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就業安全半年刊 發行人:林三貴
出版機關: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地址:10346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83號1-5樓 電話:(02)8590-2567
傳真:(02)8590-2437
編輯委員:郭振昌、廖為仁、賴樹立、王玉珊、蘇昭如、
黃孟儒、李庚霈、傅慧芝、陳瑞嘉、陳毓雯、
黃國裕、林祐生、吳慶輝、李齊惠、田玉霞、
王秀生
執行編輯:龔桂蘭、謝德銘、呂美慧、郭淳芳、鄭進峯、
賴家仁、周秀真、許慈敏、朱武智、林盈足、
陳思淵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101年6月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91年7月 出刊頻率:半年1期訂價:220元
展售處:
1.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
(臺中市中山路6號,04-2226-0330,www.wunan.com.tw)2.國家書店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www.govbooks.com.tw)委製單位:安迪強森國際有限公司
GPN:2009102107 ISSN:20702833
本刊同時刊登於職業訓練局網站:www.evta.gov.tw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2.5台灣版
本 著 作 採 「 創 用 C C 」 之 授 權 模 式 , 僅 限 於 非 營 利 、 禁 止 改 作 且 標 示 著 作 人 姓 名 之 條 件 下 , 得 利 用 本 著 作 。 欲 利 用 本 書 全 部 或 部 分 內 容 者 , 須 徵 求 行 政 院 勞 工 委 員 會 職 業 訓 練 局 同 意 或 書 面 授 權 , 聯 絡 電 話:(02)8590-2567。
高齡化社會與新移民人力資源運用的探討 臺灣人口結構變動與勞動力老化之因應 觀光休閒產業因應少子化的挑戰與策略 我國少子高齡化人力運用的新意識 日本中高齡者職業能力開發之探討
青年實務能力養成的措施--英國知識移轉合作夥伴(KTP)計畫 與全球練習公司網絡機制(PEN- International)
從服務到學習,從職業到志業--大學教育開創臺灣就業新藍海 職能起飛--從UCAN平臺談起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留用制度看中高齡就業型態、趨勢與機會
身心障礙者「職場個人協助服務」(WPAS)模式之探討 工作價值觀本位諮商在職業重建之運用探討
中途視障者職業重建之路的新思維
家庭外籍看護工的爭議預防--外籍勞工生活照顧服務計畫 書的功能
推動我國職能標準制度,促進人力資本投資效能 高價值勞力密集產業發展趨勢與勞動力發展策略 由學用落差--談學能與職能並進之雙軌訓練旗艦計畫 艱苦職類因應勞動市場改變之訓練調整
--以臺南職業訓練中心自辦職類銲接班為例
專題
身心障礙者 就業訓練
外國人聘僱 許可與管理 就業服務
職業訓練 05 10 19 23 31
37 43 53 58
64 71 75 80
87 96 102
108
目次
6 月號
JUNE. 2012 第十一卷 第一期
職 業 訓 練 局
E m p l o y m e n t S e c u r i t y
3 4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就業安全半年刊 / Jun. 2012 Jun. 2012 / 就業安全半年刊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 業 訓 練 局
臺灣的人口發展因為超低生育率與平均餘命的 延長,人口老化持續加速形成中。根據美國人口資 料局所發佈的「2011年世界人口報告」(World Popu- lation Data Sheet)指出,2011年全球平均總生育率為 2.5人,其中高度發展區域國家平均為1.7人,最低度 發展區域國家平均為4.5人,臺灣平均僅有0.9人,竟 是全球最低生育率國家,低於日本的1.4人,也低於 韓國的1.2人。而我們65歲以上長者在2011年達到251 萬4890人,占總人口比率10.88%。
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周玟琪指出:根 據經建會人力規劃處所公布的「2010年至2060年臺 灣人口估計報告」,臺灣將在2017年快速邁入高齡 社會之列,即65歲以上人口比率超過14%。臺灣人 口老化指數目前為69%,此數值將在2015年,即3年 後將達到100%,即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15歲以下人 口數;並在2025年臺灣將達到日本目前的老化指數 177%,並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 比率為20%。接著甚至可能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 為老化的國家。
如何面對少子高齡化所帶來的影響與衝擊,
包括勞動力減少影響經濟成長、老年經濟安全保障 挑戰國家財政永續、社會安全制度改革以確保長者 權益、世代公平正義與世代團結共同面對挑戰等議 題,本刊特別邀集學者與專家們提出精闢論述與研 究心得,齊為提升國家競爭力與長遠發展而效尤。
本期主題為「富民經濟與就業安全-少子化、
高齡化趨勢下之勞動力開發」。子題部分有政治大 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提出之「高齡化社會與新 移民人力資源運用的探討」論述、臺北大學經濟系 教授徐美提出「臺灣人口結構變動與勞動力老化之 因應」、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執行長李 樑堅提出「觀光休閒產業因應少子化的挑戰與策 略」、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周玟琪撰述「
我國少子高齡化人力運用的新意識」、臺北城市科 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黃惇勝論述「日本中高齡者職 業能力開發之探討」等5篇精彩內容。
其他單元,在職業訓練方面:職訓局職能標準 規劃推動辦公室副組長游明鑫撰述「推動我國職能 標準制度,促進人力資本投資效能」、清雲科大管 理學院院長黃同圳與助理教授楊舒淇、賴勇成、李 曜純等4人共同提出「高價值勞力密集產業發展趨
勢與勞動力發展策略」之剖析、北區職業訓練中心 主任周丁安論述「由學用落差--談學能與職能並進 之雙軌訓練旗艦計畫」、雲嘉南區就業服務中心主 任劉邦棟與助理研究員李振嘉共同提出「艱苦職類 因應勞動市場改變之訓練調整--以臺南職業訓練中 心自辦職類銲接班為例」等4篇專文。
在就業服務方面: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 顧問徐文杰提出「青年實務能力養成的措施--英國 知識移轉合作夥伴(KTP)計畫與全球練習公司網絡 機制(PEN- International)」、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 系助理教授林崇偉談論「從服務到學習,從職業到 志業--大學教育開創臺灣就業新藍海」、中國生產 力中心副管理師林佳琪與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 科技研究所副教授計惠卿共同論述「職能起飛:從 UCAN平臺談起」、職訓局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科 員梁煥煒提出「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留用制度看中高 齡就業型態、趨勢與機會」等4篇專文,提供不少 策略與建言。
在身心障礙者就業訓練方面:臺灣師範大學復 健諮商所助理教授吳亭芳與北基宜花金馬區就業服 務中心課長王雪娥共同提出「身心障礙者『職場個 人協助服務』(WPAS)模式之探討」、彰化師大 復健諮商所副教授王敏行與研究生陳亞涓、賴筱琳 等3人提出「工作價值觀本位諮商在職業重建之運 用探討」、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教授邱滿 艷與臺灣數位有聲書學會理事長王建立、秘書長李 秀鳳、研究助理楊岱宏等4人提出「中途視障者職 業重建之路的新思維」等3篇專文剖析。
在外國人聘僱許可與管理方面:國立中正大學 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藍科正與碩士生黃怡菱共同提 出「家庭外籍看護工的爭議預防--外國人生活照顧 服務計畫書的功能」等1篇專論分析。
未來臺灣少子高齡化之趨勢,勢將帶來勞動力 與經濟財政的重大影響與衝擊,現在惟有及早擬定 因應對策及計畫,以務實的政策結合學界與產業,
