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工作限制對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打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工作限制對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打擊"

Copied!
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秀惠 博士

工作限制對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打擊 技能學習效果之影響

研 究 生: 徐智勇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秀惠 博士

工作限制對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打擊 技能學習效果之影響

研 究 生: 徐智勇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八月

(4)
(5)

(6)

謝 誌

要感謝的人太多,那就謝天吧!就讓我一一感謝貴人吧!

首先要感謝的人是我自己,沒錯就是這個人。從考上教甄之時擔任體育教師 之時,我就一直懷疑自己是否能勝任這個工作,畢竟我並不是本科系出身的學 生,從研習與教材還有影片得到的教學訓練方法,是不是在專家的眼中僅是土法 煉鋼,不值一晒的玩意。縱使教導出不少優秀的學生與選手,內心依舊有無法消 除的陰影,直到今日拙作的完成,我才有了那麼一點自信……那麼就感謝這個難 得不懶散,願意堅持到底的人吧。

然而更需要感謝的人是秀惠老師,沒有老師的指導就沒有現在的我。謝謝老 師的指導以及總是讓人放心的笑容,在我怠惰的時候督促我,在我迷惘的時候給 予指點,我才能順利完成論文。其次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劉有德老師和王令誼 老師所給予的寶貴意見,釐清許多重要的觀念,使論文更加完備。還要感謝暑碩 班的老師們,謝謝你們這三年來的照顧,一切盡在不言中。

創欽、忠昆、柏翰、以及佳穎,感謝跟你們同組,大夥一同跟論文奮戰的時 刻,永遠會刻印在我的腦海裡,這段同甘共苦、有難同當的日子,我不會忘記。

還有馬遠的小朋友們,沒有你們的認真投入實驗,我也沒辦法完成論文。

最後感謝我的老婆大人,其實才是最可怕的鞭策者。原來虎豹母是男人進步 的原動力!我們一同走過這求學的三年,其中買屋、買車、小金牌的誕生和新一 個生命的孕育,感謝妳在為家庭的付出之時,一樣能順利完成並拷打老公完成他 的論文,果真是了不起的女性!當然也是要感謝老婆默默的關懷與支持,能一起 畢業真的是太好了。

時光匆匆,在這裡的所作所學,均是我教育生涯的一大轉變。展開新的旅程 與遇見全新的自己,滿心感謝,再出發。 徐智勇 謹誌

(7)

工作限制對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打擊技能學習效果之影響

研究生:徐智勇 指導教授:陳秀惠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工作限制對不同年級國小學童樂樂棒球學習效果之影響。研 究對象為國小中、高年級共 14 名學生。以限制導向的教學活動實施樂樂棒球打 擊教學,每週進行三次,每次 40 分鐘,共進行 10 週 30 節課的樂樂棒球打擊技 能練習。配合練習進行教學前、中、後測驗,所蒐集打擊結果與打擊動作之變化。

結果顯示在打擊結果方面,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在打擊距離有明顯的交互作用(F

=3.211,p<.05),測驗間的差異因年級而有不同,年級間的差異自中測起才 有不同,打擊落點及打擊球種僅在不同測驗上有顯著的差異。在打擊型態方面,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在打擊距離無明顯的交互作用,僅在不同測驗上有顯著的差 異。整體來說,中、高年級學童在接受十週的工作限制導向練習後,打擊技能有 顯著的進步。在練習之後中年級與高年級在打擊落點上的表現相近,也凸顯了工 作限制練習的效果。打擊動作在練習後均有進步,高年級顯著優於中年級。

關鍵詞:工作限制、運動學習、樂樂棒球打擊。

(8)

The Effect of task constraints on batting skill of Tee ball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Graduated: Zhi Yong Xu Advisor: Hsiu Hui Chen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nstraint approach practice on batting skills of Tee ball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 Fourtee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even 4th grade and seven 5th grade) participated. They practiced the batting skills under the activities of task constraint 3 times per week and 40 minutes each for 10 weeks. There were pre test, mid tests and post test during experiment. The batting results of drive distance, accuracy of ball location, corrected types of drive as well as the batting motion were recorded in each test. It showed that for batting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F=3.211, p<.05) in batting distance. Only the tests effect revealed significant in location and types of drive. For batting movement, the tests effect also significant in whole body movement

coordination. In general, the batting skill of participants improved after practicing under the activities of constraint approach. The different improvement was found in two grades when further compared which implicated the effect of experience the participants inherent before learning.

Keywords: task restrictions, learning effect, Tee baseball batting.

(9)

目 次

摘 要 ... I 目 次 ... III 表 次 ... V 圖 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六節 研究的重要性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運動技能學習理論 ... 6

第二節 樂樂棒球打擊動作協調 ... 6

第三節 運動技能練習方法 ... 8

第四節 樂樂棒球相關實證研究 ... 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0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10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1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12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1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 17

第六節 工作限制的活動設計 ... 20

第四章 結果... 25

第一節 打擊結果 ... 25

第二節 打擊動作 ... 34

第五章 討論... 50

第一節 工作限制對樂樂棒球打擊結果影響 ... 50

第二節 工作限制對樂樂棒球打擊動作影響 ... 5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59

(10)

第一節 結論 ... 59

第二節 建議 ... 60

參考文獻 ... 62

附錄 ... 655

(11)

表 次

表 3-1-1 實驗參與者基本資料 ... 10

表 4-1-1 實驗參與者各打擊技能測驗紀錄 ... 25

表 4-1-2 中高年級打擊距離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 ... 26

表 4-1-3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打擊距離測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7

表 4-1-4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打擊距離測驗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 27

表 4-1-5 中高年級打擊落點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 ... 28

表 4-1-6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打擊落點測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9

表 4-1-7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打擊落點測驗主要效果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 30

表 4-1-8 中高年級打擊球種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 ... 31

表 4-1-9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打擊球種測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2

表 4-1-10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打擊球種測驗主要效果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33

表 4-2-1 中高年級打擊型態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 ... 34

表 4-2-2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打擊型態測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5

表 4-2-3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打擊型態測驗主要效果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表 4-2-4 不同年級對打擊型態測驗主要效果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錯誤! 尚未定義書 籤。 表 4-2-5 實驗參與者打擊型態分項得分測驗紀錄 ... 37

表 4-2-6 握棒準備打擊分項得分表現之描述摘要表 ... 38

表 4-2-7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握棒準備打擊分項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9

表 4-2-8 不同測驗對握棒準備打擊分項得分主要效果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 40

表 4-2-9 不同年級對握棒準備打擊分項得分主要效果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 40

表 4-2-10 站立姿勢分項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 41

表 4-2-11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站立姿勢分項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2

表 4-2-12 不同測驗對站立姿勢分項得分主要效果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43

表 4-2-13 不同年級對站立姿勢分項得分主要效果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43

表 4-2-14 中高年級啟動打擊分項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 44

表 4-2-15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啟動打擊分項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5

表 4-2-16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啟動打擊分項得分主要效果之比較摘要表... 46

表 4-2-17 中高年級揮棒擊球分項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 47

表 4-2-18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揮棒擊球分項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8

表 4-2-19 不同測驗對揮棒擊球分項得分主要效果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49

表 4-2-20 不同年級對揮棒擊球分項得分主要效果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49

(12)

