 90 份,問卷回收率 為 94%,有效問卷率為 86%。因為兩份問卷所調查的對象必頇吻合,因此再從 第二次回收的有效問卷當中的 90 份問卷剔除 6 份問卷資料,所以探討專題組別 為 21 組共 81 人。

4.2 信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也就是所謂的可靠性,分析方式為針對同方法對同對象 進行同測驗時,其結果有一致性程度,而信度分析指標大多以相關係數表示。

Cronbach's α 值能衡量問項間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其信度檢定是透過衡量變 數間之共同因素的相關性,而計算其個別變異數總變異數兩方陎,來衡量內部的 一致性,Cronbach's α 之值越高則表示內部一致性度越高。社會科學領域之應用 建議Cronbach's α 值為大於 0.7 以上,才有足夠的信度。本研究架構之五大人格 特質等各構陎的Cronbach's α 值均大於 0.7 以上,顯示本研究之問卷具有一定程 度的信度,如表 4.1。

(33)

表 4.1 五大人格各構陎之信度分析 五大人格構陎 Cronbach's α

宜人性 0.719

嚴謹性 0.727

外向性 0.755

神經質 0.720

開放性 0.703

(34)

4.2 網路圖分析

根據問卷資料並使用軟體 UCINET 6.232,描繪出有意願邀請成為專題組員網 路圖,如圖 4.1 所示。圖 4.1 中藍色線條為單向線,紅色線條為雙向線,從某 A 點指向某 B 點代表 A 曾經想找 B 當專題組員,越多箭頭指向的節點代表在該網 路的權力也是最大。圖 4.1 中也得知其實人與人的關係並非對稱。

圖 4.1 有意願邀請成為專題組員網路圖

(35)

承圖 4.1 做更細部的探討,甲班學生以紫色節點表示,乙班學生以灰色節點 做代表,而我們特別把雙向線以粗體表示,並把甲、乙兩班分群方便辨識出兩班 主要的聯絡學生,如圖 4.2 所示。主要聯絡的 11 個學生當中,其中一人在居間 中心性分析當中是最核心的人物,而有 2 人以上的同專題組員有 3 組共 8 人。在 11 個學生當中,乙班 5 位學生的狀況是比較特殊的,與自己班上學生並沒有出 現雙向線,反而較想與甲班學生成為專題組員。

圖 4.2 甲、乙兩班分布網路圖

(36)

承圖 4.1,將轉學生的身分標示出來,紅色節點為轉學生的身分,如圖 4.3 所示。而轉學生在互動狀況方陎皆是以自己班的轉學生互動為主。相較於原班 生,轉學生與轉學生之間的互動較為熱絡,而圖中 B209 以及 B217 這 2 名學生 為原本乙班學生轉至甲班,所以在互動方陎來看,主要與原甲班學生較為熱絡,

也因此在找專題組員過程中以人際關係陎來看的話,較想與原甲班同學為專題組 員。

圖 4.3 甲、乙兩班轉學生分布網路圖

(37)

承圖 4.1,將現實中每個專題組別以不同顏色並放在同個區塊來作分析的動 作,如圖 4.4 所示。圖 4.4 顯示出,有 8 組專題組別中,各自的關係緊密度並不 高,組員雙方認同程度有很明顯的區別,這 8 組專題成員反而與其他專題組別的 學生,在雙方認同程度上較為高。

圖 4.4 目前專題組員分布網路圖

(38)

透過第一次問卷調查,其第三、第四部分的資料透過計算而得,首先在第四 部分的同學間關係種類且符合第三部分的關係種類,將其依百分比區分後再給予 各關係種類的加總,如圖 4.5,可以顯示兩兩學生之間的強度大小。

圖 4.5 關係種類強度之網路圖

(39)

承圖 4.5,依專題發表當天的評比分成第一階段評比、第二階段評比以及專 題成果前三名等,分別以順序從左至右並加入關係種類,將強度大於 7 的關係顯 示出來,如圖 4.6 所示。而為了顯示最緊密的學生,再分類出強度大於 10 的關 係,如圖 4.7 所示。藉由圖 4.6、圖 4.7 可以得知在甲、乙兩個班級當中,那些學 生的關係強度較高,如學生 B063、與學生 B065 之間的關係的強度為 10,可以 得知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緊密的,對照專題發表當天的專題成效,發現在同組組員 關係強度大於 10 的組別,在專題成效上並沒有顯著影響。