發展人才輔導系統,均衡城鄉發展,重視區域在地 需求;政府跨部門的投入社會企業勞動力開發,以 及重視發展技職教育,培養學子多樣化技能與規劃 職涯教育內容…等等,刻不容緩有待產官學共思大 計,讓社會國家得以未雨綢繆,創新價值,臻於未 來。
編者序
● 高齡化社會與新移民人力資源運用的探討
● 臺灣人口結構變動與勞動力老化之因應
● 觀光休閒產業因應少子化的挑戰與策略
● 我國少子高齡化人力運用的新意識
● 日本中高齡者職業能力開發之探討
本期專題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高齡化社會與新移民人力資源 運用的探討
成之約 /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壹、前言
根據政府調查統計資料顯示,我國0~14歲的人口呈現比率逐年下降的趨勢,而65歲 以上的人口比率則相對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結果,很顯然地,不僅老年人口比率逐年增 加,我國人口的老化指數也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見表1)。除人口老化指數和老年人口 比率逐漸增加之外,事實上,根據經建會所做的推估資料顯示(見表2),由於少子女化 因素的影響,出生人數將不斷減少;甚至到2017年(民國108年),出生人數將少於死 亡人數,進一步對我國的人口數量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與衝擊。
綜上所述,若以「高齡化與少子女化並存」來形容我國現階段與未來人口變動的趨 勢,應該是一個十分貼切的描述。
在「高齡化」與「少子女化」雙重因素的影響 下,政府甚至個別企業都將會面臨新生人力資源供 給來源減少的困境與壓力。一般而言,企業可以藉 由跨國性投資、要求政府開放外來人力引進或自動 化生產等方式來因應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然而,
不論是哪種因應方式,基於「少子女化」幾乎已經 成為許多國家共同的問題,再基於外來人力不可能 會無限制開放引進的前提下,政府與企業勢必要審 慎思考如何善用國內尚未充分運用的人力資源。據 此,新移民人力資源的運用應該列為政府與企業人
力資源政策考量的重點。
總體而論,本文旨在探討新移民人力資源運用 所可能遭遇到的問題,進而提出因應建議。
貳、 影 響 新 移 民 人 力 資 源 運 用 的 因素
近年來,導致我國人口長期流入的主要原因應 該是婚姻關係的發生。而根據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 署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1(民國100)年底,外籍
高齡 化 社 會 與 新 移 民 人 力 資 源 運 用 的 探 討
表1 我國人口分布情形:按年齡分
年 份 年齡分配(%)
0~14歲 15~64歲 65歲以上 老化指數
2001 20.8 70.4 8.8 42.3
2002 20.4 70.6 9.0 44.2
2003 19.8 70.9 9.2 46.6
2004 19.3 71.2 9.5 49.0
2005 18.7 71.6 9.7 52.0
2006 18.1 71.9 10.0 55.2
2007 17.6 72.2 10.2 58.1
2008 17.0 72.6 10.4 61.5
2009 16.3 73.0 10.6 65.1
2010 15.7 73.6 10.7 68.6
2011 15.1 74.0 10.9 72.2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民101年2月15日下載自行政院主計處網站。
表2 臺閩地區人口變動數:中推估
單位:千人
年別
總人口成長率 (‰)
總生育率(人) 自然增加率 (‰)
社會增加率 粗出生率(‰) 粗死亡率(‰) (‰)
2010 2.0 1.1 7.6 6.5 0.8 0.94
2011 2.0 1.2 7.7 6.6 0.8 0.97
2012 1.9 1.1 7.7 6.6 0.8 0.97
2013 1.6 0.8 7.6 6.7 0.8 0.96
2014 1.4 0.6 7.4 6.8 0.8 0.95
2015 1.2 0.4 7.3 6.9 0.8 0.95
2016 1.0 0.2 7.3 7.0 0.8 0.96
2017 0.9 0.0 7.2 7.1 0.8 0.97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2010,中華民國臺灣2010年至2060年人口推計,下載自行政院經建會網站,網址:www.cepd.gov.tw。
7 8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就業安全半年刊 / Jun. 2012 Jun. 2012 / 就業安全半年刊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 業 訓 練 局
與大陸配偶的人數共計有45萬9,390人;其中,女性 的外籍與大陸配偶計有42萬7,580人,所占比率高 達93.1%。毫無疑問地,我國新移民的構成主要係 以女性新移民為主。
影響女性新移民就業或人力資源運用的因素 有許多,包含本身的學歷、這個社會願意提供他 們什麼樣的機會等,各項因素均不容忽視。據此,
本文整理有關文獻資料,(李淑娟,2009;許崇 賓,2009;鄭津津,2008;江亮演等,2004)以瞭解 他們所遭遇到的問題。
一、語言溝通能力
語言障礙是大多數女性新移民所面臨到的最 大困難;雖然大陸女性新移民能流利地使用國語,
但多數人不會臺語,無 法使用臺語溝通,這對 大多使用臺語溝通的中 南部地區而言,大陸女 性新移民的勞動參與顯 然會受到語言方面的影 響。至於東南亞等國家 的女性新移民,除了語 言溝通能力較弱之外,
其中文識字及書寫能力 亦相對薄弱,造成他們 僅能從事勞力密集的工 作。
二、學經歷不足
女性新移民多數教育程度偏低,工作經驗又相 當有限,即使在母國擁有高學歷,也未必受到臺灣 認可。在學經歷不足的情況下,就業選擇便相當有 限,甚至會有勞動參與困難的問題。另一方面,臺灣 目前並不承認大陸的證照與學歷,使得許多大陸女 性新移民空有人力資本,仍然只能從事低薪資、低 技能的工作。
三、缺乏專業技能
缺乏一技之長,又沒有時間外出學習。若不具 有專業技能,在就業市場中相對較不具競爭力,專
業技能的欠缺因而會成為女性新移民就業或勞動 參與的障礙之一。
四、家庭因素
根據陳佩瑜(2004)的研究發現,女性新移民
(以越南籍為例),他們的家人通常不願意讓他們 外出工作,除非在無幼兒需要照顧、無年邁公婆需 要看護、夫家無經營事業等情況下,女性新移民才 能外出接受臨時、不固定、消耗體力而且薪資低的 打工工作。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文化下,婦 女外出工作的價值被貶低,女性新移民被侷限在家 庭中,必須負責傳宗接代、照養子女與處理家務。
因此,對女性新移民而言,要同時兼顧家庭與工作 幾乎是不太可能;對他們而言,家庭因素也是另一 項參與勞動市場的障礙。
儘 管 有以 上諸 多因素會影響女性 新移民的就業與人 力資源運用,嚴格地 說,這些因素尚可透 過政府資源的挹注,
例如職業訓練、社會 支持的協助等,來達 到促進女性新移民 就業與人力資源運 用的目的。事實上,
影響女性新移民人 力資源運用的關鍵因素,應該是來自於就業市場雇 主或需求端對女性新移民的差別或不公平待遇。
根據研究,(成之約、鄭津津,2011)女性新移 民在求職過程中遭遇到差別或不公平待遇的情況 相當普遍,對於女性新移民人力資源的運用產生相 當程度的影響。根據這項研究,大約有70.1%的女 性新移民,求職時曾遭遇到差別或不公平待遇,而 其具體的發現還包括:
一、 女性新移民在求職過程中,曾遭遇到的差別 或不公平待遇,前三名的情況分別為:面試 後靜待通知(占68.6%)、沒有身分證老闆不 願意僱用(占55.9%)、與我交談後老闆說我
不適合(占23.9%)。
二、 東南亞國家籍的女性新移民在求職時,以「沒 有身分證老闆不願僱用」及「面試後靜待通 知」的情況最多,各占45.0%;「與我交談後老 闆說我不適合」者,占25.0%。大陸女性新移民 在求職時,則以「面試後靜待通知」的情況最 多,占65.7%;「沒有身分證老闆不願僱用」次 之,占51.5%。結果顯示,不論來源國為何,女 性新移民因為「沒有身分證老闆不願僱用」的 情況最多,約占五成。
三、 女性新移民在求職過程中,曾遭遇到差別或不 公平待遇的原因,前三名分別為:國籍/出生地
(占83.8%)、語言/口音(占43.0%)、年齡(
占13.3%)。
四、 東南亞國籍女性新移民在求職時,因為「國 籍/出生地」而受差別或不公平待遇的人數 最多,占67.5%;「語言/口音」次之,占55.0%
;「年齡」再次之,占12.5%。大陸女性新移民 在求職時,也是因為「國籍/出生地」而受差 別或不公平待遇的人數最多,占77.5%;「語 言/口音」次之,占42.0%;「年齡」再次之,占 18.9%。
經由以上數據資料可得知,女性新移民在求 職過程中確實可能會遭遇到差別或不公平的待 遇;由於人數比率高於六成,顯示差別或不公平待 遇狀況嚴重。其中,在求職過程中遭遇到差別或不 公平待遇前三名原因為:國籍/出生地、語言/口 音、年齡。
參、結論與建議
