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與學習的動機,及有助於學生創造一個學習社群(Bangert, 2004; Partlow & Gibbs, 2003; Rovai, 2002)。許多研究也發現,透過線上討論的參與及互動,的確能提升 學生的學習成效(Ferdericksen, Picket, Pelz, Swan, & Shea, 2000; Patel & Aghayere, 2006)與學習態度(Tomei, 2006)。然而,Rovai(2007)在其研究中提及在線上 討論中,一般線上討論論壇僅限於文字討論,無法自行張貼圖片與設計多媒體功 能,即便有上傳圖片功能,也較難有系統地進行知識管理。部落格相較一般線上討 論網站不同之處包含:可提供讀者張貼文章、討論文章的互動空間、可自動地將最 新文章排在最前面、可提供搜尋文章的功能、易串連的網站、可搭配額外的可嵌入 的外掛互動軟體等。

非同步的線上討論在高等教育中是幾種最常被使用的技術之一(Jacobsen, 2006;

Luppicini, 2007; Zhan, Xu, & Ye, 2011),常見的網上非同步討論的優點包括促進深 思和反思的內容,促進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鼓勵批判性思考,以及支持協作知識 建構(Lee & Tsai, 2011a; Vighnarajah, Luan, & Bakar, 2009; Wang & Woo, 2007; Yeh, 2010)。許多研究顯示,部落格運用在教育領域上已被視為一種流行的網絡社交軟 體的科技工具(Downes, 2004; Chu, Chan, & Tiwari, 2012; Goktas & Demirel, 2012),可讓學習者在任何時間與地點,彼此保持學習與討論過程,且有更多的時

間來建立與組織其討論的想法與彙整知識(Cameron & Anderson, 2006; Goktas, 2009; Luehmann, 2008; West, Wright, Gabbitas, & Graham, 2006),並培養學生具有批 判反思的能力(Chu, Chan, & Tiwari, 2012; Churchill, 2009; Stiler & Philleo, 2003),

例如:標籤管理,教師可利用部落格的日期標籤或自訂標籤管理文章,更能掌握學 生的學習活動進度,隨時發現活動進行時的優缺點,並以部落格回應的功能,適時 給予學生鼓勵或修改學生之間的建議。部落格可自行有創意的編輯圖片與聲音檔 案,以靈活的方式發表在專屬的個人網頁(Flatley, 2005; Du & Wagner, 2007),是 個簡單與其他使用者進行互動的方式(Levy, 2009)。連士傑和李世忠(2006)曾提 出部落格具有日曆、留言或評論、引用、RSS 訂閱等特性與功能。使用者閱讀其 他作者的文章之後,可針對該文章提出心得或評論,也可將該篇文章引用至個人部 落格,使更多使用者觀看,或利用 RSS 訂閱部落格,以獲得部落格更新近況,有 利於推廣與散佈知識。因此,部落格在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可提供多種正面教育的 效益,例如:促進教師、學習者與同儕間的互動(Yang, 2009; Buffington, 2007; Ellison

& Wu, 2008)、促進知識與回饋分享(Churchill, 2009; Ellison & Wu, 2008)、社會支 持(social support)(Johnson & Johnson, 1994)、提升學習者參與知識建構(knowledge construction)的過程(Du &Wagner, 2006)、促進更高層次的思考和學習(Deng &

Yuen, 2011)、激勵學習動機及增加對學習過程的認知(Du & Wagner, 2006)。由上 述論述可知,部落格應用於教學上的潛力可有助於超越傳統課堂學習的教育方式

(England, Fatzinger-McShane, Scarpero, & Stapley, 2008)。部落格可以鼓勵學習者 真實的參與教學活動,並促進學習者間的互動社群,且運用於課程教學環境時,教

3

構則為一項值得探究的議題。

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習者間的互動與組織知識,Jonassen(1996)認為心智工具

(mindtool)是以電腦導向為工具的學習環境,能協助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具有解 釋、建構、高層次(higher-order)與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教育 者在以電腦設備作為心智工具應用的實徵研究中,大部分皆有正面的成效(Reece, Roberts, & Khoury, 2003; Yang, Zhang, & Chen, 2008; Chu, Hwang, & Tsai, 2010;