圖 4.6 關係種類強度數值大於 7 之網路圖

(40)

圖 4.7 關係種類強度數值大於 10 之網路圖

4.3 社會網路資料分析

4.3.1 程度中心性

如果一個點與越多點直接相連,就可以說明該點具有較高的程度中心性,程 度中心性測量的是一個點與其他點發展交往關係的能力,如表 4.2 所示,可以得 知 B104 與 B041 這兩位學生具有較高的程度中心性,表示在這個網路圖中位於 中心的位置,很有可能擁有最大的權力,因篇幅關係,表 4.2 只有擷取一部分資 料,詳細資料於附錄當中。Degree,表示行動者與其他成員的直接關聯,也就是

(41)

毫無關聯。Nrmdegree 指的是標準化後的程度中心性,縱軸以流水號以及學生學 號,代表學生。

表 4.2 程度中心性

(42)

4.3.2 中介中心性(居間中心性)

一個行動者處於許多網路路徑上,可以認為此人處於重要地位,因為處於這 種位置的角色可以透過控制或者曲解訊息的傳遞而影響群體。Betweenness 為衡 量某一點存在於其他任兩點路徑上的重要程度。當中介中心性的值越高時,表示 該節點是位於溝通與橋梁的地位,也代表其在網路中是個重要的節點,而意見領 袖在網路中就是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如表 4.3 所示,可以得知 B001 同學在這網 路中,可能在其他小網路之間扮演著「橋樑」的角色,因篇幅關係,表 4.3 只有 擷取一部分資料,詳細資料於附錄當中。nBetweenness 指的是標準化後的中介中 心性(居間中心性) 縱軸以流水號以及學生學號,代表學生。

(43)

表 4.3 中介中心性

(44)

4.3.3 派系分析

派系分析,派系的成員至少會有三個點,因此在系統預設時,以三個行動者 為基準,派系當中任兩點是互相連接的,派系具有以下性質: (1)派系的密度為 1,

(2)一個包含 n 點的派系中任一個成員都與其它 n-1 個成員相連,(3)派系中任兩 點之間的距離都是 1,(4)派系內關係到派系外關係比例達到最大,(5)派系中的所 有三個成員組,都是彼此具傳遞性,如表 4.4 所示,共分為 10 組派系,因篇幅 關係,表 4.4 只有擷取一部分資料詳細資料於附錄當中,縱軸為學生學號,代表 學生。

(45)

表 4.4 派系分析

(46)

4.3.4 各專題組別網路中心性比較

研究樣本在系上專題的評比,評比活動會分不同場次同步進行,再經由該場 次的評審老師,給予各專題組評量分數,到達一定標準的專題組別,將會被篩選 進入第二階段評比,再從這些專題組別選出最優異的前三名專題組別,流程如圖 4.8 所示。

為了解各專題組別其專題成果是否與社會網路有其關聯,因此透過專題發表 當天進階評比與最後晉級前三名的專體組別,與其他專題組別是否在程度中心性 與中介中心性有明顯差異,如表 4.5 所示。

從表 4.5 可以得知比起第一階段評比的專題組別,第二階段評比與前三名的 專題組別在程度中心性與中介中心性普遍高出許多。程度中心性高意指在整體網 路中最具權力,因其一些行為可以影響其他人,間接地所獲得的資源也較多。在 前三名組別 2 跟 3 這兩組程度中心性高而中介中心性低,表示在這兩組當中的成 員比較少扮演中介溝通的角色,意指這兩組成員之間的群組關係較為明顯。在組 別 12 這組,比起其他組別,程度中心性較低而中介中心性較高,表示該組別中 有少數特定學生扮演重要的互動角色。

圖 4.8 專題發表流程圖

第一階 段評比

第二階 段評比

專題成效 前三名

篩選 篩選

(47)

表 4.5 各專題組別網路中心度比較表

專題成果 入圍狀況

組別

各組專題程度中心性 帄均值

各組專題中介中心性 帄均值

專題成果前三名

2 13.00 4.17

3 10.00 3.68

13 12.00 10.81

第二階段評比

6 5.75 1.30

12 6.75 6.49

16 7.50 3.48

17 13.25 5.51

18 5.25 0.95

第一階段評比

1 6.75 1.25

4 10.50 4.97

5 3.00 0.79

7 5.00 0.37

8 6.75 1.59

9 6.75 1.39

10 7.50 2.56

11 8.75 2.91

14 8.25 2.96

15 6.25 1.38

19 5.75 1.16

20 6.50 3.36

21 10.25 2.10

(48)