圖 次

圖 3-2-1 研究架構圖 ... 11

圖 3-4-1 研究流程圖... ... .. 13

圖 3-5-1 樂樂棒球技能測驗場地圖—擊球落點 ... 17

圖 3-5-2 樂樂棒球技能測驗場地圖—擊球距離 ... 18

圖 4-1-1 中高年級打擊距離成績折線圖 ... 26

圖 4-1-2 中高年級打擊落點成績折線圖 ... 29

圖 4-1-3 中高年級打擊球種成績折線圖 ... 31

圖 4-2-1 中高年級打擊型態成績折線圖 ... 34

圖 4-2-2 中高年級握棒準備打擊分項得分表現折線圖 ... 38

圖 4-2-3 中高年級站立姿勢分項得分表現折線圖 ... 41

圖 4-2-4 中高年級啟動打擊分項得分表現折線圖 ... 44

圖 4-2-5 中高年級揮棒擊球分項得分表現折線圖 ... 47

圖 5-1-1 高年級個人打擊距離成績 ... 50

圖 5-1-2 中年級個人打擊距離成績 ... 50

圖 5-1-3 中年級測驗者於中測第二次測驗之打擊動作型態 ... 51

圖 5-1-4 高年級個人打擊落點成績 ... 52

圖 5-1-5 中年級個人打擊落點成績 ... 53

圖 5-1-6 高年級個人打擊球種成績 ... 53

圖 5-1-7 中年級個人打擊球種成績 ... 54

圖 5-2-1 高年級個人打擊型態成績 ... 55

圖 5-2-2 中年級個人打擊型態成績 ... 55

圖 5-2-3 不同測驗者於不同測驗之打擊動作型態 ... 57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目的在說明研究問題的發展與目的,全章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 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與假設,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五節為名詞解釋,第六節為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樂樂棒球在國內短期性的活動,除了每年各縣市舉辦之學生樂樂棒球比賽 以及企業組織贊助舉辦之盃賽之外,還有由數支球隊組成一種長期性的練習賽,

在全球的發展相當活躍,目前包括臺灣、日本、美國、澳洲、韓國等地皆有類似 的賽事聯盟(莊忠勳,2005)。發展棒球不一定要買昂貴的棒球器具,推廣樂樂 棒球也是另一條出路。研究者在發展本校樂樂棒球運動的過程中,曾跟鄰近的富 源國小棒球隊進行數場樂樂棒球友誼賽,富源國小的校長更邀請本校的樂樂棒球 隊員去打棒球,最後本校轉出三名學生,經過訓練,他們現在已經參加正式的棒 球聯賽,變成球隊的主力選手。在研究者帶隊參加樂樂棒球賽事期間,有看到各 縣市的推廣:有男生組、混合組、女生組以及讓特教學童參與的融合組,三至六 年級均有賽事,可見這項運動的門檻不高、安全易學而且鼓勵所有學童參加的。

根據樂樂棒球的規則,打者將置於球座上的球打出後,防守球員才開始進行 守備,跟棒球不同的是投手不必投球給打者攻擊,而是打者自行調整球座後擊 球。可見打擊是比賽得分的基礎技能。相較於棒球打擊,固定於球座上的樂樂棒 打擊沒有打擊來球的問題,相較之下較為簡單,是其有異於棒壘球運動的最重要 特性之一,也是對於兒童而言,容易上手的的關鍵。然而,從比賽的角度來看,

必須將球準確的打到目標位置,有時必須搭配相當的距離和不同的球種(滾地、

平飛、高飛球等),亦有其技術成分。

(14)

第一章 緒論

從樂樂棒球打擊的技能要點來看,決定打到目標位置的基本條件是適當的姿 勢控制。打擊時,人體施力於地面,打擊者藉由地面的反作用力來帶動身體各肢 段的移動與前跨腳膝關節內收,促使臀部轉移造成上肢旋轉,產生揮棒的力量 (Messier & Owen, 1984)。陳冠任(2007)指出影響樂樂棒球打擊的運動學因素為 後手腕角度、前後手的肘關節角度、後腳關節角度、球棒角速度、前手肘角速度、

膝關節角速度、球棒線加速度、重心線加速度。而不同球種的球除了於基本姿勢 座調整外,更可能牽涉到不同姿勢打法的應用。於指導和訓練方面,李明憲、郭 紘嘉、呂子平、劉峻狼(2003)指出不同的打擊站位(平行、開放以及封閉式)

有不同的揮擊優勢,能造成不同揮擊的效果。對於全身性的動作協調,近年來相 當多的研究以 Newell(1986) 所提出的三角限制模式為基礎,設計限制導向的練習 活動,除了檢驗理論模式外,也為練習活動與技能的協調間的關係建立了評估的 平台。更重要的是,限制導向的活動設計提供訓練者檢視個別差異的途徑與解釋 的理論依據。

全身動作協調對於樂樂棒球的打擊技能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如何於限制導向 的活動設計下發展?不同的個體對於活動設計的學習成效為何?是本研究所欲 探討的課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背景,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接受限制導向的樂 樂棒球課程教學後,其打擊技能之學習效果。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研究問題

(一)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打擊技能在限制導向練習前後是否有所不同?

(二)不同年紀學童經限制導向練習後之樂樂棒球打擊技能是否有所差異?

(三)限制導向練習對於學習樂樂棒球技能之影響是否存在學童年級與練習 階段之交互作用?

二、研究假設

(一)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打擊技能在限制導向練習前後有所不同。

(二)不同年紀學童經限制導向練習後之樂樂棒球打擊技能有所差異。

(三)限制導向練習對於學習樂樂棒球技能之影響存在學童年級與練習階段 之交互作用。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以下就限制導向練習、樂樂棒球打擊、運動學習等名詞加以解釋:

一、限制導向練習

限制導向的練習基於Newell(1986)所提出的三角限制模式來進行活動設計,

本研究中針對工作限制加以設計。工作限制包含操作性工具、目標設定及規格限 定等足以影響動作表現之因素(Newell,1986;Davids, Button, & Bennett,2008)。

本研究中所界定的工作限制:所界定的方向一為凍結自由度,透過凍結與釋放關 節自由度,來引導學生改變原本的打擊型態;二為修改器材,修改過的器材不但 可以建立一個新的練習環境而且使學習者面對較寬鬆的工作限制(Davids, Button,

& Bennett,2008);三為改變規則調整練習賽,調整改變練習賽的規則去增進特定 技能的獲得(Davids, Button, & Bennett,2008)。之後再比較工作限制對打擊動作 表現的差異情形。

(16)

第一章 緒論

二、樂樂棒球打擊

樂樂棒球打擊是將球置於球座上打擊,打擊者自行控制揮擊方向與調整擊球 點高度來力求打擊球後球的飛行距離遠近以及擊球方向,增加打擊上壘的成功率

(江元凱,2011)。所以,在實際訓練上,為了增加打擊方向的變化,可以利用 球是固定擺放在球座上的特性,再加上自己可控制揮擊時間,打擊出令防守者意 料之外的擊球方向、針對防守陣形的弱點攻擊以及擊出無法防守的全壘打,增加 防守者守備的難度。而在本研究中的打擊定義為置於球座適當位置,將球以目標 動作打擊至目標區域中,以及其所延伸的擊球距離。

三、運動學習

運動學習所指的行為改變是來自經驗或練習而造成能力上的改善(陳秀惠,

2008)。本研究所定義之運動學習為學習者於練習前後,以及過程中所觀察到於 學習變項:打擊結果、打擊動作等上之改變。

(17)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參與研究學生為花蓮縣馬遠國民小學全校四、五年級學生,五年級 1 班男生 4 位、女生 3 位,四年級 1 班男生 4 位、女生 3 位,男生共 8 人、女生 6 人,合計共 14 位學生。授課教師為研究者本人。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是將馬遠國小四、五年級學生共 14 人,於課餘時間進行十 週每週三次的工作限制打擊練習。

