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結合 Baron 與 Kenny (1986) 所提出的因果步驟法(以下簡稱 B-K 法)和 Sobel (1982)所提出的係數乘法對中介變項進行檢驗,若將之應用於潛 在變項模式時,對於中介效果的檢驗正確率表現。本章包含研究背景與動機及研 究目的。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中 介 變 項 (mediation variable) 說 明 自 變 項 (independent variable) 和 依 變 項 (dependent variable)之間的部分或全部關係(Baron & Kenny, 1986),亦即為探討自 變項 如何透過 內在歷程 影響依變 項。中介 效果的概 念最早起 源自 1948 年 MacCorquodale 與 Meehl 的研究,至今,應用領域也相當廣泛,例如:教育學 (Zimmerman & Kitsantas, 2005;李默英,1983)、社會心理學(Ajzen & Fishbein, 1980)、

社會科學(Baron & Kenny, 1986)等。Zimmerman 與 Kitsantas (2005)的研究中以學 習的自我勝任感與責任感為中介變項,探討高中女生完成家庭作業的情形與大學 時期學習成就間的關係。在社會心理學領域,Ajzen 與 Fishbein (1980)發展出的理 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以行為意向為中介變項,用個人面對人 事物的態度預測及解釋個人的行為,綜觀態度、意向及行為三者間依存關係(Ajzen

& Fishbein, 1980)。此外,相似的中介假設也被運用在其他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研究 (James & Brett, 1984)。

Baron 與 Kenny (1986)發展的檢驗中介效果程序最廣為各學術領域所引用,

採用此檢驗方法就有超過 6000 篇的論文,且持續增加中(Iacobucci, Saldanha, &

Deng, 2007),爾後所發展的檢驗方法大部分也都建立在此理論基礎上。然 Baron

與 Kenny 的檢驗程序缺點為沒有估計中介效果的強度,也沒有提供直接的方法檢 驗中介效果。直到 Sobel (1982)及 Folmer (1981)使用多變量δ 法推論中介效果的 標準誤(standard error),直接使用間接效果(indirect effect)等於零的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以 Z 檢驗提供中介的證明,不再藉由信賴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去檢驗中介效果。Stone 與 Sobel (1990)針對 1982 年發展的中介效果標準誤估計 進行模擬實驗,研究結果建議,當自變項為連續資料型態時,至少需要 200 個以 上的樣本數其估計結果才會精確。後續,MacKinnon 與 Dwyer (1993)分別針對自 變項為連續及類別型態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不論連續或是類別資料,樣本數都 須達 200 以上才能有效檢驗中介效果。

樣本數是影響中介效果檢驗的一個重要因素。實徵調查研究中,在成本允許 的情況下,樣本數愈大中介效果的估計值估計愈精確,即中介效果的點估計值和 與其標準誤之相對偏誤,會因樣本數增加而降低(MacKinnon, Warsi, & Dwyer, 1995)。然實徵研究中,在調查研究成本有限的情況之下,資料取得不易,因此樣 本數的控制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據此,本研究將設計多組樣本數,以探討該因 子對於中介效果檢驗的影響,並可提供實徵研究者作為進行資料取樣時,決定實 驗樣本數的參考依據。

MacKinnon、Lockwood、Hoffman、West 與 Sheets (2002)的中介效果檢驗研 究和 Baron 與 Kenny (1986)的研究模式架構類似,皆以單一中介變項的模式為架 構,並將研究變項視為可直接測量得到的觀測變項。然在實際的研究中,許多變 因並無法直接測量得到,例如:情緒、智力、創造力等,此變因常以數題問卷或 儀器探測,而非單一問卷題目或資料即可預測,所以研究者常利用結構方程模式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進行此類資料的分析,將蒐集到的資料視為觀 測變項(observed variable)納入測量模式(measurement model)中,用以估計其相對 應的潛在變項(latent variable),並同時利用結構模式(structure model)估算潛在變項 之間的關聯。當探討變項間的關係時,使用結構方程模式能控制測量誤差

(measurement error),避免測量誤差和中介效果的低估(Baron & Kenny, 1986; Hoyle

& Smith, 1994),且能同時考量多個觀測變項和多個中介變項的模式(Hoyle &

Smith, 1994),並檢驗全部具有關連的路徑(Baron & Kenny, 1986),故運用結構方 程模式研究具有多重指標的潛在變項是為良好的統計工具(Holmbeck, 1997)。依據 上述,本研究將針對所擬定之實驗設計做進一步研究,探討在一個完整的模式估 算過程中,結合 B-K 法和 Sobel (1982)的中介效果檢驗方法,在具有潛在變項的 中介模式中,檢視其中介效果的檢驗成效。最後再根據此模式架構應用 TIMSS 2007 的實徵資料進行中介變項效果的檢驗。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目前檢驗中介效果的實質應用僅侷限於基礎統計方法,然而較高階的統計分 析方法,例如:結構方程模式便較少應用中介效果的概念。本研究將延續及擴展 MacKinnon 等人(1995)及 MacKinnon 等人(2002)的研究,以單一潛在中介模式為 架構,然因大多數實徵研究者在判定中介效果僅以 B-K 法或 Sobel (1982)的係數 乘法其中之一檢驗中介效果。本研究將結合兩者,先確立潛在變項之間具有相關,

再進一步進行中介效果的驗證,以補因果步驟法與係數乘法的不足,評估中介效 果檢驗方法在潛在中介變項架構中是否能夠提供可靠的穩定度。實際的研究結果 將可提供實徵研究者進行類似實驗時,對於樣本數的選擇能有ㄧ個具體的參考依 據。最後 以 TIMSS 2007 的實徵資料為例,示範結合 B-K 法和 Sobel (1982)的方法 在結構方程模式分析之應用情形,並與模擬研究結果相互參照。

兹將本研究目的表示如下:

一、 探討不同的路徑係數,對中介效果檢驗正確率的影響。

二、 探討不同的樣本數,對中介效果檢驗正確率的影響。

三、 藉由 TIMSS 2007 的資料,探討國中二年級學生在數學自信心為中介變項

下,數學的正向態度對數學成就的影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