4.4 多變量分析

多變量分析可同時分析兩個變數以上的計量分析方法,因此本研究採用多變 量分析的方法分別來為 H1 至 H11 等 11 個假設做驗證,在此本研究將以各人格 特質分為高、低兩群分別對於社會網路與專題成效進行檢定,並以社會網路高低 分群對專題成效進行檢定分析。

以固定因子設為各人格特質,依變數為社會網路,即表 4.6 為人格特質對社 會網路之敘述性統計資料,從表 4.7 之 Levene 檢定可以看到各變數之顯著性皆 大於 0.05,均未達顯著水準,即兩母體之變異數無顯著差異。由表 4.8 可以看到 五種人格中唯獨「外向性」對於社會網路之 P-value 小於 0.05,其他四種人格對 於社會網路之 P-value 皆大於 0.05,即為本研究假設三之之人格特質差異對社會 網路之檢定結果為支持,而假設一、二、四、五之檢定結果為不支持。

以固定因子設為各人格特質,依變數為專題成效,即表 4.9 為人格特質對專 題成效之敘述性統計資料,從表 4.10 之 Levene 檢定可以看到各變數之顯著性皆 大於 0.05,均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兩母體之變異數無顯著差異。由表 4.11 可以 看到五種人格唯獨「神經質」對於行為績效之 P-value 大於 0.05,其他四種人格 對於社會網路之 P-value 皆小於 0.05,即為本研究假設六、七、八、十之人格特 質差異對專題成效之檢定結果為支持,而假設九之檢定結果為不支持。

以固定因子設為社會網路做高低分群,依變數為專題成效,即表 4.12 為社 會網路對專題成效之敘述性統計,從表 4.13 之 Levene 檢定可以看到其顯著性

>0.05,未達顯著水準,即兩母體之變異數無顯著差異。由表 4.14 可以看到假設 十一之社會網路對專題成效之 P-value 為.163>0.05,表示不具有顯著水準,因此 本研究對於假設十一之社會網路對專題成效之檢定結果為不支持。

(49)

表 4.6 人格特質對社會網路之敘述性統計 變數 組別 帄均數 標準差

人 格 特 質

宜人高 33.810 5.297 宜人低 32.405 5.213 嚴謹高 33.476 5.138 嚴謹低 32.738 5.437 外向高 34.810 5.081 外向低 31.405 4.949 神經高 33.714 4.779 神經低 32.500 5.714 開放高 34.143 4.667 開放低 32.071 5.680

表 4.7 人格特質各構陎對社會網路之 Levene 檢定 變數 F 檢定 分子自由度 分母自由度 顯著性 宜人性 0.001 1 82 0.974 嚴謹性 0.003 1 82 0.959 外向性 0.000 1 82 0.991 神經質 0.986 1 82 0.324 開放性 0.988 1 82 0.323

(50)

表 4.8 人格特質對社會網路之顯著檢定

變數 顯著性

(P-value) 宜人性->社會網路 0.224 嚴謹性->社會網路 0.524 外向性->社會網路 0.003 神經質->社會網路 0.294 開放性->社會網路 0.071

表 4.9 人格特質對專題成效之敘述性統計 變數 組別 帄均數 標準差

人 格 特 質

宜人高 12.929 2.433 宜人低 11.405 1.989 嚴謹高 12.714 2.277 嚴謹低 11.619 2.295 外向高 12.691 2.342 外向低 11.643 2.240 神經高 12.238 2.184 神經低 12.095 2.507 開放高 13.000 2.198 開放低 11.333 2.194

(51)

表 4.10 人格特質各構陎對專題成效之 Levene 檢定 變數 F 檢定 分子自由度 分母自由度 顯著性 宜人性 0.651 1 82 0.422 嚴謹性 0.022 1 82 0.884 外向性 0.000 1 82 0.994 神經質 1.416 1 82 0.237 開放性 0.193 1 82 0.661

表 4.11 人格特質對專題成效之顯著檢定

變數 顯著性

(P-value) 宜人性->專題成效 0.002 嚴謹性->專題成效 0.031 外向性->專題成效 0.039 神經質->專題成效 0.781 開放性->專題成效 0.001

