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早期新古典經濟成長理論的模型中,長期均衡狀態的決定往往取決於外生參

數。直至以 Romer (1986)為主的內生成長模型出現後才有所改變,最初著重於

研究發展(R&D)、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等相關議題的探討,亦有經濟學家探討

政府支出和經濟成長的關聯性,像是 Barro (1990)及 Barro and Sala-i-Martin

(1992)等經濟學家,從政府角色討論政府支出與經濟成長的關係,而實證方面,

大致而言都顯示政府生產性支出對經濟成長具有正向貢獻。

除了研究政府支出和經濟成長的關聯性外,有許多學者進一步將金融體系引

入內生成長模型中加以研究,探討金融體系和經濟成長的關係。在現代資本主義

社會中,一國的金融體系是促成資本形成與累積的重要管道之一,目前世界各國

的金融體系大多由資本市場(債券、股票市場)、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等體系所

組成。其中,Zysman (1983)進一步將一國的金融體系區分為銀行導向(bank-based)

和市場導向(market-based)兩大類型,若一國屬於銀行導向的金融體制,則表示

銀行體系在該國具有相對的重要性,但若一國屬於市場導向的金融體制,則表示

該國的金融體制是以股票市場為主。目前探討金融體系與經濟成長的文獻指出,

不同導向的金融體制皆能促進經濟成長,但何種金融體制的發展對經濟成長的貢

獻度較大則無法確定。

在研究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的過程中,常忽略政府的角色,然而政府的支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政策亦會影響經濟個體的長期投資決策,進而影響經濟成長的表現,因此就有學

者將政府支出政策納入金融體系與內生成長的模型中加以研究,像是 Hung and

Liao (2007)則將 Barro (1990)的政府支出政策一併納入研究,他們利用金融市 場存在的資訊不對稱,透過借貸契約的設計,分析政府將租稅收入全部用於生產

性支出時,在不同發展程度國家的金融部門中,最適稅率的差異。但目前文獻上

在探討不同導向的金融體制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時,皆未考慮到政府的角色。因此

本文將政府角色納入金融中介的內生成長模型中,並多考慮經濟個體擁有不同的

風險趨避程度時,是否會使不同的金融體制所促成的經濟成長率產生差異,並分

析銀行和股票市場所促成的社會福利差異。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本文主要以 Greenwood and Smith (1997)的模型為基本架構,並在模型中加

入了政府生產性型態的生產函數。模型中闡述本期年輕的經濟個體生產中間財並

在政府對中間財課稅後,將實際獲得的稅後工資所得利用銀行或股票市場進行資

產配置。而政府在獲得租稅收入後,會將此筆款項用於下一期中間財貨的生產性

支出,並且利用數值模擬比較不同金融體系下,政府的支出政策對投資比例、經

濟成長率與社會福利所造成的差異。

本文第一章為緒論,說明了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略述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為文獻回顧,首先將介紹經濟成長的發展過程與金融體系和經濟成長的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關研究,接著說明政府支出政策和經濟成長理論與實證的文獻。第三章為主要的

模型架構,闡述經濟模型環境的設定,比較不同金融體系下,政府的支出政策和

對經濟個體資產配置的影響及對經濟成長和社會福利所造成的差異。第四章則是

利用數值分析比較在不同的稅率下,銀行與股票市場中所形成的投資比例與經濟

成長和社會福利的差異。第五章為結論,並將本研究的結果予以摘錄說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