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練習公司構成要素

在文檔中 6 目次 (頁 36-39)

練習公司是進行實作課程的場所,主要的參 與角色如下所述。

(1) 受訓者

參與練習公司培訓機制的目標對象主要是 學校(職業學校、大專院校)學生、待業或二度

就業者、有意提升技能之就業者、有意自行創業 者、殘障人士等。根據全球練習公司網絡之評 估,一家練習公司最多由15位培訓學員組成,所 發揮的學習效益最佳。而受訓者可藉由模擬訓練 的過程得到以下助益:

■ 企業經營所需之專業技能

■ 累積實務工作經驗

■ 發揮從做中學的優點,提升 學習效率

■ 學習現階段或真實公司的最 新技術

■ 參與跨國的練習公司網絡,

增加國際競爭力

■ 發展關鍵技術

■ 發展外國語文能力及跨文化 能力

(2) 教師/指導員

教師/指導員主要是協助受訓者處理國內 外貿易活動中,有關買方或賣方應執行的工作流 程,並提醒注意事項。同時觀察公司內部成員的 互動情況,必要時提供適當的建議。

(3) 贊助公司

在全球練習公司網絡裡,練習公司與真正 企業之間最大的差異在缺乏實際可交易的產品。

為了彌補此種缺憾,因此由德國的練習公司總部 (ZÜF)設計引進「贊助公司」(Sponsor firm, Spon-sor company)的概念。贊助公司實為真正的企業,

練習公司尋求與產品相同的真實公司建立贊助關 係,藉此合作關係獲得真實公司在部門作業流程 的設計與諮詢、並提供各種真實報表文件、專業 諮詢、最新市場情報、真實練習機會與樣品,如 此可獲得接近真實企業的活動內容。

對贊助公司而言,藉由協助練習公司的機

會可在虛擬市場中展示最新產品,及進行市場研 究,以達到免費廣告機會。此外,在練習公司的 課程結束後,亦可依據實際人才需求招募表現優 秀的學員。企業可自行成立練習公司,提供名額 給新進員工或學生,不僅有助 新進員工瞭解公司組織架構與 產品規格,並可降低環境適應 期造成的生產成本。

5. 小結

全球練習公司網絡以模擬 企業組織與市場交易的方式,

提供受訓者累積實務經驗的機 會,是非常具有訓練效益的訓 練機制。經過二十多年的長期 努力下,已完成全球網絡的虛 擬市場環境建置,累積5千家以 上的練習公司,可說產生了規 模經濟的效益。若我國能利用 其既存的基礎建設,必能大量 節省環境建置的費用,且引進 國際通行認證的效益。

在全球練習公司網絡下,大陸開展了創業練 習公司的新功能,我國除了與國際接軌聯線,也 可發展我國獨有的特色,例如由研究法人、公協 會或民間培訓機構與贊助企業成立練習公司,與 國外練習公司合作培訓。並可針對我國產業轉型 的策略方向,發展技術交易、消費者研究、品牌 與創業等練習功能,藉由我國與國外學員擔任買 方與賣方之角色扮演,進行國際實務的演練。

▲ 圖4 全球練習公司網絡運作示意圖

參考文獻

1. 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2008,《重點國家之高階人才發展作法研 究》,經濟部產業專業人才發展推動計畫。

2. 陳惠邦,2006,《科技人才培訓之探討:日本、新加坡、英國與德國 的比較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3. Florentina Xhelili Krasniqi etc , “The role of practice firms in prepar-ing youth for the market in Kosovo ”, Asi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Vol. 1 No. 7 , PP122-134

4. KTP Annual Report 09-10, http://www.ktponline.org.uk/

[ 就 業 服務 ] 青 年 實 務能 力 養 成 的 措 施

71 7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就業安全半年刊 / Jun. 2012 Jun. 2012 / 就業安全半年刊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 業 訓 練 局

林崇偉/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壹、前言

由於教育部的提倡和推動,服務學習課程近年來在臺灣校園蔚然成風。在許多有熱 情有理想的老師們努力投入下,各式各樣在山邊、在海外、在農村、在社區、在部落、

為弱勢、為老人、為兒童、為身障、為婦女的服務學習課程推陳出新。

無論是從生命學習的意涵,教育創新的價值而言,都是令人非常驚艷與感動的。許 多人指出,透過這些課程,我們將能培養臺灣下一代年輕人關懷的能力、建立服務的精 神,更全面提升品德的教育,但我認為,大學服務學習課程與創新教育的價值,以及未 來應該持續努力的方向並不僅止於此!