在臺灣,女性新移民已占有相當的人口比率,
但一般民眾或是出於刻板印象,或是認為事不關 己,對女性新移民在臺工作是否受到平等對待欠 缺普遍之關切,甚至有些人將女性新移民視為「外 籍勞工」。然而,這些已經成為或即將成為「新臺灣 人」的女性新移民和臺灣這塊土地已有了緊密關 係,相關政策與法令制定者不能從「外勞」或「外國 人」的角度來看待女性新移民在臺灣參與勞動應有
之保障與權利。
有些雇主對女性新移民的偏見係出於意識型 態,認為女性新移民在國家認同與忠誠度上不足。
然而,國家認同與忠誠度本非一朝一夕可以產生 的,對母國的感情與認同是人類共同的天性,不可 能因為與另一個國家的人結婚而立刻改變。重要的 是,臺灣的勞動市場提供女性新移民何種待遇與環 境。如果女性新移民在臺灣就業或勞動參與時普遍 受到接納與尊重,隨著時間的增長,對臺灣的認同 與忠誠自然會產生。
在高齡化與少子女化日益嚴重的情況下,若能 盡早為女性新移民建立積極公平之就業機制,使女 性新移民盡早融入臺灣的勞動市場,成為臺灣勞動 市場之生力軍,對臺灣未來勞動力之質與量皆會有 相當的助益。反之,政府與社會大眾若漠視女性新 移民在臺灣工作是否享有平等對待之問題,不僅會 影響到女性新移民對臺灣的認同,更會使的女性新 移民工作權和生存權受到不利的影響。
不論是大陸或是外籍女性新移民,只要是真正 因婚配來臺者,大多會長期在臺居留,甚至會永久 在臺居住。工作是人的基本需求,許多女性新移民 當然也有此需要。雖然女性新移民進入臺灣勞動市 場,難免會排擠本國人民的工作機會,但這些女性 新移民既已與我國國民結婚,對女性新移民(尤其 是對大陸女性新移民)在合法入境在臺居住之後 工作權做過多的限制,非但必要性不大,可能還會 有一些負面影響。首先,許多女性新移民來到臺灣 之後,很快就成為家中生計的主要負擔者,在此種 情形下,限制女性新移民的工作權,不僅會影響女
高 齡 化 社 會 與 新 移 民 人 力 資 源 運 用 的 探 討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臺 灣 人口 結 構 變 動 與 勞 動 力 老 化 之 因 應
參考文獻
1. 成之約、鄭津津(2011),外籍與大陸女性配偶就業歧視問題與因應之探討,內政部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
2.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05 期,頁66-71。
3. 李淑娟(2009),在臺外籍配偶就業與學習問題之初探性研究,兩岸社會政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政治組論文。
4. 許崇賓(2009),外籍配偶工作權之問題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5. 陳佩瑜(2003),臺灣想像與落差十九個埔里越南新娘的故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游美貴(2009),大陸及外籍配偶生活處遇及權益之研究,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委託研究報告。
7. 鄭津津(2008),大陸配偶與外籍配偶在臺就業之問題與未來政策應有之發展,臺灣本土法學,第106期,頁125-132。
性新移民個人的工作機會,還會影響女性新移民的 整體家庭生計。其次,不少與女性新移民婚配者係 屬於經社地位較低者,嫁入之家庭往往在各方面的 條件與資源本就較為弱勢,在此種家庭中,女性新 移民若無法順利就業,很容易成為家庭中的依賴人 口,使得此種家庭的狀況雪上加霜。
基於上述原因,對於已合法入境在臺居住之女 性新移民,非但不應限制其在臺工作之權利,反而 應積極建立完善之就業服務管道,宣導就業資訊,
並增闢相關訓練課程,以協助解決女性新移民普遍 學經歷不足、欠缺專業技術(證照)之問題。積極地 輔導幫助女性新移民在臺灣就業,一方面可以滿足 女性新移民在工作上的基本需求,二方面也可以有 效地改善女性新移民在臺家庭之經濟狀況,且可避 免女性新移民變成依賴人口。
女性新移民在臺灣就業時大多有受到差別或 不公平待遇的經驗,且常常是發生在應徵工作的時 候。大多數不願意僱用女性新移民的雇主,原因多與
「女性新移民沒有身分證」、「女性新移民講話有口 音」有關。有些雇主誤將女性新移民配偶當外勞,所 以要求看工作許可;有些雇主誤以為僱用沒有身分 證的女性新移民是違法的;有些雇主認為大陸女性 新移民的口音可能會引起特定意識型態者的反感,
因而影響雇主的生意;有些雇主擔心外籍女性新移 民的口音或是不流利的中文,會無法與顧客溝通,
或是因為溝通表達時的誤差產生誤會而得罪顧客。
上述種種原因都會造成某些雇主一聽到女性新移 民講話的口音,或是發現女性新移民尚未取得身分 證,即拒絕予以僱用。不論雇主是出於對相關法令
不瞭解,或是出於經營的考量,相關主管機關皆有 責任就我國現行有關大陸配偶與外籍配偶在臺就 業之政策與法令,以法令宣導會、宣導手冊、電子郵 件等方式積極地向雇主進行宣導,使其瞭解女性新 移民一旦合法入境居留,即可工作,不需要工作許 可,也不需要取得身分證。
至於某些雇主對僱用女性新移民的其他考量,
相關主管機關亦應透過法令宣導之方式,使雇主瞭 解除非雇主能夠證明女性新移民的口音或是中文 不流利,會影響其執行特定工作之能力,亦即女性 新移民口音或是中文不流利會造成其不能勝任工 作,否則雇主單單因為女性新移民的「語言」問題而 拒絕予以僱用,雇主之行為有可能會構成「語言歧 視」、「出生地歧視」或是「種族歧視」。
倘若相關主管機關能針對上述事項做有效之 宣導,使雇主正確明瞭相關法令,並瞭解無正當理 由在就業上給與女性新移民差別待遇可能受到之 處罰,相信大多數之雇主應會調整其在職場中對待 女性新移民之政策。
最後,根據研究,(成之約、鄭津津,2011)就 國籍別觀察,東南亞籍女性新移民有61.2%對於就 業服務法、勞動基準法及性別工作平等法三法皆不 瞭解,其他有19.4%的人較熟悉的法條為勞動基準 法;大陸女性新移民也有58.6%對於就業服務法、
勞動基準法及性別工作平等法三法皆不瞭解,較熟 悉的法條也是勞動基準法占27.2%。因此,本文建 議對於女性新移民勞動法規的宣導課程應加強,以 利女性新移民對於我國勞動法規瞭解程度,進而達 到保障其工作權與平等權的目的。
徐 美/
臺北大學經濟系教授壹、背景介紹
經濟產業發展、家庭計畫和九年國教的成功,以及兩性教育普及提升,人口社會經 濟結構變革,醫療科技進步使得臺灣不僅人口老化快速且少子化嚴重。內政部資料顯 示,1989年的國人的平均餘命由73.5歲,提升至2009年的79.0歲,在20年間平均壽命約 延長了5.5歲。1993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數之比率已超過7%,正式邁入聯 合國所指稱的高齡化社會,於2010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全國總人口數的10.7%。
另一方面,女性教育水準增加與女性勞動參與率上升,男女性薪資差異縮小,女性經 濟獨立性提升使得晚婚、不婚、及遲育的情況日益嚴重。臺灣婦女平均初婚年齡從1989年 的25.6歲提高至2009年的28.9歲,15至49歲婦女的初婚人數也從1989年的14萬7千人降 低至2009年的9萬8千人。根據內政部戶政司資料顯示,近年來臺灣平均每一婦女一生中所 生育之子女數(總生育率)已從1976年的3.08人降低至2010年的0.89人,臺灣幾乎成為世界 最低生育率的國家。晚婚、不婚、及遲育的現象惡化了少子化,促使臺灣未來的人口老化的 問題將更加嚴重。臺灣所需憂心的事情是,如何在少子化且快速地老化,以及勞動力持續 地老化和減少下,搭配勞動和移民政策以實施有效的人口政策,是當務之急。最佳的跨部
臺灣人口結構變動與勞動力
老化之因應
11 1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就業安全半年刊 / Jun. 2012 Jun. 2012 / 就業安全半年刊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 業 訓 練 局
會政策組合,不僅可緩和少子化和人口老化的現象,開發和提升國內勞動力的運用,積極延攬國外人才和移 民,同時有效的運用外籍勞工以填補本國缺工,避免排擠到本國勞工的工作機會和工作條件。
本文就臺灣人口結構變動和趨勢作一簡要介紹與分析,並進一步說明人口結構變動對於勞動市場的衝 擊,勞動市場的現況和可能的人力運用,以及對應之積極策略。
貳、臺灣人口變遷趨勢
(1) 晚婚、不婚、遲育以及少子化之人口結構 變革
兩性平均教育水準提升,職場女性的教育水準 已超過男性就業者,女性經濟獨立性日益增加,過 去傳統家庭中男性經濟戶長的角色不再鮮明,女性 承擔家中主要照顧的重任也逐漸釋出。當家庭中男 主外女主內的分工功能不再,具有高教育水準經濟 獨立的女性以事業工作為主時,晚婚和不婚的人口 日漸增加,延遲生育或是不育就變成唯一選項。
晚婚及不婚現象,從表1或是圖1可以發現,無 論是新郎或是新娘,其初婚年齡都有往後延長的現 象,新郎平均初婚年齡從1975年的26.6歲增加至 2010年的31.8歲,新娘平均初婚年齡則從1975年 的22.3歲增加至2010年的29.2歲,晚婚造成臺灣 婦女有效生育期間縮短,生育胎次亦持續減少,進 而影響出生數。另一方面,經建會(2010)資料顯示,
臺灣15至49歲婦女的初婚人數也從1989年的14萬 7千人降低至2009年的9萬8千人,這都說明著臺灣 晚婚及不婚現象日益嚴重。
