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影片學習分析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手語學習分析

2.2.3 網路影片學習分析

網路與電腦科技的發展,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不僅影響生活,同時也衝擊學 習的型態 (王秋華, 2001)。網路學習又稱線上數位學習,網際網路如宇宙般無限 大空間,這樣大的空間,包含了電子書、線上圖書館和教學影片等多樣化數位媒

20

材,數位學習具有相當多的好處,不僅不受空間時間所限制,不再局限於教室內;

降低學習成本,可節省龐大的講義費;教材更多樣化,可使用影音、圖片、動畫 等形式來呈現教材,這樣的學習使得更具彈性,並提供了終身學習的機會。

透過智慧型載體學習,我們可稱為行動學習。對行動學習定義而言,可在任何 時間、地點以及裝置上接受學習。行動學習提供的是模組化,片段的資訊,讓使 用者取得資源的時候可使用,因此,行動學習絕對不是將整個數位學習課程原封 不動搬到載具上,要重新根據應用的情境進行教材設計 (吳欣蓉, 2011)。

影片學習是網路學習的一個小部分,任何有聲有動作都可以稱為影片,影片包 含真人拍攝及動畫,影片具有圖有聲音並茂的學習優勢,他能夠取代某部分文本 成為較好的學習教材,但由於影片的檔案大小會影響畫質的解析度,在較好的畫 質中,因為影片檔案的過大,使用者網路品質及行動裝置必然影響載入影像的速 度,迫使學習可能斷斷續續,這樣的學習也帶來相當大不便之處。(圖 10)為日 本國際手語線上學習網站平台,由 NPO 法人日本 ASL 協會製作,網站使用影片 的學習方式,旁邊菜單欄位為用語分類,裡面包含生活常見單字的學習。

自從網際網路發展以來,有 Youtube Vimeo 等影片上載網站,有了這些平台,影 片學習方式對於現今已相當普遍,這樣學習方式也格外方便且迅速。

圖 10 日本 ASL 協會國際手語學習網站 (資料來源 : NPO 法人 日本 ASL 協会 is.npojass.org)

21

隨著科技發展快速,行動裝置的普及化,行動裝置的方便影響人們生活,運用 在行動裝置的 app 也漸漸的多元化,學習手語的 app 也開始出現,以下針對國內 外有關手語 app 進行分析,充分了解行動裝置在現代化學習趨勢。

(1) 台灣手語線上辭典(TSL)

「台灣手語線上辭典」(圖 11)是由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從 2001 年在 國科會支持下開始進行規劃、收集詞項、錄影、剪輯、文字說明、網站建置等工 作 (蔡素娟,戴浩一,陳怡君, 2015)。此線上手語辭典有助於學術上的教學與應 用,是一個手語資料庫,辭典包含了手語音韻 (組成詞彙的基本元素) 、構詞以 及語意,並且透過影片的教學,讓有興趣研究手語的使用者能夠方便查詢及學習。

以下為構詞學與音韻學名詞解釋:

1. 構詞學:

即是一個單獨的手語是如何構成的;或將兩個手語很快的併在一起,其意即有 所不同 (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7)。

2. 音韻學:

是研究心理的語言系統,所以連沒有聲音的語言也有「音韻學」,每個自然手 語有自己的「音韻」系統,不是聲音的系統,而是手形與動作的系統 (Myers), 2001)。

圖 11 台灣手語線上辭典(TSL)app 界面。

22

(2) 常用手語辭典 (Sing Language Dictionary)

「常用手語辭典」(圖 12)是由教育部學生事務與特殊教育司委託臺灣師範大 學特殊教育中心規劃建置,是台灣第一支官方單位所研發之手語 APP,整合靜態 中英文字、圖片和動態的聲音和影像等效果,以新興的資訊科技呈現「常用手語 辭典」的紙本內容,提供即時、快速、互動和多元的另一種學習手語方式 (林寶 貴, 2015)。手語 app 含有 339 個基礎手勢,1,2890 個中文詞彙,以及有經過錄製 9581 部動態影片的演示。然而在教育安置上也因不同的溝通模式,教師不懂手 語,無法對使用手語的聽障學生或聾人,透過手語的教學達到教育目標;聽人同 學不懂手語,無法和聽障同學發展友誼關係與社會互動 (楊雅惠, 2015)。辭典主 要目的是提升特教老師的手語教學技能與品質,也同時幫助聽障學生提升中英文 語言程度。功能除了單字詞彙的查詢與學習以外,也提供了測驗功能與紀錄複習 手語的收藏,測驗提供了自我測試,收藏手語隨時反覆練習也提升學習的成效。

