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線性水槽控制方程式與解析解

2-1 控制方程式與邊界條件

本文考慮之二維水槽如圖(2-1)所示。造波水槽一端為直推式 造波機,另一端則為全反射直立壁;所採用之座標系統為固定卡氏座 標,x 軸原點定義於造波板移動的平均位置,取向右為正,z 軸原點 則定義於靜水面,以垂直向上為正。水槽長度為 l,平均靜水深為 h。

圖 2-1 二維有限長度造波水槽示意圖

假設流體為不可壓縮(incompressible)、非黏性(non-viscous)、

波浪流場運動屬於無旋性運動(irrotational) 時,水槽中水體之運動 可視為勢能流動,亦即:

(

x z t

) (

x z t

)

Uv , , =−∇Φ , ,

(2-1) 其中Uv為水分子運動速度,∇代表梯度運算子,Φ則為流速勢函數。

水槽中之水體由於造波板位移造成流體運動,根據 Dean 與 Dalrymple (1991)推導出的線性邊界條件與控制方程式,描述如下:

水槽底端 邊界條件

底床邊界條件 自由水面邊界條件

造波板 邊界條件

x

) (t

x =u Φ

− −Φx =0

=0 Φ

z

t z =η Φ

=0 Φ

t gη

=0 Φ + Φxx zz h

l 0

η z

S

1.水體控制方程式

式及(2-7)式為自由水面運動邊界條件(kinematic boundary condition at free surface)及自由水面動力邊界條件(dynamic boundary condition at free surface)。

2-2 暫態解理論解析

sinh sin ) 子水平速度,若利用如下恆等關係(參考 Spiegel,1999),可使造波 板邊界條件(2-3)式成立,亦可證明(2-11)式滿足造波板邊界條件。

若將(2-10)式與(2-11)式代入(2-2)式-(2-7)式,可得:

0

h

tanh cos 2

將(2-20)式代入(2-21)式,比較等號兩側係數後可得:

( )

l

( )

t a t b t A

( )

t

式會與(2-29)式、(2-30)式相等,比較係數可得:

Moraes 等人(1972)基於 Kennard(1949)提出之造波水槽暫 態解析解,推導步進速度造波之水位函數為:

式中ω = gk tanhkh

將 2-3-1 節所得結果,與 Moraes 等人(1972)的提出的積分型 式解析解在同樣條件下比較(造波條件參考 Moraes et al.,1972),

水槽長度l =50m,造波板衝程s0 =0.053m,靜水深h=0.5m,造波時間

sec 27 .

=0

τ ,(2-30)式之級數解取 500 項,(2-32)式之數值積分上 限取 30,計算波浪通過x=5mx=29m之振幅,如圖 2-4 所示。

由圖 2-4 可知,波浪於約 2 秒時到達x=5m處,而波峰於 2.7845 秒時通過x=5m,後續之波浪振幅隨時間而衰減;而波浪於約 10 秒時 到達x=29m處,且通過x=29m之波浪振幅均小於通過x=5m之波浪。

由圖可發現本文計算之結果與 Moraes 等人(1972)相當吻合,證明 此解的合理性。

根據 Fourier 半幅展開的定義,(2-28)式與(2-30)式之第一項 為水槽中之平均水面高度,此值會隨造波板在造波過程中往正向推動 水體而增加,至造波結束後(t≥τ )其增加之量與水槽長度之乘積會 與造波板總位移量與平均靜水深相等,由(2-30)式與(2-31b)式可 證得:

Sh g A

l ⎟⎟=

⎜⎜ ⎞

2

1 (2-33)

(2-28)式與(2-30)式中之第二項為級數和,意指水面之變化 可視為 n 個隨時間與空間改變之成份波組合,各成份波波速可能不 同,故在傳遞過程中會因波速差異而造成波形之改變。

圖 2-2 步進運動時造波板運動速度與時間示意圖

圖 2-3 級數解係數收斂情形,計算條件為

m

l =50 ,s0 =0.053mh=0.5m,τ =0.27sec

圖 2-4 級數解係數收斂情形,計算條件如圖 2-3

l =100m

圖 2-5 級數解係數收斂情形,計算條件如圖 2-3

l =150m

圖 2-6 Moraes et al.(1972,虛線)與本文計算結果(實線)的比較

l =50ms0 =0.053mh=0.5m,τ =0.27sec)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