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主要目的在說明研究問題的發展與目的,全章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 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與假設,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五節為名詞解釋,第六節為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樂樂棒球在國內短期性的活動,除了每年各縣市舉辦之學生樂樂棒球比賽 以及企業組織贊助舉辦之盃賽之外,還有由數支球隊組成一種長期性的練習賽,

在全球的發展相當活躍,目前包括臺灣、日本、美國、澳洲、韓國等地皆有類似 的賽事聯盟(莊忠勳,2005)。發展棒球不一定要買昂貴的棒球器具,推廣樂樂 棒球也是另一條出路。研究者在發展本校樂樂棒球運動的過程中,曾跟鄰近的富 源國小棒球隊進行數場樂樂棒球友誼賽,富源國小的校長更邀請本校的樂樂棒球 隊員去打棒球,最後本校轉出三名學生,經過訓練,他們現在已經參加正式的棒 球聯賽,變成球隊的主力選手。在研究者帶隊參加樂樂棒球賽事期間,有看到各 縣市的推廣:有男生組、混合組、女生組以及讓特教學童參與的融合組,三至六 年級均有賽事,可見這項運動的門檻不高、安全易學而且鼓勵所有學童參加的。

根據樂樂棒球的規則,打者將置於球座上的球打出後,防守球員才開始進行 守備,跟棒球不同的是投手不必投球給打者攻擊,而是打者自行調整球座後擊 球。可見打擊是比賽得分的基礎技能。相較於棒球打擊,固定於球座上的樂樂棒 打擊沒有打擊來球的問題,相較之下較為簡單,是其有異於棒壘球運動的最重要 特性之一,也是對於兒童而言,容易上手的的關鍵。然而,從比賽的角度來看,

必須將球準確的打到目標位置,有時必須搭配相當的距離和不同的球種(滾地、

平飛、高飛球等),亦有其技術成分。

第一章 緒論

從樂樂棒球打擊的技能要點來看,決定打到目標位置的基本條件是適當的姿 勢控制。打擊時,人體施力於地面,打擊者藉由地面的反作用力來帶動身體各肢 段的移動與前跨腳膝關節內收,促使臀部轉移造成上肢旋轉,產生揮棒的力量 (Messier & Owen, 1984)。陳冠任(2007)指出影響樂樂棒球打擊的運動學因素為 後手腕角度、前後手的肘關節角度、後腳關節角度、球棒角速度、前手肘角速度、

膝關節角速度、球棒線加速度、重心線加速度。而不同球種的球除了於基本姿勢 座調整外,更可能牽涉到不同姿勢打法的應用。於指導和訓練方面,李明憲、郭 紘嘉、呂子平、劉峻狼(2003)指出不同的打擊站位(平行、開放以及封閉式)

有不同的揮擊優勢,能造成不同揮擊的效果。對於全身性的動作協調,近年來相 當多的研究以 Newell(1986) 所提出的三角限制模式為基礎,設計限制導向的練習 活動,除了檢驗理論模式外,也為練習活動與技能的協調間的關係建立了評估的 平台。更重要的是,限制導向的活動設計提供訓練者檢視個別差異的途徑與解釋 的理論依據。

全身動作協調對於樂樂棒球的打擊技能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如何於限制導向 的活動設計下發展?不同的個體對於活動設計的學習成效為何?是本研究所欲 探討的課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背景,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接受限制導向的樂 樂棒球課程教學後,其打擊技能之學習效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研究問題

(一)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打擊技能在限制導向練習前後是否有所不同?

(二)不同年紀學童經限制導向練習後之樂樂棒球打擊技能是否有所差異?

(三)限制導向練習對於學習樂樂棒球技能之影響是否存在學童年級與練習 階段之交互作用?

二、研究假設

(一)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打擊技能在限制導向練習前後有所不同。

(二)不同年紀學童經限制導向練習後之樂樂棒球打擊技能有所差異。

(三)限制導向練習對於學習樂樂棒球技能之影響存在學童年級與練習階段 之交互作用。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以下就限制導向練習、樂樂棒球打擊、運動學習等名詞加以解釋:

一、限制導向練習

限制導向的練習基於Newell(1986)所提出的三角限制模式來進行活動設計,

本研究中針對工作限制加以設計。工作限制包含操作性工具、目標設定及規格限 定等足以影響動作表現之因素(Newell,1986;Davids, Button, & Bennett,2008)。

本研究中所界定的工作限制:所界定的方向一為凍結自由度,透過凍結與釋放關 節自由度,來引導學生改變原本的打擊型態;二為修改器材,修改過的器材不但 可以建立一個新的練習環境而且使學習者面對較寬鬆的工作限制(Davids, Button,

& Bennett,2008);三為改變規則調整練習賽,調整改變練習賽的規則去增進特定 技能的獲得(Davids, Button, & Bennett,2008)。之後再比較工作限制對打擊動作 表現的差異情形。

第一章 緒論

二、樂樂棒球打擊

樂樂棒球打擊是將球置於球座上打擊,打擊者自行控制揮擊方向與調整擊球 點高度來力求打擊球後球的飛行距離遠近以及擊球方向,增加打擊上壘的成功率

(江元凱,2011)。所以,在實際訓練上,為了增加打擊方向的變化,可以利用 球是固定擺放在球座上的特性,再加上自己可控制揮擊時間,打擊出令防守者意 料之外的擊球方向、針對防守陣形的弱點攻擊以及擊出無法防守的全壘打,增加 防守者守備的難度。而在本研究中的打擊定義為置於球座適當位置,將球以目標 動作打擊至目標區域中,以及其所延伸的擊球距離。

三、運動學習

運動學習所指的行為改變是來自經驗或練習而造成能力上的改善(陳秀惠,

2008)。本研究所定義之運動學習為學習者於練習前後,以及過程中所觀察到於 學習變項:打擊結果、打擊動作等上之改變。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參與研究學生為花蓮縣馬遠國民小學全校四、五年級學生,五年級 1 班男生 4 位、女生 3 位,四年級 1 班男生 4 位、女生 3 位,男生共 8 人、女生 6 人,合計共 14 位學生。授課教師為研究者本人。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是將馬遠國小四、五年級學生共 14 人,於課餘時間進行十 週每週三次的工作限制打擊練習。

(三)研究項目

本研究以樂樂棒球打擊技能評量的項目。

(四)研究時間

本研究時間為期 12 週,共三十四節體育課,每節 40 分鐘。實際實 施練習三十節,教學前、後測各 2 節。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施測人員均為馬遠國小四、五年級全體學生,因此,研究結果僅能推 論至具有相同或類似條件的學校或社團。

第六節 研究的重要性

本研究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體育課中運用工作限制對樂樂棒球此一運動項目 進行教學之研究,如結果發現打擊技能表現有明顯不同,將可提供教練或教師在 打擊訓練及教學上的學習與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