圖 12 常用手語辭典(Sing Language Dictionary)app 介面。

(3) Five app

「Five app」 是一款利用手語圖形傳送訊息的 app,由波蘭 18 歲新生代創業家 Mateusz Mach(圖 13)開發,盡管他目前只是高中階段,並募集了 15 萬美元的 種子資金打造,也獲得聯合國支持下一個版本的應用程序。憑著這一股初生之犢

23

不畏虎的信念和行動,Mateusz 不但順利募得種子創業資金,Five 也達到 10,000 名聽障用戶,Mateusz 的團隊預估將有機會在北美達到 15 萬名用戶 (金靖恩, 2017)。

使用者透過 Five 介面互動(圖 14),可以自行組合手勢圖案,形成一個可溝通的 句子,並以訊息傳送給親朋好友,圖形是以逐格動畫(Stop-motion graphic)作為特 點,由 2 到 5 個影格連續組合的 gif 圖檔,超過 800 個 gif 動畫,不過這些圖形只 能作為訊息貼圖使用,他不適用作為教學用途,從 UI 界面來看,因圖檔太小,

辨識度與空間感影響了使用者觀看,針對沒有學習過手語的人來說,可能很難懂 圖象的比法,然而 app 會取名為 Five,是因為 five 的筆法就是五根手指頭,也就 是手;手語的意思。Five app 藉此打造了友善的聾人的聚集地,也讓各地聾人相 互認識到彼此,增加感情。

圖 13 Mateusz Mach - five app 第一版。

(取自: @artiwards twitter - Top 10 Teenage Entrepreneurs In The World)

圖 14 five app iOS 第二版。(本研究截圖)

24

(4) 在遊戲中學習的手語字典 (日語: ゲームで学べる手話辞典)

「在遊戲中學習的手語字典」是日本本土研發的一款手語字典(圖 15),是一 款透過遊戲學習手語,該學習方式是以 3D 立體作為設計,具有空間感,擁有 360 度 3D 動畫,可以學習超過 3000 種手語,還能將手的動作改為適合自己的速度,

而 UI 3D 方面可選轉使用背面透明功能,從打手語人物的第一人稱角度檢查手的 移動,該 UI 3D 也獲得日本專利認證。而遊戲主要透過情境遊戲做學習,遊戲中 會有怪物的出現,怪物會比手語給使用者觀看,通過 flick 輸入來回答這個詞是 什麼意思,如果回答成功並正確,就會使出魔法攻擊怪物(圖 16)。然而該手語 app 獲得東京聾啞人士協會與東京都聽力障礙聯合會支持,並獲得國際通用設計 委員會主辦的“IAUD 獎 2014”銀獎。

圖 15 在遊戲中學習的手語字典。(本研究截圖)

圖 16 在遊戲中學習的手語字典。(本研究截圖)

25 新的圖像形式,稱之為「Motion Graphics 動態圖像設計」 (Krasner, Motion graphic design, 2008)。本章節探討動態圖像設計的歷史與動態圖像設計的興起。

(一) 動態圖像設計沿革

動態圖像設計(Motion Graphics)最早起源可追朔到 19 世紀,Motion Graphic 這個用詞的出現已經有 50 幾年歷史,是由美國著名動畫師約翰‧惠特尼(John Whitney)在 1960 年所成立「Motion Graphics Inc.」製作公司,是首次於商業領域 使用此詞彙來說明動態的設計影像 (Krasner, 2008)。可以說確實地為「Motion Graphics」這個專有名詞第一次出現在世上。動態圖像設計全稱為 Motion Graphics Design 簡稱 MG。中文翻譯為動態圖像設計或動態影像設計,是臺灣近幾年新興 的產業。動態圖像設計結合了平面設計、動畫電影特效,表現形式豐富且多變,

又能展現藝術性風格。動態圖像設計主要應用於節目頻道、商業廣告、MTV、演 唱會、光雕等互動裝置。曾擔任紐約 Suspect 工作室的資深美術指導的台灣動態 圖像設計師劉耕名所述「Motion Graphics 跟平面設計一樣是一種傳達訊息與人溝 通的表現方式,只是,更強烈,視覺傳達效果強、製作時間短、創意表現更多元。」

(飛爾酥, 20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