臺灣遲育及少育現象,可以從總生育率與年齡 別生育率觀察出來,表2/圖2臺灣歷年總生育率與 年齡別生育率趨勢,可以發現近年來臺灣平均每一 婦女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總生育率)已經從1976 年的3.08人降低至2010年的0.89人,已達世界最低 生育率水準(lowest-low fertility rate)。若從年齡別 生育率之趨勢分析,20-29歲生育率逐年下降。若 再細分年齡組別,發現20-24歲和25-29歲兩年齡 組別的婦女生育率下降的速度最快,其中25-29歲 比20-24歲年齡組的婦女所減少的生育率更多。30- 34歲年齡組別的婦女生育率則沒有太大的變化,
而35-39歲年齡組別婦女之生育率則呈現穩定稍微 上漲的趨勢(晚育)。由時間數列的資料顯示,不僅 總生育率逐年下滑,且在各年齡組別間也是逐年減 少,但各年齡組別間生育率下降速度的情況不一。
持續受高等教育的臺灣婦女,結婚年齡延後晚婚 (2010年為29.2歲)的結果就是延後生育年齡,少育 甚至不育。
經建會「2010年至2060年臺灣人口推計」報 告書之資料也顯示同樣的趨勢變化(圖3),在2010 年受虎年及2011年受孤鸞年影響,結婚人數大減之 影響,總生育率估計將降至0.9人左右,惟預期龍年 效應促使生育率將大幅回升。2060年高推計假設 總生育率將逐步回升為1.6人,中推計回升為1.3人,
低 推計則持續下降為0.8人。相對 應的,0-14歲的幼年人口占 全國總人口數的比率,
由1974年的36.21%
,降低至2010年的 15.65%,其比率逐 年 下 降,反 映 出 少子化的現象。
表1 臺灣歷年初婚年齡變動趨勢
年別 初婚年齡(中位數) 初婚年齡(平均數)
年別 初婚年齡(中位數) 初婚年齡(平均數)
新郎 新娘 新郎 新娘 新郎 新娘 新郎 新娘
1975 25.6 22.2 26.6 22.3 1993 28.7 26.1 29.6 27.1
1976 26.9 23 27.4 23.3 1994 28.9 26.3 29.8 27.6
1977 26.9 23.3 27.4 23.6 1995 29.1 26.6 30.1 28.2 1978 26.9 23.4 27.4 23.7 1996 29.3 26.7 30.2 28.1
1979 27 23.5 27.5 23.8 1997 29.5 26.7 30.4 28.1
1980 27 23.4 27.4 23.8 1998 28.8 25.7 29.8 26
1981 27.1 23.6 27.6 24 1999 29 25.8 30 26.1
1982 27.2 23.7 27.8 24.2 2000 29.2 25.7 30.3 26.1
1983 27.4 24 28.2 24.6 2001 29.5 25.9 30.8 26.4
1984 27.5 24.2 28.2 24.8 2002 29.7 26.3 31 26.8
1985 27.6 24.4 28.4 24.9 2003 29.8 26.7 31.2 27.2 1986 27.8 24.6 28.6 25.2 2004 29.7 26.6 30.7 26.9
1987 28 25.1 28.8 25.4 2005 29.7 27.1 30.6 27.4
1988 28 25.2 28.8 25.5 2006 29.8 27.5 30.7 27.8
1989 28.1 25.4 28.8 25.6 2007 30.3 27.7 31 28.1
1990 28.2 25.6 29 25.8 2008 30.5 28 31.1 28.4
1991 28.4 25.7 29.1 26 2009 30.9 28.4 31.6 28.9
1992 28.4 25.7 29.1 26 2010 31.3 28.8 31.8 29.2
資料來源: 內政部戶政司
表2 臺灣歷年總生育率與年齡別生育率趨勢
年別 年齡別生育率
15-19歲 20-24歲 25-29歲 30-34歲 35-39歲 總生育率
1976 38 213 241 88 28 3,085
1981 31 176 197 69 14 2,455
1982 29 166 186 66 14 2,320
1983 26 154 174 63 14 2,170
1984 23 144 169 60 13 2,055
1985 19 129 158 56 12 1,880
1986 18 112 140 52 12 1,680
1987 16 109 147 54 12 1,700
1988 16 111 164 64 14 1,855
1989 16 98 145 61 14 1,680
1990 17 100 159 69 15 1,810
1991 17 92 149 68 16 1,720
1992 17 91 148 72 16 1,730
1993 17 91 149 75 18 1,760
1994 17 87 148 79 18 1,755
1995 17 86 148 82 20 1,775
1996 17 83 145 84 21 1,760
1997 15 80 147 87 22 1,770
1998 14 66 116 73 21 1,465
1999 13 66 126 82 21 1,555
2000 14 72 133 90 24 1,680
2001 13 62 106 75 21 1,400
2002 13 57 102 73 20 1,340
2003 11 52 92 69 20 1,235
2004 10 49 86 68 20 1,180
2005 8 44 79 68 21 1,115
2006 7 41 78 71 23 1,115
2007 6 37 76 74 24 1,100
2008 5 32 72 73 25 1,050
2009 4 27 69 75 27 1,030
2010 4 23 55 65 28 895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
臺 灣 人口 結 構 變 動 與 勞 動 力 老 化 之 因 應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2)人口老化、人口紅利和人口負債
高齡化是人口結構變遷的另一面向,也是目前
高度經濟發展國家所面臨的一項人力資源運用上 的挑戰。醫療衛生技術進步,各年齡層生存機率提 高、死亡機率下降,臺灣民眾預期壽命(零歲平均 餘命)往後延長。分析1974年到2010年臺灣人口結 構的變化,表3顯示,臺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 率,由1974年的3.37%,增加到2010年的10.74%,
老化比率逐年攀升,截至2010年全國65歲以上的 老年人口數有248萬7,893人,占全國總人口數的比 率10.74%,1993年臺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 全國總人口數的7%,正式邁入聯合國所指稱的高 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 。1
根據經建會「2010年至2060年臺灣人口推計」
報告指出,我國婦女生育率長期持續下降,因此未 來總人口成長由正轉負,將為不可避免之趨勢。該 報告推估(中推計)臺灣總人口將由2010年2,316.5 萬人逐年增加,至2022年達最高峰2,344.6萬人後 開始減少,2060年減為1,883.8萬人;與目前相比,
最高峰總人口數將增加28.1萬人,2060年則減少 432.7萬人。人口成長率將由2010年正成長2.0‰,
至2060年降為負成長11.6‰。在三階段年齡人口方 面,幼年、青壯年及老年三階段年齡分配百分比,將 由2010年分別占16%、73%及11%,至2060年大致 將成為占9%、49%及42%之情形。從人口推估結果 顯示,臺灣未來人口年齡結構逐漸老化,在2017年 至2025年間,老年人口比率由14%成長至20%,臺 灣成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中一員,並且在2025 年導引臺灣跨入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
圖4)由人口推估的結果,我們可觀察到現行「人口 紅利」(demographic bonus)時期的優勢,將於2020 年轉化為人口總扶養比率超過60%之「人口負債」
(demographic onus)之狀況。2
▲ 圖 1臺灣歷年初婚年齡變動趨勢圖
▲ 圖 2臺灣育齡婦女生育率變化趨勢圖
▲ 圖4 人口結構變動趨勢圖 ▲ 圖5 2010年及2060年人口金字塔—中推計
▲ 圖3 總生育率變動之實際與推估值
1.「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是指一個國家內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率7%以上
2.需被撫養的14歲以下少年與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15~64歲勞動人口比率小於50%便稱之為「人口紅利」。
表3 臺灣歷年年齡結構比率
年別 0~14歲 15~64歲 65歲以上 年別 0~14歲 15~64歲 65歲以上