(三)研究項目

本研究以樂樂棒球打擊技能評量的項目。

(四)研究時間

本研究時間為期 12 週,共三十四節體育課,每節 40 分鐘。實際實 施練習三十節,教學前、後測各 2 節。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施測人員均為馬遠國小四、五年級全體學生,因此,研究結果僅能推 論至具有相同或類似條件的學校或社團。

第六節 研究的重要性

本研究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體育課中運用工作限制對樂樂棒球此一運動項目 進行教學之研究,如結果發現打擊技能表現有明顯不同,將可提供教練或教師在 打擊訓練及教學上的學習與參考。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全章內容分為以下四節:第一節 運動技能學習理論、第二節:樂樂棒球打 擊動作協調、第三節:運動技能練習方法、第四節:樂樂棒球相關實證研究。

第一節 運動技能學習理論

根據 Newell 於1986 提出運動型態受多重限制影響而形成的,其中以三角限 制是最為具體、作具代表性的論著。根據動態系統之次系統的觀點,Newell 認 為運動行為的形成,主要受到三種限制的影響:有機體限制的影響(organismic constraints)、環境限制(environmental constaints)與工作限制(task constraints)

等三者交互作用的影響。而工作也是一種存於有機體外的限制,它有許多不同的 定義與分類,其中大都以特殊的向度,如工具的大小或對動作者知覺期為內含物 或排斥物為劃分依據。張育誠(2009)比較棒球選手站立於不同打擊(慣用區、

非慣用區)之工作限制對揮棒擊球打擊動作表現的影響,結論在陌生的工作條件 下,無法做出同等或相近的揮棒速度及擊球準確率。張曉菁(2011)研究工作限 制下對不同層級之女子壘球選手揮棒速度與準確性,認為不同重量球棒對打擊動 作技能表現均有相當程度之影響。由此看來,操弄工作限制對能改變打擊動作表 現。

第二節 樂樂棒球打擊動作協調

「樂樂棒球」源自於美國,世界各國俗稱為 Tee Ball,在 2001 年教育部開始 推廣,取名樂樂棒球(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2006)是各國推廣幼兒及少年棒 球最重要的活動,也是美國職業棒球聯盟在美國及世界各地推廣棒球運動中最重 要的啟蒙活動。樂樂棒球使用特製的泡棉球棒,雖然無法像棒球一樣飛得遠,但 是卻安全許多。而精熟打擊技巧的學童亦能擊出四十公尺以上的飛球,實行在體 育課上也較棒球直覺而容易上手。樂樂棒球的器材有泡棉球棒、泡棉球、打擊座、

白橘雙色壘包;正式場地為壘距 15 公尺、左右外野全壘打線為 40 公尺,因為與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棒球相似但所需場地較小,所以校園內的草地操場或體育館內都可以玩;除了一 些規則較特別外,其他都跟棒球規則一樣,可說是推廣棒球最有效的啟蒙運動。

棒球打擊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張茂三(2001)以7位少棒球員經打擊訓 練後作為受試對象,並以高速攝影機拍攝後進行動作分析,認為揮棒速度和衝量 是將球擊出遠或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指導打擊動作時,不能只強調上肢出力,

應配合足、腰、肩的旋轉將身體重心轉移至前足,並在擊球的瞬間增加手腕內旋 的動作,以提升擊球之速度。同時應加強選手的重量訓練,提升選手的上肢與軀 幹的肌力,增加揮棒的速度。葉志仙、李明憲與朱峰亮(2001)在「棒球聖經」

一書中提到把低球往上打,容易形成高飛球而被接殺;如果擊球員的力量非常 強,也常形成全壘打。高球則容易被擊球員擊出全壘打或長打。

樂樂棒球的打擊雖然跟棒球類似,但是並不需要判斷球路來進行揮棒的動 作。因為球就擺在球座上,陳冠任(2006)以自己指導學生的經驗,認為球座高 度應選擇腰部附近才能擊出好球。陳冠任(2007)研究樂樂棒球選手打擊之運動 學分析,卻認為在不同打擊高度的擊球飛行距離並無顯著差異。所以選擇適合自 己的球座高度,便是打擊成功與否的第一步。打擊出去,一隻強而有力的飛球卻 直接進到防守者手中,一個平凡無奇的滾地球卻恰巧穿越防守陣線,在比賽場上 是屢見不鮮的。林素珍(2008)認為有計畫的樂樂棒球教學活動,對速度、協調、

敏捷及反應能力有顯著的效果。許鎮顯(2008)研究顯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能對 學生打擊落點及打擊距離有所助益。徐浩展(2011)認為十週樂樂棒球訓練介入 能提升國小學童上肢運動能力。陳冠任(2006)認為判斷守備員的站位可以控制 自己的擊球落點最佳化。江元凱(2011)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揮擊時三 種站位與三種打擊步伐打擊動作之差異。認為採用非傳統步法配合不同的站位,

可讓守備方不易判斷揮擊之時機與方向,以提高上壘的機會。可見得打擊出去的 球是不是能夠形成安打,得看自身的打擊力道、協調性與防守陣容的站位。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運動技能練習方法

在國小的體育課中,樂樂棒球是相當受到小朋友喜愛的運動。陳秀惠(2008)

認為一名學習棒球打擊的學童,必須注意與擊球相關的訊息,忽略球的顏色或周 遭聲響等無關的訊息。而在體育教學上則有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去引導學生學 習,而其過程就是經過練習而帶來的行為改變。

陳畇蓁(2012)以國小三年級女學童未受過樂樂棒球打擊訓練為實驗參與者,

進行打擊前測,前測後分為平均分成 3 組(集團、系列及隨機)進行四週樂樂棒 球打擊高飛球、平飛球跟滾地球訓練,結果發現背景干擾練習有助於樂樂棒球打 擊技能學習成效。

第四節 樂樂棒球相關實證研究

在樂樂棒球的打擊、投擲、跑壘以及攻防技術都跟棒球極為相似,然而其最 大的差異就在於打擊方面,棒球要面對的是一個會投出各種角度、各種球路、不 同速度的投手,以及身後不見得跟你同一見解固定好球帶的主審裁判,所以棒球 打擊比較開放需要有彈性而多變的技巧。例如:三壘有人教練要你打高飛犧牲 打、一壘有人避免被防守方雙殺要用短打或是打出二壘滾地球推進。樂樂棒球由 於球放置在球座上,技能的要求很固定,能打多遠就打多遠,能越過40公尺就是 全壘打。蔡嘉湖(2007)研究指出在樂樂棒球的打擊中能擁有較多安打數、擊出 越多的長打、安打較為連貫的球隊,較能獲得比賽的勝利。所以在學習上要求的 自然是能夠以最合適自己的揮棒方式,配合全力揮擊的力道和擊中球心的準度。

總結:

樂樂棒球運動在國小體育運動發展快速,教育部對於國小校園體育課的推廣 也不虞餘力,在規則上也較有彈性。因為算是沒有投手的棒球,比賽獲勝的關鍵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在於打擊的落點準度與擊球距離。在增進打擊準度方面,著重於掌控球棒的能 力、打擊姿勢與不同步法的運用與打擊策略,但在擊球距離方面,除了掌控球棒 的能力之外,更強調的是個人的體能與協調性,進而養成全力揮棒的習慣。由此 可見,在打擊中,掌控球棒跟打擊爆發力是打擊的成功之鑰。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就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所得,進行研究的設計與實施、研究過程及資料 處理的方法,包括:第一節為研究對象、第二節為研究架構、第三節為研究工具、

第四節為研究步驟、第五節為資料處理、第六節為工作限制的活動設計。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次參與研究學生是參與研究教師之授課班級學生,為花蓮縣馬遠國小四、

五年級學生,五年級 1 班男生 4 位、女生 3 位,四年級 1 班男生 4 位、女生 3 位,

男生共 8 人、女生 6 人,合計共 14 位學生,均為布農族。擔任實驗組工作,進 行工作限制活動。參與研究學生在參與本研究前,皆未接受以工作限制活動實施 之體育課程,除了五年級外,其餘學生均未接受過樂樂棒球教學。實驗參與者基 本資料如表 3-1-1 所示。實驗者平均身高為 144.6 公分,體重為 48.6 公斤。

表 3-1- 1 實驗參與者基本資料

代號 性別 年齡 年級 身高 體重 備註

A 男 11 5 146 46 輕度智障

B 男 11 5 148 53 學障

C 男 11 5 153 93

D 女 11 5 143 46

E 女 11 5 151 51

F 女 11 5 156 53

G 男 11 5 152 47

H 男 10 4 131 40

I 男 10 4 130 31

J 男 10 4 138 37

K 男 10 4 143 43

L 女 10 4 143 43

M 女 10 4 141 37

N 女 10 4 148 56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是依據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為基礎,再根據 文獻探討的結果,加以擬定。整體研究架構如圖 3-2-1 所示。

圖 3-2-1 研究架構圖

本研究架構圖如圖 3-2-1,召集參與者,研究對象為國小四到五年級學生自 願參與實驗者。活動第一週進行擊球落點、擊球距離、打擊球種以及打擊型態前 測。之後進行 10 週 30 節課的樂樂棒球打擊技能練習。於第六週進行中測,第十 二週進行後測。研究期間進行量化研究。課程產出之量化資料包括擊球落點、擊 球距離、打擊球種以及打擊型態。檢驗接受工作限制打擊練習之四至五年級學生 於學習效果上前後是否有無差異。

召集參與者 前測

限制導向練習活動 中測 限制導向練習活動

後測 資料分析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依本研究架構,所需研究工具如下所述:

一、樂樂棒球:中華樂樂棒球協會所使用之比賽用球。

二、樂樂棒球球棒:中華樂樂棒球協會所使用之比賽球棒。

三、打擊座一組:中華樂樂棒球協會所使用之打擊座,包含本壘板及兩節式置球 管。

四、棒球九宮格:棒球九宮格是一種棒球的小遊戲,早期玩法是以投球為主,於 本研究則是擔任打擊準度的目標。

五、皮尺:50公尺皮尺一只,用以量測擊球距離。

六、一台數位攝影機:JVC HD Everio,進行打擊動作拍攝。

七、限制導向活動設計,詳見本章第六節。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分為兩個階段,依次為準備階段(包含發現問題與蒐集文 獻、撰寫研究計畫與編修工具、訂定工作限制活動與訓練使用工具。)、練習活 動實施與資料收集(實施前測、實施工作限制活動、實施中測、實施後測、資料 整理與分析討論、撰寫論文。)

詳細的研究流程如圖 3-4-1 所示:

圖 3-4-1 研究流程圖

1.發現問題與蒐集文獻

2.撰寫研究計畫與編修工具

3.訂定工作限制活動與訓練使用工具

4.實施前測(2 節)

5.實施工作限制活 動

(10 每 )

8.資料整理與分析討論 7.實施後測(2 節)

9.撰寫論文 檢視

回饋 修正 調整

6. 實施中測

(第四、六、九 週)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研究流程依準備階段(1-3)與 練習活動實施與資料收集(4-9)等兩個部分說明 如下:

一、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包括:1.發現問題與蒐集文獻 2.撰寫研究計畫與編修工具 3.訂定 工作限制活動與訓練使用工具。

在準備階段中,研究者蒐集不同工作限制及樂樂棒球教材教法的相關文獻,

以了解工作限制的理論基礎、樂樂棒球教學模式與教學評量等概念。根據文獻探 討之結果與研究學校現況選擇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為對象,在樂樂棒球課程中施 以異質性分組教學,以研究工作限制對國小學生樂樂棒球之學習效果。研究者在 本次研究中,與學校行政上進行溝通,打破班級界線與課程編排,採取將全校四 至五年級的活動均安排在每週一三五的放學時間以異質性方式進行練習。進行工 具使用者之訓練及拍攝學生評量影帶攝影方面則由研究者負責拍攝,使用工具者 訓練的方式如下:為了順利完成攝影,由研究者擔任攝影的工作,並於參與研究 教師教學時進行攝影機的操控練習。以數位攝影機拍攝學生技能測驗過程。

二、練習活動實施與資料收集

此階段包括:4.實施前測(2節)5.實施工作限制活動6. 實施中測(第六週)

7.實施後測(2節)8.資料整理與分析討論9.撰寫論文。

根據所蒐集相關資料與文獻編擬本研究之前中後測。前中後測有以下四種樂 樂棒球技能測驗:擊球落點、擊球距離、打擊球種以及打擊型態。練習活動實施 與資料蒐集包括練習前、中、後的測驗; 練習活動實施等。

工作限制設計活動之擬定,主要參考林靜萍主編(2007)學校體育教材教法 與評量-棒壘球及個人實際教學經驗,輔以相關文獻及棒、壘球教學相關書籍,

擬定樂樂棒球工作限制活動,本研究課程時數為期12週,第一週前三節進行前 測,第二到十一週進行工作限制的練習並於第四、六、九週進行中測,第十二週 進行後測,每週三次,每次需完成的練習如表3-4-1。練習內容詳見本章第六節。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表3-4-1樂樂棒球工作限制練習

技能學習目標 工作限制的活動設計

封鎖下半身打擊課程 1.能做出正確打擊動作 2.有效的將球擊出。

1. 跪姿打擊10次 2. 坐姿打擊10次 3. 不跨步打擊10次 改變上半身擊球姿勢課程

1.加快揮棒速度

2.全力揮棒增強擊球距離 3.運用全身力量擊球

4. 揮跳繩訓練10次 5. 雙手夾棒打擊10次

6. 左右手持短棒打擊,左右手各10次 改變規則打擊課程

1.加快揮棒速度 2.改善擊球準度 3.練習打擊球種

7. 持短棒打擊10次 8. 持籃球打擊10次 9. 九宮格打擊9次 10. 封鎖區打擊9次

於10週30節課的樂樂棒球打擊練習前後,各施予2節課技能測驗,並就其研 究資料加以處理分析,以探討工作限制在國小學生樂樂棒球打擊技能的學習效 果。本研究以樂樂棒球項目為主,依據學生能力、經驗以及棒壘球相關知識設計 工作限制來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技能,透過解決問題的過程,連結到技能的學 習,達成教學目標。體育教師在進行體育課球類課程教學時,因應多數球類運動 項目的性質,大多會運用分組的方式進行。葉憲清(1998)指出,在體育課學習時,