Hwang, Chu, Lin, & Tsai, 2011)。且 Hwang、Chu、 Lin 與 Tsai(2011)在其研究中 提及,可透過心智工具提升學生的認知結構與學習成就,顯示學習者可以運用心智 工具來建構個人的知識,並解釋與組織個人的知識體系,最後再將已建構的知識呈 現出來。因此,融入教學的心智工具應用,有利於學習者有整合、建構、分析、評 估知識與反思的能力(Jonassen & Carr, 2000; Hwang, Tseng, & Hwang, 2008;

Panjaburee, Hwang, Triampo, & Shin, 2010; Chu, Hwang & Tsai, 2010)。綜上所述,心 智工具已成為一個可輔助學習者在知識建構上的工具。因此,本研究希望發展或設 六個項目來描述認知的層次,稱之為Bloom’s Taxonomy(Lynch & Warnod, 2001)。

它 提 供 了 從 簡 單 的 記 憶 到 高 層 次 複 雜 批 判 性 思 維 的 認 知 過 程 , 從 記 憶

(Remember)、理解(Understand)、應用(Apply)、分析(Analyse)、評論(Evaluate)

與創作(Create)。此所有思維層次的發展能力對學習者在建構主義的學習方式是 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較高的層次,可使學生能靈活性、創造性的思考且做出合理 的決定,同時促進學習者有審慎地評估可能的策略與解決複雜的問題能力(McGrath

& Noble, 2005)。在促進此思維的認知過程,可藉由電腦科技工具的輔助來助於學 習者追求更高層次的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Tondeur, Braak, & Valke, 2006; Passey,

2006)。因而本研究欲從Bloom的六項認知歷程的層次,心智工具來輔助部落格的 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與資訊倫理(Information Ethical)的教育則為國內 外學者專家們為此課題提出的解決方案(Eisenberg & Berkowitz, 1999; Liu & Yang, 2012;林菁,2001),資訊素養與倫理的課程目標包括培養學生的對資訊的道德意 識、價值觀與敏感性,且可協助學生發展批判性的思維能力(Liu & Yang, 2012)。

資訊的種類不單僅是局限在文字而已,其種類包含電子資訊、圖片、影片、電視、

網路等多元化的資訊來源,就資訊素養而言,還涵蓋了思考、推論、解決問題、資 訊傳播、倫理規範及社會文化等相關議題。學者指出資訊素養為搜尋、組織、評估、

應用與創造多元資訊的能力與態度,運用資訊科技工具可以迅速而廣泛的獲得資 訊,提高個人的學習效能與工作效率,更能增進與他人合作及溝通,並有利於個人 主動學習與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林菁,2004;Webber &

Johnston, 2000)。而資訊倫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資訊使用者在使用資訊科技時能遵

5

素養與倫理的學習科目與目標而言,需搭配適宜的學習策略與科技工具,方能協助 學生建立資訊素養與倫理的認知與判斷能力,例如:學者專家們建議資訊素養教育 中,可藉由探究式學習融入相關學科中(林菁,2011; Chu et al., 2011; Eisenberg et al., 2004; Grassian & Kaplowitz, 2001; Harada & Yoshina, 2004)。而資訊倫理的許多議題 也發生於網路世界的社群討論與線上互動中,因而本研究將以部落格線上討論教 學,融入高中生的資訊倫理學科單元,以探討學生藉由線上討論活動過程中,對學 生的認知歷程的層次差異、態度與學習成效。

再者,由於網路上現有的部落格缺乏專門針對學習者認知能力的促進工具,對 於學習者在認知層次能力的提升與成效上可能有所侷限,因此,為了改良現有部落 格用於教學上限制,本研究以Bloom的認知歷程向度理論為基礎,欲設計一系列的 心智工具,以輔助部落格線上討論教學活動,並結合部落格運用於高中生的資訊倫 理學習單元中,評估學習者有無使用線上討論輔助心智工具的學習成效與討論內容 中認知歷程的差異,希望輔助學生進行線上資料的蒐集與討論,來刺激學生進行資 料分享與思維能力,以期能夠達到增進部落格討論活動之學習成效。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線上學習平台、控制組-一般部落格做為線上學習平台)。本研究預期在各組學 生的學習歷程中,討論內容有所差異。其中,愈高階的心智工具的提供應可提 升更高階認知層次的討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