1974 36.21% 60.42% 3.37% 1993 25.15% 67.75% 7.10%
1975 35.37% 61.13% 3.50% 1994 24.41% 68.21% 7.38%
1976 34.71% 61.65% 3.64% 1995 23.77% 68.60% 7.64%
1977 33.97% 62.19% 3.83% 1996 23.15% 68.99% 7.86%
1978 33.29% 62.72% 3.99% 1997 22.60% 69.34% 8.06%
1979 32.72% 63.13% 4.15% 1998 21.96% 69.79% 8.26%
1980 32.12% 63.59% 4.29% 1999 21.43% 70.13% 8.44%
1981 31.63% 63.96% 4.41% 2000 21.11% 70.26% 8.62%
1982 31.25% 64.21% 4.55% 2001 20.81% 70.39% 8.81%
1983 30.81% 64.51% 4.68% 2002 20.42% 70.56% 9.02%
1984 30.20% 64.95% 4.85% 2003 19.83% 70.94% 9.24%
1985 29.60% 65.35% 5.06% 2004 19.34% 71.19% 9.48%
1986 29.01% 65.71% 5.28% 2005 18.70% 71.56% 9.74%
1987 28.39% 66.06% 5.54% 2006 18.12% 71.88% 10.00%
1988 27.96% 66.30% 5.74% 2007 17.56% 72.24% 10.21%
1989 27.50% 66.54% 5.96% 2008 16.95% 72.62% 10.43%
1990 27.08% 66.70% 6.22% 2009 16.34% 73.03% 10.63%
1991 26.34% 67.13% 6.53% 2010 15.65% 73.61% 10.74%
1992 25.77% 67.42% 6.81%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年報
臺 灣 人口 結 構 變 動 與 勞 動 力 老 化 之 因 應
15 16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就業安全半年刊 / Jun. 2012 Jun. 2012 / 就業安全半年刊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 業 訓 練 局
參、 勞動力老化對財政和勞動市場 的衝擊
隨著人口結構逐漸老化,中高年齡勞工人口 分別占總人口和占總勞動力人口的比率亦都隨之 提高,勞動力因此呈現老化的趨勢。中高齡者界 定在45歲以上,表4顯示我國勞動力市場之中高 齡者比率,在2003年時僅占總人口的21.2%,占 總勞動力的30.0%。至2011年時,中高齡勞工占 總人口比率提升到27.4%,且中高齡勞工占總勞 工人口比率達36.9%,也就是每三位勞動力就有 一位是中高齡勞工。於2060年推估結果顯示,總 人口數和勞動力持續下降的結果,45-64歲勞動 人口占總勞動力比率達到49.1%,幾乎中高齡人 口達到勞動力人口的一半(表4)。
勞動力老化的結果所造成的影響是多面向 的,有可能與部分產業發展趨勢無法配合,造 成勞動參與率降低和經濟成長下降。在Wyplo- sz(2004)的研究中指出,當國家進入高齡社會 時,有三大隱憂會造成政府支出劇增,且會將負 債移轉至下一世代,其依序為退休年金(pensions)
,醫療支出(health care),以及其他潛藏負債(oth- er implicit liabilities)。經濟和社會學者也指出,政 府對於年老勞動力之老年津貼補助將大幅度的增 加、老年年金與退休金支出提高,造成政府預算 支出增加並導致財政赤字的發生,造成下一世代 的負擔(Gokhale, Page and Sturrock, 1999; Gokhale and Raffelhuschen, 2000; Brsch-Supan, 2004)。高 盛公司(Goldman Sachs)指出,過去十年來為全 球經濟成長貢獻一半的金磚四國,將面臨勞動力 老化與萎縮阻礙經濟擴張的窘境,隨著這四國的 年輕勞動力銳減與養老負擔變重,全球經濟成長 可能走緩。
歐洲國家的勞工老年化也是必然的趨勢,
其中英國對於勞動力老化也有不少研究,其認為 勞動力老化造成醫療健保的需求提高,增加政府 財政收支平衡的困難度。政府鼓勵即將屆齡退休 的勞動力延後退休,提供工作場所的多樣性以增 加老年勞動力的工作誘因。例如,在職場上增加 新興彈性工作條件包括:遠距工作、年工作時數 合約(annualised hours)、彈性工作時間、同職 分工(job sharing)、漸進退休制(phasing re- tirement)及退休金合併薪資制(pension draw- down)等。3由於退休金和生活養老津貼帶來過 重的財政負擔,政府和公司組織嘗試提供老年醫 療保險以抵換退休金和生活養老津貼。最後,可 想而知,年老勞動人口在面臨退休時所領的退休 金和生活養老津貼縮水後,領退休養老津貼且成 為貧窮(pensioner poverty)的危機升高,因此如 何在退休前有足夠的儲蓄,以支應退休後生活開 銷,是未來老年勞工在退休前首先需要規劃的。4
肆、 其他勞動人力--外籍勞工和外 籍配偶
因應三K產業和公共部門重大工程建設之 需,於1988引進在工作上與本國勞工具有互補 性之外籍勞工,以減緩臺灣體力工之短缺。在臺 外籍勞工人數在2011年時已累計為42萬5,660 人,其中以印尼籍外籍勞工為大宗,其次是越 南、菲律賓及泰國(表5)。早期外勞的引進有限 量的政策,然近期因臺灣勞動者結構失衡,形成 高教育工作者勞動供給過多,低階技術工和體力 工短缺的現象,在三K產業尤為嚴重。因此,外 籍勞工的三級核配制度實施,以解決缺工嚴重的 三K產業及傳統產業。
外籍勞工又可以分成產業外勞與社福外勞,
根據行政院勞委會分類,產業外勞包括製造業、
營造業外勞及外籍船員;社福外勞指外籍家庭幫 傭及看護工。過去政府所縮減的外勞配額,多半 是產業外勞,對於社福外勞來說,並沒有影響。
表6為臺灣歷年產業/社福外勞人口趨勢,可以發 現以往的外勞人數中,產業外勞相較於社福外勞 為多,但自2000年政府實施產業外勞緊縮政策之 後,產業外勞人數有逐年遞減的趨勢,其後2008 年金融海嘯重創各產業,更使得產業外勞與社福 外勞之差距縮小,直到2011年經濟逐漸恢復,產 業外勞的人數又較前幾年為增加。此外,從產業 別來看,產業外勞有九成五的比率是在製造業工 作,而社福外勞則多半在從事看護工作。
由於外籍勞工性質屬於契約工或是客工,工 作契約時間一到即須離開臺灣,對於臺灣人力的 成長之幫助非常有限。
表4 勞動力老化之推估
年度
15-64歲勞動力 45-64 歲勞動力 人數
(單位:
千)
占總人 口比率 (%)
人數 (單位:
千)
占總人 口比率 (%)
占總勞 動力之 比率
(%) 2003 15,916 70.8 4,770 21.2 30.0 2010 17,046 73.6 6,283 27.1 36.9 2011 17,095 73.4 6,385 27.4 37.4 2020 16,898 72.1 7,054 30.1 41.7 2021 16,769 70.8 7,145 30.2 42.6 2030 15,115 64.9 7,228 31.0 47.8 2031 15,132 64.9 7,200 30.9 47.6 2040 13,277 59.0 6,893 30.6 51.9 2050 11,078 52.9 5,796 27.7 52.3 2051 10,979 55.7 5,560 28.2 50.6 2060 9,219 48.9 4,529 24.0 49.1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年報
3. 國科會國際合作簡訊網 “人口老化,勞動力老年化”。
4. 請參閱Labour Market – The Ageing Population網頁, “人口老化,勞動力老年化”(http://tutor2u.net/economics/revision-notes/a2-micro- labour-market-ageing-population.html&usg=__twMHvS9wlR0j5jHQWxWygENzu9A=&h=348&w=387&sz=7&hl=zh-TW&start=2&zoom=1&tb nid=aktdJjFlZLdjvM:&tbnh=111&tbnw=123&ei=6ZerT6DrG8rHmAWs4dD4Ag&prev=/images%3Fq%3Dageing%2Bpopulation%26hl%3Dzh- TW%26sa%3DX%26rlz%3D1T4RNTN_zh-TWTW363TW363%26tbm%3Disch&itbs=1)
表5 在臺外籍勞工人數趨勢變化—按國籍分
外籍勞工
年別 總計 印 尼 菲律賓 泰 國 越 南