所謂異質性分組是將不同性別、體能、運動技術、體育成績等背景的學生組合在 一起,其組織結果的各組實力都非常平均,即產生旗鼓相當的各學習團體,團體 的成員之間持有共同的學習目標和共同團體意識,能夠發揮同學間切磋增強之功 能,更可以設計分組比賽,所以各球類教材的學習團體採異質性分組方式組織 之,最能增進學習效率。

因此,本研究採用異質性方式,將參與研究學生依據技能測驗之實際表現分 組,各組必須包含中年級男、女生以及高年級男、女生,並分派一位同學擔任隊 長以利於活動的進行。練習動作技能採集團練習方式。並利用攝影機將技能測驗 過程全程記錄下來。事後觀看影片,將參與研究學生的技能表現記錄下來以進行 分數統計分析。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實驗教學前先向評分員說明有關樂樂棒球打擊技能工作限制之教學過 程,經過問題澄清和檢核表之類目詳加說明後,藉由之前所拍攝的影帶,進行 檢核練習,得到評分員記錄的穩定性和評分員間記錄的一致性。並邀請兩位具 體育教學能力及棒壘球相關能力的國小教師擔任本研究 「打擊型態技能評量評 分員」。攝影方面則由研究者負責拍攝,使用工具者訓練的方式如下:

(一)觀察員訓練

1.了解各項打擊型態觀察類目之定義,並熟悉類目與記錄方式。

2.練習觀察與編碼:觀察員同時針對錄影帶做觀察練習,討論觀察時所遭 遇的困難,尋求彼此共識,以便更加熟悉類目與記錄方式。

3.觀察員信度考驗:經由不斷的實際觀察練習,直到評分員內在信度與評 分員間信度均達.80以上,才達到可信賴之信度。

(二)攝影機操控訓練

為了順利完成攝影,由研究者擔任攝影的工作,並於參與研究教師試 教時進行攝影機的操控練習。由於評分員無法全程參與整個測驗流程,

因此以數位攝影機拍攝學生打擊型態。實驗場地如圖3-3所示。

圖 3-4-2 實驗場地圖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本節先敘述資料蒐集方式,最後說明資料分析方式。

一、資料蒐集

在實施工作限制活動前一週,對參與研究學生進行「樂樂棒球打擊技能測驗」

的前測。經過10週每週三次的工作限制練習後,再次對於參與研究學生施以「樂 樂棒球打擊技能測驗」的後測。

本研究之樂樂棒球技能測驗評量為樂樂棒球技能測驗四項,分述如下:

(一)擊球落點

(1)將樂樂棒球場劃分為左邊、中線、右邊三區,如圖3-5-1。

(2)測驗方法:

a.受測者打擊9次,每次打擊前抽籤決定打擊指定區,球打擊進界內區就算成 功的打擊,將球成功打擊至指定區內就算打擊落點成功。

b.成功得一分,失敗零分,滿分為九分。

c.計算成功的打擊落點次數,算出打擊落點準確性。

圖 3-5-1 樂樂棒球技能測驗場地圖—擊球落點

(二)擊球距離

(1)將樂樂棒球場劃分為5-15公尺區、15-25公尺區、25-40區、40公尺以上四個區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域。如圖3-5-2所示。

(2)測驗方法:

a.受測者打擊10次,球打擊進界內區就算成功的打擊。

b. 成功打擊中,擊中球得一分,若打進5-15公尺區得兩分,打進15-25公尺區 得三分,打進25-40區得四分,超越40公尺得五分,滿分為五十分。

c.計算總分,得到擊球距離分數。

圖 3-5-2 樂樂棒球技能測驗場地圖—擊球距離

(三)打擊球種 測驗方法:

a.受測者打擊十次,球打擊進界內區就算成功的打擊,將球成功打擊至區內 就算打擊成功。

b.受測者自行抽籤決定打擊球種,分為高飛球、平飛球以及滾地球三種,如 按照紙籤所指定之球種擊出,則得一分。滿分為九分。

c.計算總分,得到打擊球種分數。

(四)打擊型態

本研究所使用之樂樂棒球客觀技能測驗工具主要是引用自林德隆、林清和

(1997)<編制棒、壘球揮棒擊球評分標準之研究>內的「評分方法與給分標準 簡明表」,且參考教育部(1997)發行之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之技能測驗項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目,編製成樂樂棒球打擊型態測驗(附錄一)。

測驗方法:

a.受測者打擊十次

b.依照樂樂棒球打擊型態測驗(附錄一)之規定予以評分。

測驗的內容分別為結果變項和動作表現分述如下:

(一)動作結果:來自距離、落點、球種判定等測驗之得分,

(二)動作表現:由評分員(附錄二)依據評分表(附錄一)評分。

二、資料分析

所得量化結果進行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年級學童於練習前 後的差異。本研究統計顯著水準定為α=.05。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工作限制的活動設計

前測完畢後,即導入工作限制練習,每週一三五日練習共練習三次,練習時 間為下午課後放學時間。練習內容如下所示。

一、打擊部分:

1.跪姿打擊

練習方法:請學生採高跪姿跪於草地上,雙手持棒進行揮擊二十次。

練習目的:封鎖學童的下半身,涷結其下半身的關節,使其僅能使用肩、肘、

腕進行揮棒動作。除了減輕學生負擔,亦可讓學生專心於上半身三個關節的運用。

2.坐姿打擊:

練習方法:請學生坐於旋轉椅上,雙腳跨開固定於地面,雙手持棒進行揮擊 二十次。

練習目的:與坐姿打擊不同的是結凍學生的腰部,強調腰部的旋轉。可藉由 椅子的力量帶動旋轉。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不跨步打擊

練習方法:請學生採打擊準備動作,揮擊時不做跨步動作,雙手持棒進行揮 擊二十次。

練習目的:學習腰部的轉動,強調開始揮棒到擊中球的腰部轉動。

4.揮跳繩訓練

練習方法:將球棒改為跳繩,練習揮棒二十次 練習目的:自然的揮棒與收棒動作。

5.雙手夾棒打擊:

練習方法:請學生將球棒夾於身後,揮擊球座上的球十次。

練習目的:封鎖學生雙手,使學生感受到下半身大腿內側用力及核心肌群帶 動球棒的感覺。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左右手持短棒打擊

練習方法:以左手持改造過的短棒,以正常打擊動作揮擊球座上的球十次。

再交於右手揮擊十次。

練習目的:封鎖一隻手,除讓學生加強球棒掌控能力亦可增強擊球力道。

左手單手揮棒

右手單手揮棒

7.持短棒揮擊

練習方法:請學生採正常揮擊動作揮棒。練習十次。

練習目的:加快學生揮棒速度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手持短棒揮擊

8.持籃球揮擊

練習方法:請學生採正常揮擊動作揮棒。練習十次。

練習目的:加快學生揮棒速度,學習手掌翻轉動作。

9.九宮格打擊

練習方法:將九宮格放於球座左前方、中前方以及右前方,指定揮擊方位各 三次。如中前方三次、右前方三次、左前方三次。

練習目的:增強學生揮擊方位的掌控。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0.封鎖區打擊

練習方法:將正常場地分成三等份,封鎖其中兩等份,隨機要求學生打向指 定位置。

練習目的:增強學生揮擊方位的掌控,並適應實際防守陣形。

(37)

第四章 結果

第四章 結果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接受限制導向的樂樂棒球課程教學後,

其打擊技能之學習效果。研究者自行編製課程,針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共 14 人,於課餘時間進行十週每週三次的工作限制打擊練習。