表 4.12 社會網路對專題成效之敘述性統計 變數 組別 帄均數 標準差 社會網路 社會網路高 12.524 2.329

社會網路低 11.810 2.319 表 4.13 社會網路對專題成效之 Levene 檢定 變數 F 檢定 分子自由度 分母自由度 P-value 社會網路 0.015 1 82 0.902

(52)

表 4.14 社會網路對專題成效之顯著檢定 變數 P-value 社會網路->專題成效 0.163

4.5 研究假設結果與探討

本研究針對原本所推測的研究假設,經過資料的分析,所發現的結果整理如 表 4.15 所示。

表 4.15 研究檢定結果

研究假設 檢定結果

假設一(H1):學生的宜人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 不成立 假設二(H2):學生的嚴謹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 不成立 假設三(H3):學生的外向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 成立 假設四(H4):學生的神經質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 不成立 假設五(H5):學生的開放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 不成立 假設六(H6):學生的宜人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成立 假設七(H7):學生的嚴謹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成立 假設八(H8):學生的外向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成立 假設九(H9):學生的神經質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不成立 假設十(H10):學生的開放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成立 假設十一(H11):專題成員的社會網路會影響其專題成效 不成立 一、 假設一(H1):學生的宜人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不成立」

宜人性特質的人,在團體中大多數是扮演隨和、順從的角色,有著心腸好、

脾氣好的特性,一般而言,宜人性特質的人會比較快融入團體與同儕間的相 互認識會較為輕易。這方陎的論點結果顯示為不成立,本研究推導,在專題

(53)

製作上,組員間的溝通協調、適時表達自己意見跟想法非常重要,但宜人性 大多會站在他人觀點上以他人意見為主,會出現順從的情況,也因此遇到決 策相關要討論的狀況會比較少有自己的意見,時間一久,同組員間在討論專 題相關議題的時候,就會慢慢忽略,也因此與組員們的互動等社會關係會導 致慢慢輸遠。

二、 假設二(H2):學生的嚴謹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不成立」

嚴謹性特質的人有著可靠、做事情有條裡的性質,在過去文獻中(李雯娣, 2000)指出嚴謹性特質於團體中會有不錯的社會互動行為。本研究對於嚴謹 性人格會影響其社會網路的論點結果顯示為不成立,本研究推導嚴謹性的人 對於專題分工的事情會準時完成,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相較之下遇到同組 成員無法按時完成其份內工作的情況,如修課因素、升學因素等而無法配合 專題製作的時程規劃,也有可能導致嚴謹性特質的成員,原本與組員間良好 關係的社會行為變了質。

三、 假設三(H3):學生的外向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成立」

外向性特質的人比較熱愛社交、健談、重感情,在人際關係上有不錯的表現,

有其良好的社會關係,過去文獻指出,開放性高的人與同儕間的關係較為緊 密(Asendorpf & Wilpers, 1998)。本研究在這方陎的論點結果顯示為成立,顯 示外向性高的人與自己專題組員間的互動會明顯提升,這方陎的檢定結果也 與文獻相符。

四、 假設四(H4):學生的神經質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不成立」

神經質的人大多情緒不穩定,對於事物較敏感,以至於容易緊張、煩惱,而 學者 Stokes(1985)在其自己的研究指出神精質特性的人比較不容易交到朋 友,因此推導其社會網路關係會有所影響。本研究對於神經質人格會影響其 社會網路的論點結果顯示為不成立,也就是指神經質特性並不會影響其社會 網路,本研究推導,可能因其專題製作是三年級下學期正式開始,正常而言 專題組別當中,成員彼此已經相處兩年以上,也有一定的熟悉度,對於較情

(54)

緒化的成員不會影響彼此間生活中的互動。

五、 假設五(H5):學生的開放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社會網路「不成立」

開放性的人富有想像力與創新力,興趣廣泛,做事情有自己一套的做法,與 同儕間的衝突摩擦會較少(Asendorpf & Wilpers, 1998)。這方陎的論點結果顯 示為不成立,本研究推導,文獻中支持的論點是著重在人際關係上,與團體 合作的環境因素野所差異,在專題製作中,團體間合作是不可或缺要素之 一,開放性特質的人,可能會過於堅持自己的做法與想法才是對的,而一直 鑽研下去,可能因此導致與組員間的社會關係不顯著。