2000 326,515 77,830 98,161 142,665 7,746 2001 304,605 91,132 72,779 127,732 12,916 2002 303,684 93,212 69,426 111,538 29,473 2003 300,150 56,437 81,355 104,728 57,603 2004 314,034 27,281 91,150 105,281 90,241 2005 327,396 49,094 95,703 98,322 84,185 2006 338,755 85,223 90,054 92,894 70,536 2007 357,937 115,490 86,423 86,948 69,043 2008 365,060 127,764 80,636 75,584 81,060 2009 351,016 139,404 72,077 61,432 78,093 2010 379,653 156,332 77,538 65,742 80,030 2011 425,660 175,409 82,841 71,763 95,643
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外勞業務統計」
臺 灣 人口 結 構 變 動 與 勞 動 力 老 化 之 因 應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表6 臺灣歷年產業/社福外勞人口變動
產業外勞 社福外勞
年別 小計 農林漁
牧業 製造業 重大
投資 營造業 重大公共
工程 小計 看護 家庭幫傭
1998 217,252 1,109 168,197 49,718 47,946 44,702 53,368 41,844 11,524 1999 220,174 993 173,735 67,369 45,446 41,588 74,793 67,063 7,730 2000 220,184 1,185 181,998 71,624 37,001 32,572 106,331 98,508 7,823 2001 191,671 1,249 157,055 61,258 33,367 29,619 112,934 103,780 9,154 2002 182,973 2,935 156,697 64,183 23,341 21,191 120,711 113,755 6,956 2003 179,552 3,396 162,039 70,354 14,117 12,747 120,598 115,724 4,874 2004 182,967 3,089 167,694 76,125 12,184 7,763 131,067 128,223 2,844 2005 183,381 3,147 166,928 79,569 13,306 6,193 144,015 141,752 2,263 2006 184,970 3,322 169,903 83,993 11,745 5,884 153,785 151,391 2,394 2007 195,709 3,786 183,329 86,582 8,594 5,992 162,228 159,702 2,526 2008 196,633 4,865 185,624 74,757 6,144 4,467 168,427 165,898 2,529 2009 176,073 6,452 165,790 56,573 3,831 2,725 174,943 172,647 2,296 2010 193,545 7,745 182,192 46,644 3,608 2,833 186,108 183,826 2,282 2011 227,806 8,670 215,271 29,348 3,865 3,313 197,854 195,726 2,128
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外勞業務統計”
表7/圖6為在臺灣各國外籍配偶人數與比 率,外籍配偶人數有46萬279人,其中以大陸籍 配偶的人數為最多,約占總外配人數的64.47%,
其次為越南籍配偶人數為多,約占總外配人數的 18.77%。在臺灣的東南亞及大陸外配之本國配 偶,以在臺灣婚姻市場中居於相對弱勢的男子為 主(如社經地位較差、年紀偏高或身心障礙者)
,並在仲介業者穿針引線下完成嫁娶。移入臺灣 家庭後,她們擔負起生育、照顧老公、侍候公婆 或照料全家的工作,面對著需克服語言問題及文 化與生活上的適應落差,在照顧與養育下一代之 品質上,逐漸被視為潛在社會問題(薛承泰、林慧
芬, 2003)。
外籍配偶的來源國皆屬於高生育率國家,
移入初期對於臺灣生育率的提升有不小的貢獻,
但是隨著外籍配偶來源國和臺灣所得水準差距縮 小、外籍配偶融入臺灣的時間增加,以及社會網 路的擴張,外籍配偶的生育行為也隨之改變,其 生育個數降低與本國婦女的生育行為差異不大。
長遠而言,外籍配偶的移入對於人口成長和勞動 力提升是存有貢獻但是有限,如何開發潛在的外 籍配偶之勞動力,也是人口勞動政策所需研釐的 方向。
伍、相關政策建議
臺灣人口變遷在趨向少子化和人口老化之同 時,勞動力老化是必然的結果,並會造成政府支 出增加、潛藏負債提高,負債成為跨代移轉之重 擔。目前人口政策所為僅是減緩少子化和人口老 化,能否顯著地奏效目前是毫無跡象可循。今年 龍年效應會提升新生兒的數目,且龍年效應似乎 遠勝過內政部提高生育口號之效果。
目前臺灣尚沒有一套完整的移民和勞動政 策,美國和其他經濟成熟高所得的先進國家對於 移民政策皆有持續深入的研究,移民政策和經濟 成長、社會發展有深切的關聯性。美國移民研究 的重要資料來源之一即是美國人口普查調查,其 對於移民的問卷題目呈現鉅細靡遺的狀態,所以 不僅可了解各州移民的來源國、移民在各州的聚 集處、進入美國的時點、母語、是否有接受美國
教育(年數)、父母親的來源國 等,更可分析移民在各州融入 勞動市場、就業和薪資表現的 情況。美國的經濟學家在進行 移民政策研究時,對於各國移 民在美國勞動市場經濟行為表 現的評估是不可或缺的一項研 究,且由此項研究結果撰寫重 要的移民政策,進一步地建議 世界各國移入美國之來源國移 民配額數量。由他國成功的經 驗,臺灣應對移民、外籍配偶、甚至外籍勞工進 行經濟、社會相關的研究,以了解這些族群在臺 灣的情況、經濟表現以及融入狀況。
根據Bonin, Raffelhüschen and Walliser (2000)實證研究,執行積極的移民和延攬高級 技術人才政策,可以加速這些人才融入移入國 當地勞動市場的速度,提高其對於當地政府經 濟成長和財政貢獻,減輕本國人稅負的重責,
並降低跨世代移轉負債。因此,積極引進國外 高級人才,甚至鼓勵這些人才移民留駐臺灣,
也是一項未來重要的人口、移民和勞動政策。
少子化、人口老化以及勞動力老化之人口趨勢 在短期無法減緩,甚或有可能持續惡化之下,
表示現行政策有其隱含的問題所在。因此,未 來的人口政策必須與移民和勞動政策進行深度 結合,跨部會研議商討最佳政策組合,是具有 絕對的必要性和優先性的。
表7 臺灣外籍配偶人數與比率—按國籍分
外籍配偶
區域別 總計 越南 印尼 泰國 菲律賓 柬埔寨 日本 韓國 其他國
家
大陸地 區
港澳地 區 人數 460,279 86,388 27,290 8,260 7,207 4,294 3,683 1,081 12,874 296,746 12,456 比率 100% 18.77% 5.93% 1.79% 1.57% 0.93% 0.80% 0.23% 2.80% 64.47% 2.71%
資料來源: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與戶政司,人數統計為1987年至2012年1月底止
▲ 圖6 臺灣外籍配偶人數按國籍分
參考文獻
1. 楊玉婷、劉翠玲(2012)”因應人口結構變遷之科技發展規劃會議報導”,全球社經發展與科技前瞻趨勢,第35卷第3期。
2. 薛承泰、林慧芬(2003), ”臺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國政分析。
3.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2010年至2060年臺灣人口推計”。
4. 國科會國際合作簡訊網 (2012) “人口老化,勞動力老年化”,駐英科技組。
5. Gokhale, Jagadeesh, Benjamin R. Page and John Sturrock (1999), “Generational Accounts for theUnited States: An Update,” book chapter from Genera- tional Accounting around the World. Publish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 Gokhale, Jagadeesh, and Bernd Raffelhüschen (2000) “Population Aging and Fiscal Policy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CESifo working paper series, vol 237. Publisher: CESifo, 2000
7. Wyplosz, Charles , (2004), “Large and Unknown Implicit Liabilities: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Eurozone, “ paper presented in Workshop on “Fiscal Policy in EMU: New Issues and Challeng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CEPR.