以下結果首先進行整體學習的比較,分別呈現打擊距離、落點和球種等表現 的得分。接下來是打擊的動作評分結果。

第一節 打擊結果

本節探討中、高年級學生在打擊距離、落點和球種中所呈現的測驗情況,實 驗參與者 A 至 G 為高年級,實驗參與者 H 至 N 為中年級。並將各項測驗成績整 理,如下表 4-1-1 所示。

表 4-1-1 實驗參與者各打擊技能測驗紀錄

打擊型態 打擊距離 打擊落點 打擊球種

前測 中 測 一

中 測 二

中 測 三

後測 前測 中 測 一

中 測 二

中 測 三

後測 前測 中 測 一

中 測 二

中 測 三

後測 前測 中 測 一

中 測 二

中 測 三

後 測 代號

A 8 9 10 10 10 15 17 29 27 28 8 9 9 9 9 5 4 5 6 6 B 9 9 9 9 11 22 25 27 30 33 8 9 9 9 9 5 5 4 6 6 C 8 10 10 10 11 22 23 25 28 34 5 8 9 9 9 6 5 5 7 6 D 8 8 9 9 10 22 21 24 25 28 8 8 9 9 9 2 4 5 6 6 E 7 9 9 9 10 24 23 26 27 29 7 7 9 9 9 4 3 4 5 6 F 6 7 8 8 8 22 24 25 24 23 7 9 9 9 9 5 4 5 5 7 G 9 10 11 11 11 27 28 30 32 36 6 7 8 9 9 6 7 7 6 7 H 5 5 5 5 6 15 18 16 17 19 9 9 9 9 9 5 5 5 6 6 I 5 5 6 5 6 17 19 21 21 23 6 7 8 9 9 5 5 6 5 6 J 8 10 10 11 11 22 24 28 27 25 8 9 9 9 9 8 7 6 7 7 K 6 8 8 9 9 19 20 23 21 24 6 6 8 9 8 6 6 6 6 7 L 5 5 5 5 5 14 16 15 18 19 7 9 9 9 9 6 6 6 6 7 M 6 8 9 9 10 22 23 22 25 27 8 9 9 9 9 6 6 5 6 6 N 5 6 6 6 6 20 21 18 22 23 6 7 7 8 8 5 6 6 6 7

(38)

第四章 結果

壹、打擊距離 一、描述統計

比較四、五年級各七名學童,總計十四名學童的打擊距離各測驗成績,摘要 如下:

表 4-1-2 中高年級打擊距離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

年級 平均數 標準離差 個數 前測

高年級 22.00 3.60 7 中年級 18.42 3.20 7 總數 20.21 3.76 14 中測第一次

高年級 23.00 3.41 7 中年級 20.14 2.79 7 總數 21.57 3.34 14 中測第二次

高年級 26.57 2.22 7 中年級 20.42 4.50 7 總數 23.50 4.66 14 中測第三次

高年級 27.57 2.76 7 中年級 21.57 3.55 7 總數 24.57 4.36 14 後測

高年級 30.14 4.45 7 中年級 22.85 2.96 7 總數 26.50 5.24 14

表 4-1-2 為中高年級打擊距離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從表中可以發現不同 年級會影響打擊距離得分的高低。整體來說,中、高年級的得分隨著測驗的次數 越來越高,但中年級的學習曲線較高年級平滑。

22.00 23.00

26.57 27.57 30.14

18.43 20.14 20.43 21.57 22.86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前測 中測一 中測二 中測三 後測

測驗

得分

高年級 中年級

圖 4-1-1 中高年級打擊距離成績折線圖

(39)

第四章 結果

二、變異數分析

以不同年級(A 因子)及不同測驗(B 因子)為自變項,將中、高年級參與 者的測驗成績進行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所得結果敘述如 下:

表 4-1-3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打擊距離測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顯著性

不同年級 SSA

不同測驗 SSB

交互作用項 SSAB

468.014 341.629 49.057

1 4 4

468.014 85.407 12.264

10.846**

22.363***

3.211**

.006 .000 .020

組內(誤差)

受試者間 SSS

殘差 SSR

全體 Total

517.829 183.314

12 48 60

43.152

3.819

*p<.05、**p<.01、***p<.001

由表 4-1-3 可知, A、B 因子間交互作用達到顯著的差異(F=3.211,p<.05)。 表示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這兩個因子會共同對打擊距離造成影響,因此進一步 進行單純主要效果檢定。

表 4-1-4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打擊距離測驗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顯著性 事後比較

不同年級(A 因子)

在前測 b1 在中測第一次 b2 在中測第二次 b3 在中測第三次 b4 在後測 b5

44.643 28.571 132.071 126.000 185.786

1 1 1 1 1

44.643 28.571 132.071 126.000 185.786

3.834 2.934 10.466**

12.452**

12.983**

.074 .112

.007 高>中 .004 高>中 .004 高>中

不同測驗(B 因子)

在高年級(a1)

在中年級(a2)

314.000 76.686

4 4

78.500 19.171

13.613***

10.244***

.00 e>d>c>b>a .000 e>d>c>b>a

註:*p<.05、**p<.01、***p<.001

註:事後比較欄中 a 表前測;b 表中測第一次;c 表中測第二次;d 表中測第三次;e 表後測

(40)

第四章 結果

由上述單純主要效果顯著性的檢定結果可以得知:

(1) 就不同年級的情境而言,在前測、中測第一次、中測第二次、中測第三次 以及後測的測驗分數上,高年級的測驗成績均顯著優於中年級。

(2) 就不同測驗而言,在高年級的群體中,在後測的成績均顯著的優於前測、

中測第一次、中測第二次;而中測第三次的成績也顯著優於前測、中測第 一次;中測第二次的成績顯著優於前測、中測第一次。

(3) 在中年級的群體中,在後測的成績均顯著的優於前測、中測第一次;而中 測第三次的成績也顯著優於前測、中測第一次;中測第一次的成績優於前 測。

貳、打擊落點 一、描述統計

比較四、五年級各七名學童,總計十四名學童的打擊落點各測驗成績,摘要 如下:

表 4-1-5 中高年級打擊落點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

年級 平均數 標準離差 個數 前測

高年級 7.00 1.15 7 中年級 7.14 1.21 7 總數 7.07 1.14 14 中測第一次

高年級 8.14 0.90 7 中年級 8.00 1.29 7 總數 8.07 1.07 14 中測第二次

高年級 8.86 0.38 7 中年級 8.43 0.79 7 總數 8.64 0.63 14 中測第三次

高年級 9.00 0.00 7 中年級 8.86 0.38 7 總數 8.93 0.27 14 後測

高年級 9.00 0.00 7 中年級 8.71 0.49 7 總數 8.86 0.36 14

表 4-1-5 為中高年級打擊落點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從表中可以發現不同

(41)

第四章 結果

年級不影響打擊距離得分的高低。整體來說,中、高年級的得分隨著測驗的次數 越來越高,且中、高年級的學習曲線非常相似。

7.00

8.14 8.86 9.00 9.00

7.14 8.00 8.43 8.86 8.71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前測 中測一 中測二 中測三 後測

測驗

得分

高年級 中年級

圖 4-1-2 中高年級打擊落點成績折線圖

二、變異數分析

以不同年級(A 因子)及不同測驗(B 因子)為自變項,將中、高年級參與 者的測驗成績進行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所得結果敘述如 下:

表 4-1-6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打擊落點測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顯著性