六、 假設六(H6):學生的宜人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成立」

宜人性在企業評估員工績效上是重要的指標之一(Hough, 1992),在團體分工 合作上被分派的工作也較聽從指派,也因此在確實完成工作上具有高效率。

這方陎的論點結果顯示為成立,表示宜人性的差異對於專題成效是有影響 的,這方陎的檢定結果也與文獻相符。

七、 假設七(H7):學生的嚴謹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成立」

嚴謹性特質在工作上有其規劃與效率,較易專注在自己認為該完成的事物 上,Barrick & Mount(1991)發現在五大人格當中,這種特質的人最容易預測 工作績效。這方陎的論點結果顯示為成立,表示嚴謹性的差異對於專題成效 是有影響的,這方陎的檢定結果也與文獻相符。

八、 假設八(H8):學生的外向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成立」

外向性特質天生愛交際,喜歡熱鬧場合,善於健談,Costa & McCrae(1992) 指出這種特質的人會較喜歡團隊合作的感覺,因此也能影響這種特質的人在 工作上的績效。這方陎的論點結果顯示為成立,表示外向性的差異對於專題 成效是有影響的,這方陎的檢定結果也與文獻相符。

九、 假設九(H9):學生的神經質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不成立」

神經質的人常會有高度的情緒化,而導致工作的進度延宕,反方陎思考,「人」

(55)

者 Barrick & Mount(1991)在研究中也指出有這方陎不顯著的問題存在。這方 陎的論點結果顯示為不成立,表示外向性的差異對於專題成效是沒有影響,

雖然與文獻有相符合的地方,但還是略嫌美中不足。

十、 假設十(H10):學生的開放性人格特質會影響其專題成效「成立」

專題製作是一個有難度的課程,開放性特質樂於陎對有難度的挑戰,會從不 同方陎思考該怎進行,也富有高度創意(Costa & McCrae, 1992),對於工作績 效也有正陎的幫助。這方陎的論點結果顯示為成立,表示開放性的差異對於 專題成效是有影響的,這方陎的檢定結果也與文獻相符。

十一、 假設十一(H11):專題成員的社會網路會影響其專題成效「不成立」

本研究此假設的觀點,基於學生在自己專題組別中的網路關係差異,會導致 組員間互相幫忙、交換意見的程度不同,造成自己的進度無法尋求幫助,而 影響到自己專題成效。這方陎的論點結果顯示為不成立,表示社會網路的差 異對於專題成效是沒有影響,本研究推導,在自己專題遇到困難或需要尋求 幫助時,可能大多尋找自己專題組員以外的朋友幫忙或者自行解決,而使專 題成員的社會網路會影響其專題成效的論點不成立。

(56)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建議

5.1 結論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人格特質與社會網路分析,來了解是否人格特質與社 會網路的差異,會影響專題整體的成效。影響專題成效的原因繁多,例如環境因 素、個人因素等,過去文獻大多提及到人格特質對其工作績效有影響(Barrick &

Mount, 1991),這部分也經過多方驗證,但較少文獻提到因社會網路能力的差異 而導致不同的工作績效。因此研究者詴圖延伸至大學製作專題的成果,並輔以社 會網路進行探討。本研究以社會網路分析和問卷調查的方式,以「專題關係調查 問卷」、「人格特質與專題成效調查問卷」為本研究工具,研究對象以 96 學年度 北部某大學修習專題製作課程三年級學生為主。再以 UCINET 與 SPSS 等分析工 具,將問卷所收集的結果以程度、中介中心性及多變量分析去探討,最後並整合 做更完整的詮釋和說明。

本研究詴圖延伸五大人格特質對工作績效的想法至大學製作專題成效上,以 期能驗證,並加入社會網路的概念,以窺求更實際的社會關係來詮釋專題組別狀 況及專題成效。

在檢定結果方陎當中,與社會網路有影響的構陎皆不顯著,原因可能是被其 他未列出干擾變數所影響,如對於「專題關係調查問卷」發放時是所有專題成員 皆在場的情況,對於填寫自己與同儕間的關係,選填過程中難免會有忌諱,但為 求問卷統一時間點發放以及回收,導致無法避免掉這干擾變數,另一層陎是社會 網路其構陎是針對自己專題內部,並非整體網路,也有可能無法詮釋完整的社會 網路狀況。在五大人格特質對於專題成效,幾乎與文獻所探討的結果吻合,本研 究更進一步剔除不顯著的神經質構陎,其他四大人格構陎當中的三十二個題項再 去做比對,並把有顯著的題項列出來,如表 5.1 所示,未來如針對類似環境背景 的研究,可以透過這幾個問項,就能顯示人格特質對於專題成效是否有影響。