8. Bonin, Holger, Bernd Raffelhüschen and Jan Walliser (2000) , “Can Immigration Alleviate the Demographic Burden?, FinanzArchiv / Public Finance Analysis 57(1), pp. 1-21
臺 灣 人口 結 構 變 動 與 勞 動 力 老 化 之 因 應
19 20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就業安全半年刊 / Jun. 2012 Jun. 2012 / 就業安全半年刊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 業 訓 練 局
李樑堅/
義守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壹、緒論
隨著社會型態及民眾觀念的變革,不僅結婚率降低,生兒育女的意願也在大幅下降,相對反應 在人口出生率上,2010年為全世界低生育率地區第一名,只有0.9位子女,如此少子化現象明顯衝 擊未來就業資源及造成設施之低使用率,而一旦長大進入社會工作更是造成低勞動就業量及就業率 之壓力所在。以臺灣社會及產業發展來說,則是高度的警訊,而伴隨著高齡化的時代來臨,老少雙 重衝擊更是深化相關產業發展、經濟穩定,社會安定及勞動就業的層層影響,如何因應此項社會趨 勢及走向的發展,儘早擬定相關策略及具體作法有其探討的意義及價
值所在。
以2001年而言,出生人數為26萬0,354人,而後一路逐漸下降,
至2010年只剩下16萬6,886人,雖然在2011年建國百年出生人數稍有 增加(如表一所示),2012年龍年也是出生率增加較大的年份,可是整 體而言,年輕族群不育,少育的觀念仍在普遍擴增中,而這些觀念的 延伸,在在衝擊相關產業的調整及社會型態的變遷,如果延伸至觀光 休閒產業人力,更是一種挑戰,因為觀光休閒產業所需基層人力需求 較高,一旦缺工或年輕族群不願投入服務工作,則相對影響到觀光休 閒的具體發展或成長,尤其要投入高品質的服務人力及提高觀光休閒 的營運價值,在面對未來人力相對不足,如何強化其體質及教育訓練 之投入,以提升勞動就業人力的素質將會遭遇重大挑戰,因此如何儘 早作好規劃必須要有一套因應機制。
貳、少子化對社會造成的影響
2008年新生嬰兒首度跌破20萬人,2010 年更探底至16萬6,886人,2011年適逢建國百 年,雖有回升至19萬6,627人,但未來人口及勞 動參與能力,在面對少子化現象勢必會更形明 顯,茲將其社會的衝擊影響說明如下:
(一) 性別比率不均衡
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形成未來結婚更形困 難,但是由於社會及家庭仍有性別觀念,重男輕 女及傳宗接代的想法仍然存在,因此造成篩選性 別的作法仍然時有所聞,可是對於未來人口結構 及結婚需求就會產生一定衝擊,也造成社會相對 不安定。
(二) 社會資源及設施無法充分有效運用
包括各級學校機構,因為少子化的因素,勢 必會影響各班級招生人數,甚至被迫減班,影響 各級學校之師資員額運用,更為嚴重者在於若干 私立學校無法招生,被迫關校等相關問題會浮現 在社會上。(三) 婦產科別醫生無法招聘足夠員額,因為 業務日益萎縮
對於出生率下降情形,以醫生而言,從事婦 產科之醫生,也無法獲致足夠的收
入,因此醫生來源也會相對缺乏。
(四) 育兒相關服務及做月子中心 以及嬰兒用品需求相對減少
因為出生率逐年降低,對於生 育及照顧養育幼兒之相關服務事業 及提供用品,包括做月子中心皆會 產生衝擊。(五) 勞動力職缺太多,無法招到 國內適當人力投入
因為出生人數太少,各行各業
的工作可能會找不到投入工作的人力,相對地被 迫關廠或歇業,否則勞動力職缺要滿足相對匱 乏,也具體影響到產業存續的能力。
(六) 相關育嬰及小孩才智啟發專業訓練班別 興起
由於少子化的影響,使得小孩是寶的觀念日 益嚴重,為了提供更好的幼兒才能及才藝服務的 班別會興起,甚至有個別教導的家教班別也會呈 現更多,而不是由一個老師教多個小孩。
(七) 少子化的衝擊,使得獨生子或獨生女的 家庭愈形增多,教養更為困難
以往家庭生兒育女眾多,對於小孩的照顧及 教養較無法面面俱到,現在只有生一個,則小孩 產生嬌生慣養及恃寵而驕的性格也會較多,如此 皆會影響教育子女的方式。
(八) 小孩彼此相互競爭的壓力及氛圍更顯惡化
由於子女生的太少,家長對於小孩未來的發 展也會更形重視,如何降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的觀念,將會更形困難,而且也會引發更多社會 問題,包括小孩不聽父母管教,我行我素的狀況 會更為嚴重,而且較不容易融入團體生活,此外 小孩因為無法承受外在的挫折及壓力,養成過度 依賴性格,相對地投入在小孩的付出及照養上將觀 光 休 閒 產 業 因 應 少 子化 的 挑 戰 與 策 略
觀光休閒產業因應少子化的 挑戰與策略
表一 臺灣地區出生人口數摘要表
西元(年) 出生人口數
2001 260,354 2002 247,530 2003 227,070 2004 216,419 2005 205,854 2006 204,459 2007 204,414 2008 196,486 2009 191,310 2010 166,886 2011 196,627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201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觀 光 休 閒 產 業因 應 少 子 化 的 挑戰 與 策 略
會更為吃力。
參、 少子化對觀光休閒產業的影響
觀光休閒產業乃是提供生活品質及提升身 心健康的重要支柱產業,其生產毛額在100年高 達4,206億元,而就業人數則高達83萬1千人,
大約占全體就業人數的7.7%,因此所占比例不 小,而其運作也需要有顧客使用意願的增進,才 能促進產業的發展,另外服務人力的提供也要 有勞動力及經營人員的投入,才能開展更為有競 爭力的內涵。因此如何迎合少子化的時代來臨,
相關觀光休閒設施的特色及服務型態也要有所變 化,才能吸引未來小孩的目光,進而加以選擇使 用,但整體而言,產業發展趨勢面對少子化的衝 擊,也要有相關層面的探討及分析,茲加以說明 如下。
(一) 如何做到客製化服務成為重 要競爭利基
由於少子化的結果,獨生子或獨 生女充斥社會,如何滿足其需求,同 時讓父母可以安心地帶小孩尋求休閒 旅遊服務將會是另一番新挑戰。
(二) 如何增進觀光休閒產業的獨 特性,要建構更有競爭力的 元素
因為觀光休閒產業的多元性,如 何開展觀光休閒產業的特色元素,將 是更為重要的發展要素。
(三) 因應就業人力的短缺,要能有效結合科 技化、自動化作為未來解決服務人力不 足的問題
因為少子化,因此投入在觀光休閒產業的服 務人力也要加以轉型,包括以科技化設計或自動 化操作來因應人力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要能符合 達成一定服務品質的機能。
(四) 減少過度刺激性的休閒娛樂設施,降低 危險性
因為小孩生的少,對於小孩的照顧更為注 重,因此產生公共危險的動作或遊戲,家長也會 不放心去玩,因此如何因應父母的心態,做好調 適,也是一個重大的變革。
(五) 兼具寓教於樂之觀光休閒設施較為吃香
如何化解父母心中的疑慮,同時也能達到休 閒功能,在相關設施規劃上,要能融入寓教於樂 的功能,如此較能吸引父母的認同及支持。(六) 以 提 升 及 創 新 小 孩 的 知 識 及 智 能 的 活 動,將能更形吸引小孩子的使用意願
如何開發小孩潛能或增進知識的觀光休閒活 動,將更能吸引父母及小孩的使用意願。肆、面對少子化趨勢下之因應策略
少子化的趨勢是既有的事實,因此在經營策 略及人力僱用上,對於觀光休閒產業的發展有以 下建議。
(一) 如何建立客製化的服務特色成為主流
由於少子化的現象,父母重視小孩子的個 別需求,因此在客製化的觀光休閒產品設計內容 上,成為重要服務的特色,因此業者必須要絞盡腦汁去做商品的規劃及開發。
(二) 如 何 結 合 知 識 智 能 開 發 的 觀 光 休 閒 活 動,成為重要及發展推動的元素
因為父母的期待,在觀光休閒設施中,如何 結合知識的提升及智能的開發成為經營上的另類 重點特色。
(三) 因應服務人力的不易聘僱,朝向「自動 化、機械化、科技化、機器人化、資訊 化及DIY化」的現象將會更形明確
因應未來勞動人力的減少,觀光休閒產業 的服務品質必須在人力短缺下,改變經營模式,如朝向「自動化設計、機器人服務以及DIY服務 區」方式會有更多投入設計,當然在服務品質與 人力的直接服務感受是有所不同,因此在冷冰冰 的服務設計中,如何注入熱情的元素,在未來應 會有所改善,如此也較能吸引一般民眾的使用,
而且在收費機制上,也要有所彈性優惠。
(四) 設計團隊生活的休閒活動也是另一項發 展特色
有些父母為了提升小孩子的獨立自主精神及 團隊工作態度,因此融入團隊生活的休閒機制,
如戰鬥營之規劃也是吸引的另類主流。