不同年級 SSA

不同測驗 SSB

交互作用項 SSAB

.514 33.371

.629

1 4 4

.514 8.343

.157

.289 23.282***

.439

.601 .000 .780

組內(誤差)

受試者間 SSS

殘差 SSR

全體 Total

21.371 17.200

12 48 60

1.781 .358

*p<.05、**p<.01、***p<.001

由表 4-1-6 可知,受試者間不同年級(A 因子)未達到顯著的差異(F=.289,

p>.05),但在不同測驗(B 因子)(F=23.282,p<.05)達到顯著的差異。然而 交互作用 A、B 因子間(F=.439,p>.05)未達到顯著的差異。表示不同年級與 不同測驗,這兩個因子不會共同對打擊落點造成影響,因此進一步進行測驗的主 要效果檢定。

(42)

第四章 結果 表 4-1-7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打擊落點測驗主要效果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不同測驗 平均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前測(7.07)

中測第一次(8.07) -1.000* .240 .001 中測第二次(8.64) -1.571* .247 .000 中測第三次(8.93) -1.857* .303 .000 後測(8.64) -1.786* .286 .000 中測第一次(8.07)

前測(7.07) 1.000* .240 .001 中測第二次(8.64) -.571* .206 .017 中測第三次(8.93) -.857* .286 .011 後測(8.64) -.786* .247 .008 中測第二次(8.64)

前測(7.07) 1.571* .247 .000 中測第一次(8.07) .571* .206 .017 中測第三次(8.93) -.286* .124 .040 後測(8.64) -.214 .117 .091 中測第三次(8.93)

前測(7.07) 1.857* .303 .000 中測第一次(8.07) .857* .286 .011 中測第二次(8.64) .286* .124 .040 後測(8.64) .071 .071 .337 後測(8.64)

前測(7.07) 1.786* .286 .000 中測第一次(8.07) .786* .247 .008 中測第二次(8.64) .214 .117 .091 中測第三次(8.93) -.071 .071 .337

*p<. 05

由表 4-1-7 可知,從事後比較可以看出在後測及中測第二次,學生測驗成績

顯著優於前測和中測第一次;中測第三次顯著優於前測、中測第一次和中測第二 次;中測第一次顯著優於前測。

(43)

第四章 結果

參、打擊球種 一、描述統計

比較四、五年級各七名學童,總計十四名學童的打擊球種各測驗成績,摘要 如下:

表 4-1-8 中高年級打擊球種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

年級 平均數 標準離差 個數 前測

高年級 4.71 1.38 7 中年級 5.86 1.07 7 總數 5.29 1.33 14 中測第一次

高年級 4.57 1.27 7 中年級 5.86 0.69 7 總數 5.21 1.19 14 中測第二次

高年級 5.00 1.00 7 中年級 5.71 0.49 7 總數 5.36 0.84 14 中測第三次

高年級 5.86 0.69 7 中年級 6.00 0.58 7 總數 5.93 0.62 14 後測

高年級 6.29 0.49 7 中年級 6.57 0.53 7 總數 6.43 0.51 14

表 4-1-8 為中高年級打擊球種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從表中可以發現不同 年級會影響打擊距離得分的高低。整體來說,高年級的得分隨著測驗的次數越來 越高,中年級則是維持穩定,但中、高年級的學習曲線可以看出前測中年級較高 年級好。

4.71 4.57 5.00

5.86 6.29 5.86 5.86 5.71 6.00 6.57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前測 中測一 中測二 中測三 後測

測驗

得分

高年級 中年級

圖 4-1-3 中高年級打擊球種成績折線圖

(44)

第四章 結果

二、變異數分析

以不同年級(A 因子)及不同測驗(B 因子)為自變項,將中、高年級參與 者的測驗成績進行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所得結果敘述如 下:

表 4-1- 9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打擊球種測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顯著性

不同年級 SSA

不同測驗 SSB

交互作用項 SSAB

8.929 15.286

3.571

1 4 4

8.929 3.821 .893

4.195 8.843***

2.066

.063 .000 .100

組內(誤差)

受試者間 SSS

殘差 SSR

全體 Total

25.543 20.743

12 48 60

2.129 .432

*p<.05、**p<.01、***p<.001

由表 4-1-9 可知,受試者間不同年級(A 因子)未達到顯著的差異(F=4.195,

p>.05),但在不同測驗(B 因子)(F=8.843,p<.05)達到顯著的差異。然而交 互作用 A、B 因子間(F=2.066,p>.05)未達到顯著的差異。表示不同年級 與不同測驗,這兩個因子不會共同對打擊球種造成影響,因此進一步進行測驗的 主要效果檢定。

(45)

第四章 結果 表 4-1-10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打擊球種測驗主要效果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不同測驗 平均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前測(5.29)

中測第一次(5.21) .071 .254 .784 中測第二次(5.36) -.071 .330 .832 中測第三次(5.93) -.643* .286 .044 後測(6.43) -1.143* .300 .002 中測第一次(5.21)

前測(5.29) -.071 .254 .784 中測第二次(5.36) -.143 .198 .484 中測第三次(5.93) -.714* .222 .007 後測(6.43) -1.214* .230 .000 中測第二次(5.36)

前測(5.29) .071 .330 .832 中測第一次(5.21) .143 .198 .484 中測第三次(5.93) -.571* .247 .040 後測(6.43) -1.071* .160 .000 中測第三次(5.93)

前測(5.29) .643* .286 .044 中測第一次(5.21) .714* .222 .007 中測第二次(5.36) .571* .247 .040 後測(6.43) -.500* .210 .035 後測(6.43)

前測(5.29) 1.143* .300 .002 中測第一次(5.21) 1.214* .230 .000 中測第二次(5.36) 1.071* .160 .000 中測第三次(5.93) .500* .210 .035

*p<. 05

由表 4-1-10 可知,從事後比較可以看出在後測部分,學生測驗成績顯著優於

前測、中測第一次、中測第二次及中測第三次;中測第三次顯著優於前測、中測 第一次及中測第二次。

(46)

第四章 結果

第二節 打擊動作

壹、打擊型態整體得分 一、描述統計

比較四、五年級各七名學童,總計十四名學童的打擊型態各測驗成績,摘要 如下:

表 4-2-1 中高年級打擊型態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

年級 平均數 標準離差 個數 前測

高年級 7.86 1.07 7 中年級 5.71 1.11 7 總數 6.79 1.53 14 中測第一次

高年級 8.86 1.07 7 中年級 6.71 1.98 7 總數 7.79 1.89 14 中測第二次

高年級 9.43 0.98 7 中年級 7.00 2.00 7 總數 8.21 1.97 14 中測第三次

高年級 9.43 0.98 7 中年級 7.14 2.48 7 總數 8.29 2.16 14 後測

高年級 10.14 1.07 7 中年級 7.57 2.37 7 總數 8.86 2.21 14

表 4-2-1 為中高年級打擊型態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從表中可以發現不同 年級會影響打擊型態得分的高低。整體來說,中、高年級的得分隨著測驗的次數 越來越高,且中、高年級的學習曲線較相似。

7.86 8.86 9.43 9.43 10.14

5.71 6.71 7.00 7.14 7.57

0.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前測 中測一 中測二 中測三 後測

測驗

得分

高年級 中年級

圖 4-2-1 中高年級打擊型態成績折線圖

(47)

第四章 結果

二、變異數分析

以不同年級(A 因子)及不同測驗(B 因子)為自變項,將中、高年級參與 者的測驗成績進行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所得結果敘述如 下:

表 4-2-2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打擊型態測驗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顯著性

不同年級 SSA

不同測驗 SSB

交互作用項 SSAB

93.729 33.343 .486

1 4 4

93.729 8.336

.121

7.918***

26.030***

.379

.016 .000 .822

組內(誤差)

受試者間 SSS

殘差 SSR

全體 Total

142.057 15.371

12 48 60

11.838 .320

*p<.05、**p<.01、***p<.001

由表 4-2-2 可知,受試者間不同年級(A 因子)達到顯著的差異(F=7.918,

p<.05),也在不同測驗(B 因子)(F=26.030,p<.05)達到顯著的差異。然而 交互作用 A、B 因子間(F=.379,p>.05)未達到顯著的差異。表示不同年級 與不同測驗,這兩個因子不會共同對打擊型態造成影響,因此進一步分別進行主 要效果檢定。

打擊型態測驗的主要效果檢定如表 4-2-3、表 4-2-4 所示:

(48)

第四章 結果 表 4-2-3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打擊型態測驗主要效果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p<.05

由表 4-2-3 可知,從事後比較可以看出在後測部分,學生測驗成績顯著優於 前測、中測第一次、中測第二次及中測第三次;中測第三次顯著優於前測、中測 第一次;中測第二次顯著優於前測、中測第一次;中測第一次顯著優於前測。不 同年級的主要效果檢定如表 4-2-4 所示:高年級的測驗成績顯著優於中年級。

表 4-2-4 不同年級對打擊型態測驗主要效果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不同年級 平均差異 標準誤差 顯著性

高年級 中年級 2.314 .822 .016 中年級 高年級 -2.314 .822 .016

不同測驗 平均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前測(6.79)

中測第一次(7.79) -1.000* .244 .001 中測第二次(8.21) -1.429* .258 .000 中測第三次(8.29) -1.500* .322 .001 後測(8.86) -2.071* .292 .000 中測第一次(7.79)

前測(6.79) 1.000* .244 .001 中測第二次(8.21) -.429* .137 .009 中測第三次(8.29) -.500* .143 .004 後測(8.86) -1.071* .160 .000 中測第二次(8.21)

前測(6.79) 1.429* .258 .000 中測第一次(7.79) .429* .137 .009 中測第三次(8.29) -.071 .130 .594 後測(8.86) -.643* .175 .003 中測第三次(8.29)

前測(6.79) 1.500* .322 .001 中測第一次(7.79) .500* .143 .004 中測第二次(8.21) .071 .130 .594 後測(8.86) -.571* .175 .007 後測(8.86)

前測(6.79) 2.071* .292 .000 中測第一次(7.79) 1.071* .160 .000 中測第二次(8.21) .643* .175 .003 中測第三次(8.29) .571* .175 .007

(49)

第四章 結果

貳、打擊型態分項得分

比較四、五年級各七名學童,總計十四名學童的打擊型態分項得分成績,摘 要如下:

表 4-2-5 實驗參與者打擊型態分項得分測驗紀錄

握棒準備打擊 站立姿勢 啟動打擊 揮棒擊球

前測 中 測 一

中 測 二

中 測 三

後測 前測 中 測 一

中 測 二

中 測 三

後測 前測 中 測 一

中 測 二

中 測 三

後測 前測 中 測 一

中 測 二

中 測 三

後 測 代號

A 2 2 3 3 3 2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B 3 3 3 3 3 2 2 2 2 3 2 2 2 2 3 2 2 2 2 2 C 3 3 3 3 3 2 3 3 3 3 2 3 3 3 3 1 1 1 1 2 D 2 2 3 3 3 2 2 2 2 3 2 2 2 2 2 2 2 2 2 2 E 2 3 3 3 3 2 2 2 2 3 1 2 2 2 2 2 2 2 2 2 F 2 2 2 2 2 2 2 3 3 3 1 1 1 1 1 1 2 2 2 2 G 3 3 3 3 3 3 3 3 3 3 2 2 3 3 3 1 2 2 2 2 H 1 1 1 1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I 2 2 2 2 2 1 1 2 1 2 1 1 1 1 1 1 1 1 1 1 J 3 3 3 3 3 2 3 3 3 3 2 2 2 3 3 1 2 2 2 2 K 2 2 2 3 3 2 2 2 2 2 1 2 2 2 2 1 2 2 2 2 L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M 2 2 3 3 3 1 2 2 2 3 1 2 2 2 2 2 2 2 2 2 N 1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50)

第四章 結果

参、握棒準備打擊分項得分 一、描述統計

扣除 A、B 兩名六年級學童,比較四、五年級各七名學童,總計十四名學童 的握棒準備打擊分項得分,摘要如下:

表 4-2-6 握棒準備打擊分項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

年級 平均數 標準離差 個數 前測

高年級 2.43 0.53 7 中年級 1.86 0.69 7 總數 2.14 0.66 14 中測第一次

高年級 2.57 0.53 7 中年級 2.00 0.58 7 總數 2.29 0.61 14 中測第二次

高年級 2.86 0.38 7 中年級 2.14 0.69 7 總數 2.50 0.65 14 中測第三次

高年級 2.86 0.38 7 中年級 2.29 0.76 7 總數 2.57 0.65 14 後測

高年級 2.86 0.38 7 中年級 2.43 0.53 7 總數 2.64 0.50 14

表 4-2-6 為握棒準備打擊分項得分表現之描述統計表。整體來說,中、高年 級的得分隨著測驗的次數越來越高,高年級從中測第二次起,成績就穩定不變;

中年級則是逐步成長。

2.43 2.57 2.86 2.86 2.86

1.86 2.00 2.14 2.29 2.43

0.00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前測 中測第一次 中測第二次 中測第三次 後測

測驗

得分

高年級 中年級

圖 4-2-2 中高年級握棒準備打擊分項得分表現折線圖

(51)

第四章 結果

二、變異數分析

以不同年級(A 因子)及不同測驗(B 因子)為自變項,將中、高年級參與 者的測驗成績進行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所得結果敘述如 下:

表 4-2-7 不同年級與不同測驗對握棒準備打擊分項得分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顯著性

不同年級 SSA

不同測驗 SSB

交互作用項 SSAB

5.714 2.429 .143

1 4 4

5.714 .607 .036

4.819*

6.296***

.370

.049 .000 .829

組內(誤差)

受試者間 SSS

殘差 SSR

全體 Total

14.229 4.629

12 48 60

1.186 .096

*p<.05、**p<.01、***p<.001

由表 4-2-7 可知,受試者間不同年級(A 因子)達到顯著的差異(F=4.819,

p<.05),也在不同測驗(B 因子)(F=6.296,p<.05)達到顯著的差異。然而交 互作用 A、B 因子間(F=.370,p>.05)未達到顯著的差異。表示不同年級與 不同測驗,這兩個因子不會共同對握棒準備打擊分項得分造成影響,因此進一步 進行主要效果檢定。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Hence this study uses a systematic method to develop safety evaluation indices and their weights to evalu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

Leung, Shuk-Kwan S.; Chou, Hui-Chi(2012).A Survey Study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onference of

Leung, Shuk-Kwan S.; Chou, Hui-Chi(2012).A Survey Study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onference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lie in the effects of real situated mobile learning on loc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ethodologically speaking, 23 student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study found: (一) comparing with the pupils of other grades, the pupils in pupils of sixth grade in Yang-Guang Elementary School emphasized on the growth of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