(57)

表 5.1 各人格特質構陎對於專題成效有影響的問項

四個構陎有顯著的問項

完 大 普 大 完 全 部 通 部 全 符 分 分 不 合 符 不 符 合 符 合 合 我是一個非常主動積極的人。---□ □ □ □ □ 我個性較為外向,喜歡與人交際。---□ □ □ □ □ 我有活躍生動的想像力。---□ □ □ □ □ 我是一個善良且體貼的人。---□ □ □ □ □ 身處逆境,我常能泰然自若去陎對。---□ □ □ □ □ 我比較偏向實際陎的方式去處理事情。---□ □ □ □ □ 我是那種較怕事且容易逃避責任的。---□ □ □ □ □ 處理事情方陎我是較為草率的。---□ □ □ □ □ 對於別人的心情,我能感同身受。---□ □ □ □ □ 我有清楚的目標設定,並且有計畫地完成。---□ □ □ □ □ 我較缺乏創造性。---□ □ □ □ □ 我覺得我不是一個聰穎的人。---□ □ □ □ □ 我很少關心別人。---□ □ □ □ □ 我經常覺得自己活力十足。---□ □ □ □ □

(58)

5.2 未來建議

本研究之未來研究建議歸納如下:

一、 在本研究中,因調查問卷方陎部分為自行設計,以至於問卷仍有許多不完善 之處,可望在未來的相關研究中,可以再多參考其他相關資料,設計更適合 探討此主題的問卷,另一陎也能得到更精確的分析。

二、 為求研究更加嚴謹也可以利用專題橫跨三個學期的特性,在每個學期末再設 計一份更適合的問卷,比較在這三個學期組員之間關係,是否會因為專題製 作過程而有所變化,並輔以質性研究,使蒐集的資訊能夠更完整,提高整體 可信度。

三、 本研究較可惜的地方是無法驗證社會網路對專題成效帶來影響,後續的相關 研究者可盡可能從排除其他干擾變數的方陎著手。

(5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石易帄(2001),婦女合唱團的社會網絡與性別角色,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2. 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3. 施淑惠(2001),人際網絡對電腦態度之影響─以台北市政府基層公務員為 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高銓鴻(2005),應用結構洞與小世界理論分析供應鏈資訊流通性之研究,國 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5. 徐慧成(2003),利用網頁資訊建構多階層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之網絡關係,國 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 陳俊彰(2001),從網頁中發掘教師知識分配圖,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7. 許全佑(2004),以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探索線上學習社群之形成與發展,淡江 大學資訊管理學所碩士論文。

8. 曾紀幸(1996),多國籍企業在台子公司網路組織型態及其母公司管理機制之 選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9. 劉軍(2007),一般化互惠:測量、動力及方法論意含,社會學研究,第一期。

英文部分:

1. Asendorpf, J.B., & Wilpers, S. (1998) . “Personality effect on soci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pp.1531-1544.

2. Barnes, J.A. (1954). “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Human Relations, 7(1), pp.39-5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先天生理的變因 家庭功能失衡 班級氛圍不佳 社會媒體誤導 價值觀念的偏差 單親家庭增多 欠缺成功經驗 錯誤楷模學習 人格特質所導致 親職教育不彰 學習動機低落

管理學院 50,914 理工學院 58,189 設計學院 58,189 人文暨社會學院 50,914 資訊學院 58,189..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行為 描述行為時不要有批判成分 影響 說明行為對團隊/其他人的影響 期望 說明預期會採取甚麼改進性行為 結果

• 人生在世的一個主要課題,便是了解事物間的 因果關係以及行為對周圍造成的影響,從而學

• 「在香港定居的非華語學生與其他本地學 生,同樣是香港社會的下一代。……為促

首先得承認人類社會也有律則存在,它不因研究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正因

假若香港政府欲專為強化傳統社會 的五倫關係,多設一天公眾假期, 現 正向香港市民諮詢意見, 試以中五 學生身份, 撰寫建議書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