(五) 提升觀光休閒餐飲服務人力的工作生產 力,強化教育訓練及提升標準化作業程 序,如此也可降低人力不足帶來的衝擊
為了彌補人力服務的不足,只好相對提升服 務及經營人力的生產力及工作效率,因此教育訓 練及標準化程序之建立就顯得更為重要,如此亦 可減少一部分投入人力。(六) 要能建立自我產業的特色及發展潛力,
以轉移其他產業員工進入服務
如何建立觀光休閒產業的自我特色及提高薪 資水準,以吸引其他產業的勞工作移轉。
(七) 儘早建立產業合作機制,以吸引年輕人 早點接觸觀光休閒及餐飲產業,以增進 投入產業的誘因
推動產業合作來吸引年輕人投入觀光休閒餐 飲服務工作,也是要不斷改善經營策略所在。
伍、結語
少子化在國內已經是必然的趨勢,除非政 府有具體明確的人口政策,來轉變年輕人的觀 念,讓生兒育女不再是超大的負擔,而是甜蜜的 責任,而且「生得起、養得起、教得起」。然而 在人口無法大量增加的情勢下,以觀光休閒及餐 飲服務產業而言,會面對龐大的人力僱用不足壓 力,因此經營策略、服務、設施型態及內涵的調 適是一定要做的,同時如何建立自我產業的未來 發展性及提升潛力也是要加以執行的,如此才有 機會去做好轉型及升級,當然服務客製化、投入 誘因及區隔不同顧客需求,做好服務則是一定 要 走 的 道 路 , 而
如 何 建 構 有 競 爭 力 的 特 色 元 素 來 滿 足 少 子 化 下 之 顧 客 感 受 , 或 使 用 其 他 改 善 機 能 來 減 少 人 力 的 投 入 服 務 是 需 要 有 更 長 遠 的 規 劃 及 布 局 , 如 此 才 能 朝 向 永 續 經 營 邁 進。
參考文獻
1. 內政部(2012),101年第一週內政統計通報,2012年4月11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
2. 內政部戶政司(2012),人口總數、年增加率、自然增加率、出生數、
死亡數,內政部戶政司人口資料庫之人口統計資料,2012年4月11 日,取自http://www.ris.gov.tw/version96/population_01_C_02.html。
3. 林沛曇 (2010),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趨勢對休閒觀光產業的影響,國 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4. 黃雅琦(2011),淺談臺灣少子化現象,2012年4月11日,取自http://
www.nhu.edu.tw/~society/e-j/97/I12.htm。
5. 薛承泰(2011),少子女話與高齡化現象概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 基金會。
23 24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就業安全半年刊 / Jun. 2012 Jun. 2012 / 就業安全半年刊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 業 訓 練 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 業 訓 練 局
周玟琪/
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壹、前言
臺灣的人口發展因為超低生育率與平均餘命的延長,人口老 化持續加速形成中。根據美國人口資料局(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PRB)所發布的「2011年世界人口報告」(World Popula- tion Data Sheet)指出,2011年全球平均總生育率為2.5人,其中 高度發展區域國家平均為1.7人,最低度發展區域國家平均為4.5 人,臺灣竟是全球最低生育率國家,平均僅有0.9人,低於日本的 1.4人,也低於韓國的1.2人(PRB 2011:9)。而我們65歲以上長者 在2011年達到251萬4,890人,占總人口比率達到10.88%(中華 民國統計資訊網)。再根據經建會人力規劃處所公布的「2010 年至2060年臺灣人口估計報告」(經建會 2010),臺灣將在 2017年快速邁入高齡社會之列(aged society),即65歲以上人口 比率超過14%。臺灣人口老化指數(註:即65歲以上人口除以 15歲以下人口的數值)目前為69%,此數值將在2015年,即3年 後,此指數將達到100%,即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15歲以下人口 數;並在2025年臺灣將達到日本目前的老化指數177%,並進入 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為 20%。接著甚至可能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為老化的國家。
少子高齡化所帶來的影響與衝擊,包括勞動力減少影響經濟
成長、老年經濟安全保障挑戰國家財政永續、社 會安全制度改革以確保長者權益、世代公平正義 與世代團結共同面對挑戰等議題,已有許多有 先見之學者、專家、先進,不斷在各種場合、
透過不同方式提出嚴正呼籲。基本上,綜合世界 主要國家處理經驗,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核心處 理方向:包括終生學習(life-long learning)、
就業延長(working longer)、較晚退休(retir- ing later)、退休後仍有活力(being active after retirement),並致力於維持健康(engaging in capacity enhancing and health sustaining)。如 此,不只是壽命延長的長者能繼續擁有具品質的 生活;對社會整體而言,也因為持續有勞動力投 入、較低的撫養比、並節省年金與健康支出,而 形成雙贏的局面(win-win strategies for people of all ages)(周玟琪 2007:12)。
每個人都無可避免的要經驗肉體生命老化的 歷程,如何讓人生最後一個階段,如新時代賽斯 思想所稱「第二青春期」,能夠滿足「健康、老 本與老伴」的三大願望,又不至於與「吃老還要 工作是老壞命」(臺語發音)的刻板印象連結(
舊意識),適度、適量的就業參與,將有助於長 者脫貧與提高經濟安全、促進社會參與、促進健 康與降低醫療費用支出(新意識)。本篇文章希 望有助於讀者從「心」建立並覺察臺灣社會對於 老年依賴的刻板印象,並讓老年成為一個安全、
健康、尊嚴、自主的生命歷程,同時重視老人對 社會有持續貢獻的可能性與價值。本文亦將介紹 筆者曾在臺南西港區此一臺灣麻油最大產量與特 色鄉鎮,所曾推動的「銀髮人才與世代合作中心 實驗計畫」,此中心草創的宗旨即在於如何創造 短時間與便利的工作機會,讓社區的長者能透過 就業參與,改善自己的經濟安全、社會參與、促 進健康與世代交流。
本文亦將指出雖然臺灣目前至少有19-20萬 65歲以上老人仍是就業者,其中有一半左右在
農林漁牧業;一半左右在工業與服務業之勞動市 場工作,但我國目前就業服務法第2條中,將中 高齡者的定義為45-65歲者,排除65歲以上的適 用。同時在我國老人福利第29條,雖有對於老人 不得予以就業歧視的規定,但在第11條有關老 人經濟安全促進,卻僅有生活津貼、特別照顧津 貼與年金保險制度等方式,顯示我國老人經濟安 全促進方式仍僅停留在政府照顧的層次,缺乏健 康老人就業自主參與及改善自身經濟的空間與機 會。
但根據筆者的實證資料調查可發現(周玟 琪 2011),有至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老 人,覺得政府所提供的生活費用補助並不足夠,
而傳統家庭的功能亦在式微,希望靠自己而不 是依賴家庭或政府的比率正在增加。老人福利 法第18條,雖提及提升老人社區生活自主性的 服務,卻未包括就業服務。此將忽視我國至少有 16%之65歲以上老人仍在工作(其中65-69歲 仍在工作的比率為26.7%);也忽視有一定比率 的老人希望透過就業改善與補充自己生活收入之 需求;也同時忽視國際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等單位,倡議透過多元的 方式促進老人的自主、尊嚴與參與,其中亦包括 就業參與之趨勢。因此,本文將建議政府可考慮 透過跨部會協調與整合的方式,或參考韓國經驗 將處理層級提升到總統府層次,將協助年長者就 業服務與推動禁止年齡歧視(勞委會)作為落實 目標的方式,從協助脫貧與維護長者經濟安全(
內政部)與促進社會參與(內政部)與促進身心 靈全人健康與降低醫療支出(衛生署)等終極價 值目標切入,參考韓國、日本與美國等國推動經 驗,全面的從設置研究中心、政策推動、經費編 列、行政措施與方案落實等方向,將新意識、新 價值與新理念,轉化成為民眾可感受到自主、尊 嚴、快樂與幸福的工作機會。