在我的觀點裡,大學裡的服務學習與社會上的志願服務是不能劃上等號的!大學(

包含研究所)既然是整體教育重要的一環,是銜接校園生活與職涯發展的最後一哩,那 麼,大學裡的服務學習課程就必須要含有人生目標的建立、專業知能的融入以及創新創 業的精神,這三項至關重要與不可或缺的元素。

貳、為什麼首先就得是建立人生目標

我們經常聽人抱怨,現在的年輕人學習沒 有目標、生活沒有重心。但其實,真正的問題或 許是總像是盤旋在頭頂的直昇機一般的家長和老 師,我們對孩子的照顧太好,以致於年輕人從根 本上就感到自己對很多事情是無能為力的,沒有 表達意見和自我的空間,更只能按著社會的期待 而前進。那既然都已經是被「規劃好的人生道 路」,那麼就像「玩具軌道車」一樣,只要放上 去按著別人規劃好的軌道走就好,自己也無須太 多思考和努力。

但透過服務學習,當我們帶著學生走入社 區、進入部落和社福機構的現場。看到許多平凡 卻不平凡的人,儘管缺乏資源,卻站在職場的第 一線為了公義、公平和幸福而堅持地努力著。這 就讓很多年輕人為此而開始改變對社會上既有工 作價值的觀點,開始產生自己的看法。感覺到自 己也能有所發揮,有能貢獻自己力量的地方。詩 人葉慈說:「夢想始於責任!」透過服務發現故 事就在現場,透過學習去揹一點責任,生命就有 了重量!只要年輕人用心相信自己,就能擁有力 量!

我們知道,英文裡「工作」的講法,除了 大家所熟知的「job」、「career」、「occupa-tion」之外,還有個單字叫做「vocation」。

這個字的字源來自拉丁文的vocatio,vo-就是 voice,catio則是「呼召」(calling)的字根。所 以原來所謂的「工作」就應該是順應自己心裡的 聲音,聽從來自社會與人群需要的呼召,好像是 一種不斷催促的聲音,而去從事的追尋和努力。

也正因如此,在我教學經驗裡,當透過服務 學習讓年輕人感受到一種「被召喚」的感覺。也 就是用年輕人自己的話來說,「一種會讓人熱血 沸騰的強烈使命感」的時候,我們所最重視的「

態度決定高度」也就自然而然地達成,無需額外

要求,而這正是現代職場對年輕人最大的期待。

參、專業知能融入才是服務學習重點

服務學習課程的概念來自國外的社區服務。

但實際上考察如美國的作法,都是從國小、國中 與高中就開始(K12),強調年輕人與在地化、

社會化和國際化議題的連結,更著重於要培養年 輕人的世界觀、同理心、想像力和行動力,他們 認為,這實是一種「青年領袖人才的培育方式」

(the Cultivation of Youth Leadership)。

今年(2012)四月我剛代表臺灣教育部前 往參與第23屆的美國服務學習年會,當看著這些

「小朋友」(18歲以下)站在臺上侃侃而談,

其氣質、風度、口條、思路完全不輸給總統歐巴 馬,我除了敬佩這才是真正的領袖教育外,更不 免苦苦思索,那麼在臺灣延至大學才開始的服務 學習課程裡,我們又應該怎麼來做呢?

在我看來,專業知能的融入其實才應該是大 學服務學習課程的重點,又或者說,是融入服務 學習精神和方法的新一代的大學課程,所應該努 力的方向。過去我們經常抱怨這一代的年輕人缺 乏學習的熱情。但或許在大學教育的步驟和方法 上,讓學生能先去瞭解「到底為何而學」?而「

學了又可以用在哪裡」?也就是賦予年輕人「學 習的動機」,可能是更重要的元素。

從服務到學習 從職業到志業--大學教育開創臺灣就業新藍海

[就 業 服 務 ] 從 服 務 到 學 習 從 職 業 到 志 業 -- 大 學 教育 開 創 臺 灣 就 業 新 藍 海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就 業 服 務 ] 從 服 務 到 學 習 從 職 業 到 志 業 -- 大 學 教育 開 創 臺 灣 就 業 新 藍 海

事實上,服務學習其實可以被視作為一種 行動式的學習策略和途徑,從場域應用,田野參 與、服務內容,再到提出創新的回應與設計,老 師與學生必須去思考從這些行動的意義。所謂的

「服務」,其實並不僅僅是一種課外田野活動或 志願服務的經驗,而是學習迴路最重要的基礎。

更可因服務與專業間彼此互為表裡,彼此參照,

從而獲得持續創新的動能。

舉例來說:過去七年來我們曾應用數位典 藏技術來保存與記錄地方的文化資產(客家族 群傳播與文史資料庫http://hakka.nctu.edu.tw/

database/hakka);利用整合行銷傳播方法來推 廣客家地區的創新主題旅遊(讓單車客,不只是 過客 http://www.atlaspost.com/bike);經由文 化創意行銷與網路服務連結地方傳統產業(新竹 米粉摃丸TASK10任務:http://event.ipeen.com.

