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敘述研究背景;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說明 本研究的重要性;第四節說明研究的範圍與限制;第五節敘述名詞操作型定 義;各節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臺灣是一座位於亞熱帶的島嶼,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 1.139 公里(林俊金,

2000),主要河川共 129 條,流域占臺灣總面積 88.39%(林雪美,2000),由於臺 灣四面環海且湖泊與河川眾多的特性,因此許多水上活動也跟著蓬勃發展,例如:

泳渡日月潭,大鵬灣海泳,端午龍舟競賽等,因此游泳這項技能也逐漸受到重視。

游泳是一項家喻戶曉,老少皆宜的運動項目,並有許多醫師指出游泳對身體 有許多益處,但游泳本身也是有一定的風險,因此游泳技能的學習更是應該講求 安全性以及有系統的學習。游泳的姿勢在民間有許多種,但由於太過於缺乏效率,

速度慢等原因,許多動作都已不存在,在現代的游泳競賽項目中,大部分以蝶泳、

仰泳、蛙泳、捷泳 4 種姿勢最常見(武育勇,1969)。而在這 4 種泳姿當中,捷泳 是屬於在水中前進阻力最小,同時也是速度最快的姿勢,因此過去有學者認為如 果能快速且有效率的學會捷泳,能對我國的游泳教學產生莫大的影響力(劉柄顯,

2013)。因此本研究者認為,在游泳教學中,捷泳的學習是最為重要的,且對於 往後的游泳學習有著莫大的影響。

政府在 2000 年「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要求各級學校在體育課必須全面 實施游泳課程,使得游泳課程為體育課程當中必修課程之一,因此成為相當普及 的運動項目,游泳課程的安排與教學逐漸被研究與教學者審視。然而游泳是一種 在不穩定支撐狀態的運動,它不同於陸地有固定的支撐點,必須隨時調整身體姿 勢達成與水浮力的平衡,才能使身體浮至水面。因此,大部分教學和研究者都將

2

適應水性安排為游泳教學的首要課程,來適應水浮力、壓力及阻力對身體產生的 影響,特別是漂浮(莊鑫裕,2017)。徐興泰(1978)、陳和睦(1980)、武育勇(1998) 指出在捷泳教學流程的動作教學順序發現,其順序為適應水性、漂浮、打水、划 手、換氣及聯合動作。近幾年臺灣游泳相關文獻出現一些不同的教學方式,如平 爬式游泳教學(陳尚勇,2005)、魚式游泳(項國寧,2007)等,雖然在課程中有所 不同,但適應水性、漂浮仍然是首要學習課程。

由上述可得知在游泳教學中,適應水性及漂浮為游泳學習的重要技能,鈴木 一成(2014)指出游泳初學者在,水中有浮力的情況下難以判斷動作、知覺及方向,

因此漂浮為學習游泳相當重要的技能。謝佳芬(2012)在國小中年級學童蛙式教學 課程方案發展之研究中,10 堂課都安排了漂浮課程,學會蛙式游泳的人數達到 72%。 然而在國內相關文獻的課程規劃中,適應水性及漂浮僅安排 1、2 堂課,

而大部分課程都放在打水、划手、換氣及聯合動作上,較少探討漂浮減少水阻力 的部分(丁益文,1993、黃妙國,2001、陳雨霖,2003、鄭麗美、陳念青、武為 瓊,2005、鄭淑敏,2013、胡銘志,2016)。漂浮滑行技能若不好。將造成身體 在游泳的前進速度下,無法保持流線姿勢,影響游泳的動作效能(莊鑫裕,2017)。

由上述文獻推論可得知,漂浮動作的學習對於游泳的學習歷程有著正向的影響,

因此本研究探討漂浮滑行融入捷泳教學效果分析,作為往後的游泳課程安排的參 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主要關注的方向及目的,並提出探究的問題,具體分述如下 : 一、研究目的 :

漂浮滑行融入捷泳教學效果分析。

二、研究問題 :

(一)、漂浮滑行對捷泳客觀性測量(游泳距離、游泳時間、划手次數、每次

3

划手距離、每次划手時間) 的結果影響為何?

(二)、漂浮滑行對捷泳主觀性技能評分的結果影響為何?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根據本研究前述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提出本研究假設如下:

一、融入漂浮滑行對捷泳客觀性測量結果有顯著提升。

二、融入漂浮滑行對捷泳主觀技能評分結果有顯著進步。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

漂浮滑行為適應水性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游泳學習過程中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但就國內游泳相關文獻課程安排看來,都將教學重心放在游泳動 作的學習上,增加前進動力,較少關注降低游泳時的水阻力,因此本研究以降 低游泳時的水阻力為目的,設計漂浮滑行動作融入捷泳教學,探討是否對捷泳 的教學效果造成影響。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

(一) 本研究以國立臺東大學理工學院一年級學生為受試對象。

(二) 本研究受試者在實驗課程時間中,所操弄的訓練內容及活動為主要 變項。

二、研究限制 :

研究時間限制 : 實驗時間配合國立臺東大學游泳課時間安排,若因假日 或其他事由牴觸,則進行前後調整,以一週一次,每次 90 分鐘,共進行十二 週。

4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節名詞解釋是針對本研究之名詞進行定義及解釋,定義名詞分別有飄浮 滑行、捷泳教學及教學效果。

一、漂浮滑行 :

本研究採莊鑫裕(2017)設計歸納出的 5 項漂浮滑行動作,融入捷泳教學。

漂浮滑行各項動作名稱與說明如下:

(一) 、蹬地漂浮:利用腳蹬地產生動力,使身體俯臥漂浮滑行。

(二) 、海豚跳:利用腳蹬池底產生動力,使身體由水面躍入水下漂浮滑行。

(三) 、單手划臂漂浮:利用單臂划水和腳蹬池底產生動力,並轉頭換氣,使身 體由水面躍入水下漂浮滑行。

(四) 、雙手划臂海豚跳:利用雙臂划水和腳蹬池底產生動力,並抬頭換氣,使 身體由水面躍入水下漂浮滑行。

(五) 、海豚跳打水:使身體由水面躍入水下後打水前行。

二、游泳教學 :

本研究依陳和睦(1978)、陳武山(2008)等研究提出,捷泳泳姿之學習必須 從腿部打水開始,而游泳教學一般都依照適應水性、打水、划手、換氣、聯合 動作的順序進行教學,因而學習捷泳時,由打水動作開始學習,學習打水動作 後才學習划手,划手動作是前進距離的動力來源,划手動作包含,抓水、推 水、水面回復、入水及手臂延伸等五個動作,學習捷泳的最後步驟為換氣及聯 合動作,將適應水性時學習到的呼吸、打水及划手進行整合。

5

三、教學效果

本研究捷泳教學效果分為客觀性測驗和主觀性評分,客觀性測驗是告知學 生進行最大距離 200 公尺的游泳測驗後,將其前 100 公尺的測驗影片,透過影 片軟體計算出游泳距離、游泳時間、划手次數、每次划手距離、每次划手時間 的結果;主觀性評分是經 3 位專家學者觀看前、後測影片,以捷泳動作進行評 分的結果。

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