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作品十一」之音樂風格與創作手法

第二節 舒曼對奏鳴曲的觀點

自1830 至 1840 年間,舒曼致力於鋼琴曲的創作,除了為數眾多的性格小品

(Character piece)外,亦包含三首鋼琴奏鳴曲-作品十一《升 F 小調第一號鋼琴奏鳴 曲》(Piano Sonata no.1 in f-sharp minor, op. 11, 1833-35)、作品十四《F 小調第三號鋼琴奏 鳴曲》(Concert sans orchestra, op. 14, 1835-36)、作品二十二《G 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Deuxieme grande Sonate, op. 22, 1833-1838)。三首奏鳴曲的創作年代互相重疊,由前一 節所述之創作背景可知,當時正處於舒曼與克拉拉相愛卻難相見的時期,一再遭遇威克

譜例八:舒曼《F 小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3 小節

譜例九:舒曼《G 小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7 小節

在素材的應用上,舒曼也擅長將相同的旋律以不同的形式創作。舒曼於作品十一與 作品二十二的第二樂章,皆使用早期的藝術歌曲作為創作素材,分別取材自1828 年所 作的藝術歌曲《致安娜》 (An Anna II)與《在秋天裡》(Im Herbste)15;作品十一的第一 樂章源自1832 年的鋼琴曲《方當果舞曲》(Fandango, Rhapsodie pour le piano);作品十 四的第二樂章,主題三的旋律與作品六《大衛同盟舞曲》的第十一首相同。

在曲式上,傳統奏鳴曲著重兩個主題之間的對比性與調性之間的關係,而在《第一 號奏鳴曲》中,其中第一樂章及第四樂章皆為形式上的奏鳴曲,在內容上則迴異於傳統 奏鳴曲式架構。在第一樂章的曲式安排中,加入了長達52 小節的導奏、呈示部使用三 個份量相當的主題,發展部則自成三段體,並於導奏短暫再現後,又重複了發展部的段 落;在第四樂章的曲式安排上,亦有相似的手法,於再現部之後,將發展部完整的再重

15 兩首藝術歌曲的歌詞皆取自德國詩人凱勒(Justinus Kerner, 1786-1862)於 1826 年所作 的詩集。

複呈現一次,只有調性不同,型式、內容與發展部皆相似。同樣的概念,在作品十四《F 的作曲家,除了了克拉拉邁(Johann Baptist Kramer, 1771-1858)和莫歇勒勒斯(Ignaz

Moschles, 1974-1870)之外,很少人繼續創作奏鳴曲了了。前一種作曲家寫奏鳴曲的原

16 Robert Schumann, On Music and Musicians. Edited by Konrad Wolff. Translated by Paul Rosenfeld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Inc., 1946), pp. 64-65.

17 Joan Chissel, 林勝儀 譯, 舒曼鋼琴曲(台北: 大陸書局, 1984),第 10 頁。

綜合以上觀點,可推測舒曼認為奏鳴曲已經是屬於古典時期舊有的曲式了,1839

《第一號奏鳴曲》為例,最特別的莫過於「三全音」(tritone)18的調性關係。音樂學者羅 森(Charles Rosen)指出存在於第四樂章各 a 段的音程關係,正為「三全音」19,相較於傳

19 Charles Rosen, Sonata Forms, New York: W. W. Norton, 1980, pp. 369.

在第一樂章中的呈示部三個主題間的調性安排,亦有三全音之調性關係,第二主題 至第三主題間,由 E小調轉至A 大調;另外第一主題至第二主題間,則是以同音異名 的方式(D#等同於E)轉調;而第一樂章發展部之序奏主題緊接發展部再現的樂段,

則是由F 小調轉至 B 大調。

表二 第一樂章呈示部之調性關係

小節數 段落 調性

53-106 第一主題 F# minor 107-126 第二主題 Eminor 146-175 第三主題 A major

表三 第一樂章發展部之調性關係

小節數 段落 調性

268-279 序奏主題再現 F minor 280-331 發展部再現 B major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