tw/2011/T10);透過網路的社群連結創新設 計方法來回應國內的石化污染社會議題(揹著白 海豚去旅行:http://www.atlaspost.com/act/love-formosa);還有結合了智慧行動導覽程式設計 讓民眾體驗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農村媽媽們 的創意工藝發展(新埔不只是過客 http://event.

ipeen.com.tw/2011/hakkafun)等等。

這些融入服務學習精神和方法的專業課程,

不僅僅成為同學們結合理論與實務,將所學實際 應用到場域和產業的活生生案例,更讓大學課堂 成為地方產業業者和年輕人交換資訊、相互學習 以及更重要的,人才和思想彼此對話和連結的樞 紐。其所創造出來的能量,不只是重要的學術研 究題材,而相關網站超過五百多萬的流量獲得了 廣大迴響,幫助地方推出創新的服務、創造具體 的產值,創造在地的就業機會,更有十幾位的交 大畢業生進入相關研究所和地方的社區和產業服 務。就我看來,這種透過專業融入而達到互補與 連結的綜效,其實正是大學應該要對地方產業在 人才與專業發展方面的需求所必須負起的責任和 回應。

肆、 年輕人得有選擇,臺灣才會有 未來

長久以來,大學總以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 為核心價值,強調大學的價值絕非職業訓練所。

很多人不能苟同,但這點我很認同!因為,我認 為,如果從整體社會為大學教育所投入的資源和 資本而言,我們所培育出來的年輕人,其實應該 要具有創造一種新的職業、創造一種新的產業、

或者創造更多新的職業的能力。

回顧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經濟與產業的 劇烈變化其實正反映了世界與社會的快速變遷。

全球暖化讓世人殷切期待替代能源和綠色經濟,

高齡社會讓大家高度重視醫療照護與健康樂活,

家庭重組讓我們無從迴避親子關係的變化與和兒

童/青少年的教養問題,以及其他種種像是女性 領導地位與經濟力量提升,還有民眾與日劇增對 私領域豐富休閒、運動、遊憩、陪伴、文化和精 神生活的期待等等。這些都不是僅從既有的技術 專業、產業分工、職位職能所能解決與回應的問 題!

而透過融入服務學習精神和方法的新一代大 學教育創新課程,或許我們就能夠在臺灣未來最 需要年輕人投入來解決我們整體社會所面臨挑戰 和困境的第一現場裡,一起探索、思考,諸如:

弱勢身障、社會公義、社會工作、愛心公益、

社區營造、地方文史,乃至於觀光旅遊、醫療保 健、文創產業等等問題。而最重要的目標,就 我看來,更在於讓年輕人瞭解到,他們在未來的 人生與職涯發展裡其實可以有所「不同的選擇」

(They have ALTERNATIVEs)!

事實上,隨著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快速發 展,相對於無論在生產、成本、利潤、人才方面 都已經競爭爆炸的第二部門,第三部門正充滿著 產業發展和創新創業的機會。但是在當前 臺灣最需要年輕人來投入的社會企 業裡,我們看到的盡是白

髮蒼蒼的領導者和熱心服務的退休義工們。這 樣看來,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在求才若渴 的NGO/NPO裡,顯然正有著極大的揮灑空間。

而也唯有將真正優秀的年輕人才導入,臺灣社會 第三部門與社會企業的未來發展才能有紮實的基 礎。

伍、 服務裡學習找到自己的職業與 志業

曾在網路上與學界和業界好友發起了一個臺 灣教育發展的接龍討論,大家是這麼說的:「臺 灣不缺教育,但缺教養;不缺人才,但缺人品;

不缺激動,但缺感動;不缺如何,但缺為何;不 缺演藝,但缺才藝;不缺激情,但缺同情;不 缺目光,但缺眼光;不缺意見,但缺建議;不缺 專業,但缺尊重;不缺奇想,但缺理想;不缺 科技,但缺科學;不缺法律,但缺自律;不缺道 義,但缺道德!」

我想這樣的反省和思索,十分值得玩味,

更可無限的延伸。但毫無疑問的,面對來自世界 和未來的無限挑戰,未來的就業市場,早已不再 是學有所用,各安其位。我們所要教導學生的職 業,或許現在根本就還不存在。他們所 必須面對的問題,或許也還沒有真正 的發生。也因此,只有回歸教育的 核心,也就是培養年輕人對未來 大膽的想像力,並透過在服務裡 學習和成長的途徑,跟臺灣土 地產生緊密的聯繫。我們才 有機會去幫助年輕人去發現 他們的CALLING,去找到他 們這一代之所以存在的價值,

以及可以去盡情發揮他們天賦、

潛力和能力的空間。從而能由「職 業」(career)到「志業」(voca-tion),真正開創出臺灣企業/產業與 社會/國家的新藍海!

在文檔中 6 目次 (頁 36-3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