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線上探究與鷹架教學

近年來,在 K-12 教育中,由於網際網路豐富的資訊和互動情境的性質,

以及網路承載著豐富資訊是具有即時性、便利性、寬廣性、多元性以及多樣性 特徵,因此學生使用網際網路的資訊資源越來越普及;在網際網路的學習環境,

網際網路的使用可以被視為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的認知工具或後設認知工具,資 訊能不能用、好不好用,完全是靠人的運用,資訊的搜索和使用可以作為豐富 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的主要方法之一;而網際網路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 生掌握知識和相關技能,學習如何重組知識,學習如何學習(Tsai, 2004)。在科 學教室網路資源被用於以豐富學生科學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和進行問 題探究,透過網際網路可以無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參與或閱讀收集的資料和科 學家的解釋,從而更加瞭解有關科學知識的發展進程,因此,如何在這取之不 盡,用之不竭的網路中找到有用的資源,且發展有效、有系統的教學,是目前 重要的課題 (Kuiper et al., 2005)。Jonassen (1996, 2000)也指出使用網際網路來 教學,將網際網路納入科學教學和學習以提高學生在科學教育的學習成果已經 擴大實施;線上探究學習不僅是網路科技的技能操作和資訊運用學習,更重要 的是資訊搜尋、評估、使用等認知技巧,提供學生實際應用資訊科技的機會,

如此才能輔助學生的學習。

壹、 線上探究之定義

網路科技瞬息萬變,現在很多資訊、資料都在網路上,有時候我們對於一 個未知的問題,學生可以上網去找答案,這樣的過程通常被視為是包含整個線 上探究(online inquiry)的歷程,線上探究是一個多面向的網路探究活動,對 現在學生來說是非常普遍的學習方式(Quintana, Zhang & Krajcik, 2005)。

然而,什麼是線上探究(online inquiry)? 茲將專家學者曾提出對於線上探究 定義的相關看法見解,整理如表 2-1-1 所示。

表 2-2-1 專家學者對於線上探究定義的相關看法見解

資料來源 對於線上探究定義的相關看法見解

Eisenberg 與 Berkowitz (1990); Jukes (2000) Center for Educational

綜觀並編修以上專家學者對於線上探究定義的相關看法見解所述,整理線 上探究主要定義大致包括四個主要的學習歷程活動如下:

一、 確定目的任務:

確定搜索的研究問題、目的和任務。學生在看到任務之後,進行分析其可 行性、重要性等,將總任務分成若干子任務的策略,學生會在腦中構想或實際 制定出一個解決問題的計畫,此學習活動主要運用到學生的「分析」和「綜合」

能力。

二、 搜索網頁資訊:

任務確定後,學生透過網際網路進行搜尋相關資料,蒐集資訊試圖解決問 題或滿足資訊需求的活動。學生根據提供的提示蒐集找到相關的資源,也可以 透過各種途徑自己尋找資源。之後,學生對這些資源進行比較和判斷找到適用 的資源,這個部份則運用到「分析」和「評價」的能力。

三、 閱讀評估資訊:

在線上發現找到資訊後,學生在這個部份閱讀和理解、分析與評估資訊是 否符合所需,這個部份便是運用到「分析」和「評價」的能力。

四、 統整利用資訊:

選擇找到符合所需要的資訊後,便加以整理、組織、利用解決問題,不僅 學生回答問題,最後完成自己的任務,還要運用高層次思維包括「創造性」、「綜 合」和問題解決的能力來作出決策。

貳、 學生在線上探究時所遭遇的困難

線上探究學習方式的興起,學生透過網路雖然可以尋找到大量的資訊,但 學生在不同的線上探究相關學習活動,可能會遭遇到不同的學習困難如下:

一、 確定目的任務

確定搜索的研究問題目的和任務時,學生查詢會遇到的困難:

(一)、 無法釐清主題任務 1. 無法確認關鍵的主題任務

在進行整個線上探究的時候給學生一個主題任務,主題難易程度是主觀的 衡量,這個主題任務的難易度會影響學習成效(Ngeow&Kong, 2001)。

2. 提問適當問題的困難

大多數學生在進行線上探究資訊搜尋時,對於定義搜尋題目存在著困難,

主題未能深入的分析,導致缺乏選用合適的關鍵字,只找到有限或不太相 關的資料;並且,學生在進行查詢時,只提問需要簡單事實或答案的問題,

學生因缺乏正確網路的搜索策略、技巧與步驟,而導致搜索失敗(Hoffman, 1999)。

(二)、 無法使用適當關鍵字

1. 網路搜索技巧的布林運算不容易理解 (Puustinen & Rouet, 2009) 。 2. 學生制訂和選擇合適的關鍵字有很大的困難,僅只會以單一個關鍵字來

進行網路搜索;偏好使用瀏覽方式來網路搜索,而不喜歡使用關鍵字搜 索(Kuiper et al., 2005)。

二、 搜索網頁資訊

線上探究活動最重要的核心是網路資訊搜尋,透過網際網路搜尋相關資 訊,試圖解決問題或滿足資訊需求的活動時遇到的困難:

(一)、 缺少搜索計畫

1. 學生對網路搜索科技的不暸解,網路資訊搜索技巧差,缺少網路資訊搜

索計畫,所獲得的資料對學習活動並無實質的幫助 (Kuiper et al., 2009)。

2. 學生在網路上搜尋資訊容易迷失方向,產生浪費許多時間搜尋又找不到 正確資料的問題 (Dias, Gomes, & Correia, 1999) 。

3. 學生查詢中注意力分散在無相關的資訊,進而減少使用者的認知資源和 篩選出劣質選項的能力,導致更糟糕的選擇(Ruthven, Hennessy & Deaney, 2005)。

4. 學生花費太多時間在篩選可用資訊與網站、瀏覽與剔除無關的資料,以 及在廣告上浪費時間,導致無法瀏覽網頁資訊內容的困難(Wallace et al., 2000)。

5. 學生在線上進行搜索時,可能會出現非常繁忙,但他們的忙碌,並不一 定等同於參與內容的學習(Zhang & Quintana, 2012)。

(二)、 無法找到相關資料

1. 學生在使用搜尋引擎時,如何制定正確的關鍵字是困難的,找不到相關 資料,有經驗上的困難;搜尋找到一堆不相關的資料,都不是想要的,

出現太多不合需求的網頁資訊,查不到想要的答案,因此,學生在進行 關鍵字搜尋時是存在著困難的(Kuiper et al., 2005)。

2. Hoffman (1999) 發現很多學生對使用網路搜索引擎進行搜索資料感到困 擾,只能問簡單的事實資訊和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而不是建構合適的 關鍵字與善用布林運算來聚焦探索他們所發現的網站。

三、 評估資訊與閱讀

在線上搜尋找到資訊後,閱讀和理解、分析與評估資訊是否符合需求時遇 到的困難如下:

(一)、 不會判斷資訊是否正確

學生傾向尋找正確的答案,導致他們缺乏去質疑找到可靠性資訊;他 們很少質疑網路上資訊品質的權威性、可靠性,多採信之,無法從意 見和看法中分辨事實(Kuiper et al., 2008)。

(二)、 難以評估資訊的品質

學生很難去評估網頁上找到資訊的相關性、可靠性,很少去評估資訊

的品質和進行驗證的步驟(Kuiper et al., 2005)。

(三)、 閱讀理解的困難

1. 學生找到資訊後,沒有足夠的耐心來閱讀網頁的內容說明,困難在於大 量的文字;學生線上探索有限,只想花費最少努力,就找到適合的資訊 來滿足需求,因此,多使用知名網站,注重收集事實性知識,傾向尋找 一個正確的答案(Kuiper et al., 2005)。

2. 學生往往迅速掠過網頁資訊內容草率處理,只在意找到他們所認為可能 是他們問題的單一現成答案,很少努力去閱讀理解網頁資訊的內容(Zhang

& Quintana, 2012)。

四、 統整利用資訊

找到符合需求的資訊後,整理、組織、加以利用解決問題時遇到的困難:

(一)、 缺乏反思,沒有重整資訊

大多數學生並不認為對於他們網頁內容資料的使用需要深入閱讀、反 思 (Kuiper et al., 2008)。學生回答問題或是做成報告時,缺乏反思,

沒有重整資訊;通常會不加思索傾向於只是將網頁相關的答案內容資 料直接複製貼上(Kuiper et al., 2005)。

參、 線上探究的鷹架教學

一、 鷹架理論與教學

鷹架(scaffolding)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蘇俄心理學家Vygotsky (1978) 強調學 習者透過教師的引導發展而進行學習,開始是透過他人的調整,之後逐漸內化為 自我調整,進而達到學習目標。(Berk & Winsler, 1995; Lee & Smagorinsky, 2000;

Wertsch,1985)提到鷹架如同一座橋樑,教師、同儕或者是學習過程中有能力的人 都可以是鷹架提供者,提供支持以幫助學習者跨越他們所需要完成特定的學習任 務之間的差距;鷹架的形式可以是任何的教學策略、教學工具、外在資源……等,

在學習過程中它通常被視為有效教學的一種程序。

「鷹架作用」乃是Vygotsky 社會學習論所衍生的重要論點,在他的教育觀 點中,認為有效的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童的最適量的學習區域「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中,「近側發展區」是指學生依靠自己所能達到 的水平,與經由教師或其他能力較高的同學外在適時、適切地協助後所可能達到 的潛能水平的差異;鷹架教學視為教師採取一個暫時性的、不同支架或支持的結 構形式,透過逐漸增加的協助來促進學生學習,以發展能力與培養新技能的過程 (Gibbons,2002; Roehler & Cantlon, 1997)。Vygotsky的近側發展區理論,在教學上 的重點在於學習鷹架的建構,在教學過程中,鷹架是一種讓學習者學習「新」的 技能、觀念和理解層次的特別協助支持的工具,鷹架可以有不同的來源,從傳統 的鷹架定義,鷹架行為通常可以看成由知識淵博的成人或同伴、教師或他人提供 支持學習者發展和不同架構的角色,以幫助學習者進行無法單獨完成的任務;並 依任務難易度而調整協助的方法與多寡,以引導學習者認知發展的影響,透過認 知的重組,學習者的認知層次可以更上一層的提昇,而逐漸完成任務的過程也是 不斷建構的象徵(Berk & Winsler, 1995; Lee & Smagorinsky, 2000; Wertsch,1985)。

二、 教學中的鷹架

在教學鷹架中,教師和學生所扮演的角色:

在教學鷹架中,教師和學生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