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古典時期以來,「奏鳴曲」已有多位作曲家致力與此種曲式的創作與發展,如貝多 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之《三十二首奏鳴曲》,被奉為鋼琴的新約聖經;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91)的奏鳴曲集,細緻精巧,無庸置疑的在音樂 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以及浪漫時期的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和布拉姆斯 (Johaness Brahms, 1833-1897),在鋼琴奏鳴曲的創作上亦是樹立典範、成果斐然。然而,

在我們頌揚這些貢獻卓著的奏鳴曲作品同時,也賦予了它難以卸除的框架-格式嚴謹、

比例均衡、段落分明且調性明確。

在大眾認知中,舒曼的鋼琴作品,以「性格小品」為最常見的寫作形式,通常由多 首短小精鍊的作品集結而成的套曲,如《蝴蝶》(Papillons, Op. 2)、《狂歡節》(Carnaval, Op. 9)、《大衛同盟舞曲》(Davidsbundlertanze, Op. 16)等。舒曼在性格小品的創作上自成 一格,不被傳統框架束縛,開創出自由且才氣縱橫的作曲風格,在當時,幾乎是無人能 出其右;然舒曼於大型作品的創作,卻常受人批評,被視為較不擅長大型曲式的創作。

在舒曼一生中,只創作了三首奏鳴曲-《升F 小調第一號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

1 in F-sharp minor, op. 11, 1836)、《大奏鳴曲》 (Concert sans orchestre in f minor, op. 14, 1836, remanie en Troisieme Grand Sonata)、《G 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

2 in g minor, Op. 22),本篇論文研究之《升 F 小調第一號鋼琴奏鳴曲》為舒曼首次使用 大規模的奏鳴曲式創作,在樂曲規模、曲式架構、調性轉換、比例分配上皆與傳統奏鳴

曲式大有不同。在屬於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與第四樂章中,舒曼皆大幅度的再現發展部 的段落,僅在調性上略做改變,其他素材幾乎完整再現;調性安排上喜用三度轉調,已 不受傳統奏鳴曲式中主屬調或關係大小調之對比性的約束,而是自成格局,特別於第一、

四樂章,從各段落間之調性關係可發現舒曼常轉至「三全音」(tritone)音程關係的遠系調,

亦是一大特色;也正因為曲式架構的大突破,使得後進學者們在研究分析上多有歧異,

例如曲式的分析與各段落比例的分配亦有爭議等等,在第三章的樂曲分析與詮釋部分將 另詳細解說。

作家筆下的文字總是反映著創作者的心境,而音樂亦是如此。同時具有文學家與音 樂家身分的舒曼,更將他獨有的浪漫文學氣質寄情於音樂作品中。舒曼喜用表情與速度 的術語來區別每個段落的性格,進而表達情緒的起伏轉折,在音色處理與層次的掌握上,

是此奏鳴曲之特色與演奏過程中最難處,筆者就舒曼對奏鳴曲的新觀點、特有的音樂語 法和隱藏在字裡行間的文學涵義深感興趣,也開啟了筆者的探索之路。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此篇研究將以奏鳴曲作品十一為主軸,探討作品中的創作新意與音樂語彙,在資料 搜尋方面,筆者首先從相關論文研究開始著手,而同一個作曲家在寫作技法與風格上其 實前後皆具關連性,除了參考專門研究《第一號奏鳴曲》的相關資料,亦參考舒曼其他 鋼琴作品的詮釋報告。樂譜方面參考Henle 以及 Breitkopf & Härtel 的版本,音樂方面參 考拿索斯線上音樂圖書館(Naxos Music Library) 的錄音資料與阿勞(Cladio Arrau)在 1991 年錄製的舒曼作品全集;接著從各學術論文中延伸出中、外文的參考書目,透過各圖書 館的檢索系統搜尋館藏;另外透過《國際音樂文獻摘要》(Ré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érature Musicale, RILM) 系統,以”Schumann”、”Piano  Sonata”   為關鍵字,搜尋線上

期刊。

分將試圖以理性分析的方式掌握音樂的動向與全曲脈絡,進而了解整體的布局並達到作 曲家所鋪陳的樂曲高潮;除了以文字描述之外,筆者也將以表格及譜例歸納整理,期盼 能對此作品有更完整的詮釋。

第二章 「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作品十一」之音樂風格與創作手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